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_中国古代哲学

_中国古代哲学

1、兼重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 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特别善于把逻辑分析和辨证综合起来,加 以运用
2、崇尚直觉本悟: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 观。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 知识和积累哲学的行为方式—知行 动态统合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 为教科书,他的集注是标准答案,集中讨论了理气的关系 与心性关系问题, “天地间,有理有气,即阴阳二气” 他认为理先气后,气是从理出来的,他强调道德理性对人 的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从道心,“人欲”必须服 从“天理”,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心包万理, 万理居于一心”。为了涵养心性,他要求人们“居敬”、 “穷理”。居敬就是专心一致。“穷理”就是深入研究。 还要求人们“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 通世故”向天理和社会学习。
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 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 《诗》、《书》、《礼》、《乐》、《易》、 《春秋》。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 们自己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 《大学》、中庸》。
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 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 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 学,研究处世之道。
古代哲学家强调的是知和行的动态的统一 和结合。
明代清初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比较 理想的解决了行和知的关系。他提出了 “行先后知”的行知学说
思考题
讨论题: 1、儒家文化能不能担负起现代化的责任? 2、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
析中西文化的异同。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0
冯友兰将古人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出四个 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导语】朱熹,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世称朱⽂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儒学集⼤成者,世尊称为朱⼦。

下⾯是分享的⽂⾔⽂《读书要三到》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原⽂】 凡读书,须整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字,不可多⼀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然上⼝,久远不忘。

古⼈云,“读书百遍,其义⾃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到最急。

⼼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的桌⼦,使桌⼦⼲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上,让⾝体坐正,⾯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字,仔细清楚地朗读⽂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个字,不可以少读⼀个字,不可以多读⼀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遍,就⾃然⽽然顺⼝⽽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解释说明,⾃然就会明⽩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到、眼到、⼝到。

⼼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到最重要。

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扩展阅读:朱熹理学思想 理学⼜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了庞⼤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其本⾝则与孔⼦圣⼈并提,称为“朱⼦“。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读书郎
小么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哟 没有学问那无脸见爹娘 啷里格啷里格隆咚锵 没有学问那无脸见爹娘 只怕先生骂我懒哟 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 小么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读书求学问呀 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 羊 啷里格啷里格隆咚锵 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 羊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 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 我心窝,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 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 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 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 诉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
• 孙敬悬梁刺股 • 孙康映雪读书
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 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 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 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熹 《朱子语录》
【 原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 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 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 提醒精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 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 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钟岳文说到理学,我们会想到南宋的朱熹,他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而说到朱熹,我们又会想到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元明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读之书。

其实,关于朱熹的著作,还有一部非常有名,那就是他和好友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

这部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正如陈荣捷先生在《近思录详注集评》中所说:“《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

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

”从朱熹、吕祖谦寒泉精舍相会说起朱熹(1130—1200)应该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秘书郎,曾在江西南康、福建漳州、湖南长沙担任过地方官,最后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为政期间,他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成绩斐然。

但朱熹从政的时间不长,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著书讲学,门人弟子遍天下,现在全国各地仍有朱熹讲学的场所保留下来,比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等。

也就是说,朱熹的主要成就是在理学方面。

他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并吸收张载等其他学者的学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呢?因为朱熹对北宋理学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的思想体系以二程(即程颢、程颐)学说为中心,改造了周敦颐的宇宙图式,吸收了张载的气学,并融合了邵雍的象数易学。

此外,他还致力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的注释和阐发。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说受到官方的推崇,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的时候,诏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来作为考试依据,朱熹的学说由此被定为科场程序。

明太祖朱元璋则规定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清康熙皇帝更是升朱熹为配享孔庙的第十一哲。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熹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影响巨大,比如,朝鲜的李朝将朱熹学说定为官方学说,并出现了李退溪这样的朱子学大家。

朱熹《小学》全文

朱熹《小学》全文

朱熹《小学》全文《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

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

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

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

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

理学名臣的名词解释

理学名臣的名词解释

理学名臣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理学名臣是指在君主统治下,负责辅佐和教导君主,官拜资政大臣的儒学大师。

理学名臣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解释理学名臣的含义、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理学名臣的含义理学名臣一词由两个关键词组成,即“理学”和“名臣”。

理学是儒家学派中的一支,主张以“知天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名臣则指的是在政治舞台上有卓越才能和影响力的官员。

因此,理学名臣即是指精通理学理论并在政治上有杰出表现的官员。

二、理学名臣代表人物1. 朱熹(1130-1200)朱熹是理学名臣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于理而言、追求事物本源,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和个体责任来建立社会秩序。

朱熹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王安石(1021-1086)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也是理学名臣中的重要代表。

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他试图通过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增加税收收入,改善社会不平等问题。

尽管他的改革遭遇了许多反对与批评,但他的理学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

3.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名臣,以“程朱理学”而闻名。

他们对朱熹的学说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尤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的实践。

三、理学名臣的影响1. 社会道德观念的塑造理学名臣的主要责任之一是教化君主并影响全社会的道德观念。

他们通过研究儒家经典,强调个人品德和修养,将社会秩序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理学名臣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提出新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变法尝试试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在理学名臣的努力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一、广修学院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

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

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

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二、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2.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三、哲学思想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四、名言警句
1、礼即理也。

2、活到老,学到老
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
人为恶者,损友也。

5、朋友,以义合者。

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0、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3、百学须先立志。

14、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