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校本作业答案版(只要5份)
校本作业参考答案

第十一课中国建筑的特征1.D解析: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 项“角色”的“角”读“jué”.1.D 解析: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
2.A解析: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3.B解析:A项,“发扬顽强的拼搏”后面缺少宾语中心“精神”;C项,“这支”与“歌声”搭配不恰当,删去“声”;D项,把“为了”改为“为”。
5.B解析:本文先解释“失读症”“失语症”两个名词,继而揭示中国、日本儿童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的现象和原因,接着交代费城的心理学家做的用汉语治疗失读症的试验。
层层深入,属逻辑顺序。
文章举了美国费城一个五年级学生患失读症和费城心理学家做试验的例子,并且把中国、日本儿童与欧美作了比较。
6.A解析:C、D两项“不管他是谁”未涉及国家与地区的比较,可排除。
B项,“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不合逻辑。
7.B解析:第一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第二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8.D解析:D项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引起联想,不等于把病治好了。
9.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
(注意:答案必须写出 ①“语 言中枢”, ②“病 变”或“受损”“受伤”,③“语言功能”或“语言行为”,④“障 碍”这些关键词语。
)10.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第十二课作为生物的社会1.B(“quàn”改为“xuàn”)2.D解析:A项中“清天白日”应为“青天白日”;B项中“讫今为止”应为“迄今为止”;C 项中“筹画”应为“筹划”,“富丽堂黄”应为“富丽堂皇”。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校本作业生物变异与育种含答案

高二生物校本作业生物变异与育种完成时间:30分钟1.①②两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做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③到④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③到⑦过程如果出现突变和基因重组,⑨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相关资料显示,利用太空种子播种能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小麦、水稻等粮食类亩产可增产18%左右,蔬菜类平均增产约25%。
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太空中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诱导下,生物可以发生定向变异产生符合要求的新性状B.太空育种过程繁杂,需从大量的变异品种中筛选才能获得所需的种子C.太空育种产生的品种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可大量种植D.太空育种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形成大量具有新基因型的个体3育种工作离不开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图为某育种过程的流程图,则下列有关该育种过程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恰当的是()错误!A.过程②为减数分裂,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过程③为花药离体培养,涉及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过程④为染色体加倍,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该育种过程为单倍体育种,涉及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4.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要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dd植株,且每年只繁殖一代,至少需要几年( )A。
2年B。
3年 C.4年D。
5年5.如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 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6.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错误!、错误!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错误!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7.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A.种植→F1→选双隐性植株→纯合子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8.如下图所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Ⅰ→Ⅴ9.如图为先天性愚型的遗传图解,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B.若发病原因是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的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发生了差错C.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1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D.若发病原因为有丝分裂异常,则额外的染色体是由胚胎发育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10.我国启动“全面二孩”政策,准备要第二个孩子的高龄妈妈需做好遗传病的预防工作。
初二生物校本作业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预习目标1.能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能够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重点)3.能正确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真正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 二、预习内容 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各种动物根据食性可分为 、 、 等。
4、生态系统中各种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右图,分析回答:你认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5、森林中一棵大树死了,倒在地上,许多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1.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有鱼和虾类,但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 ( ) A.温度太低 B.缺少氧气 C.缺少阳光 D.缺少二氧化碳2.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3.水稻与稻株旁的稗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 ( ) A.光能→化学能→热能 B.热能→光能→化学能 C.化学能→光能→热能 D.光能→热能→化学能5.在沙漠地区,动植物稀少;在热带雨林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说明 ( ) A.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B.阳光能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C.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6.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7. 一只牛胃中除了含有饲料等多种有机物、无机物的成分外,还会有多种与之共生的和寄生的微生物,这样的一只牛胃在生态学上可以看成一个 ( ) A.器官 B.非生物部分 C.生态系统 D.群落 二、非选择题:8.如图是真菌、腐生细菌等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腐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它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图中的家兔、鹿等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属于 ,营养方式属于 。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单元练习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XX 全部死亡。
第四章第一节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第二节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动 6.D 7.A 8.B 9.D 10.B 11.B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2〕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1~5BDADD 6~10BACCC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12〔1〕1605〔2〕时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第八年个体数量/个180 259 373 537 774 1115 1605 〔3〕见下图“J〞形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第五章第二节1~5CDDCB 6~8DAD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第四节1、D2、C3、B4、250~800mm5、D6、不足150mm 大于7、C群落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荒漠热带雨林代表生物松鼠和雷鱼野驴和鸵鸟苔藓和地衣仙人掌和藜属植物长臂猿和鹦鹉第五节1~5ADCDB 6.C 7.A8、次生演替不一定。
1.1.2生物和生物圈校本作业含答案

1.1.2生物与生物圈校本作业一、选择题(每空3 分,共45分)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生石花B.奔驰的汽车C.电脑病毒D.恐龙化石2.下列能体现生物体具有生殖特征的一项是( )A.飞蛾扑火B.惊弓之鸟C.望梅止渴D.孔雀开屏3.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能繁殖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B.光C.空气D.温度5.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葵花朵朵向太阳B.雨露滋润禾苗壮C.春风又绿江南岸D.大树底下好乘凉6.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原理。
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7.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中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
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8.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制约生物9.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座山B.一条河里的所有鱼C.一个池塘中的荷花D.一块农田里的阳光、空气和水10.下列不能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森林B.一群鲤鱼C.一块农田D.一个湖泊11.下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杂草B.黄雀C.螳螂D.蘑菇12.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被分解和排出的物质。
生物练习册及答案2024

生物练习册及答案2024# 生物练习册及答案2024## 第一部分:选择题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哪项不是细胞的基本结构? - A. 细胞膜- B. 细胞核- C. 叶绿体- D. 线粒体2. 遗传物质DN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A. 储存能量- B. 传递遗传信息- C. 保护细胞- D. 催化化学反应3. 下列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A. 细菌- B. 真菌- C. 病毒- D. 蓝藻4. 以下哪个过程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 A. 呼吸作用- B. 光反应- C. 糖酵解- D. 氧化磷酸化5.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A. 突变- B. 自然选择- C. 遗传漂变- D. 基因重组## 第二部分:填空题6. 细胞周期包括两个主要阶段:间期和______。
7. 蛋白质合成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转录和______。
8.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们通过______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9.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层。
10.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的______是进化的关键。
## 第三部分:简答题11. 请简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在生物体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12. 解释什么是基因突变,并举例说明其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13. 描述一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 第四部分:计算题14. 如果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并且每个碱基对的平均质量是650道尔顿,计算这个DNA分子的总质量。
15. 假设一个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10000千卡,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次级消费者能获得的能量。
## 答案部分1. C2. B3. B4. B5. B6. 有丝分裂7. 翻译8. 降低反应活化能9. 类囊体10. 自然选择11. 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包括间期和有丝分裂两个阶段。
间期是细胞生长和准备分裂的阶段,而有丝分裂是细胞实际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生物校本作业答案版(只要5份)

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命/审题冯彬一、选择题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时间间隔过短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2.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D)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D)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5.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D)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6.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C)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校本作业】2019-2020 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校本作业

2 0 1 9 -2 0 2 0 学年生物校本作业七下生物【知识网络】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 人的由来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生殖器官是①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生殖器官是②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人的生殖生殖过程 父方:④睾丸→精子母方:⑤卵巢→卵细胞母体 ↓↑ (③胎盘)氧气和营养物质↓↑二氧化碳等废物受精卵→胚胎→胎儿→新生儿受精的场所是⑥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⑦子宫青春期身体变化①身高突增是青春期发育的最显著特点②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③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身体的变化及保健心理变化: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女孩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保健【随堂练习】男孩遗精的卫生保健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从猿进化到人的标志是()A.钻木取火B.会使用工具C.直立行走D.群居生活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现代类人猿的是( )A.长臂猿B.猩猩C.金丝猴D.黑猩猩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A.东非人B.森林古猿C.长臂猿D.北京人4.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相比: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盲肠相似,胚胎在5 个月前几乎完全相同,这些事实说明()A.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来的B.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C.现代类人猿比人高等D.现代类人猿也能进化成人5.以下关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语言的产生促进了火的使用B.直立行走,解放前肢,使身体更灵活C.制造和使用工具,提高捕猎和御敌能力D.用火烧烤食物,改善身体营养,利于脑的发育6.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论证。
下列不属于观点的是()A.古人类露西的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B.森林古猿开始直立行走与森林消失有关C.营养的改善促进了人类脑的发育D.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7.关于人类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最早的人类是森林古猿B.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再过五千年,黑猩猩也会进化成人类C.“露西”时代的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D.由于双手和智能的发展,最终由智人进化为现代人二、非选择题8.结合所学,分析“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回答问题:(1)物种①的名称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命/审题冯彬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时间间隔过短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2.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D)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D)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5.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D)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6.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C)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
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
的曲线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8.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封闭条件下先于开放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二、非选择题
9.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
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按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
请回答:
各月龄枝的百分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
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J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增长型。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
数量的具体措施:①养殖并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 10.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标记技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答出一点即可);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 cm ×50 cm 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两项) 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答出两点即可)。
(3)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果如右图所示。
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 、B 、C 分别对应的试管是甲、乙、丙。
11.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 量应记为15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 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 2)。
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 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 入植物)。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在实验田中
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
匀的该植物。
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
果如下表。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不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
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6/mL)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3)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无关变量。
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