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读书笔记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补充a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再次,地域、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2、文化相对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将文化行为放在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6、民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一切文化的思想。
二、早期人类学理论1、进化论:人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学形成的标志性学说。
古典进化论又叫早期进化论或单线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的中后期,被称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的。
进化: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进化论的贡献:使自己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社会特性。
局限: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19世纪末,进化论受到了其他学派和学者们的批评。
2、传播:指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
传播论学术要点:中心向边缘;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向同行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最新《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第二篇:人类学读书笔记第三篇:人类学是什么第四篇:《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读书笔记第五篇:《德育是什么》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人类学是什么作者:王铭铭第一章人看人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
(弗兰兹.波亚士)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
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他者的目光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
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
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
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类学中常被形容为大写的他者(other)。
人类学是什么 读书笔记1

6.文字在“文明”的研究中的重要性.
①文字记录了久远的往事,能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交流更便捷
②文字为王权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
③文字赋予某些人特殊的权利,使他们与一般人区分开来,成为有地位的人
人与自然界的斗争"的能力越来越依靠智慧.
这种后生的智慧被定义为-文化
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成就,开始与"文化"相联系.
越原始的人类-人口密度越低-人与人之间默契少-人发挥本能争取生存
人的进化-人口增多-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ego)→作为处世之道的"超我"(super-ego)的转变的压抑,
2.但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他们有什么资格来对其他人的“真相”下定论?
这个问题牵涉到人人平等的伦理观如何在人类学中得到尊重的问题:
从学术的文化传统层次看,这个问题牵涉到研究者所处的文化传统能否被用来推论出一个普遍的人性论的问题。
3.“真善美”三位一体
①思索逐步被淡忘的问题:
是我们接近人的“真相”的必由之路。
若能这样理解人类学,那么我们对“人类学是什么”,就会有一个内在的理解。
5.人类学家研究的是人,他们要同时关心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和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6.※怎样使这样的学问同时进行真相的揭示、道义的延伸、创造的呈现?
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学家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人类学家也相信:人吃了熟的东西,脑的结构会变得比动物复杂,为自身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生物学的基础.
人类自身身体进化:①约在五百万年前,争夺空间.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文斯特德的经典著作,旨在向读者介绍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和重要性。
通过对人类学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作者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人类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门学科。
在书的开篇,作者简要介绍了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是对人类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的学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人类文化学、人类语言学、人类物质文化学和人类进化学等多个分支。
作者强调了人类学的独特之处,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人类学的核心理论是文化相对主义,即文化是相对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文化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个文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形式。
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人类学还关注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对文化接触、文化传播和文化转变的研究,可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在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后,作者详细讨论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通过身临其境地进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环境,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获取深入和全面的数据。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以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此外,人类学还运用访谈、考古学、比较研究和生物学研究等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人类学的应用。
人类学在跨文化研究、社会发展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人类学可以揭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社会发展领域,人类学可以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社会变革和改善。
在医疗健康领域,人类学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的疾病和医疗实践,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人类学读书笔记

人类学读书笔记【篇一:体育人类学读书笔记】《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我读的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由胡小明和陈华主编的。
胡小明,男,四川涪陵人,土家族。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
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长期深入中国西南边陲羌、藏、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考察传统游戏,并多次赴海外从事学术活动。
陈华,又名陈琦元。
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绪论、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人类的发展阶段与体育的形成、民族体育与文化、竞技与人类学、体育与人类的发展。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
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
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
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印象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第一眼看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时,我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于是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读书计划,带进了我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从那片田野走来,读罢掩卷之时,这种亲切感已更浓烈,即使这田野一个远居关外,一个静伫江南,空间的距离并没有阻隔情感的共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并非要将这个村子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但作者通过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殊历史背景的描述分析,使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变化总趋势以及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理解。
就此而论,其揭示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下岬一村。
该书以“冲决网罗,告别祖荫”为魂,以阎教授自己曾经生活7年,而后又苦心经营十余年的田野里的村民们五十年内心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变化为躯,以其系统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为血脉,从村民们的感情层面将一个丰满的当代中国村庄呈现在世人面前。
正如列文森图书奖的颁奖辞中提到的:作为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课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阎教授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某个地方当了7年的农民,并在1989年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再次来到了那里做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此,它能以知情人的视角,展示出一幅以个人经历及普通村民精神世界的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到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该文研究深入彻底,分析说理发人深省,文风直白敏感而动人。
二、框架与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告别祖荫?为什么要告别祖荫?告别祖荫之中或者之后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些都是作者所想告诉世人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最后一章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说到祖荫一词,就不得不提到1948年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先生发表的名作《祖荫之下:中国的亲属关系、文化人格和社会流动》,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形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2,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3,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5,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原因)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第一个以《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和形式编纂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核心部分,即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梅思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的摘录,并作了长篇介绍。
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继“青年马克思”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形象——“晚年马克思”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并对其一生理论进行全面反思的马克思。
人们对“晚年马克思”的认识仁智不同。
有的人或公开或隐蔽地否认马克思晚年的探索与《资本论》的联系,认为这是他思想发展的“断裂”,以为马克思晚年已经放弃了资本论的创研,根本就不打算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如美国的唐纳德•R•凯利就认为马克思晚年“开始对人文科学的一个更大的领域发动新的进攻,正因为被这一兴趣所吸引,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他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
事实与上述看法相反,马克思不仅在70年代研究土地所有制和经济危机问题,而且还在1877-1881年之间重新开始修订《资本论》第二卷,相继写出了四份手稿,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几个月里,“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的问世而操劳”,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打算“把某些论点表达得更明确一些,把新的论点增添进去,把直到最近时期的历史材料和统计材料补充进去。
”新发现的马克思于1867年8月到1882年11月给伦敦书商菲力浦的五封信,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断裂论”割裂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忽略了《资本论》时期的创作与晚年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贬低和阉割了《人类学笔记》的创造性贡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倒认为劳伦斯•克拉德的一些说法还有合理的因素。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民族学手稿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的论点的补充,同时又是对他在1843-1845年间所持立场的发展。
人类学的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的是什么读书笔记人类学的是什么读书笔记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第一章人看人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
(弗兰兹.波亚士)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
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阅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之后,我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反思,而是机械式教学让我们希望我们收到的学生是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
我的内心进入纠结并不断的质疑自己。
你现在的专业知识是停滞不前或是与时俱进?每天进入教室前是不是充满了职业倦怠感还是对你的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你对学生是不是充满了情感还是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加工的零部件?很显然,有付出才有收获,如果我的回答都是消极的,那么我的学生也只能以消极的表现来回馈我。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他者的目光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
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日记四年级日记前几天,天气特别热,我在家里开足了空调,吃着零食舒舒服服地在看电视,快活极了,早早把妈妈早上布置的要我写作文的事抛到了脑后。
晚上妈妈回到家里,轻声问我:“南南,今天妈妈要你做的作业你完成了吗?”我一听傻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就再也说不上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
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
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
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竞技。
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
但是,当代国际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复杂的情况。
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
在初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
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
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而初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
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
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
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
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人类学慢慢的渗透到体育人类学,使得下面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报告。
篇二:结构人类学读后感《结构人类学》我读的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这本书是分上下册的,这是这本书的上册,还有一本下册是和这本一样厚的。
首先介绍下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这位大师,他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
生于1908年,法国人,国际著名人类学家。
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
2009年去世,享年101岁。
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
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结构人类学》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书名分开看,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结构主义呢,是由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
这本书,我读了差不多有半本了,第一部分语言与亲属关系编作者提出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他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这个舅甥关系我觉得它不如前面三种关系重要,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我不太理解这种关系。
第三部分《巫术与宗教编》研究的是巫术的结构,它发挥功能的机制和效应,我对这部分和下册的神话和仪式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巫师和巫术这部分,它提到一点,巫术的效力是以信以为真为条件的,而且他有三个互为补充的方面:首先,无视相信他的技术的效力;其次,巫师所治疗的病人——或者说受其迫害的无辜者——也相信它的威力;最后,犹如一个引力场那样时刻发挥着作用的公众舆论的信念和要求,巫师和他的病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这一引力场的规定,而且身处其中。
第四部分《艺术编》中,他介绍了北美西北海岸、南美的卡杜维奥印第安人、新西兰毛利人和中国,这几个地区是隔着海隔着山的,但在在其艺术中都运用裂分表现手法。
什么是裂分呢?举例。
至于产生这个四个地区都出现裂分表现手法的原因呢,貌似是由于这种图案象征着一种权威。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
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信码(符号),不同的思想型式或心态是这些信码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
他试图找到对全人类的心智普遍有效的思维结构及构成原则。
除了这本《人类结构学》,我还在网上下了一本《忧郁的热带》,刚开始看的,这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几个最原始部落里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他把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相比其他作品的艰涩难懂与少人问津吧,《忧郁的热带》这本自传体游记民族志,文笔流畅优美,充满诗意,挺有意思的。
篇三: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旅游活动。
当然,这种“旅游”更恰当的来说可以称之为旅行。
因为这里所说的旅行与现代旅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旅游是旅行的一部分。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旅行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如何来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呢?答案是旅行。
旅行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充当了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首先书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旅行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旅行对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比如说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两种假说:其一,“走出非洲说”;其二,“多元说”。
“走出非洲说”即主张今天所有人类的祖先在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渐次分布到世界各地。
“多元说”是建立在古猿和人类化石证据之上的,认为人类不仅仅产生于非洲大陆,世界各地本就有人类群体分布。
但是,无论是“单元说”还是“多元说”,旅行与人类历史进程都是脱不了关系的,人类为了获取更为满意的生活物资和居住条件,也会进行迁徙,这也是一种旅行。
在古代,各条商路的开辟,壮大了旅行的队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例: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各国带去了大汉的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再到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旅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近代历史中,旅行促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战争来进行的,这种旅行模式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仅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对资本的渴望。
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程度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政治因素以及交通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制也随着变小,旅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第一节提到了“内部东方主义”这一词,何为“内部东方主义”?宗教学家贝科其.海登提出“内部东方主义”,认为东方人里也有把其他不同的东方人看作是一种原始或者落后的“他者”现象。
这种说法揭示了现下旅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游客在旅游中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求“异”,致力于开发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异”成为被展示的重点对象,最终导致一般的主流民众建立起了一种这样的印象——“落后与进步”的反差,“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认识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
总的来说,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旅游时全球化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情调。
”旅游的来源是人们的一种天生感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重视如何打造“游客的凝视”,即要注重游客的旅游期待与可能的目光聚焦,怎样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这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由此出发,“内部东方主义”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不能不说是在打造“游客凝视”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里被当成“他者”,开发者利用他们的“异”来吸引游客,他们的“落后”成为了卖点,这是今天旅游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书中第二节的主题是:“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现范式。
何谓“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而旅行,则是指一种离开自己常住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在异质空间进行转换和交流的契机,也是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