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教学实录 苏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教学实录 苏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教学实录苏教版(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
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师:你读得字正腔圆。
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
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
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
(众掌声)师:一会再试着读。
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
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
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
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
(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
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
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
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
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
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
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游园不值》)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游园不值》)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游园不值》),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片段一:复习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吗?生:释诗题生:知诗人生:明诗意生:悟诗情师: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来一起学习《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
片段二:学习古诗1、复习韵律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游园不值》,想一想七言的古诗应该怎么读,用笔标出停顿。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释诗题师:游园不值的“游”就是?生:游玩生:游览师: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这里“值”和“遇“的意思一样,“值”就是?生:遇到,碰到师:“游园不值”就是?生:游园没有遇到主人3、知诗人这首师的作者是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哪位同学知道叶绍翁的有关情况?生: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生: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田家三咏》、《汉武帝》等。
生: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师:你还知道南宋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品?生:辛弃疾,我读过他写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生:陆游,我学过他写的诗《示儿》生:杨万里,我学过他写的诗《小池》生:林升,我学过他写的《题临安邸》生:苏轼,我学过他写的《水调歌头·中秋》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呀,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牢记在脑海里,用的时候能拿得出来,真不错。
4、明诗意师:“应”在这里读“yīng”,组个词是?生:应该,应当,(在这里,“应”就是“应该”的意思。
)师:“怜”,用“怜”打头组个词语生:怜惜生:怜爱(对,怜,在这里就当“怜惜”、“爱惜”讲)师:“屐”就是古人穿的木底鞋,下面有两个齿。
最新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word文档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叶绍翁《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
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师出示:闲居少……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个别读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闲”是第几声?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师: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
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生:韩愈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
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
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
谢谢亲爱的同学们。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
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
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
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导语《游园不值》是元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反映出了元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教学实录将介绍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游园不值》的教学。
教学目标1.熟悉《游园不值》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理解袁枚通过《游园不值》所表现的人性思考和社会现实;3.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教学更好地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采用ICT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步:知识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游园不值》的学习中,先于普及知识背景,包括元代文学,历代文化思潮,袁枚及其时代等。
在此步骤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到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第二步:学习文本学生在课前阅读《游园不值》全文,并针对文本难点进行精读。
在主题讲解过程中提醒学生重点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意义等关键点。
课堂互动活动如该段情节的细节童话、造型、对话像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意义,“以文会友”。
第三步:文学批评为了加深学生对《游园不值》的理解,本步骤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批评中,从文本分析到比较文学真正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批评作家的态度与价值取向。
运用小组讨论、辩论和文学社区等模式,启示学生分析思考,多角度比较并形成对文学的独立评价力。
第四步:文学作品创作教学作品创造环节是学习的一个高潮。
它是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才华创造性地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创作、或是写作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写作课程来渐进的介绍写作技术。
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材料来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
第五步:作品分享会学生會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通过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来得到针对性的分享或是反馈,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教学总结《游园不值》是一部元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刻画了元代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反映了袁枚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性思考。
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让文化传统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绝句》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绝句》教课设计[教课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 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谈谈《绝句》所描述的风景。
3、经过领悟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遇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 教课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露课题春季是花团锦簇的,春季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绘赞叹春季。
谁能背诵相关春的古诗 ? 即便是相同的风、相同的雨、相同的花,在不一样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一样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赏识。
二、初读指导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留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状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留。
游园不值绝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光/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讲堂沟通。
1、释诗题:值,碰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朝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
3.明诗意:(1)沟通难理解的词。
怜,珍爱。
小扣,轻轻地叩门;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迹。
屐,木头鞋。
(2)朗诵诗句。
① 开火车朗诵。
② 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 齐渎,;④ 逐行朗诵,逐行理解。
⑤ 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光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静静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欢春季吗?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怎样?想到㈠十么 ?(2)创建情境 (看图画,听音乐)此刻,你就是叶绍翁,你到达友人家叩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着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
这首诗根据注释,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很容易理解。
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
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
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苏教版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同学们,你眼里的春天,或者说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美在哪里呢?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形容下。
谁能借用诗句描述下吗?2、师生齐背贺知章的诗《咏柳》,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3、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齐读)。
4、解题。
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下?“值”?“不值”?看来诗人游园并没有成功。
有疑问吗?让我们一起跟着叶绍翁去——游园,看看他的这次经历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我们先把诗好好读读吧,做到正确、流利。
(指读—齐读)2、古诗不仅可以吟,而且可以唱,这就是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唐代诗人贾岛说的“一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古人吟诗是有讲究的,强调平长仄短(板书“平仄”),平声——一声二声要读得长一些,三声四声要读得短一些。
平长仄短老师已经标上了,我们来练练,看看是不是会读得更有韵味。
3、范读——练读——指读(评读)——齐读三、读懂全诗(一)探寻“不值”原因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园主人呢?示“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意思?(1)理解“柴扉”——看插图(用柴草、树枝编成的门,简陋、简单,没有雕琢,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2)理解“小扣”——作者怎样敲门的啊?——学生练习敲门敲了几下?结果呢?——看来诗人叶绍翁是个的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1_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1_苏教版名称古诗两首科目语文课时 2 所属教材名目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一单元5课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一首颂扬春天的闻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
读意为:春天来了,诗人想到了老朋友,因此去访、去赏春。
正当他“小扣柴扉久不开”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实至,便脱囗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耐人寻味。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画面鲜艳,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适合诵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明白得作业 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两首诗所描画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诵读、解读、赏读、美读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采纳“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要紧步骤进行教学。
力求表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存,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
要紧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教学时刻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颂扬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学生背诵。
2.总结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观赏。
3.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观赏。
引入情境,激发读诗爱好。
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积存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园不值(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
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师:你读得字正腔圆。
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
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
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
(众掌声)师:一会再试着读。
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
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
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
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
(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
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
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
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
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
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
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
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
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
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
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
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
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你看我说同学,你好!你们回应,我也愿意听听我们对话里面的节奏。
你应该跟我说:老师,您好!所以这堂课我要特别注意听同学们说话的节奏啊,给人的感觉那是美的享受啊!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
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
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生:不值的意思就是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生齐说:不遇。
师:不值就是——生: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
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
谁愿意读给大家。
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
(众鼓掌)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仄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
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
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
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
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听。
一女生再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好啊,那我们聊聊吧。
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师:有——苍苔师:有——生(齐说):柴扉师:还有——生(齐说):红杏师:是啊,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什么都成。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师:哦,请你站起来,请你帮大家判断判断如你所说的是这样的门吗?(出示课件)生:不是。
师:(点击课件)是这样的门吗?生:也不是。
师:(点击课件)那就是这样的啦?生:是的。
师:哦!还请你。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不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两个是用一个词儿概括。
这样的门显得——生:显得穷困。
生:显得简陋。
师:他会概括。
你心里也知道,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
可见这样的门是太——生:简陋。
师:但是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一男生读第一句。
窦老师带着读第一句。
师:瞧瞧这位男同学的表情,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男生声情并茂地读。
(掌声想起)师:谢谢你啊,继续介绍,还有呢?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师: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
生命力就那么旺盛。
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生:青苔师: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青苔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师: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
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生:春天多美呀!师: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苍苔好舒服啊!好美啊!(生读。
)师: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
这生又读。
(众笑)读的很好,读出了窦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这苍苔,来,窦老师带着学生读。
师:我还没看完,瞧瞧你们就看完了(众笑)印苍苔。
(苔拖得很长)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什么啊?生(齐说):红杏。
生: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生:我知道红杏是春天开花的。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生:晚春。
师:二月就开,开的早不早啊?生(齐说):早。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每当二月早春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希望啊!所以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维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呀?生(齐说):陆游。
师:他写的诗句很多,但他也爱杏花,你看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杏花的夸赞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吧。
(出示课件: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蒙》)师:所以,叶绍翁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
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里边来吧。
来呀——(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生(齐说):苍苔、柴扉、红杏。
师: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感觉春意盎然的气息。
师:用他那个成语那叫——春意盎然。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语,那就叫——生: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
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
(配乐:春江花月夜)(生齐读。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诗,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生默默地品。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
“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生:怜。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
如果这个“怜”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生(齐说):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
可是用上一个“嫌”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
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说):印。
师:哎哟呦,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生:踩。
师:哎哟呦,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生:诗人。
师:诗人的——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看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
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生:很休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休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生:爱惜。
师: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爱苍苔,这么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请你来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