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简要分析古代的对外贸易的表现
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经历了什么发展历程

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经历了什么发展历程
学习历史是丰富自我的过程,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独特的特点。
下面介绍的是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四大特点
一、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
二、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三、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四、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1、西汉时由于开通路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关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是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史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广告,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13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宋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对外贸易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宋朝政府为推动贸易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首先,宋朝政府推行了很多贸易政策,以推动贸易的发展。
如,宋朝在外商贸易方面实行了以贸易联络使为首的外交模式,从而实现了贸易的不断增长。
此外,宋朝还鼓励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贸易代表处,吸引更多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其次,宋朝政府还开拓了许多贸易通路,为宋朝贸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宋朝政府派遣官员前往国外,寻求贸易合作,发展和扩大与外国国家的贸易往来。
此外,宋朝政府还改建了许多水路,使贸易更加便利,还在许多港口建造了码头,为贸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宋朝政府还采取了许多政策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比如,宋朝政府设立了海关,对贸易商品进行税收征管,以控制贸易的数量和质量。
另外,宋朝政府还建立了贸易组织,实行贸易管理,以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总之,宋朝政府为了促进贸易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使宋代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受到了世人的赞誉。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或者宣扬国威为主。
例如郑和下西洋。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例如丝绸之路。
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 *** 的。
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拓展资料: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包含了中国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秦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如汉与匈奴)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人们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
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中国已成为泱泱大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周围国家,自然容易产生中国“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诚然,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
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演变:1.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1400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点。
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交换的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香料等。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扩大贸易活动来获取资源和财富。
2.明代海禁政策(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并且限制外国宗教的传播。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清代垄断贸易(1644年-1842年)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由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朝设立了“广州会馆”和“澳门审理署”,对所有与中国贸易的船只进行审查和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实施了与英国、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单一贸易政策,即“广东系统”。
这一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只允许他们在广东进行贸易。
4.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开放政策(1842年-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设立贸易公司,减少对外贸易的关税和壁垒,并且积极引进外国的科技和资本。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于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5.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政策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向市场的自由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中历史如何全面认识我国的传统外贸学法指导

如何全面认识我国的传统外贸一、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状况1. 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中外经贸往来。
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与丝织品、药材等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公元前60年设立、东汉恢复的西域都护,有效保护了东西商旅往来。
与此同时,西汉开辟“水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政权的巩固。
2. 唐代对外贸易发达。
唐代封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自东经陆路、水路可到达韩国和日本,往西北经“丝绸之路”可到达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经“水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
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某某和长安分别成为唐朝南北国际大都会,世界各国商人大都汇聚于此。
在某某,唐政府设立市舶使,作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管理机关,有效管理与外商的贸易往来。
3. 宋元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频繁,海关税收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封建政府设立市舶司,治理中外商民,征收商税。
某某、某某、明州是当时的重要港口,朝鲜、日本、越南、阿拉伯等是中国重要的外贸伙伴,丝绸、茶叶、药材、瓷器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4. 明代前期贡赐贸易发达。
为显示国威,明成祖命X和七下西洋,它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外交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自唐代开始的下南洋活动的发展,为开发南洋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明朝的贡赐贸易是建立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耗费了朝廷大量的某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随着明朝中后期的衰落,贡赐贸易被迫停止。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是明代主要的外贸港口,大量的民间商船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5. 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某某十三“公行”与外国进行有限的经贸往来,严重制约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滋生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买办阶级。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对外贸易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国内资源,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通
道进行。
丝绸之路起初是以丝绸为主要商品,从中国经中亚到达罗马
帝国,途中还传播了佛教、道教等文化。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主要是中
国通过南海、东海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将中国
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
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礼尚往来”的原则,注重与
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中国也因此开放了更广阔的
视野,汲取了更多外来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其贸易对于其经济和文化的发
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贸易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为了说明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本文主要将介绍从古帝王时代到清朝时期
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贸易可以从帝王时代开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贸
易已经开始发展,但仍以内陆贸易为主。
在先秦时期,中国政府采取的措
施支持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的财富。
这一时期的中国也开始从海上进
口商品,从而开始了海上贸易。
这一时期的中国也开始发展丝绸贸易,开
始向国外出口丝绸。
其次,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在秦汉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秦朝时期,
中国开始进行巨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把中国的商品带到外国,让中国的商
品面世。
随着丝绸、金银及其他中国文化产品热销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
贸易活动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汉朝时期,中国贸易也到达瓜达拉哈拉海峡,向南亚及中东等国家出口货物,也开始从波斯以及其他国家进口商品。
最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在清朝时期有了巨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中
国面临来自外国的贸易竞争加剧,但中国仍然保持着全球贸易第一的地位。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南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上贸易的兴盛:南宋时期,海上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南宋政府推动海上贸易的发展,先后设立了福州、泉州、广州等海港,并设立专门的海上贸易监督机构,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和监督。
南宋时期,我国的海上贸易航线拓展到东南亚、东亚各国以及印度等地,与外国发达商埠如金门、新罗等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2. 商品贸易的繁荣:南宋时期,商品贸易蓬勃发展。
外国商人纷纷来华,甚至有来自日本、琉球等地的商人在中国沿海城市开设专门的商业机构。
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同时从海外进口了大量的石料、香料、珍珠等奢侈品以及粮食和木材等生活必需品。
3. 科技和文化的传播:南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也向海外传播。
外国商人将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制造业技艺带回国家,推动了当地的工艺和经济发展。
同时,部分外国人员也来到中国学习文化和学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4. 对外交涉的繁忙:南宋时期,南宋政府频繁进行对外交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与金朝、南亚、南蛮(东南亚)以及蒙古等国家进行互通贸易,积极开展外交和国际贸易活动,维护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对外贸易在海上贸易、商品贸易、科技文化传播以及外交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南宋的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
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
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
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
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3.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易混知识】
一、中国古代的坊与市
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
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
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
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
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
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
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
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二、中国古代的城与市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城市”是由“城”──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为此,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面积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城内有大片农田、园圃等。
城的数量也相当多,遍及全国。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也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三、明清时期两大商帮(徽商与晋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