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解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解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

文革教训
01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
是,从实际出发
0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03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 步健全民主法制
04 反对个人崇拜
单元概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3-1976)
第4课 新中国工业的话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5课 三大改造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主线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单元主题阐释
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主线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课程结构梳理:单元结构梳理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单元主题阐释
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经济上:①1953年,中国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等其他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政治上:我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子目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子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 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确立。这是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的重要内容,两个子目为并 列关系。1953-1957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的工 业化开始起步,奠定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基础,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课计划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二单元自测题一、选择题1、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在()A. 新中国成立后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D. “大跃进”运动之后2、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在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A. 工矿业B. 农业C. 交通运输业D. 商业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 《中华民国临时宪法》B. 《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它的制定是在()A .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78年5、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A. 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 开展合作化运动C. 组织生产合作社D. 实行公私合营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7、中共“八大”指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政权同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B.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 .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8、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是由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②③急于求成④苏联撕毁合同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条件可能性的是:()A. “大跃进”运动B. 农村土改运动C. 反右派斗争D. “文化大革命”1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是()A. 刘胡兰B. 王进喜C. 李四光D. 竺可桢11、以毕生的经理投入到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A .赵忠荛 B. 华罗庚 C. 钱学森 D. 邓稼先1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 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 竺可桢13、下图哪一趋势最足以显示“文革”期间工农总产值的变化:()注:图中 x代表年代,y 代表工业生产总值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是因为:()①周恩来、邓小平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②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竭力抵制③由于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④由于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A. ①②③B. ①②C. ①③D. ③④15、标志着“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的历史事件是:()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B.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C. “四五”运动D.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6.1976年因纠正“左”倾错误而受到“四人帮”诬蔑的领导人是()A.周恩来 B.邓小平 C.叶剑英 D.华国锋17.右图所示的文件在当时被称为“伟大的历史文件”,是因为它标志着()A.“大跃进”结束 B.“文化大革命”开始 C.“文化大革命”结束 D.“大跃进”开始18.下列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周恩来被迫害致死,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B.毛泽东的逝世标志着它的结束C.它是在文化领域里开展的一场革命D.十年“文化大革命”从路线到纲领,都必须彻底否定19.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其根本原因是江青反革命集团()A.不走社会主义道路B.不坚持马克思主义C.企图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使国家长期处在内乱中,破坏了生产的发展 D.阻滞了国民素质的提高20.纪录片《铁人王进喜》摄制组将去实地拍摄,他们选择的外景地应该是() A.大庆油田 B.辽宁抚顺 C.西藏阿里 D.河南兰考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华复习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完美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华复习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完美


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划 基本任务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
治到法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点知识回扣
【易混易错】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中苏两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影响
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 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 二次会议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 总路线
总路线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考点知识回扣
考点三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八下P27—32)
【课标要求】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 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时间、地点 1956年、北京
艰 中共八大 辛 (良好开端)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2024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

2024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

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于莫斯科
2.结合时代背景,试分析这些挫折是否可以避免?(4分)
小试牛刀
材料三: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 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 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 了一次发展机遇。
任 (务二,:归类,:下列图片或标语反映大②跃进③的有⑥① ④ ⑤


,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




) 。③
钢产量
三年超英,
五年赶美。
④④

刘少奇做报告

干不干, 都一样。 干不干都有饭吃
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1956-1976)
1956年 中共 八大
良好开端
严重挫折
建设成就
1958年 “总路线”
三 农业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
大 改
手工业
社/合作化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创
举)
社进 会入 主社 义会 基主 本义 制初 度级 建阶 立段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小试牛刀
1.下列能说明我国经济建设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主要意图的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D.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小试牛刀
图一
图二
图三
1.上述三图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哪些挫折?(3分)
材料一: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
是受束缚。
——毛泽东
材料二: (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四课笔记,供您参考: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 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 二公”,其中“一大”主要表现为 规模大,一个公社平均有 500 户农 民,1000个劳动者和1000亩土地; “二公”指的是公有化程度高,社 员的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 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 归公社所有。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 的机构设置为三级,包括管理委员 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其中生产 队是基层劳动组织,公社统一负责 生产盈亏。

在云南西双版纳某村插 队的知青
沈阳某场院内知青在干 农活(1973年冬)
1968 年 12 月,为解决毕业生的就 业问题,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 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 上山下乡的热潮。

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李作 鹏、吴法宪、林彪、黄永胜、邱 会作(从左至右)
居民捐献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一、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 引下,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并逐渐形成办人民公社的风气。 北戴河会议正式批准在全国建 立人民公社,到 1958 年 10 月底, 全国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 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成就
模范
1. 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 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 2. 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走出村子泥泞的路上有十多具未被掩埋的尸体;一些人躺在 光秃秃的田野上;有些活着的人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着,寻找一些草 籽草根充饥……在邻近的村庄,有一位妇女将她亲生的婴儿杀死, 和丈夫一起吃掉,之后她便疯了。 ——河南省某位女农民的自述(1960年冬)
钢 8000-10000吨 铁 9000-11000吨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武汉长 江大桥


铁 路
鹰厦 铁路
观看视频:国家“一五计划”成就
思考: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②中材料国二共:中产共党采取采正取确的正方针确政的策,方确针定了政一策五
课堂小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

工 业 化 的
经济建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基本任务及成就:重工业、交通 运输业等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经政 济治 建建 设设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推保

动障
人 民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9月
政经
代 表 大 会 制
政治建设
(武昌)铁路连为一体,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
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武汉长江大桥
的作用。
1957年10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铁
江西鹰潭
宝成铁路
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 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福建厦门
鹰厦铁路
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路
①苏联的援助
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
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一、揭示目标:在教师引导,学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知识结构】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