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书》阅读随笔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读书随笔《曾国藩传》

好书推荐《曾国藩传》(张宏杰著)最近读完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曾国藩,我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最早接触他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
那时的他只是一个被简单几句概括的历史人物:晚清名臣,曾领导镇压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交涉。
在我眼里,他不过是个迂腐的官僚形象。
刚工作那段时间,生活压力大,负面情绪时常爆发,回到家也是满脸阴沉。
我爸经常劝我效仿曾国藩,强调不要把责任推给外部环境,而是要学会自我反省,找出自身的问题。
可是,当时的我,沉浸在情绪的漩涡中,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对曾国藩充满了反感——好像他成了我生活不顺的替罪羊,白天挨骂,晚上还得听曾国藩的道理,简直烦透了。
然而,如今读完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曾国藩传》后,我对曾国藩的看法彻底改观了,也为当初的误解感到惭愧。
曾国藩,的确配得上“伟人”二字。
他并不迂腐,反而拥有许多超越时代的思想,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最让我钦佩的一点,是他不断“向下扎根”的精神。
近年来,我对“扎根”这个词特别有感触,因为这也是我正在努力做的事。
曾国藩或许不算聪明,但他确实极具智慧,这种智慧源于他坚实的基础和不断自我提升的决心。
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续考了七次,才终于考中举人。
尤其是在第六次考试时,他甚至被列入了“黑榜”,批评他的文章“文理不通”。
在那之后,曾国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根本不在于经学基础,而在于大局观。
找到问题所在后,他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22岁时考中秀才,之后他一鼓作气,24岁中举,28岁时考中进士。
在翰林院,他表现出色,文章深刻富有洞察力,最终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连升四级。
曾国藩的成功归功于他深厚的“扎根”。
他深知自己不够聪明,学习速度不如他人,所以他采取了最笨拙却最有效的方法——反复背诵,硬啃经典。
前六次科举失败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应用知识,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
而一旦掌握了要领,曾国藩的深厚基础开始发挥作用,他能够调动比他人更多的知识,洞察力也随之提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1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
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
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
”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
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
曾国藩就奏请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
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
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沉着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赞,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导。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简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46bd5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7.png)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这个春节,闲来无事,读了本自传《曾国藩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将曾国藩的人生划分三个阶段。
1.少年求学求功名时代-嘉庆-道光天资不聪慧,家境不殷实;但是受到其祖父曾玉屏、其父曾麟书的影响,塑造了他坚韧不拔性格,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就坚持去做2.青年京官时代-道光-咸丰做官不为钱财,两袖清风,所以过的非常拮据,特别是在京都,俸禄微薄但开支大,加上每逢红白事各路官员都礼尚往来,更加剧了生活的窘境。
而他的性格耿直,当时得罪了很多同事,雪上加霜。
辛亏他老师穆彰阿欣赏他,作为他坚实的后盾,加上他同窗好友的帮助,时来运转十年七迁,走向人生的巅峰,但是并没啥用,不贪污的他生活依旧拮据。
之后因丧母回家守孝,结束了京都官场生活。
3.壮年+老年战场时代-咸丰-同治太平天国起义,临危受命;在湖南招募雇佣兵,成立湘军;建立造船厂,筹建湘军水师。
由于是汉人,并且是个空降官,加上性格耿直得罪人,在当地非常不受待见,所以回老家,靠着家乡的名气声望,加上亲兄弟帮忙,艰难的完成了初期湘军招募以及水师的组建。
因为吃过耿直的亏,使自己被孤立多次险些丧命,反思后一改之前耿直性格,处事圆融谨慎。
官场关系有所改善,在兄弟好友支持下,打败太平军队,保得晚清疆土。
后又协助镇压东西捻军**,功成名就。
封为汉人百官之首,走向人生巅峰。
晚年天津教案事件,替朝廷背黑锅,当然也有他自身因素,导致悲伤卖国的千古骂名。
最后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太平天国天王府),享年61岁。
感想: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坎坷崎岖,其中对他有深远影响的有他的老师穆彰阿,好友左宗棠,学生李鸿章,祖父曾玉屏。
每在他遇绝境之时总有贵人帮助,可以说比较幸运吧。
但是呢,从他的履历上来看,只要是他亲自领兵打仗,就没有胜利过,而根据他制定的作战方案来进行的战斗,读后感m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可以取得他想要的结果。
就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那样。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
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
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
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
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
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
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
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
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
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
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
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5篇范文 (2)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5篇范文 (2)
读《曾国藩全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曾国藩是巨大的功勋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在改革和维护国家的兴衰大势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令我深受感动。
从书中,我被曾国藩的非凡智慧所吸引,他推倒了遵守中央集权的历史,追求的是协和的方案,他重视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努力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贫穷中拯救出来。
他更是能够理解到一个国家要维护自身尊严,必须建立起势力,保护自己的影响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有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以至于所有的决定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曾国藩的行为激励了我,他在极为困难的时期,依然保持着友好的统治,尊重普通百姓,坚持不懈地改革,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国家需要建立在民生优先,以及需要依靠民心来维护自身尊严的真理。
读完《曾国藩全传》,曾国藩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未来我们也都能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不懈地去争取我们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全书》阅读随笔
——人生是一场修行
每每阅读名人传记类书籍,没有不心潮澎湃的,有平凡之人成大事的,有心怀大志成大业的,有天资聪颖创奇迹的。
而当读到曾国藩时,却让人产生很强的共鸣感和崇拜感,因为他资质平平、体质不佳、挫折不断,比平常的我们没有太多优越的地方,却在官场上创造了连升七级的神话,在家庭中影响了好几代人,在世人的眼中已成圣人。
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全集、家训、评说很多,我看过一些,如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曾国藩传》,南师大郦波教授讲述的《曾国藩家训》,但真正用心读过的却是一次在超市购物时无心看到的一本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曾国藩全书》,全书内容简洁,共124篇,分别选自曾国藩“家书”“冰鉴”“谋略”的精华部分,其中家书97篇,冰鉴17篇,谋略10篇,每篇文后只附对应译文,无其他评说。
我读此书没有一气呵成,一方面,文章是半文言文式,得耐着性子读;另一方面,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细嚼慢咽才能嚼出点味来。
因此,我尝试了一种“日记式读法”,即每天精读一篇文章,在文尾空白处写出心得,注明日期,每读完一个小节后写一段总结。
其中关于家书的篇幅最大,我的体会也最为深刻。
此处将分享我对曾国藩家书的部分阅读随笔。
家书分劝学篇、修身篇、治军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主要写给父母、诸弟及祖父母。
一方面述说自己的情况,向家人报平安,一方面针对家信中所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文章长短不一,因需而写,篇篇透露着恭敬、诚恳和深意。
求业之精,日专而已
劝学篇,主要通过给诸弟述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启发诸弟们参考和学习,或通过给父母的家书,劝诸弟读好书、会读书。
在《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中,曾国藩提及朋友吴子序所说的“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进而反思自己就是那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以此告诫诸弟:“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
”指出“专”的重要性。
在《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再次提及“专”:“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并建议“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
给我的启示是,一段时间读什么书、连什么字、做什么事,不在多,而在专,弄明白了一项,便都明白了。
在《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中,曾国藩针对家乡的读书人总是以考试为由忽略日常的看书,指出“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就算万事匆忙,也不能废了读书这一正业。
以此劝诫弟弟不要以考试为由,只看考试相关内容,而放下日常定下的课业。
在《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中提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告知诸弟,短时间内虽不可能做到见识广博,但可以勉励自己做到有志有恒,并附自己定的十三项课程给诸弟参考。
曾国藩的十三项课程几乎一生都在坚持,真正做到了“恒”。
而我辈之人更是要在“恒”上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人生抱负,成为有用之才。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修身,总归而言,主要包含了养身,养心和进德修业。
养身,要保持心平气和,起码做到早睡早起,不过度劳累。
而今,大部分人,手机不离身,睡觉前还不忘刷遍朋友圈、抖音、新闻、游戏等,不到十一二点,基本没真正休息。
另外,上班族工作忙不停,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要做到早睡早起,还真不简单,需要我们加强自律,重视健康。
养心,则需多反省、多虚心请教、不苟不懈、不发牢骚、不露头角、悉心忍耐。
在《致诸弟·明诗益友虚心请教》中,曾国藩说到:“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当我们完成不了某些任务或不能保持阅读的习惯时,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尤其是环境或他人的原因,而没有好好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用心在做好这件事情。
所以读书、做事,在于是否真心想把它做好,立志真,就算遇到干扰,也能专心完成。
进德修业,须做到品行端正,业务精湛。
在《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中,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者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德业并赠,则家私日起。
”进德,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
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实现有德有才的,而富贵功名则由命运决定,不要刻意去追求。
所以我们不求大富大贵,但可以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家业也会一天天兴旺起来。
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治家篇中,要使得家和万事兴,须:勤治理、敬长辈、和全家。
在《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中,曾国藩指出“凡一
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
”因此,在持家方面,要注重勤俭,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而在对待父母时,应该多孝敬,少让他们操劳,多为他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对待兄弟姐妹时,应该和睦相处,关心其成长,助其成才;对待子女时,应该做好榜样,耐心教养;对待邻里时,应入乡随俗,友好相处。
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交友篇,主要谈及交友的三个方面。
第一是交友要专,在《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中,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则博观他途。
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此“专”字在家书中提及特别多,为学、拜师、交友、做事等都离不开“专”。
我们也提倡广交朋友,但与“专交”并不矛盾,广交不一定都专,但不能都是泛泛之交,而是合适的朋友应该认真去交,这样才能相互亲近,并相互启发和帮助。
第二交友要深,在朋友有难时,应真心相助。
曾国藩在《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中提及好友江岷樵,乃侠义之士,多次帮扶重病的朋友,在朋友过世后,又帮忙处理后事,还扶着朋友的棺木走几千里路送回老家,真是患难见真情。
第三交友须勤来往,曾国藩在《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中提及自己的朋友郭筠仙、江岷樵来京住的离他家很近,而翌臣、树堂则住在他家,筠仙与曾国藩还有结亲之意。
这些都说明他与朋友是经常交往的。
而且在家书中,多处提及与朋友一起作诗互学,相互照应,以及从朋友那获得的一些启发和感悟。
因此,交好朋友,也会受益终生。
人生是一场修行
家书中还有治军篇、理财篇、用人篇等等,都写得非常之妙,此处不一一述说。
曾国藩的一生有过许多失落,但每次失落都没有将他真正击败,而是“屡败屡战”,将失败变成爬得更高的一个个阶梯。
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反省中悟出真知,从自律中获得修行,因此他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专”,因此学问“用之不竭”,他做到了“勤”,所以“一勤天下无难事”,他坚持“恒”,所以“断无不成之事”。
人生看似漫长,但若得过且过,终难成大事。
但若能做到修身自律,在“专”“勤”“恒”上下多功夫,便会跨越无数自己都不敢想的障碍,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人生是一场修行。
修炼得好,不仅自己会收获完美的人生,周围的家人、朋友也会受其影响,获得提升。
若不加修炼,不会反省,则很难跨越前面的障碍,难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远、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