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合集下载

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解说词〔南风门——校史主题公园——校史馆〕南风门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位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南风门。

成龙校区目前有南风门、南云门和西岑门三个校门。

南风门宽60米,高19.46米,将门柱设计为净高19.46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于1946年。

门柱造型的设计加入了传统元素,“F”形相向对立,构成繁体汉字“门”字,强调了鲤鱼跳龙门的象征意义。

门柱俯视为“><”状,如一本书的开启状,寓意知识智慧之书开启。

门柱体面相互交织的线条,是由个体汉字、字母、数字、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组合排列而成,寓意川师大文史艺数理化科系完备,互相关联,突出了综合类师范大学的特点。

龙湖大道南风门正对着的就是龙湖大道。

龙湖大道宽38米,长178米,是学校形象集中展示的窗口,它始于入口的铭记广场并经过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中心湖面,最终越过水面及中心标志以图书馆为对景。

硬质铺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开阔的聚会场地,两侧的林荫道树荫浓密、树影婆娑,树下的草坪提供了活动、欣赏沿池风景的场所。

池水倒影周围景色,有汀步连接池水两侧。

道路左方的是第一教学楼。

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共有教室186间;针对教育建筑“人流大且集中”的特色,除西侧设主要入口外,沿建筑周边还设置了多个入口,以“立体疏散”的方法,多方向、多层次地快速疏散人流。

道路右边的是第一实验楼。

总建筑面积为23503平方米,主要由物理实验室和公共电脑教室构成。

第二、三实验楼位于校园西南侧, 在第一教学楼的后面,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二、三实验楼由通过架空天桥和构架连接组合而成。

第一实验楼的前面是艺术大楼。

总建筑面积为1285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和龙湖剧场构成。

其中,“龙湖剧场”的音响设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其音响效果在西部高校堪称一流,可与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以及娇子艺术中心媲美。

龙湖大道的尽头有一个湖是龙湖。

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龙湖是在保留规划地块内自然山丘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水系〔东风渠南支七渠)形成的中心水面。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以上就是我对___校史馆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学院的历史和辉煌,也希望学院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在此展厅中,您可以仔细观看我们的老校长___教授的照片和复校后师生的研究生活概况。

六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学院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历代交院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艰辛与奋斗书写了一段段精彩传奇,用奉献与创新铸就了一座座发展丰碑,用激情与梦想演绎了一曲曲动人乐章。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培养优秀的交通运输人才,学院广泛吸纳八方名师才俊,着力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拥有专兼职教师66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44人,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170人。

学院培养了省级学术带头人10名,中青年骨干教
师68人,双师素质教师189名。

同时,学院聘请了知名学者、技术专家、能工巧匠375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

学院还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3个,院级教学团队13个。

学院的师资
队伍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提出了“立足专业,培
养学者,创新学术,注重应用”的科研工作方针。

学院采取内
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学者和实践专家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


院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教材著作的统计表明,“科研兴校”已成为促进学院不断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活水。

纺织行业的发展变迁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纺织行业的发展变迁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纺织行业的发展变迁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主要是针对非纺织专业的学生进
行纺织科普知识教育的基地,介绍了从“纤维-纱线-面料-成衣”的
整个工艺过程。

在纤维和纱线陈列区,可以看到各种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常规纱线和花式纱线,同时还展示了一些过去的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

它的建立一方面是对纺织服装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另一方面也是专业人士进行学术研究的基地,给现代的设计师们以更多的启迪,不少师生都来这里寻找创作设计的灵感。

纺织科普馆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从纺织技术、纺织产品、纺织设备等方面,对纺织专业的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纺织科普馆的纤维陈列区,主要展示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在纱线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常规纱线、花式纱线及花式纱线产品等;在织物陈列区,主要展示了棉织物、毛织物、丝织物和麻织物等;在成果陈列区,主要展示了由学校师生参与研发的一些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如由西安工程大学姚穆院士负责研发的军港纶和非典防护服;由山东鲁泰纺织集团生产的全棉1.96特克斯(英制300支)纱和面料,它代表了目前世
界棉纺织行业的最高水平。

此外,纺织科普馆还收集展示了一些曾在西部地区农村广泛使用的纺车、织布机及其他纺织工具。

[1]。

学校校史解说员发言稿范文

学校校史解说员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今天校史解说员,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辉煌历程和独特魅力。

首先,请允许我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学校始建于(年份),自创立以来,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如今已经走过了(年数)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学校始终秉持着“(学校校训)”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校史馆,感受学校的百年沧桑。

(一)历史沿革在学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学校历经多次变迁。

从最初的(创办时的名称)到如今的(现用名称),每一步都凝聚着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学校发展默默奉献的先驱们,是他们开创了学校的辉煌。

(二)校园风光走进校园,我们会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吸引。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实验室,还有那充满文化气息的雕塑和建筑。

这里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三)办学特色我们的学校以(学校特色)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学校培养目标)的人才。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杰出校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杰出校友的鼎力支持。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几位杰出校友的事迹,让我们共同感受他们的风采。

(五)未来展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学校将继续秉承“(学校校训)”的办学理念,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我们的学校繁荣昌盛,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校史馆讲解稿(3篇)

校史馆讲解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校校史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光的长河,一同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底蕴。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代代师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共同领略我校百年沧桑的辉煌成就。

一、校史馆简介我校校史馆位于校园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区,分别是校史陈列区、校领导视察区、校友风采区、校庆活动区和荣誉展区。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资料,旨在全面展示我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校史馆五个展区讲解1. 校史陈列区校史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等阶段。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学校创建:我校成立于1912年,原名“私立XX中学”,是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的。

当时,学校以“培养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公民”为办学宗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发展历程: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校名也几经更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影响力的名校。

(3)壮大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校领导视察区校领导视察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等视察学校的珍贵照片和资料。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省部级领导视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曾多次受到省部级领导的视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校友风采区校友风采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风采。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科技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两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许多校友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2)教育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教授、研究员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嘿,各位小伙伴们!欢迎来到咱们这超级酷炫的校史展览馆呀!今天就由我这个超级解说员来给大家讲讲咱们学校的那些精彩故事。

一走进这展览馆,哇哦,就好像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

看这边墙上的老照片,那可都是咱们学校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呢!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其中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下了好大的一场雪。

学校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像一个童话世界。

当时啊,有个调皮的学生,咱就叫他小李吧。

小李看到这么厚的雪,那心里可痒痒了,就想着要搞点事情。

于是呢,他偷偷地在雪地里堆了一个超级大的雪人,还把自己的帽子和围巾给雪人戴上了,那模样可滑稽了。

结果呀,被老师给发现了,老师看着那个雪人哭笑不得,最后呢,也没批评小李,还和大家一起在雪人旁边拍了张合影。

哈哈,你们说有趣不有趣?再看看这边的展品,这些都是学长学姐们当年用过的书本、文具啥的。

每一件都好像在诉说着他们当年努力学习的故事。

这里还有以前的校服呢,虽然款式和现在不太一样,但那也是咱们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呀。

哎呀呀,这里还有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照片呢!运动会上同学们挥洒汗水的样子,文艺汇演上精彩的表演,都让人忍不住感叹,咱们学校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想象一下,当年的学长学姐们就在这些地方学习、生活、玩耍,他们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而现在,我们也在这里,继续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校史。

不知不觉就走到展览馆的尽头啦,但校史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为学校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光彩。

好啦,今天的解说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咱们学校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哟!下次有机会再来呀,拜拜啦!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对咱们的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呀?嘿嘿,校史展览馆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为学校的明天加油吧!。

西安工业大学校史解说词

西安工业大学校史解说词

忠诚进取精工博艺——校史展览解说词各位***级同学/****级校友:欢迎大家/各位来到西安工业大学校史馆。

我叫***,是西安工业大学**学院**级学生,很荣幸担当此次校史展览的讲解员。

下面由我带着大家走进西安工业大学的历史,了解西安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讲)(备注:1.第四、五、六板块重点讲解。

2.讲解时间校友 15分钟——20分钟新生 20分钟——30分钟)学校简介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前身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1960年扩建为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讲)五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和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

(讲)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9(?)个省级名牌专业,为国家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

于2004年成立了北方信息学院。

(讲)五十多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职能。

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精心凝练学科方向,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zhǎng)。

展览简介校史展共有105块展板,分为六个部分:(讲)一、历史悠久,薪火相传。

二、发轫兵工,成就显著。

三、学校停办,改建工厂。

四、强基固本,开拓进取。

五、跨越发展,彰显特色。

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本展真实记述了学校创业、创新、发奋、发展,与时俱进,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西工人“忠诚进取、精工博艺”、“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精神风貌。

第一部分: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由5块展板组成。

学校建校时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三个阶段,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讲)下面两块展板是历任和现任党委书记和校长。

校史展室解说词

校史展室解说词

校史展室解说词欢迎各位来到我们学校的校史展室,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索学校百年的历史,感受着这座学府的辉煌与变迁。

我们学校的校史,是一部奋斗与拼搏的史诗,也是一幅孕育着希望与梦想的画卷。

第一章:百年初创回想起我们学校建校的初衷,它将带您踏入到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919年,数位教育家在这片热土上创立了这所学校,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命。

正是这份使命感的激励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的征程。

第二章:校园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它的灵魂,是它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介绍学校的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艺术团队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展现着学校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还是美术,都在校园中成为了学生们探索自我、锻炼才艺的独特平台。

第三章:学术卓越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一起了解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多年来,学校不仅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教师,还秉承着创新与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学子。

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备受瞩目,多个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

第四章:社会责任学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承担着社会责任,践行社会公益。

这一章节将带您了解学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点滴,学校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价值观念。

我们也将会分享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关怀弱势群体的事迹,这一切是学校秉持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心。

第五章:校友风采校友是学校发展历程中闪耀的明星,许多优秀校友的事迹也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无数的荣光。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学校优秀校友的事迹,他们不仅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一直保持着对学校的热爱和支持。

第六章:展望未来在这最后一章,我们将一同展望学校的未来。

学校将继续秉持着初心,迎接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坚信,学校将会继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各位能与我们一同走进校史展室,体验百年辉煌的学府风采。

学校的辉煌历史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开创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前言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

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

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

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

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

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先后隶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

实业救国创办专业(1912—1937年)从1912年到1937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前身机织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侧重毛纺织、漂染整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思想1903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伊始,就以“讲求实业,以能办诸实用”为办学方针,即以振兴实业、富国裕民为“设学要旨”。

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

此后,“实业救国”就成为该校的主要办学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机织科的办学实践中。

1934年,北平大学的《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中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

”北平大学工学院提出了“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增高生产技能,实现民生主义”的办学方针。

师资队伍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初创时期的科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和王家鸾教授,教授有利贡和曾旭新,讲师有郭鸿文等。

机织工程系成长时期的系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王家鸾教授、张汉文教授等。

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任教的有张汉文教授、张朵山教授、郭鸿文教授、崔玉田教授、麻沃畲教授和龚明安教授等。

教学实践1912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创办时确立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以毛纺织染整为重点。

1917年,机织实习工厂落成,其毛纺织染设备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北平大学工学院期间,机织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类更加细化,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讲解,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用性上更加深化;二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机织工程系的专业课教材基本上采用自编讲义,对教授内容进行了更新,新的自编讲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

文化活动北平大学工学院十分重视文体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操风尚。

当时学校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比赛为北平大学各院之冠,机织工程系的不少学生都是北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学生还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人才培养1912年机织科成立,1916年机织科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后来的机织工程系郭鸿文教授。

从1916年—1937年纺织系共培养出毕业生218人。

历经曲折自强不息(1937—1957年)西迁办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内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纺织工程系进行了重整,先后聘请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校任教,如李有山教授、王文光教授、李辛凯教授、严灏景教授等。

1952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师资队伍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后,先后在纺织工程系任教的教授有:张汉文、张朵山、郭鸿文、任理卿、麻沃畲、崔玉田、吴文烺、孙铎、李有山、王文光、李辛凯、严灏景、张承洪等。

其中,张汉文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毛纺织专家,对纺织工程系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学实践在抗日战争中,纺织工程系是当时“大后方”国立大学中惟有的纺织专业,纺织工程系教授荟萃,课程设置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逐渐形成并巩固了棉毛并重、以毛为所长的专业特色。

1952年,纺织工程系设本科四年制纤维材料机械工学专业,下设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方向。

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3个教学小组(后发展为教研组)。

纺织工程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并改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强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人才培养抗战期间,纺织工程系的学生们怀着“打倒日本,还我山河,重建祖国”的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七星夜火”、“坝上灯光”被誉为当时学生刻苦学习的美谈。

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师资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充。

纺织工程系毛纺专业情形58届学生刘树梅,在校期间出席了全国学代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从1938—1957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553人。

艰苦奋斗奠定基础(1957—1978年)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纺织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高教部和纺织工业部同意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局设立西北纺织大学筹建处,筹备建立西北纺织大学,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建校计划未能实现。

1957年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从咸阳迁至西安。

纺织工程系建立了党的总支部,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

全系教职工从西北工学院时的29人增加到149人,其中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36人),为后来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纺织工程系先后两次接收了7名蒙古留学生,招收了2名研究生,这在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纺织工程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制出了适用于橡胶轮胎的帘子布和利用气流测定纤维直径的气流式纤维测定仪。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气无梭织布、静电纺纱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1958年,纺织工程系实习工厂建成,为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实习工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当时陕西市场的短缺产品帘子布、造纸毛毯和其它产品,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急需。

1960年,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发展为棉纺、毛纺、机织、针织4个专业。

文革期间,纺织工程系一些教师被安排外出办学或下放到农场劳动。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纺织工程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除了完成纺织工业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法文件。

此外,插针式电阻测温仪的原理及应用、单程清棉机的气流及棉块运动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有:《毛纺织染概论》、《棉纤维材料学》、《毛纤维材料学》、《数理统计》、《毛纺实验教程》、《毛纺织设计》。

1972年,纺织工程系恢复招生,棉纺、机织两个专业共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60名。

纺织工程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基地十几个,派出教师承担10余所省属纺织企业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专题讲座任务,兴办了师资培训班,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纺织工程系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三个专业委员会。

筹办扩大了电工、纺材、棉纺、化学、漂染等实验室,建立了制图模型与机械模型陈列室。

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试制成功了双向锭子振动测定仪、织机光电频向观测仪等纺织试验仪器和烂花的确凉、涤卡其等纺织新产品,参与研制了军用油罐布、军装絮片等军需品,六色印花机可控硅调整装置、丙烯酸脂浆料、梳棉机大圈条器等科研成果均陆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喷气织机织边和工艺理论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还编写了一批教材和讲义:《棉纺学》、《机织工艺学》、《毛纺工艺学》、《毛织工艺学》、《毛染整工艺学》、《毛纺学》等,以及工具书《英汉纺织专业常用词汇》等。

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虽然先后历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阶段,但是纺织工程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未放松过,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纺织工程系形成了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扎实肯干、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

从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1296人。

纺织工程系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大学系科,虽屡经艰辛曲折,但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沿续下来,办学从未停止。

从1912—1978年,纺织系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重视品德、强调实践”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学院阶段务实开拓砥砺前行(1978—2006年)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

成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在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打基础初创阶段,“七五”期间的蓬勃发展阶段,“八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阶段,“九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四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后,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纺织高等院校。

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