人教版-散步背景资料
《散步》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PPT课件

后来发生了分 但是母亲摸摸孙 这南方初春 儿的小脑瓜 ,变了 歧:母亲要走 的田野 ,大块小块 大路 ,大路平顺; 主意:“还是走 的新绿随意地铺 我的儿子要走 小路吧。”她的 着,有的浓 ,有的淡; 小路 ,小路有意 眼随小路望去: 思。不过 ,一切 树上的嫩芽也密 那里有金色的菜 花 ,两行整齐的桑 了;田里的冬水 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 树 ,尽头一口水波 , 也咕咕地起着水 泡。这一切都使 她早已习惯听 粼粼的鱼塘。 人想着一样东 从她强壮的儿 “我走不过去的 西—— 生命。 子;我的儿子 地方 ,你就背着 我。”母亲对我 说。 还小这样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 ,找不出;我 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 想拆散一家人 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 , 儿子。”我们都笑了。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自主学习
(1)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 分歧? (3)我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 当时我是怎样想的? (4)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这说明了 什么? (5)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疼爱
孝 敬 委 屈
探讨学习
1、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2 、你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 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 是整个世界?” 3、假如我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 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样?
人教版-散步背景资料

《散步》背景资源一、作者简介莫怀戚,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重庆。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1978年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中文系学,1982年毕业. 后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此外其作品还有贴近生活、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等特点。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长篇小说《透支时代》等.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各地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二、《散步》写作契机(莫怀戚)《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散步》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

母亲 要走 大路,大路 平顺 我的儿子 要走 小路,小路 有意思 我的母亲 老了,她 早已习惯 听从 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 还小,他 还习惯 听从 他高大的父亲. 我 蹲下来,背起了 母亲. 妻子 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
我的母亲 虽然 高大,然而 很瘦,自然 不算重. 儿子 虽然 很胖,毕竟 幼小,自然 也轻.
美在句式
美在景物
美在温馨的一用比喻句说说你对家的理解。 2. 情景对话:
⑴当父母对你过分宠爱时,你应当对父母说—————— ⑵当父母不够孝敬爷爷奶奶时,你会说_____ ⑶当父母闹矛盾时,你准备说_____ ⑷当兄弟姐妹争吵时,你会说_______ 3.设想一下,晚饭后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 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 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散步
莫怀戚
读读说说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 绍文中的人物.
提示: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介绍,也可从 人物的年龄方面介绍,还可以从人物的特点 方面介绍等等.
听读享受
❖我们一起听读课文,想一 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美点寻踪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 中自己认为写的最恰当、最生 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 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 的思想教育等等的内容。
常回家看看
❖
七年级语文《散步》优秀课件

主要成就:莫怀戚的作品,散文《散步》和 《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的小 说中篇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系 列小说《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透支
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 月》,小说集《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自 选集《莫怀戚自选集》等。其中篇小说《诗
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第三段
叙述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 闻,包括人们的活动和周 围的景物,展现出社会的 和谐与生活的美好。
第四段
抒发作者在散步中的感受 和体会,强调散步对身心 的益处,并引申出对生活 的深刻思考。
优美语句欣赏与感悟
“阳光温柔地洒在我身上,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感到 无比的惬意和舒适。”这句话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表达了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拟人
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拟人化描写,如 “阳光羞涩地躲在云层后面”,赋 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和生命,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事物,如“走过 春天,走过夏天,走过秋天”,强 化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叙事方式选择及其效果分析
第一人称叙事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体会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儿子
乖巧懂事,聪明活泼,热爱自然,尊 重长辈。儿子的形象在文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他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了他 的可爱和善良。
妻子
贤良淑德,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家 庭责任感强。妻子的形象在文中虽然 没有过多的描绘,但她的存在和行为 都体现出了她的优秀品质。
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与情感传递技巧探讨
通过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散步》创作背景及意义
要点一
创作背景
莫怀戚在创作《散步》时,已经人到中年,对家庭和亲情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希望通过这篇小说,表达自 己对家庭和睦、亲情至上的追求和倡导。同时,他也想借 助这个家庭故事,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呼吁人 们回归家庭、珍视亲情。
《散步》的批注

《散步》批注《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被选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和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批注。
1.背景介绍《散步》是一篇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和生命的感慨。
莫怀戚选取这个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表现了他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2.主题与意义《散步》的主题可以归纳为“生命的感慨”和“亲情之美”。
作者通过散步这一日常行为,抒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感激。
文章的意义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生命的真谛。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个简单的散步事件,展现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和生命的哲思。
莫怀戚运用优美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他的思考世界,使人们不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还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4.具体段落分析文章开头,作者简单介绍了散步的背景和目的,为后续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中间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散步的过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珍贵。
结尾部分,作者对整个散步事件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感激。
这一部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5.个人观点与感受我认为,《散步》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
莫怀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家庭中的亲情和生命中的哲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散步》课文背景知识

《散步》课文背景知识
1、背景知识:
《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2、文学常识:
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中心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在揭示中心意思方面散文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不像小说、戏剧那样,通过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中心意思,而是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揭示中心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作者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作者简介导读:人物生平莫怀戚,1951年出生,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重要作品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集》。
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国家苏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课,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以及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艺术特色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人物评价莫怀戚曾是《当代》杂志最看重的重庆作家,在2008年2月刊载其长篇小说《白沙码头》时,推荐词曾这样写道:看中国这位特立独行作家特立独行的才华,看重庆这座长江码头最麻辣的人生……"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坏笑着挤了一下眼睛。
"《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说,莫怀戚的作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背景资源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重庆。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1978年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中文系学,1982年毕业。
后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此外其作品还有贴近生活、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等特点。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长篇小说《透支时代》等。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各地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二、《散步》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
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
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
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走。
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
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