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租界对上海地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
二、租地具体方法。
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顿出租。
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排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立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英租界形成的故事

英租界形成的故事
英租界的形成始于1843年11月,当时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商定开辟英租界。
巴富尔与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划定了面积为830亩的租界,并规定每亩年租金为1500文铜钱。
之后,英国人开始在租界内建造领事馆和各种建筑,并在此进行商业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列强也相继在上海开辟了租界。
这些租界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资本的进入,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这些租界的设立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租界内的外国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冲突,以及列强之间的利益纷争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上海租界的收回和城市发展的重新规划。
总的来说,英租界的形成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深远的。
租界的出现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租界建立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先后出现了英国人、法国人等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
这些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和资本进入上海。
租界内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贸易,形成了独特的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上海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其次,租界的建立也对上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上海,租界内的酒吧、舞厅、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上海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上海的居民也受益于租界的建立。
租界内出现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电灯、自来水、下水道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租界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海的教育事业,许多西方学校相继在租界内建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租界的存在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租界的发展导致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混乱。
不同列强在租界内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和规则建设,城市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租界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
外国人和富裕的上海人居住在租界内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生活在拥挤狭小的弄堂中。
这种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总结起来,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租界的推动。
租界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文化,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租界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租界时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弥补。
试析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试析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作者:李向远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租界自诞生之日起,就必将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变化;而它的存在,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该区域的华人社会。
可以说租界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齐头并进。
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不止一面:中国因租界而耻辱,也因租界而进步;这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关键词:租界;工部局;近代化;歧视;全球化租界,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非常刺眼的词汇。
自从1845年第一个租界因《上海租界章程规定》而诞生,到1945年全部收回,甚至到现在在中国都是毁之者多。
关于租界的研究成果,最早大多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入手进行批评;其后,学者也有从利害两方面的正面论述与评价。
但笔者认为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下文笔者通过对租界的诞生与发展的简单梳理,希望更深入的探究租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租界的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接踵而来,希望能在“满地黄金”的东方发家致富进入19世纪中叶,强盛的陆权帝国国力日衰,但天朝上国的骄傲丝毫未减。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只有广州十三行负责朝贡贸易,十三行由商人把持经营,属于半官方的部门。
既然是商人经营,就免不了欺诈,比如赊欠贸易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西人来贸易是受约束的,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外国人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城外,内城不容许外人踏足。
官府还颁布了很多奇怪的法令。
比如,外人不得乘坐轿辇、西人女眷不得登岸等等。
英国虽然得到了香港岛这个贸易中转站,但是偏居东南一隅,想要拓展中国市场,还须另寻他法。
从清廷方面来讲,其实割让香港岛只是为了画地为牢。
那么设立租界就更是无伤大雅了,于是,中国第一块租界于1845年因《上海租界章程规定》而诞生了。
其后,近代中国共划出去25块大小租界。
有帝国主义强夺的,比如日租界等;也有清廷为制衡日本而“送”出去的,比如天津的美租界、意租界和厦门英租界等。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以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上海租界历时百年,对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形态,租界档案一直保存完好,其中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董事会会议记录长达90年(1854年7月17日-1943年12月17日), 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内容极为丰富,对研究英租界与早期上海的历史极有价值。
本文即以此为主要依据,探讨早期英租界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并以此考察道路交通之于上海城市的近代化作用。
一、租界早期的道路交通建设道路的发展是近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
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当局从经济活动和外侨的切身利益出发,将道路交通建设当作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
1845年租界第一次《土地章程》就规定,在租界开筑东西干道7条,南北干道3条,由租界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负责道路建设和管理事宜。
1854年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成立后,在7月17日召开的工部局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专司其职。
在7月26 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即要求该会铺设“从派克弄的外滩一端至五圣殿”的马路,“还要求竖立路名牌,漆上马路名称”。
(1)1853年,在上海的外侨开始引进西式马车用于出行。
(2)为因应这一变化,从1854年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工部局在原先“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的情况下,在苏州河以南开辟了26条道路,由于与跑马成路有关,上海人俗称道路为马路。
其中南北向道路13条,分别为扬子路、圆明园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云南路、西藏路;东西向道路13条,分别是苏州路、香港路、北京路、厦门路、宁波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芜湖路、松江路。
(3)这些纵横交错棋盘状的道路,构成了早期租界道路网络的基础,后来成为租界的核心区域。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租界发展解析

租界发展中出现了5个转折点
一,华人进入租界定居经商; 二,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上海从贸易中心向 生产型工业城市发展; 三,成立黄浦河道局,疏浚河道,开拓港口和改 善港口设施; 四,租界实行中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为政治 避难和政党之秘密活动提供了庇护所; 五,华人要求参加租界管理,五卅运动爆发,爱 国热情空前高涨。
法租界的形成
1848年1月,法国领事敏体尼到达上海后,鉴于 英、美之间发生“专管”争端,便在上海县城与 英租界之间的地段内租到了房屋,设立领事馆。 敏体尼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向上海道台麟桂明 确提出要“沿洋泾浜地区,它和英租界正好隔河 相望”,“是唯一能适合我国(法国)侨民居住 之地”。1849年4月6日,中法双方签字换文,麟 桂正式发出告示,引用《黄埔条约》第22款规定, 宣布“中法双方”勘定上海北门外一处地段,允 准法人租地,全面积约为986亩,是为法租界。
上海租界的发展
“租界”这一名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为1860年代。 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有明确 的地域界限,区域内的外国居留人能行使独立完善的行 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 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 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 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 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 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 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 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 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 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 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上海街道名字的由来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
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六、华洋分居。
界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
七、开设贸易场所。
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
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
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
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
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
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
1853年以前,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
1853年到1855年,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
1854年7月通过的《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
这一变化,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
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
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重大问题。
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
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
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
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给、地产委员的选举,以及其他与租界大众相关的大事,均由其讨论批准。
纳税人会议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实为租界具有立法和监督职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三,工部局的设立。
英租界辟设以后,成立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推选委员三人,负责收捐和建设各项事宜。
1854年7月,英、法、美租界宣布设立工部局,同时解散道路码头委员会。
工部,在中国传统官制中,为六部之一,掌管工程、水利、交通等项事务。
“工部局”之名,在一般中国人理解中,以为也是主管道路、码头之类工程的机构。
因此,这一机构的设立,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少震动。
事实上,工部局远非传统官制中的“工部”可比。
在英文中,工部局作Executive Committee,意为行政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行政机构,它在日后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权力,不但拥有行政、征税等权,而且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附则”。
这一机构,先是三租界的共同机构,后法租界独立出去,成立公董局,工部局便成为英美公共租界的行政机关,直到租界结束。
其四,会审公廨的设立。
《条约》的附约之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与华人发生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人如何科罪,应以中国之法治之。
简言之,即洋治洋,华治华。
照此章程,英人在中国境犯罪,便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这就是所谓领事裁判权。
以后,美、法、俄等国均取得这一特权。
各国领事为行使这一权力而建立的法庭叫领事法庭。
按照这一规定,华人在租界犯罪,仍应由中国惩治。
但是,租界由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处以后,英美领事乘机夺取了华官在租界的司法权,擅自在领事法庭上审讯租界的中国居民。
1862年,英国领事擅自规定,中国官府对租界华人行使管辖权,必须经过英国领事同意。
1863年,美国领事更明确表示,中国官府未经美国领事加签,不得拘捕租界华人。
这样,在租界,不但华不能治洋,而且华也不能治华了。
1865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设立,审理租界华人及与中国无订约关系的外国侨民案件,由道台派出理事,由外国领事派出陪审官,会同审理各种案件。
1869年4月20日,经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并经总理衙门和领事团批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正式颁布,正式成立会审公廨。
这个机构确立了外国领事观审会审制度,规定凡涉及洋人的案件,必须由领事后由领事派人会审。
按照这个章程,纯属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但在其后的实际过程中,领事往往干涉,而且陪审官的权力往往超过中国谳员。
英美租界会审公廨设立以后,法租界也设立了同样的机构,其陪审官权力之大更甚于英美租界。
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租界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
它属于中国领土,但中国政府却不能直接管辖。
它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这种特殊的格局,给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巨大的影响。
开埠以后,外国人源源而来。
1843年开埠时,有登记在册的外国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
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
1910年以前,在寄居的外国人主要是欧美侨民。
以1910年为例,这年在居住的15012个外国人中,属于英、法、美、德、葡等欧美国籍的人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带进了。
明末利玛窦、庞迪我等西方传教士来华,着中国服饰,用中国语言,行中国礼节,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尽量减少中国人对西人西教的排拒。
因此,那时西人来华,西教入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则基本没有被带入。
鸦片战争以后,情况与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带着战胜的威势、倚恃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来到中国的,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衣着、语言、礼节以适应这块陌生土地上的习惯。
他们努力按照自己母国的习惯生活着。
西方男子工作、会客常着西装、革履。
这种服饰在今日早已为人们所习见,用不着具体描述其样式,但在上一世纪的,尤其在开埠初期,它与世人习见的长袍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装异服。
至于西方妇女,与当时中国妇女差异更大。
她们不但全不缠足,而且衣着华丽,公然出入社交场所。
饮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习惯,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
1855年,英商霍尔茨面包房开办,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开办。
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从美国旧金山运来。
此前,一家英国人已在开了一个奶牛场,有奶牛168头,每天可生产一千公升鲜奶。
西人爱吃的各种蔬菜也被引进,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芦笋等。
时人记载:北郊外,多西人菜圃。
有一种不识其名、形如油菜而叶差巨,青翠可人,脆嫩异常。
冬时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酱,即可食,味颇甘美。
海昌君壬叔酷好之,曰:“此异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领略也”。
蕹菜一种,亦来自异域,茎肥叶嫩,以肉缕拌食,别有风味。
冰块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没有现代化的制冰设备,无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将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热天时用。
他们还从遥远的北方将冰运到,不过损耗很大。
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储冰太少,洋人便在报纸上大叫“无法在整个夏天享受到这种有益健康的奢侈品”。
一个冰窖的主人乘机哄抬冰价,对其所藏的冰块开出惊人的售价,大发其财。
啤酒是洋人酷爱的饮料。
洋人先是从西方运来,后来便在设厂制造。
光绪初年,埃凡洋行已开始制造啤酒,每年生产数千担。
沪产啤酒远比从西方运来便宜。
据载,1877年,从英国运来的啤酒,每斗银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产,每斗仅银洋半元。
当时中国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颇苦,称其为“苦酒”。
有人专门写信到格致汇编社询问此事,说是“西人饮苦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为之,能否多饮?”居住方面,西人在开埠初期所盖房屋,多属洋式平房。
这种平房包括一个长走廊,以适应天气炎热时避暑需要。
当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楼房。
以后,洋人住宅日趋讲究,风格也多种多样。
至五十年代,英租界“布满了华丽的房屋。
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设计。
其形式有仿希腊的庙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宫”[9]。
西式花园洋房也多了起来,这种洋房多为二层,楼上为主人卧室,楼下为客厅,另有花园、后院和附属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属建筑物里。
愈到后来,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趋于考究,其式样更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
汇丰银行大厦是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总会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跑马厅马勒住宅是北欧挪威式样,徐家汇天主堂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这些,使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
外侨们把西方作息习惯带到了,上班、下班均按钟点,与中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颇不相同。
特别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国人感到新奇。
《申报》曾刊文专述此事: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
吾见夫西人之为工及行商于中国者,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
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从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