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_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范文:早在我大一的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已经在我的书单中了。
如今尘封已久的书单,终于随着我考研结束而重见天日。
看着刚上大学那会儿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我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读完了从网上下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并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导出了一份读书笔记。
这也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在文末附有下载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安装Xmind后下载思维导图。
我将整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两大部分,这正是应用了本书中所记录的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一部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阅读方法论:读者越主动,获得的越多阅读的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为获得咨询而读另一种是为增进理解而读第二部分:阅读的层次第一层:基础阅读要求很简单,识别文字、理解文章表面意思就行了。
这一点困难在阅读非母语文章和书籍方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的书籍,而不要通过特意阅读国外书籍来给自己增加难度。
第二层:检视阅读第一形态:系统化略读挑几个重点篇章快速阅读先看书名页、副标题、序再看目录再看出版社介绍最后随便翻翻,看最后的几页作者的总结第二形态:粗浅的阅读从头到尾读完,不懂之处做出标记,不要深究第三层:分析阅读阅读的基本原则:回答问题这本书的主题这本书的论据和论证你赞不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意义分析阅读初探:整理大纲列大纲,逐渐细化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第一个规则:尽快知道书的分类第二个规则: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第三个规则:总结主线内容、架构第四个规则: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分析阅读中级:诠释内容第五个规则:找出并解释关键字第六个规则:找出重要的关键句并提炼主旨第七个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分析阅读高级:评价本书第九个规则:评价前确保你了解了第十个规则:理性表达自己的书评第十一规则:评断前找出论据第四层:主题阅读步骤一:检视并筛选出相关主题的所有书籍步骤二:统一不同作者的相通概念步骤三:建立一组共同的主旨步骤四:厘清不同作者的争议步骤五:分析讨论作者:小猪呼噜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
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
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
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
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
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
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
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
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范多伦是1950年月美国哥伦比亚高校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
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
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我如今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认真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整个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不管是速读还是认真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认为可以认真读的书不过一千本。
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状况叫可怜。
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养分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学校生的阅读力量。
检视阅读是速读的力量,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也许上了解到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在这本书的最终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
有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肯定是读得好。
有些书必需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开心阅读。
我的好伴侣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终一段给他致谢。
感谢你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尝,深有感受。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纪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
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
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
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
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
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
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
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
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
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
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
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
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
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
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
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
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
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快餐式消化学问已经成了接受学问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名目,扫瞄下来,发觉这其实是一本有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
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育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名目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的确有点难理解。
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名目,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名目,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名目从而思索之前的内容,在理解名目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消失这种现象,是由于阅读缺乏主动性。
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把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比方刚读这本书的我,看名目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
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爱好。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需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示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
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
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
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
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
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
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
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
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心得范文最新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心得范文最新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下面给您带来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心得范文1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实用的书。
它不仅向你传授了阅读的技巧,还把你以前对“阅读”的固有印象打破,让你明白学习“阅读”也是和学习一项运动一般,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没看此书之前,我的阅读技巧还仅仅停留在高中老师教的阅读考试文章的技巧,纯粹为了答题而生。
虽然在此之前,我看过许多名著小说,但自己很少做笔记或者写读后感,所以很多读过的书都忘了。
阅读的目的有很多:学生时代,是为了考试而读;而闲暇时看的言情小说,则是为了娱乐而读。
现在,抛开娱乐和考试,则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读。
不同于考试和娱乐,为了增强理解力而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需要勤做笔记、写读后感,还需要运用此书中的技巧来阅读。
本书真的是一本满满干货的书,书中运用许多例子和课后测试来让你学会“阅读”。
但是本书只能是你提高阅读技巧的一个开始,要想真正掌握阅读,还需要不断练习!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心得范文2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
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
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
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习惯是最好的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
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
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
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
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
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
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
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
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
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
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
所谓的主题阅读,读后感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
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
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
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
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
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作者:茄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