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 阙:削减,使……削减(使动用法)
• 利:使……获利,(使动)
• 敝:损害
与:结交
• 去:离开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含解析1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
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4)晋军两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郑伯:指郑文公(?一前628)。
名捷、郑国国君。
(8)若:假如。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了三为“壮”,即壮年。
(11)犹:尚且。
(12)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1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17)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英勇善战,以一己之力击退强大的敌军。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下面我将为您重新讲述该故事,并列出其中的重点实词。
原文:在古代中国,秦朝是当时的霸主,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许多周边的城邦和诸侯国都成为了秦朝的附庸。
然而,燕国是一个小国,虽然小,却一直保持着独立和自主,不愿隶属于秦朝。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听说燕国不愿臣服,于是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燕国。
他派遣了大将军烛之武带领数万精兵前往燕国。
燕国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他通过外交手段试图保护自己的国家,但一直无果。
不得已,燕国国王决定将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将领杨志。
虽然杨志年少不经事,但他有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勇敢的个性。
杨志接到国王的命令后,决定带领燕国的军队迎战秦军。
他带领着数百名燕国士兵,勇敢地站到了前线。
在激战中,燕国军队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畏艰险,奋勇杀敌。
杨志以身作则,亲自冲锋在前,率领士兵战胜了一波又一波的秦军。
烛之武见燕国士兵表现出色,但他并不以为意。
他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军队实力强大,必能击败杨志的燕国军。
然而,杨志的勇猛战斗激发了燕国士兵的斗志,他们集结在杨志的周围,形成了坚实的防线。
杨志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以智谋出色。
他派遣斥候潜入秦军营地,偷取到了秦军的作战计划。
凭借这个情报,杨志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并在适当的时机发起了攻击。
在经历了几场激烈的战斗后,秦军开始感到疲惫和无助。
烛之武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已经晚了。
在杨志的指挥下,燕国士兵集结成军,一举击溃了秦军。
战胜的消息传回燕国,燕国的民众欢欣鼓舞,赞美杨志的英勇事迹。
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zhú zhī wǔ):烛之武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秦朝派到燕国的大将军。
这个名字“烛之武”有着浓厚的战斗意味,其中“烛”意味着火炬的明亮,暗示他的英勇善战。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说辩的艺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是对《左传》的阐发。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所以,战与和皆出于利。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1、正音正字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杞(qǐ)子2、语言点A、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B、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D、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E、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第二课时一、导入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
”所以这“话”可不是随便能说的。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
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
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明的说客比比皆是。
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小结: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
这是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基础。
四、精读烛之武的说辞,自主学习1、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2、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劝说秦伯?(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改变主意,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其实,烛之武正是这样做的。
这段说辞语言非常精炼,可分为五层。
概括各层大意。
①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郑对秦无益。
(以退为进,博得好感)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晓以危害,动摇决心)③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④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秦晋联盟。
(以史为例,巧施离间)⑤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是秦国的威胁。
(一针见血,指明威胁)小结:烛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得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蹇叔哭秦师》,讨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成功?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翻译: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的年寿中等,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同样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
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责任在谁?如果蹇叔在劝谏时能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也许穆公会重新考虑出兵的事。
如果蹇叔能在军队出发前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也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
如果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也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
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
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个性鲜明,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重用,虽有牢骚,但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
(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晋侯:头脑清醒,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阔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
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第三课时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