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

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作者:郭毅生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439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太平天国军兴以来,在它的告谕中往往要求“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又在1854年颁布的“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中,准许地主收租,承认地主阶级的合法地位,这就使人怀疑太平天国究竟对地主阶级采取什么态度?它对封建主义打击的程度又如何?笔者曾收集太平天国前后期在各地的有关资料,今择其要,略加论述。
关于准许地主收租与实行“着佃交粮”的问题,与此有关,但另有专文,此文不加详述。
一、太平军对官僚、富绅与团练的打击镇压太平军是一支反封建的农民武装,拜上帝会的教义又视妖魔为“该诛该灭”,它以“阎罗妖”影射清朝最高统治者,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妹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
”(洪秀全:《太平觉世诏》,见《太平天国印书》(上)第393页。
)太平军所经之处,揭擎“奉天诛妖,斩邪留正”的义旗,以清方官吏、地主豪绅为“妖”,痛加诛锄。
太平诸王对下级的谕文中,要求“遇妖即诛,见民必救。
”(韦昌辉:《诫谕国宗石凤魁等统兵分巡湖北各郡县》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77页,《贼情汇纂》卷七。
)故太平军所克之处,对顽抗之官绅团练,严行镇压,对民愤重大的地主,支持乡农放手斗争。
致使反动派折干戕枝,如遭雷轰电击。
太平天国统治之区,虽未尽符“新天新地”(洪仁□:《英杰归真》,见《太平天国印书》(下)第775页。
)之誉,然而暴风骤雨,确使江南数省污浊为之一清。
《贼情汇纂》记载其前期的情况谓:“(太平军)凡陷一城,尽戕官吏,有自裁者更脔割之,暴骨于市。
以故官军克服之城,求殉难官吏遣骸不可得。
”(《贼情汇纂》卷十二“杂载”。
)如武昌攻破,自巡抚常大淳以下,或自裁,或处死,“搜妖”三日,反动官绅,喋血通衡;江宁克复,清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戮于府外小营街心。
上元知县刘同缨顽固厉骂,被拖至城北,“绑于树攒射之,更以巨炮轰击,瞬息骸骨崩散。
”(《贼情汇纂》卷十二“杂载”。
战争的遗产:太平天国战争(上海)

2016年上海“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李 楠
经济史学系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Email: li.nan@
1. 研究动机
• 历史对经济发展重要吗?
• 历史事件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如Acemgolu, et al., 2001, 2002; Engerman and Sokoloff, 1997, 2002; La Porta, et al.,1997,1998; Nunn, 2008; Nunn and Qian, 2011等) • 殖民历史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Acemgolu, et al., 2001, 2002;Engerman and Sokoloff, 1997, 2002;La Porta, et al.,1997,1998 )
如果 0 表示战后经济恢复服从随机游走; 如果 - 1 0 则表明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有持续作用并最终逐渐恢复到战前趋于稳态; 当 -1 时表明所有战争的影响随时间彻底消退,而如果 - 1 0 表示这种暂时性的冲击始终存在。
图 2:样本范围及战争冲突分布情况
log yi ,1880t log yi ,1880 表示结束后
t 年的人口密度增长率; log yi,1880 log yi,1851 表示战争冲击期内的人口密度增长率; X i 为一
系列与分府经济发展有关的控制变量 ;最后 , 为待估计系数, i 为随机扰动项。
为冲击调整系数
数据来源
•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人口密度) • 人口: • 1776、1820、1951、1880、1910年府级人口(《中国人口史》);1918年人 口(《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30年人口(《民国人口史料户 籍汇编》);2010年人口(各省统计年鉴) • 面积: • 各府面积(《中国历史地图集》) • 控制变量 • 初始经济水平:1820年各地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史》) • 政治重要程度:冲、繁、疲、难(《清史稿.地理志》) • 地理因素: • 各府距通商口岸的距离 • 是否沿海地区(是=1) • 督抚距离(千米) • 海拔高度(千米)(Google earth 7.0) • 其他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因素: • 是否是捻军、天地会、白莲教活动区域(是=1)(《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 • 是否是光绪大旱灾地区(是=1)(《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自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加重,中国的民族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各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感到迷茫,不断进行着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先后出现了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
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但是这一次次的探索与失败确是为国家的出路提供了借鉴,让人们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的道路。
而最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851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爆发了。
这就是从太平天国运动。
她从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
正是建立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
1864年天京沦陷结束,历时13年。
如果对太平天国运动从总体上进行评价,那么既要看到农民战争自身的弱点,也要看到这场运动为历史为社会所提供的新东西。
太平天国的许多历史功绩是无法否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太平天国运动和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
这个纲领基本上没有实行。
但在革命进程中,它却是当作一种理想被提出来的,曾经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并且为历史提供了新的东西,是可贵的。
太平天国的另一个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鼓励兴舟辑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
其进步意义十分明显。
第二,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初期。
他们则把予头直指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
给清王朝以深重的打击。
至于反对帝国主义,太平天国的旗帜也是很鲜明的。
1862年有个外国侵略者来到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
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太平天国的反帝反封建,在近代中国起了开启作用,是应当给予充分重视的。
太平天国社会实践报告

太平天国社会实践报告研究目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变迁的认识,客观地评价农民夺取政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掌握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研究方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询数据,然后思考,与有关同学交流。
以包容客观的态度了解事实,从尽可能广大的数据中了解真实。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查找数据,思考,素材整合等。
研究过程: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发生的一件大事。
各种群体对其的评价也各不相同。
社会意识是总体的,而研究者的文字常常又是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
因此,本人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和百度百科网上的内容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结果: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山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太平天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例如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之“中国农民起义”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
清朝入关后强令剃发易服,太平军因拒绝此俗,亦被清廷称作“长毛”、“长毛贼”、“发贼”、“发逆”;因为太平军起自广西,以两广人为主,故清廷称其为“粤匪”(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太平天国的创立及发展:1843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开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到广州跟随美国传教士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传教士拒绝给他施洗。
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是满清从满人统治集团变成满汉合作统治集团的分水岭,更是汉族衰落到崛起的一个分水岭。
11.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与封建传统观念相悖逆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近代化意识,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分土地为中心,包括了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内容在内的纲领性文件。纲领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通过这个纲领性文件,希望实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可见《天朝田亩制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首开了平均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先河。《天朝田亩制度》中透露出来的平均主义和民生主义恰恰是洪秀全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因此,孙中山在演讲三民主义时,多次提到太平天国。他认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与太平天国脉络相通。
12.太平天国运动是洋务派的启蒙者与领路人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一批以满洲贵族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他们率领的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交战过程中,相继溃败丧身,代之而起的是曾、左、李的湘军和淮军。实际上,太平天国为“洋务派”的出台扫清了道路。曾、左、李镇压了太平天国,但就兴办“洋务”方面则又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竟的事业。太平天国对“洋务派”,思想上起了启蒙作用,行动上起了引导作用。
其兴也渤其亡也忽

其兴也渤其亡也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
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和理论纲领,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从而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推向了顶峰。
较之于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其他分支而言,太平天国史研究也一度成为史界显学。
为纪念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40周年和促进太平天国史研究,由上海太平天国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经验学术研讨会暨《东南民众运动和上海小刀会》首发式”于2004年8月29日在上海社科院召开。
上海市3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他们就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的经验教训及中国农民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与会学者详细分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根本肯定了其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的传统观点。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腐败就是这些特征的反映。
上海社科院盛巽昌研究员认为,与成功地建立大明王朝的农民领袖朱元璋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相比,洪秀全在生活上远不如他们节俭,执政上也远不如他们文明。
贪污腐化、生活豪华和作威作福自然难以赢得人心,以至最终失去天下。
他还分析了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天国领袖的家长制作风。
不听取别人意见,不尊重别人的家长制作风必然会失去监督和导致腐败。
华东师范大学刘学照教授指出,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过早腐败。
反清大业刚开始,洪秀全就按照封建帝王的标准来享受:“妃嫔在武昌选四十人”。
他到南京后更是沉湎于宫廷生活。
洪天贵福在自述中写到“老天王是我的父亲,他有八十八个母后”。
刘教授同时指出,认为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家长制制度并不准确,因为权力一开始就二元化了;二元化的权力在一开始也没有恶化。
随着矛盾的开展,领导层才形成了严重的分散主义。
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认为,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迅速腐败源自于农民爆发户的心态。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农民领袖们生活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遥远地区,而且经常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歧视和欺凌,犹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急于享受一样,他们在掌握权力后必然会迅速腐败。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一、太平天国是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民族独立是近代化的前提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毛泽东曾说洪秀全是“先进的中国人”,清王朝已经成了一个极其腐朽、极大地阻碍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王朝,对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出卖民族利益,只有推翻它,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当时除了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外,没有一个中国人对这个王朝不是高呼万岁。
2、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是促使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沉重打击,对洋务运动的客观催生作用。
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向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思想是近代化的开始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创,一旦扫地荡尽”。
这正是思想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在外交上,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杨秀清在致英使卢恩·包伯的信中坚决抵制鸦片的输入,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
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
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
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
太平天国 - 清末的农民起义政权

太平天国- 清末的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兴起原因折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统治更加腐败。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外流,劳动力衰竭,为遏止这种状况,清帝国认为需要对国民进行清洗,于是,发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清帝国损失老弱人口1/4,换得30年的繁荣期。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时候也可能是统治阶级的默认。
经过折叠金田起义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
曾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可惜都落第。
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后来自行洗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1860年5月,大清东南的经济中心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中。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东征部队日益逼近,江苏巡抚徐有壬慌忙之下下令焚毁客商云集市场繁盛的金门、阊门一带,顷刻之间火光四起,散兵游勇乘机抢劫作乱,以至万千财富化为乌有,哭声震天。
6月2日,苏州被太平军攻破。
苏州的巨商富室们倒并没有坐以待毙,精明如斯,自然晓得最安全的门路--投奔洋人。
他们纷纷怀抱巨资,携家带口逃往由英法联军协助保卫的上海,为上海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和巨额资本,极大助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在原苏州城墙外修建连成一线的石垒碉堡,从侧面展现了苏州攻防战的惨烈和对苏州地方经济的破坏
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老牌经济重镇苏州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地位,而上海则一跃成为亚洲最大城市与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对此,日本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近现代上海的繁荣,无非是以太平天国为契机,苏州的繁荣转移过来的结果。
……”这也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观点,即上海的崛起,似乎全凭了战争的偶然,上海是捡了苏州的便宜。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的大致范围,长三角腹地更是双方翻覆争夺的地区
果真如此吗?假如苏州不被太平军攻破,上海还能成就后来的地位吗?
实际上,上海取代苏州,并非简单的地点转移,而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彻底转型。
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败相早露。
太平军的作用,不过加速了苏兴沪衰这一必然历史进程而已。
苏州城的经济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清末已趋于衰败
长期以来,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近江面海,以其经济的富庶和文教的发达著称于世,号称“人间天堂”。
及至明清,这个“天堂”达到了极盛,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并因明末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生产关系,成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标本地区。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了明末至于清末近二百多年的发展,这个“芽”竟还处于萌发阶段。
不仅如此,随着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此时的苏州早已衰机暗藏了。
清代的京杭大运河
苏州素称发达的手工业,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长期停留在政府和皇室筹措人的地位上,与
官方的联系密切,可谓一损俱损,不但需求有限,还随着清朝的衰落,和传统徽商、晋商一样,逐渐日薄西山。
另外,苏州的商人观念陈旧,在面对近代机器大工业和人造绢之类的新兴事物挑战时,反应迟钝,对变革态度消极,反而热衷于投资收益较高的钱庄和当铺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速了苏州实业的萧条。
苏州虽然地域上近江面海,但在明清时代,它最为仰仗的的交通运输干线是京杭大运河,其作为运河沿岸最为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对集中和输送江南地区的漕粮和各类商品物资以供应京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运河苏州段一景
然而自嘉庆、道光以来,大运河屡遭截断,漕运渐渐不通。
1825年,清朝设立海运总局,苏州、松江地区的漕粮开始从上海经由海上运往北方。
此后,经过1853年黄河改道,运河体系更趋荒废,漕运渐衰,海运全面替代河运,作为海港的上海重要性大增,而内河港口苏州的地位显著动摇了。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并且成立了租界。
此时,,部分敏锐的苏州商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上海,当时重要的大商业,如珠宝业、绸缎业、药材业、参茸业、典当业,以及钱庄、金铺,乃至妓馆色情行业,都陆续由苏州人带入上海。
这些商业资本的转移,远在太平天国动乱之前,而上海之所以逐渐成为苏商的重点投资地区。
除了沿海港口的地理优势,上海拥有苏州所不可能具备的东西--优秀的城市制度环境。
上海经济腾飞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根据《南京条约》中的相关规定,上海成为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而在1845年,英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签订的《上海土地章程》,以“永租”的形式开启了上海租界的历史。
这个在很多人眼里乃是百年国耻的上海租界,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完全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其迥异于中国内地的制度环境与英法武力保卫下的客观环境,成为上海经济腾飞的根源。
首先,租界内部照搬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为核心的地方自治体制。
租界立法权主要通过“纳税人会议”,这几乎就是一个小议会,其成员主要由具备一定财产和纳税数额的人组成,具有选举工部局董事会及批准工部局所制订的“法律”的权利,租界内各种法律、财政、税收及其他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其讨论决定。
租界行政权则由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掌管。
上海租界一处界碑
租界司法权的最高代表为“会审公廊”,最初由中国政府和洋人共有,后逐渐完全被外国人掌握。
此外,租界还设有维护公共治安,以打击一切有组织犯罪为目的的巡捕房,这种警察制度在当时的中国是闻所未闻的。
这样一套完整照搬西方体制的城市自治制度,连带附带的大量完善的西方市政管理配套制度和健全的技术经验,虽然其订立的初衷是为了西方殖民者自身的利益,但由此所营造出来的相对安定的制度环境,自然也会惠及到众多的华商,并带动上海华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租界华商和外商的关系极为密切,处于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状态,一旦有危及华商利益的事态出现,驻沪英法军队会毫不犹豫的武力保卫上海,以使上海免遭任何祸害,在晚晴动荡的岁月,这种安定环境是内地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
上海租界地图
此外,租界的这套政治制度,以保护个人财产和权益为基本准则,界内一切财政、税收、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都按照西方的模式运作。
这也极大的保障了租界内华人的利益,不受清政府苛捐杂税的盘剥和对人身财产安全的任意侵
害。
租界同时还规定华人可以在利用上海租界的外国领事馆注册公司,这吸引了众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不断在上海办厂,并把大部分的工业、商业和金融设施都集中在租界境内。
第二,上海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近代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足以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市政水平相媲美。
上海的市政建设,采用了大量专业化、近代化的市政建设规划,开辟道路、修筑码头、疏浚河道、架设桥梁,建设学校、医院,设置公共交通、消防系统,兴建发电厂、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城市所不具备的,充分显示了西方市政管理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以城市街道为例,租界的道路按照西方城市路政的管理概念,一开始就把路灯、下水道等工程直接纳入规划中,此外还包含了道路维修和养护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井井有条。
时人描写当时的租界道路:“沟池则时加疏浚,无使淤泥之稍积,晴则轮水奔腾,尘漠不飞,夜则电毯地球,照耀如昼”。
反观当时上海华界的情况,著名洋务人士郑观应的描写很具代表性:“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皆置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
”
租界制度环境不仅惠及界内华商,还刺激华界制度变革
对于工商业者来说,安定、有序、便利的制度环境和私人财产安全的保护,往往比其他很多因素都来得重要,因此众多的华商宁可增加一部分成本,也一定要在上海设厂。
其结果就是,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由上海租界进出的对外贸易,一直稳居全国贸易总额的五成到六成。
20世纪初期繁华的上海外滩
到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以弹丸之地,奠定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外贸额、关税、工商业资本、金融存款。
租界的巨大成功,还刺激了上海华界的官绅商民。
在清朝的最后十几年,上海地方政府终于开始采用租界的路政管理方式,设置“马路工程局”开辟马路,设置路灯,并且也设立了巡捕房。
这个“工程局”后来被地方士绅接手,采用了议会制,议员有民主选举产生,并逐渐发展为地方自治性质的市政机构,弥补了政府薄弱的地方管理。
在此类制度的变革和租界经济的带动下,上海华界也得了了很大的发展,一度衰落的老城厢地区又繁荣起来。
华界与租界的协调发展和进一步的融合,使得上海的经济吸引力更加势不可挡。
综上,太平军攻略苏南,严重摧毁苏州经济这一历史事
件,充其量只是加速了传统苏州的衰落和近代化上海崛起,但这本就是不可阻挡的必然历史进程。
没有战乱,苏州富商一样会被上海的“十里洋场”所吸引,逐渐完成财富的转移,因为这里的制度环境和安全保障,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