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

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
(2)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雄雌与人的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的差异。
(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引起药物体过程的差异。
(5)遗传因素:体参写药物代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引起的个体差异等。
4.药物及剂型的体过程:是指药物及剂型从给药部位给药后在体吸收、分布、代和排泄的过程。
二、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的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转运行为的影响;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韵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
2.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体的转运和转化因素;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I、Ⅱ、Ⅲ期试验中,都需要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参与和评价。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2017年药物分析离线必做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物分析》课程作业(必做)姓名:*** 学号:***********年级:******* 学习中心:华家池医学中心第1章 第3章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1.比旋度——指在一定波长和温度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2.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即达到恒重。
3.限度检查——不要求测定杂质的准确含量,只需检查杂质是否超过限量。
4.干燥失重——指药物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
主要指水分,也包括其他挥发性杂质。
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指出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1.测定某药物的炽灼残渣:750℃炽灼至恒重的坩埚重68.2510g,加入样品后共重69.2887g,依法进行炭化,750℃炽灼3h,放冷,称重68.2535g,再炽灼20min,称重68.2533g。
根据二次重量差,证明已恒重,取两次称量值的平均值计算炽灼残渣百分率。
答:错。
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或以后各次称重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炽灼30min后进行,此题中仅炽灼20min,故不能判定其已恒重。
若已恒重,应取最后一次称量值计算。
2.用三氯化铁比色法可以区别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丙磺舒,在弱酸性溶液中阿司匹林与高铁离子形成紫色配位化合物;对乙酰氨基酚无直接反应,需水解后有该反应;丙磺舒不能形成紫色溶液,但在中性溶液中可生成米黄色沉淀。
三、问答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说明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
答: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其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对药品从研制、生产、供应到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因此,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其主要任务包括:①药品质量的常规检验,如药物成品的检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贮藏过程的质量考察;②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指导和评估药品临床应用的合理性;③进行新药质量研究,包括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与制订、新药体内过程研究、以及配合其他学科在工艺优化、处方筛选等研究中的质量跟踪。
药理学药离线必做作业定稿版

药理学药离线必做作业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理学(药)》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部分药理学总论(第1-4章)一、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4、不良反应:5、副反应:6、毒性反应:7、量效关系:8、效能:9、效价强度:10、治疗指数:11、受体:12、激动药:13、拮抗药:14、离子障:15、首关消除:16、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17、肝药酶:18、肾小管主动分泌通道:19、肝肠循环:20、时-量关系:21、曲线下面积(AUC):22、生物利用度:23、一级消除动力学:24、零级消除动力学:25、药物半衰期(t1/2):26、稳态:27、表观分布容积(V d):28、血浆清除率(CL):30、耐受性与耐药性:二、问答题1、试述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2、简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3、何谓竞争性拮抗药,有何特点?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
4、何谓非竞争性拮抗药,有何特点?5、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号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可大致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第5-11章)一、名词解释1、除极化型肌松药:2、非除极化型肌松药:3、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4、内在拟交感活性:二、问答题1、简述传出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受体分类及其药物的分类原则。
2、简述拟胆碱药代表药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简述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主要症状及常用解救药。
4、试述抗胆碱药代表药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5、试述阿托品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6、试述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后马托品和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与阿托品比较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7、试比较肌松药琥珀胆碱和筒箭毒碱的主要作用特点。
《药物化学》离线必做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绪论、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一、名词解释: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学科,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所形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
2.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特定药理活性,明确的化学结构并可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化合物。
3.脂水分配系数:即分配系数,是药物在生物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水相中物质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受体:使体内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活性物质,生成复合物产生生物效应。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原子、基团或片断的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6.药效团:某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识别生成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能力。
8.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生物转化,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9.第Ⅰ相生物转化:是指药物代谢中的官能团反应,包括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
10. 第Ⅱ相生物转化:又称轭合反应,指药物经第Ⅰ相生物转化产生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除体外的轭合物。
11. 前药:是指生物活性的原药与某种化学基团、片断或分子经共价键形成暂时的键合后的新化学实体,本身无活性,到达体内经代谢,裂解掉暂时的运转基团,生成原药,发挥生物活性。
12. 内在活性:是表明药物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的能力,激动剂显示较强的内在活性,拮抗剂则没有内在活性。
13.结构特异性药物:是指该类药物产生某种药效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机理上作用于特定受体,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结构,化学结构稍加改变,引起生物效应的显著变化。
22春“药学”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离线作业-满分答案2

22春“药学”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离线作业-满分答案1. 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______,其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从而产生较好的___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______,其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从而产生较好的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吸附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2.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 )A、血清B、血浆渗透压C、渗透脆性D、血沉E、血浆参考答案:C3. 大黄牡丹汤原方中大黄的用量是( ) A.一两 B.二两 C.三两 D.四两 E.五两大黄牡丹汤原方中大黄的用量是( )A.一两B.二两C.三两D.四两E.五两D4. 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成品需进行药物粒度测定的剂型有( ) A.两相气雾剂B.吸入的三相气雾剂 C.吸入粉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成品需进行药物粒度测定的剂型有( )A.两相气雾剂B.吸入的三相气雾剂C.吸入粉雾剂D.非吸入粉雾剂E.外用气雾剂BCD5. 具有感光作用的是( )A、双极细胞B、色素细胞C、视锥细胞D、节细胞E、外侧膝状体参考答案:C6. 植物的组织 [目的要求] 1.学会判断分生组织和基本组织的形态和种类。
2.学会判断保护组织及气孔、毛茸的基植物的组织[目的要求]1.学会判断分生组织和基本组织的形态和种类。
2.学会判断保护组织及气孔、毛茸的基本类型。
3.学会判断分泌组织的基本形态和种类。
4.学会判断机械组织的基本形态,能够区分厚角组织、纤维和石细胞。
5.通过观察实验材料,学会辨识各种导管、管胞、筛管和伴胞的形态。
6.通过观察各种维管束类型,加深对维管束结构的理解。
[仪器试剂] 显微镜、刀片、探针、蒸馏水、间苯三酚、浓盐酸、稀甘油、水合氯醛、70%酒精、碘试液、10%硝酸、10%铬酸。
[实验材料] 洋葱Allium cepa根尖纵切片,天竺葵属植物Pelargonium叶,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叶,薄荷Mentha haplocalyx叶,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或关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皮,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根茎,橘Citrus reticulata皮切片,松树Pinus massoniana茎横切片,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根,薄荷Mentha canadaensis茎或芹菜Apium graveolens叶柄,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树皮或桂Cinnamomum cassia树皮粉末,解离的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根皮粉末,梨属Pyrus植物果肉或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果实,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茶Camelliasinensis叶横切片,松树Pinus massoniana茎三种切面切片及解离的松树茎,解离的黄豆芽Glycine max胚根,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和木兰Magnolia denudata茎纵切片,以及南瓜茎横切片,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根茎横切片,菖蒲Acorus calamus根茎横切片。
吉大20年9月课程考试《药物治疗学》离线作业考核试题

4.治疗窗 (3 分)
答 :指治疗浓度的范围,即介于最小有效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
13.简述成本—效益分析的常用评价指标,并比较四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特点。 (10 分)
答 :1、时间性指标 用时间反映方案对投入的回收或清偿能力;2、价值型指标 用于反映方案所获净收益绝对值的大小;效率型指标 用于反映单位投资的获利能力。 四种药学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特点:1、最小成本分析 指对预防、诊治或干预的收益相同的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的成本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小方案的一种分析方法。2、成本-效益分析 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单位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评价的一种方法。3、成本-效果分析 对本宣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单位计量,收益或效果以临床指标、生命质量指标或健康指标表示,进而对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4、成本-效用分析 是将预防、诊治或干预项目的成本以货币单位计量,收益则以效用指标(即人们对接受预防和诊治项目给自身健康状态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的满意程度)进行描述,并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评价的一种方法。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下载后可见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专业
层次年级学号
学习中心成绩
年月日
作业要求:大作业要求学生手写完成,提供手写文档的清晰扫描图片,并将图片添加到word文档内,最终wod文档上传平台,不允许学生提交其他格式文件(如JPG,RAR等非word文档格式),如有雷同、抄袭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一、选择题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3.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A.骨架片B.包合物C.软胶囊D.栓剂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 3-5 个半衰期D.5-8 个半衰期E.8-10 个半衰期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B .分布 C.代谢 D.排泄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A.胃B.小肠 C .结肠 D .直肠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A .肾B .小肠C .大肠D .肝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 B.散剂 C .溶液剂 D .混悬剂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吞噬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易化扩散D.经离子通道E.滤过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D)A.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C.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A.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E.巴比妥类能诱导肝药酶活性20.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C )A.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内B.弱碱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C.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D.细胞外液pH值小E.细胞内液pH值大21.易出现首关消除的给药途径是(C )A.肌内注射B.吸入给药C.胃肠道给药D.经皮给药E.皮下注射22.首关消除大、血药浓度低的药物,其(E )A.治疗指数低B.活性低C.排泄快D.效价低E.生物利用度小23.从胃肠道吸收的脂溶性药物是通过(D )A.易化扩散吸收B.主动转运吸收C.过滤方式吸收D.简单扩散吸收E.通过载体吸收2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将(D)A.转运加快B.排泄加快C.代谢加快D.暂时失活E.作用增强25.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D)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26.吸收较快的给药途径是(C)A.透皮B.经肛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口服27.口服给药,为了迅速达到坪值并维持其疗效,应采用的给药方案是(D)A.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2tl/2B.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问为D-2t l/2C.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 t l/2D.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t l/2E.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0.5 l/228.时一量曲线下面积代表(D)A.药物的剂量B.药物的排泄C.药物的吸收速度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药物的分布速度29.体液pH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E)A.溶解度B.水溶性C.化学结构D.pKaE.解离度30.关于血脑屏障,正确的是(B)A.极性高的药物易通过B.脑膜炎时通透性增大C.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小D.分子量越大的药物越易穿透E.脂溶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31.关于胎盘屏障,正确的是(C)A.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大B.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小C.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D.多数药物不能透过E.因有胎盘屏障,妊娠用药不必特殊注意32.pKa是指(C)A.药物解离度的负倒数B.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负对数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在解离50%时溶液的pH值D.激动剂增加1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E.激动剂增加2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33.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E)A.药物理化性质B.组织器官血流量C.血浆蛋白结合率D.组织亲和力E.药物剂型34.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C)A.永久性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C.可逆性D.加速肾小球滤过E.体内分布加快35.某弱碱性药物的pKa一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D)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3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决定其(B)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37.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t1/2为2h,在恒量定时多次给药后要经过多少时间可达坪值(B)A.5hB.10hC.20hD.30hE.40h38.肝药酶的特点是(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9.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治疗时需着重注意(E)A.个体差异B.高敏性C.过敏性D.选择性E.酌情减少剂量40.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B)A.药物从浓度高侧向浓度低侧扩散B.不消耗能量而都需载体C.可不受饱和度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影响E.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停止41.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A.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D.消耗能量,无选择性E.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42.药物简单扩散的特点是(E)A.需要消耗能量B.有饱和抑制现象C.可逆浓度差运转D.需要载体E.顺浓度差转运43.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首关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强44.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45.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D)A.药物的吸收过程又重复B.药物的分布过程又重复C.药物的作用最强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的消除过程开始46.药动学中房室模型概念的建立基于(A)A.药物的分布速度不同B.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C.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D.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E.药物的分子大小不同47、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D)A. 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48、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49、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E)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50、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D)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51、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52、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53、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A. 表观分布容积大B. 表观分布容积小C. 半衰期长D.半衰期短E.吸收速率常数Ka大54、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B)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 有生理学意义 D. 个体血容量E. 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55、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C)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与病理状况无关E、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5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B)A. 起效的快慢B. 作用持续时间C. 最大效应D. 后遗效应的大小E. 不良反应的大小57、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指的是下列哪一条(D)A.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C. 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E.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58、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D)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C. 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D. 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59、下列关于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C)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E. 与首次服用的剂量有关60、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C)A.每次用药量加倍 B.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C. 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D.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E每次用药量减半二、判断题1.Vd大的药物血浓度高,反之则低。
22春“药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离线作业-满分答案7

22春“药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离线作业-满分答案1. 对于常染色体基因,从表兄妹婚配的近婚系数为( )A.1/4B.1/8C.1/16D.3/16E.1/64参考答案:E2. 组成人类染色质的组蛋白共有5种,分别称为H1、H2、H3、H4和H5,它们在进化中高度保守。
( )T.对F.错参考答案:F3. 简述Lyon假说。
参考答案:Lyon假说(Lyon \r\nhypothesis)其要点如下:在细胞分裂间期,女性(或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仅一条具有转录活性,另一条则高度螺旋化而呈异固缩,形成浓染的染色质。
这条失活的X染色体将不能转录。
因此,女性X染色体的基因产物同仅有一条X的男性等量,这被称作剂量补偿(dosage \r\ncompensation)。
异固缩的X染色体可以来自父方,也可以来自母方,即失活是随机发生的。
在女性胚胎发育初期,两条X染色体均有活性。
至发育早期(人胚第16天),其中一条即失活,呈异固缩而形成X染色质,并持续存在于子细胞中。
细胞中一旦决定了哪条X染色体失活,该细胞的所有后裔细胞中均是这条X染色体失活。
由于在不同的细胞中X的失活具有随机性,携带两条X染色体的个体因此都将是嵌合体(mosaic)。
4. 以下几种情况应使用呼吸兴奋剂的是( )A. 呼吸道梗阻或分泌物滞留B. 严重广泛肺部病变C. 神经以下几种情况应使用呼吸兴奋剂的是( )A. 呼吸道梗阻或分泌物滞留B. 严重广泛肺部病变C. 神经肌肉疾病者D. 呼吸道通畅,呼吸表浅、不规则E. 长期哮喘致呼吸肌疲劳参考答案:D5. 中药浸膏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冷冻干燥、______、______和______。
中药浸膏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冷冻干燥、______、______和______。
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喷雾干燥6.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药品渠道会越来越长。
(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药品渠道会越来越长。
( )答案:错7. 抗菌活性是指 A.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B.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C.药物穿透细菌细胞膜的能力 D.抗菌活性是指A.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B.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C.药物穿透细菌细胞膜的能力D.LD50 E.化疗指数B8. 关于老年人药物代谢的特点,下列那项叙述错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 •生物药剂学;2 •剂型因素;3 •生物因素;4 •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二、问答题1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 •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2 .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 .载体媒介转运;5 .促进扩散;6 • ATP驱动泵;7 .多药耐药;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9 •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二、问答题1 •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 •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 •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 •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
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6 •影响n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填空题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__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 ___________ 或_______ 扩散池。
3 •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_______ .4 •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等。
5 .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 等。
6 .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 途径吸收。
二、问答题1 •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2 .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3 •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填空题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__ 运送至_____ 的过程。
2 •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___ ,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_______________ 。
3 •人血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 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4 •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与药物的___________ 有关。
分子量在________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另外药物与 _____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 •粒径小于 _______ 呵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______________ 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 .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___________ 、增加微粒表面的_________ 及其______ 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
&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___________ 作用,可延长________ 。
9 •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 等因素有关。
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_____________ 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_______ 。
11. 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表观分布容积V将比该药物实际分布容积________ 。
1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 _______________ 表观分布容积、________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______ 反应。
13. 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
14.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____,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的药物,应注意_________ 问题。
15.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_________ ,有 ______ 现象,只有 _______ 型才能向组织转运并发挥药理作用,组织结合高的药物,有时会造成药物消除 ______ 。
二、问答题1 •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2 •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3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4 •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5 .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6 .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7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9 •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10.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药物代谢、问答题1. 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可能产生哪些影响?2 •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3 •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4 •通过干预药物代谢过程可改善制剂的疗效,试举例说明其原理。
第六章药物排泄一、名词解释1.肾清除率;2 .肾小球滤过率;3 .双峰现象;4 .肠肝循环二、填空题1•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____,一般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也有的药物以—排出。
2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_____________ 和 ____ 。
3 •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______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以_____ 表示。
4 .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_______ ,重吸收的方式包括______ 和_____ 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____ :②______ 。
5 .肾小球滤过的Na+约有65%〜70%是在_____________ 被重吸收的。
6 .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等_________ m l/min,表明该物质只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
7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_____ 、_____ 、 ____ 、___ 。
&药物经肾排泄包括_________ 、 ____ 、 ____ 三个过程。
9•分子量在______ 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10. 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____ 、_____ 。
三、问答题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2•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药物动力学;2 .隔室模型;3 .单室模型;4 .外周室二、问答题1. 试述药物动力学在药剂学研究中的作用。
2. 表观分布容积是否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为什么?第八章单室模型一、填空题1 .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属_________ 模型药物。
2 .对于单室模型药物,若想采用残数法求吸收速率常数,药物的吸收必符合________ 动力学过程,否则,则应该用____________ 求算吸收速率常数。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脉滴注稳态血药浓度Css。
主要由___________ 决定,因为一般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数基本上是恒定的。
4•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 。
5•达峰时间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UC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滞后时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静脉滴注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___________ 个t1/2。
&与尿药排泄速率法相比,亏量法的主要特点有: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模型中,属于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是三、问答题1 •某药物在体内符合单室模型,以下各项陈述是否正确,为什么?对患者给药,在治疗剂量下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为4小时,则:A. 该药物消除速率常数为0.1 73h-l。
B. i. V.给药,16小时后87.5%的药物被消除。
C. 给药0.5g消除0.375g所需的时间是给药l.Og消除0.5g所需时间的两倍。
D. 完整收集12个时的尿样,可较好地估算经尿排泄的原形药物的总量。
E. -定时间内消除了多少药物,取决于给药剂量。
2 .下图分别为某药物口服单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和体内药量一时间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