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为什么青藏高原上会有海螺化石

为什么青藏高原上会有海螺化石

为什么青藏高原上会有海螺化石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然而很多的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螺化石,这是怎么回事?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青藏高原上有海螺化石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青藏高原上有海螺化石的原因因为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原来是一片汪洋,所以在挤压的时候,海底突起,使得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青藏高原(4) 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 特提斯海”、或“ 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青藏高原_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_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场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局部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陆大局部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场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导语: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是面积大。

位于西藏北部高寒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7万平方公里,不仅冠居中国和亚洲,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特大面积自然保护区。

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护区的面积也达到了3至4万平方公里。

这对于内地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与自然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仅形成了与世了迥异的高寒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还兼有沙漠、湿地及多种森林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蕴育了极其丰富的生活常识分享。

青藏高原简介

青藏高原简介

青藏高原简介关于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

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添加义项 ?青藏高原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4个义项):中国西南部高原张千一作词、作曲歌曲米线乐团演唱版巴桑演唱歌曲青藏高原 - 中国西南部高原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所属类别 :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四大高原

四大高原
大家知道什么是地形,什么是地势吗?
地形: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地势: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目录:
地形的认知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广泛分布的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哪大 些家 地知 形道 吗我 ?国 有
2000米以上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 2.内蒙古高原 3.黄土高原 4.云贵高原
1.青藏高原: 我国第一大高原,雪 山连绵,冰川广布;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3.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深、 广的地区,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 际,草原、荒漠
4.云贵高原: 峰岭众多,地面 崎岖,有喀斯特 地貌
练一练
1.我国受水蚀作用最强烈的高原是 ( A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不利: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 宜耕种。信息不畅,思想和技术落后,经济闭塞。
2.“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描绘的是 ( A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练一练
石灰 岩分布广泛, 3.云贵高原上的______ 受流水溶蚀,形成石林、峰林等奇异 喀斯特地貌 地形。 的_________
综合分析,开发利用山区, 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地形复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 如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林业 和采矿业;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高 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 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高的山峰叫珠穆 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青藏高原那里雪山绵 绵,常年积雪。

青藏高原的形成2

青藏高原的形成2

青藏高原的形成2惊天大揭秘,前不久在网络得到两张古代地图,图中没有青藏高原的影子,预示它形成于一万年左右确凿无疑。

这两张古代地图,是推翻大陆漂移形成青藏高原最有力的证据。

传统的观念认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这种观念认为这是地壳长期大陆漂移导致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根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提出来的。

这种观念犯了两个错误;一、大陆漂移力源问题没有解决,没有科学的解释力学依据原理,只有盲目的假设和推测。

假如大陆漂移理论成立,它要面对几个科学问题,1力源施加点在那里?2大陆漂移面对的几种反作用力,即;前有阻力,两侧摩擦力、后面拉力及岩石破坏力,这些力量加起来究竟有多大?科学的计算依据在哪里?二、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时间判断出了问题,在青藏高原形成时间判断上,科技人员用测量岩石年龄方法,判断山脉及各种地质结构的存在时间,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地理形状与岩石形成时间存在巨大的误差,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如;我们用石头盖房子,问你的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你用测石头年龄的办法说房子所盖成的时间,显然是个大错误。

因此,用测岩石年龄的方法,判断地理形状的方法也是一个错误。

以上青藏高原形成于百万年的结论,事实模糊,只是一种逻辑推测,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

最近笔者在网络得到两张古代图片,它的真实性本人无法得到考证,如果不是现代人搞的恶作剧,它可以重新改变人们对青藏高原形成概念的理解。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长什么样的,有多高,让我们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下吧。

中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高原的形成过程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州、非州、澳大利亚、南极州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山峦起伏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个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青藏高原形成多少年?它是怎么形成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谜。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

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

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学说纯属巧合与联想,如果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能证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的话,那么世界上诸多大江大河看上去更像是刚刚分裂的大陆板块。

当然,我们知道那是由于水流冲刷的结果,是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也许它们原本就是连在一起,但不一定是漫长的大陆漂移,也可能是瞬间形成的,比如,天体撞击事件。

大陆漂移违背了以下几个自然规律,第一;大陆漂移理论是以水为漂移载体,在理论上违背了自然常识。

水的密度比岩石小,它是地壳上的物质,大陆漂移理论是以水为参照物,是在水的轮廓基础上提出了漂移理论,这一理论违背了自然常识。

第二;大陆漂移缺乏源动力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发展至今,还没有找到强大的动力源,没有动力源凭什么运动。

再者说,在物理学上一个物体受力不一定运动,只有这个力达到或超过物体的静态摩擦力或承载力,这个物体才发生变化。

如;墙上有一铁钉,上面挂上十几公斤重的物体,它不会有变化,可以挂上很长时间。

但是,如果挂上二三十公斤的物体,超过了钉子的承载能力,物体便会很快滑落到地。

大陆漂移正是缺乏这样的力学原理。

在如,一个人推动一个木头箱子,木头箱子静态摩擦力是50千克,而这个人的推力只有49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人推多长时间,箱子是不会移动一步的,如果这个人的推力超过了箱子的静态摩擦力,并向前推动了1米,这个人就做了1米×50千克=50千克米的功,这在物理学上并不是高深的学问,由此可见,漫长的大陆漂移原动力很难行成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一些学者也曾提出大陆漂移的力源于地球内部热运动原因,认为地球内部发生核反应产生大量热能,这些热能促使地下岩浆流动,从而推动地球板块运动,这就是大陆漂移的力源。

这种学说同样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一,岩浆流动所产生的力不能推动大陆漂移,这种力看似很强大,但推动30多公里厚的地壳作褶皱运动,它的力仍然十分渺小。

其二,如果真的有此热源,这种热动转换效率非常低,恐怕大陆还未漂移,地壳一经融化殆尽。

第三:与地球地壳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从高原的地形结构来分析,高原地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它相对零海拔存在每平方米一万吨以上的力量,高原对于海平面有一个由高向低的能量趋势,这种力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高度应该呈下降趋势。

高原的地壳厚度为70-80千米,是普通地壳厚度的2.5倍,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其边缘地区地壳厚度均在40千米以下,很难想象,薄地壳推动厚地壳做加厚运动,实在是很难形成的理论。

第四;从物理角度出发,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插入亚欧板块,如果是漫长的大陆漂移,地壳之间的运动不存在惯性,其边缘地区与内陆地区应该保持一平滑状态。

如果是突发事件,地壳之间的运动存在强大的惯性,在惯性作用下,运动能量主要集中在边缘地区,可使边缘地区的高度高于内陆地区。

从青藏高原地形来看,它的特点更适合第二种情况。

第五;违反了自然规律,在地球的物理运动变化中,不能用平均速度来确定它,平均速度只是一个参考值,有可能与现实存在很大差别。

由其是一些大时间范围内的东西,虽着时间的变化,自然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其计算结果很可能是一个错误。

大陆漂移学说中的漂移速度,就是个值得人们怀疑的一个问题,大陆漂移速度每年只有十几到几厘米。

而一次大地震就可以使江河断流,道路扭曲,大地裂缝,山体变形等,一次变化就可以达几十厘米甚至几米,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用几年的时间去平均它,很显然是一个错误。

万物变化,有始有终,有终有始,循环不尽,但每一种变化都有它自己对应的自然条件,有什么样自然条件发生对应的自然变化。

一种形式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在自然运动变化中,我们习惯用平均速度来计算它们,平均速度只是我们计算的一个依据,一个参考值,而实际运动中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如一次地震使某地出现一条50cm的裂缝,地震的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也就是说这条裂缝是在几分钟内行成的,如果你把时间计算的太长就是一个错误,如10年以后在计算,它的平均速度是每年运动5cm,这一计算结果显然是错误的,但大陆漂移探测结果就是由此而来。

高原的行成却实是印度洋板块挤压在亚欧板块下行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一定是漫长的大陆漂移,也可能力量来源于太空,能量来源于宇宙,是一次次星系大碰撞的结果。

世界上诸多名山大川,高原峻岭,沟谷盆地,江河湖海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地球历史上的遗留物,在它的历史上曾有无数大小的天体和它结合在一起,今天的地形地貌就是天体撞击后经过风雨侵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古极低迁移、地壳大规模变动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世界上诸多名山大川,高原峻岭,沟谷盆地,江河海洋的形成,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唯一不同的观点是这些变化并不一定是漫长的大陆漂移,而是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的,是一次次的突发事件,即天体撞击事件,地震事件等形成的。

对大陆漂移所探测到的资料这里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知道,每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达上万次,是地震破坏了地壳解构,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地壳的变化。

需要更正的是,以前许多学者都认为是大陆漂移引发了地震,其实,事实恰好相反,是地震引起了‘大陆漂移’。

我们在来看一看月球的照片,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是由无数大小环形山组成的,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风雨的侵蚀,这些陨石坑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在地球的历史上,曾有无数大小的天体和它结合在一起,今天的地形地貌就是天体撞击后经过风雨侵蚀遗留下来的痕迹。

我国青藏高原的形成很可能是一次天体大碰撞的结果,而且离现在很近,大约一万年左右。

这里虽然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但魏格纳仍然是伟大的,他为了寻求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就像当初从地球中心说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太阳中心说到银河系到无限的宇宙那样,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后人总是踩着前人的肩膀过来的。

哥白尼、魏格纳等先人是人类进步的先驱,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从谬误走向光明,他们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藏高原形成于一万年左右,是一次突发事件,对它的形成观点有以下间接证据。

第一;人类历史;据有关资料推测,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不超过一万年时间。

有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

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

人类是极其特殊的动物,人脑虽然很发达,但繁殖速度却非常缓慢,这种特性在人类历史上也表现出来,从世界历史人口数量调查中可以看出来,五千年以前世界人口数量非常稀少,这也间接证明人类在一万年左右曾经遭受特大灾难,这次灾难,人类是险些被灭绝的动物之一。

公元前全世界人口大约500万左右,公元1世纪,综合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资料分析,全世界的人口约有3亿。

1500年后,人口增长至5亿。

世界人口加速增长史 1800年 1940年 1960年 1 974年 1987年 1999年 10亿 20亿 30亿 40亿 50亿 60亿在动物王国中,人的繁殖速度是最慢的,每百年大约4-5代人,而且是单胎动物,人口数量在历史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这也就充分证明,人类在五千年以前曾发生过大灾难,这次灾案使人类劫后重生,一步步繁衍生息,人口数量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曲线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灾案,使全人类处于一种濒临灭绝的状态?第二;世界大洪水的传说人类文化学家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中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

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

例如,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

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

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有关那次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

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那次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下来了。

考古学家发现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第三;南极洲到底冰封了多少年?南极洲到底冰封了多少年,一开始科学家们曾想过不会少于100万年,现在认为是6000到1.2万年。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记录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在大西洋的中间有一块大陆,叫做亚特兰蒂斯,人类在那里创造了发达的文明,过着富足放任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