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精品试卷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教师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主观简答题课件

• 在2021新高考Ⅱ卷中,如果把原文按照相关答案直接翻译或者原文照搬, 不但啰嗦,而且没条理,因此可以分句进行大意概括。将“大兴三年,逖镇雍丘 ,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概括为祖逖多次派兵攻打 后赵,导致后赵戍守边关归顺祖逖的人太多,边境日渐狭小。将“后赵王勒患之 ,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概括为后 赵石勒对祖逖采取的一系列示好行为以及要求通史互市。将“逖不报书,而听其 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概括为祖逖没有将这件事向上呈 报,而是任其互市,从中获利,并且禁止诸将侵犯后赵百姓。通过对上述原文内 容的概括,考生不难组织答案。新高考Ⅱ卷的参考答案: • 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 逖示好,要求通史及互市。 • 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的边境 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 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 1.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
•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 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 语言进行作答。
三.试题类型 • 1.原因探究类 • 2.体现表现类 • 3.方法策略类
第一种类型:原因探究类
• 一.命题形式 • 1.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 2.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 概括。(3分) • 3.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 4.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3分) • 5.于谦被判处极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 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直接原因有哪些?(3分) • 二.解题思路 • 1.审清题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位置关系、利害关系等)。 • 2.明确人物的动作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特点。 • 3.切实研究结果,由果溯源,探究具体原因。 • 4.掌握原因的类别(直接,间接;主观,客观;内因,外因;目的因等), 对号入座,以防答非所问。
2021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5文言文阅读提分攻略2Ⅰ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讲义20211206

提分攻略2 文言翻译“3关键〞“4步骤〞Ⅰ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文言文翻译,要有审题意识。
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为采分点。
就实词而言,哪些可能作为采分点呢?二、“译〞准重点实词1.通假字——本字本义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才能。
如何判断通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1)根据事理判别本字在某个句子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
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假如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解,我们会感到语意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根据类型推断本义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
通假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句式一样,“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而〞通“能〞。
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
这种情况既非“同音代替〞,也非“近音代替〞,而是“其他代替〞。
[即时训练]1.(202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译文:【答案】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考察点:“啖〞,吃;“矢〞通“屎〞;“囊〞,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外出巡视河南。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检测卷: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学生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
②尘俗:世俗,流俗。
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
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
⑥腴:丰厚,丰裕。
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
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⑨儿曹:孩子们。
对子侄辈的称呼。
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亦:____(2)皆莫及.也及:____(3)绝.好岑嘉州诗绝: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3张PPT)

五、 大公无私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
遗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 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②。然 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 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 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虽 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 是者岂可谓 无私乎?”
二、 教育劝学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
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 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 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①,莅事惟烦。’不 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墙面:处处碰壁。
(选自《吴子兵法·图国》) 【注释】①起:指吴起。②同“悦”,喜悦,高兴。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昔楚庄王尝谋.事(商议) B. 得其友者霸.(霸王) C. 今寡人不才.(才能) D. 于是武侯有惭.色(惭愧)
【解析】句意:能与他们交朋友就可以称霸。 霸:称霸。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 (改 编 ) 下 列句 子 中 加点 词 语解 释不.正.确.的 一项 是
(D)
A. 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私下) B. 不止赎.尔死(赦免) C. 赏不可得.也(得到) D. 使臣失信.(信心)
【解析】句意: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信:信 用。
2. (改编)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 祖 大 怒/以 其 诬 害 忠 臣 /命 缚 其 人 予 进/使 自 处 置
3. 结合文章,谈谈长孙道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人教新版特色专题:文言文文意理解-(讲义教师版)

文言文文意理解知识集结知识元文言文文意理解知识讲解※文言文文意理解技巧1. 巧用已知,把握中心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除外)。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
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关注事件,理清思路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大多为“一人多事”型,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物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②、③—作者的议论。
阅读时我们边读边用序号标出文中记叙的事件,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 结合语境,关注细节不懂的词句不可忽视,可以用“?”标出来,先读下文,联系上下文和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
高考文言文多是传记文章,人物多是清官廉吏、民族英雄。
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文中人物的议论和作者的议论。
•文意理解题错项设计的6种方法1. 曲解词义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2. 对象错位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3. 时序倒置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4.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5.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6. 表述失度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例题精讲文言文文意理解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温习专题组合练05语用文言文诗歌名句

专题组合练05 语用+文言文+诗歌+名句(时间:45分钟赋分:44分)一、语言运用(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利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有利于主导国际舆论场;从经济上看,则①成立普遍的临时性同盟,从舆论上看,铄石流金....有利于减少经济投入,摊薄战争本钱。
博得②有人以为特朗普是靠连年打拼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一次媒体战役,即通过大放厥词....媒体的关注,从而取得免费的报导。
46个修正案,整部法律条文增加十余条,被新华社盛赞③这次《立法法》修改,连篇累牍....为“迈向良法善治的里程碑”。
,前后取得“大连④元宝豆腐由富含蛋白质的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制成,在大连路人皆知....知名安心品牌”“大连名牌产品”等称号。
,既抹杀了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帮忙提携之⑤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情绪性,不能算作持平之论....功,也错把王国维看成了傀儡式人物。
、⑥很多案例表明,公租房管理乱象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一些政策执行者上下其手....内外勾结,把公租房变成了“私家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B解析①铄石流金: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
此处不合语境。
②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辞藻或各抒己见;现用来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贬义。
符合此句语境。
③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量。
贬义。
此处褒贬不妥。
④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此处不合语境。
⑤持平之论: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符合此句语境。
⑥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符合此句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唐县检察院踊跃探索深化检务公动工作的新途径,通过推行案件公开听证、文书说理、通报工作等,丰硕了检务公开新内涵,展示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B.当下,很多艺术家把摄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融入到艺术创作的构架中,与带有声音和视频功能的流媒体结合,进行了有利的视觉创作和尝试。
C.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世界储蓄货币,这不仅透射出中国在全世界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专题05 实词(五)(基础知识)-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120个常见实词学习运用百宝箱5实词知识积累49.克【词义分析】本义是战胜,后引申为能力超强,胜任,完成等义。
【链接课本】①能够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②战胜,攻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③克制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④成功,完成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中山狼传》)⑤通“刻”,刀刻,雕刻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
(《史记·李斯列传》)【相关成语】攻无不克:克:攻下;无:没有。
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
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
也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以柔克刚:克:克制。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其他如:克敌制胜克己奉公克勤克俭克尽职守相生相克【速记故事】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
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高考速递】《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
”克:能够【真题演练】1.(2022秋·广东佛山·高三石门中学校考竞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B.度.义而后动(估量,考虑)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即使)C.戍卒叫,函谷举.(攻占)洎.牧以谗诛(及,等到)D.能克.终者盖寡(克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前句,“游”,交往。
句意:秦朝时和我交往。
B.后句,“虽”,虽然。
句意: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D.前句,“克”,能够。
句意: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故选C。
2.(2021秋·广东潮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君子喻于义喻:比喻B.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C.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转,转动【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精品试卷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考情报告]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人物传记《宋史·苏轼传》、《宋史·王安中传》、《晋书·王彪之传》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考查目的;命题上,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认读理解能力,考查对其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断句的能力,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题型固定,新课标卷一直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单选题,一个主观的翻译题,共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人物传记《明史·左光斗传》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根据内容提取信息简答。
19分;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另加一道简答题,共20分。
1.文言文断句相关方法古人写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标点,因此读文言文时要靠读者自己断句,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仔细体会词、词组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在文言文断句的具体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名词、特殊语序及句式、对话的标志、虚词等进行判断。
名词主要指断句材料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事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
而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语序和句式往往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外,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往往其后是断点所在。
而文言虚词中,“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一般跟句号,“哉”后面跟感叹号;“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2.识记文化常识相关方法古汉语文化常识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
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
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及时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
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记忆,适合自己即可。
(3)巩固复习。
内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能全部记住,要及时复习。
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等。
3.内容分析概括相关方法(1)识陷阱高考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或夸大事实,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
高考设题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项。
(2)明步骤①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考生要把主要内容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②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考生要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相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色,事情的件数和行为的程度、效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找出似是而非之处。
4.文言翻译相关方法(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
(3)补。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这就是增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时,最好加括号。
(4)换。
有些词,在古汉语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5)调。
调整的主要是文言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变。
需要变通的词语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而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
少勇决,有武干。
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
城陷,复没于魏。
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
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
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
忤旨下狱。
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
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
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
”世祖闻而壮之。
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
”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
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
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
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
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
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
世祖闻之,驰往临哭。
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选自《梁书·胡僧祐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B.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C.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D.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可以依据表述习惯来断句,“怡然自若”的意思是欢悦如常,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文辞”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中间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另外,根据文意,“多”表示“被嘲谑”的程度,“多被嘲谑”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号,“元年”指第一年。
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
C.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车骑将军,西汉初置为军事统帅,作战时领车骑士,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掌征伐背叛。
【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的数量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僧祐政绩突出,屡受重视。
他在魏国出仕,回归京城后受到高祖器重,后被派去戍守项城。
他回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两个郡的太守,留下好的政绩。
B.胡僧祐善于劝谏,勇壮可嘉。
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后违背世祖旨意而入狱。
被命令救援王僧辩时,他嘱咐儿子准备红、白色门,彰显决心。
C.胡僧祐善于作战,战法灵活。
在与任约的战斗中,他不硬拼,主动示弱,对任约的喊叫无动于衷。
后率兵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共同攻击任约并活捉了他。
D.胡僧祐亲临战场,尽忠职守。
他亲自督战,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他拼死杀敌。
后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
【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错,由原文“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可知,是世祖命令胡僧祐诛杀西沮蛮的首领。
故选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
(2)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参考答案】(1)胡僧祐不和任约搭话,悄悄地带兵退却,到了赤砂亭。
(2)魏军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发动,胡僧祐亲自冒着箭矢石块,昼夜监督作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与:介词,和。
潜:悄悄地。
引:引兵、带兵。
却:退却。
(2)四面:名词作状语,从四面。
百道:许多股军队。
举:兴起、发动。
当:面对,向。
5.“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展现了任约怎样的心理状态。
(3分)【参考答案】傲慢的心理,轻敌的心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可由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分析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
一是根据前文中的“约谓畏己而退”,可以看出任约的狂傲;二是根据这句话中的“吴儿”,可以看出任约的轻敌。
【参考译文】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
年少时勇敢、果断,有军事才干。
在魏国出仕,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在大通二车回归京城,频频上呈密封的奏章,高祖器重他,封他为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派他去戍守项城。
项城被攻陷,胡僧祐又沦落到魏。
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去洛阳,胡憎祐又得以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南天水、天门两个郡的太守,留下了好的政绩。
胡僧祐生性喜欢读书,但不通晓写诗作文,然而每次在朝廷宴会上,(他)一定要勉力赋诗,诗句文辞鄙俗,常常被人嘲弄讥笑,胡供祐欢悦如常,认为自己的诗实在(做得)精巧,自负夸耀得更加厉害。
(胡僧祐)晚年侍奉世祖,任镇西录事参军。
侯景叛乱的时候,西沮蛮也反叛,世祖命胡僧祐去讨伐西沮蛮,命他把蛮人的酋长与头领全部诛杀,胡憎祐进谏,因为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
大宝二年,侯景进犯荆陕,把王僧辩围困在巴陵,世祖就从狱中传唤胡僧祐,封他为假节、武猛将军,又封他为新市县侯,命令他前去救援。
胡憎祐将要出发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你可以开设两扇门,一扇门准备成红色,一扇门准备成白色。
(我此次出征回来的时候)吉就由红门进来,凶就由白门进来,我不取胜就不回家。
”世祖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勇壮可嘉。
胡僧祐率军来到杨浦,侯景派遣手下将领任约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卒,据守白塉,远远地等着胡僧祐的军队来交战。
胡僧祐从另外的道路向西前进,任约认为他是害怕自己而退兵,急忙率军去追击他,在南安芊口追上了(胡僧祐),(任约)向胡僧祐大声喊叫说:“吴儿,为什么不早早投降?要逃到什么地方去?”胡僧祐不和任约搭话,悄悄地带兵退却,到了赤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