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报告
渗透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渗透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渗透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渗透测试平台:Kali Linux;3. 目标系统:Metasploitable2(需自行下载虚拟机镜像)。
三、实验工具1. Nmap:网络扫描工具;2. Metasploit:漏洞利用框架;3. Wireshark:网络抓包工具;4. John the Ripper:密码破解工具。
四、实验步骤1. 网络扫描(1)使用Nmap扫描目标系统开放的端口,获取目标系统的基本信息。
(2)根据扫描结果,分析目标系统的开放端口和可能存在的漏洞。
2. 信息收集(1)通过搜索引擎、DNS查询等方式收集目标系统的相关信息。
(2)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确定目标系统的潜在漏洞。
3. 漏洞利用(1)使用Metasploit框架,根据目标系统的漏洞信息,选择合适的攻击模块。
(2)根据攻击模块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攻击参数。
(3)向目标系统发送攻击数据,尝试利用漏洞获取系统控制权。
4. 系统提权(1)在获取目标系统控制权后,尝试提权,获取更高的权限。
(2)使用John the Ripper等密码破解工具,破解系统管理员密码。
5. 漏洞修复(1)分析漏洞产生的原因,确定修复方案。
(2)对目标系统进行漏洞修复,提高系统安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网络扫描结果通过Nmap扫描,发现目标系统开放了22、80、3306等端口,其中22端口为SSH服务,80端口为HTTP服务,3306端口为MySQL服务。
2. 漏洞利用结果(1)利用Metasploit框架,成功利用SSH服务漏洞,获取目标系统控制权。
(2)在目标系统上,成功执行了提权操作,获取了root权限。
3. 漏洞修复结果(1)分析漏洞产生的原因,发现是由于SSH服务配置不当导致的漏洞。
(2)对SSH服务进行配置修改,修复了该漏洞。
渗透检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2. 掌握渗透实验的方法和步骤;3. 分析渗透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渗透是指溶液中溶质粒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阻止溶质粒子通过的膜。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实验来观察渗透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1.0%氯化钠溶液、2.0%氯化钠溶液、3.0%氯化钠溶液;2. 仪器:显微镜、试管、滴管、吸管、试管架、记号笔。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血液采集至试管中,加入抗凝剂,轻轻摇匀;2. 将血液分层,取上层血浆放入另一试管中;3. 将血浆分为5份,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4. 观察并记录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血现象;5.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0.9%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未发生溶血现象;2. 在1.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出现溶血现象;3. 在2.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现象明显;4. 在3.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渗透现象在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中得到了体现;2. 红细胞在低浓度氯化钠溶液中具有渗透压,可抵抗渗透压;3.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升高时,红细胞渗透压逐渐降低,直至无法抵抗渗透压而溶血;4.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血现象与渗透压大小有关。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渗透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血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本次实验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渗透现象的认识,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渗透实验实验报告

渗透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渗透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介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渗透性能,了解渗透现象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渗透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根据范特霍夫渗透压公式π = cRT(其中π为渗透压,c 为溶液浓度,R 为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不同时间内渗透液的体积变化,来计算渗透速率,并分析影响渗透的因素,如溶液浓度差、半透膜的性质、温度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材料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半透膜(如羊皮纸、玻璃纸等)蒸馏水2、实验设备渗透装置(包括渗透池、刻度管等)恒温箱电子天平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将半透膜安装在渗透池中,确保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分别在渗透池的两侧注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使液面高度相同。
2、开始实验将渗透装置放入恒温箱中,设定温度为特定值(如 25℃)。
启动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如 5 分钟)记录刻度管中渗透液的体积。
3、改变实验条件更换不同性质的半透膜,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渗透速率的变化。
调整溶液的浓度差,再次进行实验,记录渗透速率的差异。
改变实验温度,研究温度对渗透速率的影响。
4、实验结束当渗透达到平衡状态(即渗透液体积不再明显变化)时,停止实验。
清洗实验装置,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不同时间的渗透液体积以时间为横坐标,渗透液体积为纵坐标,绘制渗透曲线。
2、渗透速率的计算根据渗透液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渗透速率。
3、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浓度差下的渗透速率,得出浓度差与渗透速率的关系。
分析不同半透膜性质对渗透速率的影响,探讨半透膜的孔径、材质等因素的作用。
研究温度变化对渗透速率的影响,判断温度与渗透速率的相关性。
六、实验讨论1、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半透膜安装不严密导致的渗漏、温度控制不准确、测量体积时的读数误差等。
生物渗透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渗透现象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渗透现象在生物细胞中的表现。
3.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渗透现象在植物细胞中的具体表现。
三、实验原理渗透现象是指溶液中溶质粒子通过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通过,不允许大分子通过)向浓度较低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在生物细胞中,渗透现象表现为细胞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导致水分子的流动,进而影响细胞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管、酒精灯、酒精棉球、镊子等。
2. 试剂:0.9%生理盐水、1%蔗糖溶液、1%氯化钠溶液、清水。
五、实验步骤1. 将新鲜韭菜叶洗净,分别称取长势相同的韭菜叶各50g,置于两支干净的试管中,并编号为1号和2号。
2. 在空气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试验,向1号试管中加入5g食盐,2号试管不作处理。
3. 等待10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
4.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记录。
六、实验结果1. 1号试管中韭菜叶片边缘出现明显的水泡,叶片变软。
2. 2号试管中韭菜叶片没有明显变化。
七、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韭菜叶片在食盐溶液中发生了渗透现象,导致水分从叶片内部流向外部,叶片变软。
2. 在清水中,韭菜叶片没有发生渗透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性,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3. 在食盐溶液中,由于细胞内溶液浓度低于外部溶液,导致水分从细胞内部流向外部,使叶片边缘出现水泡。
八、实验结论1. 渗透现象在生物细胞中普遍存在,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导致水分子的流动。
2.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性,只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3. 渗透现象对生物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如细胞吸水、失水等。
九、实验改进建议1. 可以尝试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实验,观察渗透现象的变化。
2. 可以使用其他植物细胞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细胞在渗透现象中的差异。
3. 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渗透现象的机理。
渗透 实验报告

渗透实验报告渗透实验报告一、引言渗透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来评估系统安全性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渗透测试手段,评估目标系统的安全性,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目标系统介绍目标系统为一家虚拟银行的网络系统,包括前端网站、后台数据库和服务器。
该系统用于处理用户的银行业务,包括转账、存款、查询等。
三、信息收集在进行渗透测试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信息收集。
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WHOIS查询等方式,我们获取了目标系统的IP地址、域名、服务器类型等信息。
四、漏洞扫描基于信息收集的结果,我们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目标系统进行了扫描。
扫描结果显示,目标系统存在以下漏洞:1. SQL注入漏洞:在用户登录页面的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框中,存在未过滤的特殊字符,攻击者可以通过构造恶意的输入,绕过身份验证,获取敏感信息。
2. XSS漏洞:目标系统的前端网站存在未过滤的用户输入,攻击者可以通过插入恶意脚本,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或进行恶意操作。
3. 未授权访问漏洞:目标系统的某些文件和目录没有正确设置访问权限,攻击者可以直接访问敏感文件,获取系统信息或进行恶意操作。
五、渗透测试基于漏洞扫描结果,我们进行了渗透测试。
具体步骤如下:1. SQL注入攻击:我们使用常见的SQL注入技术,尝试绕过登录页面的身份验证。
通过构造恶意的SQL语句,我们成功绕过了身份验证,获取了管理员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
2. XSS攻击:我们在目标系统的某个输入框中插入了恶意脚本,并触发了XSS 漏洞。
通过该漏洞,我们成功获取了用户的Cookie信息。
3. 未授权访问攻击:我们发现目标系统的某个目录没有正确设置访问权限。
通过直接访问该目录,我们成功获取了系统的配置文件,包括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
六、结果分析通过渗透测试,我们发现目标系统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篡改数据甚至控制系统。
七、改进建议基于测试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修复SQL注入漏洞:在用户输入验证的过程中,应该对特殊字符进行过滤和转义,防止恶意SQL语句的注入。
渗透定律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渗透定律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渗透定律试验的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渗透系数。
4. 分析不同条件下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渗透定律,又称达西定律,描述了在层流条件下,土体中水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其表达式为:\[ V = k \cdot i \]其中,\( V \) 为水渗流速度,\( k \) 为渗透系数,\( i \) 为水力梯度。
渗透系数 \( k \) 是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其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土体的颗粒组成、孔隙结构、孔隙水性质等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达西实验装置:包括直立圆筒、滤板、土样、测压管等。
2. 天然土样:采集不同类型的土样,如砂土、粘土等。
3. 量筒、天平、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直立圆筒、滤板、土样等。
2. 将土样放入圆筒中,使其密实。
3. 在土样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测压管,并用橡皮塞封闭。
4. 向圆筒中加入水,使水位高于土样顶部。
5. 记录初始水头差 \( h_1 \)。
6. 打开橡皮塞,让水自由渗流,同时开始计时。
7. 每隔一定时间 \( t \) 记录测压管中的水头差 \( h_2 \)。
8. 当水头差基本稳定时,记录最终水头差 \( h_3 \)。
9.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处理1. 计算水力梯度 \( i \):\[ i = \frac{h_2 - h_1}{L} \]其中,\( L \) 为土样长度。
2. 计算渗透速度 \( V \):\[ V = \frac{h_2 - h_1}{t} \]3. 计算渗透系数 \( k \):\[ k = \frac{V}{i}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土样的渗透系数 \( k \)。
2. 分析不同压实方式和配合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3. 比较不同土样的渗透系数,探讨其渗透性能差异。
七、实验结论1. 渗透定律适用于层流条件下土体中水的渗流。
渗透测试报告

渗透测试报告渗透测试报告一、概述此次渗透测试是在客户的委托下进行的,旨在测试该客户系统在未经授权的攻击下的安全性。
测试团队采用黑盒测试手段,尝试找到系统中的漏洞并利用其进行攻击,以评估系统对潜在威胁的抵抗能力。
二、测试过程1.信息收集测试团队通过搜索引擎、WHOIS查询、社交媒体等手段获取了关于客户系统的基础信息。
测试团队还利用端口扫描、漏洞扫描等手段对客户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信息收集。
2.漏洞探测测试团队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了漏洞探测。
测试中发现了一个未被修复的SQL注入漏洞,针对该漏洞测试团队成功地获取了敏感数据。
3.漏洞利用测试团队利用发现的漏洞进行了攻击,并成功地获取了敏感数据。
同时,测试团队也进行了多种攻击尝试,例如暴力破解密码、社会工程学等攻击方式,但均未成功。
4.安全评估测试团队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的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三、测试结果1.系统存在一个未被修复的SQL注入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获取敏感数据。
2.系统其他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测试团队加大攻击力度也未能获得任何敏感信息。
3.测试团队建议客户对系统漏洞进行修复,并加强安全策略,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四、建议措施1.应该对系统进行彻底的漏洞修复,尤其是针对已发现的SQL注入漏洞。
2.为系统设置强的密码策略,并定期更改管理员账户的密码。
3.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和日志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威胁。
4.进行员工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
五、结论此次渗透测试发现客户系统存在一个重要漏洞,但在其他方面系统的安全性较高。
测试团队提出的建议措施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系统。
渗透测试报告

渗透测试报告一、引言。
渗透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攻击者的方式来评估计算机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的安全性的方法。
本报告旨在对某公司的网络系统进行渗透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测试目标。
本次渗透测试的目标是公司的内部网络系统,包括服务器、数据库、防火墙、路由器等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
通过对这些系统的渗透测试,可以全面评估公司网络的安全性,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测试方法。
1. 信息收集,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络、WHOIS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包括域名、IP地址、员工信息等。
2. 漏洞扫描,利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公司的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3. 渗透测试,通过模拟攻击者的方式,尝试对公司的网络系统进行渗透,获取未授权的访问权限,并尝试获取敏感信息。
4. 漏洞利用,对已发现的安全漏洞进行利用,验证漏洞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修复建议。
五、测试结果。
1. 信息收集阶段,通过对公司的域名、IP地址等信息的收集,发现公司的部分信息存在泄露风险,建议公司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2. 漏洞扫描阶段,在漏洞扫描过程中,发现公司的某些服务器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漏洞,如未及时更新的操作系统、未修补的软件漏洞等。
3. 渗透测试阶段,通过渗透测试,成功获取了部分系统的未授权访问权限,并获取了部分敏感信息,说明公司网络系统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4. 漏洞利用阶段,对已发现的安全漏洞进行利用,验证漏洞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修复建议。
六、改进建议。
1. 及时更新系统和软件,建议公司及时更新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以防止已知的安全漏洞被攻击者利用。
2. 强化访问控制,建议公司加强对网络系统的访问控制,限制员工的访问权限,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
3. 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建议公司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级
序
号
焊缝(工件部位编号)
缺陷编号
缺陷类型
缺陷痕迹尺寸mm
缺陷处理方式及结果
最终评级
打磨后复检缺陷
补焊后复检缺陷
性质
痕迹
尺寸
性质
痕迹
尺寸
1
D1
Ⅰ
2
D2
Ⅰ
3
D3
Ⅰ
4
D4
Ⅰ
5
D5-1
Ⅰ
6
D5-2
Ⅰ
7
D5-3
Ⅰ
8
D6
Ⅰ
9
B1
Ⅰ
10
B6
Ⅰ
11
B7
Ⅰ
12
B2
Ⅰ
检测结论:
1.本产品符合JB/T4730.5-2005标准的要求,评定为Ⅰ级合格
B1.B6.B7.B2
表面状态
合格
器
材
及
参
数
渗透剂种类
溶剂去除型
检测方法
ⅡC-d
乳化剂
/
清洗液
GE-WL
渗透剂
GE-PL
显像剂
GE-DL
渗透剂施加方法
喷
渗透时间
10min
乳化时间
/
乳化剂施加方法
/
显像剂施加方法
喷
显像时间
10min
工件温度
10℃
对比试块类型
B型
技术
要求
检测比例
100%
检测标准
JB/T4730.5-2005
产品代号0.2PV29.000产品名称分离器制造编号16003工艺编号PT16003
工
件
部件名称
部位编号
材料牌号
S30408
检测部位
D1D2D3D4D5D
表面状态
修磨合格
器
材
及
参
数
渗透剂种类
溶剂去除型
检测方法
ⅡC-d
乳化剂
/
清洗液
HR-ST
渗透剂
HP-ST
显像剂
HD-ST
渗透剂施加方法
喷涂
渗透时间
12min
缺陷编号
缺陷类型
缺陷痕迹尺寸mm
缺陷处理方式及结果
最终评级
打磨后复检缺陷
补焊后复检缺陷
性质
痕迹
尺寸
性质
痕迹
尺寸
1
B3-1
Ⅰ
2
B2-2
Ⅰ
3
C1-1
Ⅰ
4
C1-2
Ⅰ
5
C2
Ⅰ
6
C3
Ⅰ
7
C4
Ⅰ
8
D1~D3
Ⅰ
9
D4-1
Ⅰ
10
D4-2
Ⅰ
11
D5
Ⅰ
12
E1-1
Ⅰ
13
E1-2
Ⅰ
检测结论:
1.本产品符合JB/T4730.5-2005标准的要求,评定为Ⅰ级合格
2.检验部位及缺陷位置见检测示意图(另附)。
报告人(资格)Ⅱ
2014年11月28日
审核人(资格)Ⅱ
2014年11月28日
开封赛普空分集团有限公司
渗透检测报告
产品代号DH1102.11000产品名称精馏塔制造编号13165工艺编号13165
工
件
部件名称
/
部位编号
/
材料牌号
5052+5083
检测部位
D1.D2.D3.D4.D5-1.D5-2.D5-3.D6.
尺寸
D1-1
Ⅰ
D1-2
Ⅰ
D2
Ⅰ
D3
Ⅰ
D4-1
Ⅰ
D4-2
Ⅰ
D5
Ⅰ
检测结论:
1.本产品符合NB/T47013.5-2015标准的要求,评定为Ⅰ级合格
2.检验部位及缺陷位置见检测示意图(另附)。
报告人(资格)PTⅡ
2016年02月14日
审核人(资格)PTⅡ
2016年02月14日
开封赛普空分集团有限公司
渗透检测报告
**有限公司
渗透检测报告
产品代号产品名称制造编号工艺编号
工
件
部件名称
部位编号
材料牌号
S30408
检测部位
D1D2D3D4D5DA1B1
表面状态
修磨合格
器
材
及
参
数
渗透剂种类
溶剂去除型
检测方法
ⅡC-d
乳化剂
/
清洗液
HR-ST
渗透剂
HP-ST
显像剂
HD-ST
渗透剂施加方法
喷涂
渗透时间
12min
乳化时间
/
乳化剂施加方法
2.检验部位及缺陷位置见检测示意图(另附)。
报告人(资格)
2013年12月28日
审核人(资格)
2013年12月28日
产品代号20PV8.000产品名称缓冲器制造编号14048工艺编号14048
工
件
部件名称
接管、法兰、角焊缝
部位编号
材料牌号
Q345R
检测部位
D1~D3、D4-1、D4-2、D5、E1-1、E1-2、B3-1
B2-2、C1-1、C1-2、C2、C3、C4
表面状态
合格
器
材
及
参
数
渗透剂种类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
D2
Ⅰ
D3
Ⅰ
D4-1
Ⅰ
D4-2
Ⅰ
D5
Ⅰ
A1
Ⅰ
B1-1
Ⅰ
B1-2
Ⅰ
检测结论:
1.本产品符合NB/T47013.5-2015标准的要求,评定为Ⅰ级合格
2.检验部位及缺陷位置见检测示意图(另附)。
报告人(资格)PTⅡ
2017年02月14日
审核人(资格)PTⅡ
2017年02月14日
开封赛普空分集团有限公司
渗透检测报告
乳化时间
/
乳化剂施加方法
/
显像剂施加方法
喷涂
显像时间
10~20min
工件温度
12℃
试块类型
B型
技术
要求
检测比例
100%
检测标准
NB/T47013.5-2015
合格级别
Ⅰ级
序
号
焊缝(工件部位编号)
缺陷编号
缺陷类型
缺陷痕迹尺寸mm
缺陷处理方式及结果
最终评级
打磨后复检缺陷
补焊后复检缺陷
性质
痕迹
尺寸
性质
痕迹
检测方法
ⅡC-d
乳化剂
/
清洗液
HR-ST
渗透剂
HP-ST
显像剂
HD-ST
渗透剂施加方法
喷
渗透时间
10min
乳化时间
/
乳化剂施加方法
/
显像剂施加方法
喷
显像时间
10~30min
工件温度
12℃
对比试块类型
B型
技术
要求
检测比例
100%
检测标准
JB/T4730.5-2005
合格级别
Ⅰ级
序
号
焊缝(工件部位编号)
/
显像剂施加方法
喷涂
显像时间
10~20min
工件温度
12℃
试块类型
B型
技术
要求
检测比例
100%
检测标准
NB/T47013.5-2015
合格级别
Ⅰ级
序
号
焊缝(工件部位编号)
缺陷编号
缺陷类型
缺陷痕迹尺寸mm
缺陷处理方式及结果
最终评级
打磨后复检缺陷
补焊后复检缺陷
性质
痕迹
尺寸
性质
痕迹
尺寸
D1-1
Ⅰ
D1-2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