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戏曲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剧理论戏剧戏曲学11级杨铎103201110110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自殷商后甲骨文出现,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汉赋唐诗宋词接踵而至,元曲和明清小说纷至沓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大家,从影响深远的孔子老子,专注一方的韩菲墨子,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到作诗入仙境的诗仙诗圣,再到关注百姓批判黑暗的关汉卿,再到集大成的曹雪芹,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直是偌大的文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甚至很多时候不被那些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待见,但这并不阻碍她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在这其中,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异类,尤其得到了笔者的关注。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

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小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

早年他和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使年轻的李渔深感挫折,遂不复作此念。

清初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虽蓬衣垢食,却以苦为乐。

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不得不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

清顺治八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雅士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

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家庭戏班,专事权贵,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

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外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李渔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康熙元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个极具商业头脑和营销策略的文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戏剧理论》李渔,明末清初人。

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

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

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

《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

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

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各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观众的胃口。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来说,这是戏曲创作的几个要求之一。

如何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时时抓住或延长、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需要剧作家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

一个剧本的演出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吸引各种各样的观众,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辛、激烈的心理搏斗。

而李渔的剧论旨在抓住观众心理方面颇有一番前无古人的见解。

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说,“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把接受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与部分,因而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许才能长久生存下来。

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

但同样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既然对作品反映一般,那说明剧作能引起的注意力确实不大。

李渔在剧论其实很好的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他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

而文章主要也是从其的戏剧情节结构来分析。

首先看其在戏剧人物和事件的处理上。

李渔在“立主脑”中,指出“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自终,离合悲欢,中其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

引一人一事,即传奇之主脑也。

”可以看出其认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情是很重要,他认为确定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就是“主脑”。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李渔是明代文学家,其著作《诸子百家煮字词》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古调虽弄之有情》的论文,简称《李渔曲论》。

这篇论文主要对古代曲谱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曲调的表达方式以及人们对曲的情感回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李渔曲论》中,李渔首先提到了古代曲调的起源和发展。

他认为,曲调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表达的需求,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音律体系。

而古人创作曲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体悟。

曲谱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曲调。

李渔指出了曲调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曲调既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又要准确传达作品的内涵。

同时,他指出了曲调在不同主题上的应用。

他认为,曲调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以使曲调和主题相得益彰。

此外,《李渔曲论》还强调了曲的情感共鸣和表现能力。

他认为,曲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曲调既能使人愉悦和欣赏,又能传递出深情厚意,引起人们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渔曲论》是对古代曲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其中包含了对曲调起源、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共鸣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曲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阐述,也对曲的艺术性和人类
情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曲艺的艺术魅力。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李渔是20世纪初活跃的戏曲家,也是“新派”戏曲的代表。

他希
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戏曲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局限,使戏
曲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其精神性以及艺术性。

李渔首先主张抛弃历史上剧本写作的老一套,而采用新的故事情节、新的台词表达,以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
融入艺术性。

此外,他主张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以提升
戏曲的艺术性。

李渔还提出要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他主张要完全拒绝形式化的
文字,实现民间自然的口语。

同时,他主张要实现精神性的戏曲,实
现文学上的艺术性,考虑剧作的文章性。

最后,他还主张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
以表达更有文化内涵的戏曲。

总之,李渔主张实现新派戏曲,其主张包括:抛弃历史上剧本写
作的老一套,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实现精神性的戏曲,考虑剧作的文章性;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
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以表达更有文化
内涵的戏曲。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1. 引言1.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诗人、戏曲家,他在戏曲美学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剧本创作的理论,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从他的基本观点、剧本创作要求、人物塑造理论、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及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他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李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更对戏曲创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戏曲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应当兼顾传统和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渔强调戏曲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李渔认为戏曲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引发观众对世界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强调戏曲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观点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李渔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李渔认为剧本的结构应当严谨完整,情节紧凑连贯。

他强调剧本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严谨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引起情节的紧张和悬念,从而增加戏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渔强调剧本的语言应当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韵味。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起 来就 是 “ 针 线 ” 密 的内 涵 所 在 。“ 编 ~ 折 。 须 前颈 数 折 , 颈 每 后 数 折 。顾 前 者 , 其 照 映 ; 后 者 , 于埋 伏 。 ” 以 《 琶 记 》 欲 顾 便 仍 琵 为 例 , 出 其 剧 情存 在 的 纰漏 。 指
了如 下 的 解 释 :大 概 起 要 美 丽 中要 浩 荡 , 要 响 亮 , 贵 在 首 “ 结 尤
支 配 的 关 系得 至较 明确 的诠 释 , 渔 的 戏 曲 理 论 主 要 体 现 在 他 的 《 李 闲
情偶 寄 》 。 即 使 在 《 中 阕情 偶 寄 》 , 渔 的 戏 曲 思 想 也 基 本 集 中 中 李 体 现 在 词 曲幂 演 习 两 部 ,其 戏 曲 理 论 可 以 简 单 概 括 为 编 剧 理 论 日 和 演 届理 论 两 个方 面 。 l 李 渔 编 剧理 论 的 精 华 在 ” 构 第 一 “ 。 在 中 国 古 代 戏 益 史 结 中
在 “ 头 绪 ” 款 中 , 渔指 出 了 “ 绪 繁 多 奇 之 大 病 ” 减 一 李 头 传 之
类的弱点。 荆》《 》《 》《 》 《 、刘 、拜 、杀 为什 么 能 “ 以传 与后 世 ” “ 得 ? 只 为 一 线 至底 无 旁 见 铡 出 之情 。” 劝 导 戏 剧 作 者 要 时亥 把 “ l 并 他 《 头
文 人 注 意 的接 受领 域 , 仍 有 不 少 不 凡 的 见 解 。 他
之 本 意 也 。传 奇 亦 然 。一本 戏 中 , 无数 人 名 , 竟俱 属陪 宾 ; 有 究 原 其初心 , 为一人而设。即此一入之身 , 止 宫始 至 终 , 合 悲 欢 , 离 中 具无限情 由 无 究 关 目 , 竟 惧 属 衡 文 ; 其 初 心 , 止 为 一 事 悉 究 原 又

李渔论剧(戏曲理论)

李渔论剧(戏曲理论)

李渔论剧(戏曲理论)李渔论剧(戏曲理论)。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体大思精,比较全面地涉及到编剧、导演、舞台演出、观众心理等许多方面的戏曲理论。

《词曲部》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部分;《演习部》分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部分。

其中每部分又各有分论,就某一侧面详加阐发。

(1)结构第一。

李渔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

他所说的‘结构”是指全剧的构思布局,把这个戏剧自身的关键问题放在首位,表明他对前人曲论注重音律文辞偏向进行了重大修正.他认为,戏曲不同于诗词古文,它是专为登场搬演故事的,所以,就要特别讲究结构。

在怎样组织结构上,李渔认为,应“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审虚实”。

等。

其中“立主脑”、“减头绪”,是说要突出主要矛盾,删除与情节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繁芜枝节及“旁见侧出之情”。

“审虚实”讲艺术虚构问题;“戒讽刺”说不用戏剧作人身攻击;“脱窠臼”指情节及其安排上新颖不落俗套;“密针线”指情节结构上要前后照应,不出破绽等等,都是与结构结合起来阐述的。

有不少精彩之论。

(2)戏剧语言“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贵浅显”、“戒浮泛”是说戏剧语言应通俗和个性化;“重机趣”意为戏剧语言之间要有内部联系,要有人情味,趣味性,全剧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忌填塞,要少用事用典。

李渔认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所以,戏剧语言应“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3)提高说白地位,使与曲词等同。

李渔说:“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

”李渔认为:“曲之有白,犹经文之于传注;如栋梁之于榱桷;如肢体之于血脉”。

“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是文与文自相触发。

”所以,李渔认为,不仅戏中宾白数量可增加,而且同曲文一样,要认真推敲,“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简”,“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渔戏曲理论
作者:张闯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清初戏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李渔的戏曲理论,他本人是戏曲理论研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它的理论主要写在《闲情偶寄》里,包括《词曲部》、《声容部》以及《演习部》。

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重点记录了李渔对戏曲的独到见解和自己的独特理论,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启发,通过研究找到李渔戏曲理论中值得当代戏曲学习和吸收的内容,为当代戏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李渔;戏曲理论;特点
一、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前言
本文中所说《闲情偶寄》是李渔在清末明初时写的一部很有代表性的戏曲著作。

作者通过在日常戏曲中学习总结到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写了这样一本书,就算在今天这本书也被世人称为有价值的戏曲名著,这本书不止对中国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我们将从两个方便解读李渔对中国戏曲的贡献。

首先,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中的一些戏曲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的见解,而是在结合自身的戏曲实践与前人的戏曲理论的资料的结合,在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他对中国戏曲从有到当时进行了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结合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收集。

其次,就是李渔的戏曲不仅局限于对以往理论的总结和整理,更突出的是他对戏曲的新构思、新理解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他更加重视在中国戏曲中对语言、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的整体塑造,因为李渔既是戏班的班主,又是戏曲的理论家,既有实际的舞台经验,又具备充分的戏曲功底,基于这种身份,他对一些戏曲在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见解和感悟。

并且它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的承袭前人,而是在一些理论中与前人不适合时代的一些观点相互对立。

二、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特色
在中国戏曲中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相对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它的戏曲理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更具有代表性。

他的书不落俗套,行文流畅并且体系严谨,条理清晰。

不再是以往的一些戏曲人的单一理论研究,涉及到的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泛,既有戏曲编导,又有戏曲演绎,很值得戏曲在学习中借鉴。

李渔以在实际的戏曲表演中学习总结到的经验,在戏曲的编排和人物的塑造上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找到了一些新突破。

这些新的体系对日后的戏曲表演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对以后的戏曲表演和创造都有影响。

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所提到的戏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是注重迎合观众的审美和品位,李渔对戏曲理论在戏曲理论的研究中,不仅是单纯的对戏曲的剧本进行研究,他更注重以观众的角度出发,他知道观众是戏曲的倾听者,更注重观众的反应和对戏
曲的喜好,重视观众的感受,一直是李渔的整个戏曲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核心。

李渔对戏曲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为观众而表演的戏曲,就要回归到观众的审美和品味中去,他把戏曲的舞台性和文学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剧本的最终演绎好坏是由观众来评判的,这是戏曲表演中的基础和前提。

在他尽行戏曲创作时,除了遵循一些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以外,还要考虑到戏曲在舞台表演中的客观性。

李渔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更注重考虑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观众的接受能力。

他的理论研究之所以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李渔不仅考虑到剧本的创作者的影响和阻碍,还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

第二点是重视戏曲的舞台直观性,因为李渔自身的双重身份的特性,它更加重视创作和舞台效果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去创作,摒弃一些以往前人的书本理论,更联系实际,注重舞台的直观性。

和以前的一些戏曲理论相比,李渔的理论更有深度和自觉性。

正是因为大量的舞台经验和对观众的了解认识,李渔对整体舞台的效果好坏都非常了解,所以他更以演出效果为出发点,对戏曲采取深入的解读和批判。

书中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格局”和“科浑”这些篇章,对于一些老的理论家通常会忽略这些与舞台演出效果关系密切的问题,这也是李渔这本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点是李渔的书作更强调在戏曲创作中的雅俗结合性。

他的理论以并没有将文人和观众分隔开,即便是以满足观众为原则,他更重视“文人之笔”的重要,他的戏曲理论基于雅俗共赏的特点。

李渔在书中指出,在创作戏剧时要结合剧中塑造的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要区分开进行塑造,可以时而文雅的语言,时而通俗的语言进行区分,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原本的说话方式,更贴近真实来塑造。

可见在李渔的剧本创作中不是采用生硬的俗套剧本,而是运用一些通俗的语言来进行剧本的创作,根据剧中不同的任务进行区别划分,或是典雅或是通俗,利用这一点来找到任务的区别性。

正视李渔的这种对戏曲创作的独到的见解和认知,使得中国戏曲又有了新的认知和见解,给后人更多的学习思路和思维空间。

三、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的局限
在戏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戏曲是会受时代所限制和被时代要求所影响的,同时不同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见解不同,又具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上的局限性。

首先,李渔在戏曲研究过中,把戏曲的创作称呼为“点缀太平”的工具,认为戏曲是歌颂太平盛世的一种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弘扬当前生活的太平和繁荣,进而忽视了在戏曲中发的一些社会批判性,当戏曲只是一味的重视弘扬盛世和太平而缺少了一定的客观性和批判性时,就会降低了戏曲的整体深度和思想高度,影响整体的客观性,也就使得戏曲和现实生活出现脱节的现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就对戏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很不适合戏曲的更好发展。

再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的韵律在“音律第三”里面写到“恪守词韵”“鱼模当分”“廉监宜避”这几个韵律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渔非常重视对音律的遵守,有时在戏曲中,过分的遵守音律会造成剧本创作受到限制,影响剧本创新和创作,过分重视音律也会使作者的思路受限,影响作者的个人发展。

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注意音律的讲究,追求一些形式美感而忽视了在戏曲创作中的真正意义。

要避免作者的思路被音律束缚,让戏曲的创作更有内涵性和现实意义。

李渔因为本身班主的身份为他对戏曲理论研究带来了基础,但是同时也为他的理论研究带来的弊端,因为班主的特殊身份使李渔在剧本创作中,非常难重视迎合观众的喜好,如果戏曲的创作者要想让一个戏曲创作成为一个经典的传世之作,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观之的喜好,不能专注于迎合观众,一部好的戏曲创作,要从现实出发,能够深刻的反映现实的意义。

一部好的戏曲可以很长时间存在人的们的心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一部好作品可以给人启发和和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享受是需要一部好作品来启发的。

李渔作为当时的中国戏曲理论的研究者和专家学者,在所处的时代本身,就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和束缚,再加上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身份,使得作者本身也有一定的自身因素的限制。

虽然一些作品在创作后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但是却缺少了一些戏曲的延续性和缺乏整体的生命力,缺少批判性的戏曲有时候是不完整的。

这对于古典的戏曲发展来说是一种遗憾。

李渔在前人的身上汲取了一些成型的理论基础,并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戏曲舞台经验,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都写到《闲情偶寄》这本书中,不仅更好的总结了前人的戏曲理论,又对中国的戏曲理论展开了有深度的讨论和研究。

使得戏曲不仅仅在观赏性有了突破,在理解上也更加符合大众,把戏曲的美学内涵和科学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加以升华,使得戏曲剧本的内容更丰富,更有体系和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是本文对李渔戏曲理论——《闲情偶寄》一书中涉及的戏曲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个本文从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前言为入手点展开研究,进而找到李渔的戏曲理论特色,李渔的戏曲理论系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不仅结合前人的戏曲理论并且对古代戏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受到时代因素的限制和作者自身的限制中,李渔的《闲情偶寄》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戏曲局限性,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袁振宇.浅析李渔的戏曲理论[J].文史知识,2015(12).
[2]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J].中国戏曲,2015,(11).
[3]朱秋娟.李渔家班与《闲情偶寄》的戏曲理论[J].艺术百家,20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