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中国的四大高原

中国的四大高原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区,最早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其特点主要包括:多雪山冰川,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十分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
目前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二、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属于风蚀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称。
其特点包括: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和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800~3000米,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
其特点包括: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不仅如此,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3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
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
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向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
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耸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
它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复杂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的。
地下和地表分布着许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
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喀斯特地形显著。
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
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
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
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
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分布着许多小盆地。
盆地内土层深厚而肥沃,地面比较平坦,是农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高原上的村镇也都集中在这里。
这种盆地在当地称作“坝子”。
高原上还有很多因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著名的如云南东部的滇池和中部的洱海,其面积分别为3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著名的城市昆明和大理就分别坐落在这两个湖泊的旁边。
分水岭界云贵高原还是长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游为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这些河流的许多支流如长江水系的金沙江、赤水河、乌江、沅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和北盘江等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使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高原边缘,基本上都是高山深谷,峰峦叠嶂。
如金沙江的虎跳涧大峡谷谷深达3000米,乌江河谷也深达300~500米。
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几十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如尘,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
云贵高原发展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了。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成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
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
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
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非凡的喀斯特地形。
它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由于水对灰岩的溶蚀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云贵高原上的石灰石很厚而且分布广泛。
在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如灰岩坑、漏斗、湿洼地、暗流、洞穴、峡谷、天生桥、岩溶洞穴、地下河、石芽、石笋、峰林、盆地等。
这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上有一个固结的红土层(风化的地壳岩石) ,表明高原是一块风化的土地。
石灰石裸露在外,形成一片巨大的石芽地。
鲁南石林是最发达的石芽地。
这里耸立着奇特的山峰,如柱子,塔楼,竹笋和细菌,它们有10多米高,5-10米短。
云贵高原气候特点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
虽然它是一个高原地形,但由于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条件的不同,气候差异很大。
太阳辐射总量的经向分布变化很大,西部大于东部。
由于海拔高,热量和强紫外线的差别。
云贵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在5至24摄氏度之间。
作为高原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西南最高,西北最低。
贵州位于高原东部,海拔较低,坡面朝北、朝东、朝南。
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东南气流的影响较小。
结合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云南西部气温低于西部,西部分布较高,东部分布较低,南部分布较
高,北部分布较低。
云贵高原的温度分布主要受高度的影响,三维气候特征明显。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地形特征。
其中,四大高原是中国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高原分别是: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北平原。
1.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之一。
它的地理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一部分。
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左右,地势相对较低。
这个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河流系统。
内蒙古高原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变化,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风。
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造就了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动植物群落。
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是这个地区最大的特点之一,它为牧民提供了广阔的放牧场地。
2.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境内。
它的平均海拔约为4,5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极其恶劣,因为其高海拔和严寒的气候。
这里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无常,夏季凉爽,冬季严寒。
在青藏高原上,高山和冰川是最突出的地貌特征之一。
此外,这个高原还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3.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横跨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高原平均海拔约为1,500米以上,地势相对较低。
云贵高原的地形起伏,山脉交错,河流密布,水系发达。
云贵高原的气候条件多样,有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和园艺的发展。
云贵高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4.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的中部,横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之一,华北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它是中国的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平坦,海拔较低。
尽管在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发达,但农耕和农业依然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经济活动。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我国地理辽阔,境内分布着许多著名的高原地貌,其中包括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南山地高原。
这些高原地形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气候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我国四大高原进行归纳总结,从地貌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范围广泛,东西纵向延伸约2500公里,南北横跨约1000公里。
青藏高原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达到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青藏高原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高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脉组成。
同时,高原地形还包括着许多深邃的峡谷和广阔的草原。
气候条件上,青藏高原呈现高原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的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呈干旱气候。
二、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青藏高原较为靠近。
该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整体上呈现北西向倾斜。
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大草原和风沙地貌,同时也包括一些低山丘陵。
这些地貌形成了内蒙古高原广阔的草原景观,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高原气候以干旱气候为主,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冬寒夏热,气温变化较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尽管如此,内蒙古高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仍然具备一定的农业发展潜力。
三、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石灰岩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高原之一。
云贵高原地貌形成于地壳活动和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云贵高原气候多样,呈现明显的山地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特点。
气候湿润,多雨季节明显。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海拔差异大,导致云贵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四、西南山地高原西南山地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横跨云南、贵州等省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较大。
该高原以山地为主,包括喀斯特山地、盆地和山谷等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毫米),粉沙—毫米),黏土(小于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米。
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
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
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
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发动机地球南北半球20°~30°的纬度带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等地区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
然而,处于相同纬度带的中国东部区域却是另外一番气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这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
这主要归功于强大的亚洲季风。
季风是被大气下层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驱动的大气环流。
夏季,海洋的温度低,表面的加热能力很弱,形成高气压;而大陆地表的温度高,加热能力强得多,地表便形成低气压。
在海陆表面压力差的驱动下,大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将丰富的水蒸气带到陆地上,并形成大量降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季风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都存在,但从其影响范围来看,亚洲季风(包括影响我国的东亚季风和影响印度的南亚季风)无疑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强大的一支。
尤其是东亚季风,从南海可到达我国的东北地区,其向北扩张幅度之大、能力之强,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全球最大规模的季风会在亚洲形成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大大推进了亚洲季风的北进。
没有青藏高原,亚洲季风仍将存在,但其势力范围将会小得多,不会像现在的东亚季风那样扩张到东北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是一个大气热源,相当于季风的发动机。
我国科学家于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已经初步印证了这一理论。
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中的作用,国内外科学家又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后,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的青藏高原上成功建立起若干个定位观测站,甚至在海拔7200米的冰川上也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展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提供了一个年均约每平方米20瓦特的大气热源。
以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计算,青藏高原提供的功率相当于50亿千瓦,而三峡发电站的总功率约为l820万千瓦。
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提供的热源相当于275个三峡发电站的功率。
因此,在亚洲地区,除了常规的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强大热源就像一个大功率发动机,推动季风长驱直人地向内陆挺进。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强大的高原热源是如何产生的呢大气热源有三种产生方式。
第一种是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传导。
热容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是单位质量的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容量越小的物体升温越快。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太阳光照射在陆地表面上时,地表便迅速升温。
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越大,地表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就越多。
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可高达70°,与大气的温差可高达30°(2,正午的热通量(由于湍流运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传输的热量)可达到每平方米400瓦特。
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且海水可以随海风上下翻滚、混合,其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很小,热通量不过每平方米几十瓦特而已。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处气压的一半多一点。
阳光穿透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层的过程中,因被吸收和反射而损失的太阳辐射低于地球的其他地区,因而到达高原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强。
在夏日中午,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200瓦特,偶尔甚至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300瓦特,比北京地区高出约三分之一。
如果不注意防护,只要一天的时间,偶尔造访高原的人就会被晒脱一层皮。
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的亲身经历。
强烈的太阳辐射甚至可使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超过沙漠地区地表与大气的温差。
尤其是在比较干旱的青藏高原西部,那里的每平方米地表就像一个功率为i00瓦特的电热炉,不停地“烘烤”着大气。
大气热源的第二种产生形式是水蒸气凝结产生降雨时释放出来的热量。
我们知道,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当水蒸气凝结时,这些能量又会释放出来。
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热量主要加热大气上层。
凝结的水滴在到达地表之前,会因蒸发而吸收下层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大气下层变冷。
天气越是干热,水滴因蒸发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温下降得也越快。
炎炎夏日,当燥热难耐的人们欣喜地享受着降雨带来的凉爽感受时,大气上层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热呢。
显然,降水越多的地方,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2007年7月18日17时至22时,济南市遭遇大暴雨袭击,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达l34毫米,这相当于提供了每平方米95千瓦的热源。
就全球平均而言,凝结释放的热量约为地表传递热量的三倍。
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南亚季风经过雅鲁藏布江河谷时携带了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高原上空凝结,在释放大量热量的同时也形成了降水,因而使青藏高原成为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实际上,云生云散都是能量释放和消耗的过程,风云变幻在气象学家眼里不过是大气中能量的转换形式。
当旅游者陶醉于青藏高原变幻莫测的云霞时,恐怕没有想到云层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能量释放吧。
大气热源的第三种产生方式是辐射效应,包括太阳辐射加热和红外辐射冷却两种形式。
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时,一部分会被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因而使大气升温。
红外辐射冷却就是地表和大气系统(简称地气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而失去能量。
相对于太阳辐射对大气的直接加热而言,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要多得多,后者通常高达每平方米数百瓦特。
通过红外辐射损失能量的速率与地气系统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温度越低,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越小。
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比周边地区的温度要低得多。
即使在夏天,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一般也只有十几度。
而且,高原的积云又多又高。
云顶越高,云顶温度越低。
这两个因素都导致高原地气系统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比周边地区小。
因为强大热源的存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对流活动非常强烈。
特别是在夏季,因这期间的热源最强,大气对流活动也最为剧烈。
对流活动造成大气下层的空气被向上抽吸,再从大气上层流向周边地区。
因此有人将青藏高原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气泵。
由于高原热源对季风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了解青藏高原的热源如何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的气象资料,自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远高于全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平均升温幅度。
那么,急剧升温是否意味着青藏高原的热源正在增加呢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青藏高原的热源甚至可能正在减弱。
升温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外传到周边地区的能量比青藏高原的热源减弱得更快。
外传能量的减弱似乎可以从高原风速快速减弱的事实得到验证。
据我们猜测,高原风速减弱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导致季风减弱,减弱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外传热量减弱,从而使青藏高原加剧升温;迅速升温则导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向太空发射红外辐射的强度增大,从而削弱了高原的热源。
大气运动无国界,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是局部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生态和水资源的任何变化,都将对生活于亚洲季风区的数十亿人口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