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内容:1. 阅读课文《灯笼》;2. 学习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及修辞手法;4. 主题思想探讨: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句子解析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句子解析,理解课文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实物;2. 学具:语文课本、学习笔记、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谈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解答学生疑问;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修辞手法;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修辞手法、重要句子;4. 主题思想:灯笼的寓意、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谈谈你对灯笼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略;(2)比喻、拟人、排比等;(3)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光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句子解析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文化底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4.灯笼教学时间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课时数2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德育目标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反思:课前三分钟猜灯谜二、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读准字音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 án)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词语解释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教案:《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灯笼》。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回忆儿时过春节的情景,展现了灯笼在民间的习俗和文化意义,以及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朗读和复述。
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灯笼模型。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家乡习俗。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涉及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灯笼回忆习俗文化家乡亲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中的灯笼。
3. 写一写你家乡的习俗,可以是关于春节的,或者其他节日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灯笼》,学生对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家乡习俗的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此方面的培养。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及重要文学典故2、概括文章的内容,感受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3、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4、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散文特点2、体会情感,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体会"灯笼"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2、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灯笼不仅仅今天是孩童们的游戏,更是传统节日欢庆的象征,其实它们在电灯出现之前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入吴伯萧的《灯笼》,去感受作者与灯笼之间的厚重情感。
二、知识备查:(一)作者介绍:吴伯箫,原名熙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并成长在山东的一个农村,30年代末参加了革命。
作为一位进步作家,熙成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致力于推动正义事业。
当他回忆起早年的乡村生活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背景资料:《灯笼》是一篇《吴伯箫散文选》中的文学作品,它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
所以,作者在最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誓愿:“我愿祝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三)散文知识:散文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可以通过不拘一格的创作形式来展现作家的真挚情感。
散文最大的特点上"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涵盖了多种题材和写作方式,又指具有自由的结构和不受限制的风格。
“神聚”既指文章的主题突出,也指有贯穿整篇文章的重要线索。
"散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是表面现象,其实质都是传达情感体验。
三、学习字词和典故:齐读生字新词、重要词语意思和文学典故四、整体感知:(一)速读第2自然段:找出抒写"我"与灯笼关系的句子。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

4*灯笼吴伯箫◇教材分析◇《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犬吠.(fèi)斡.旋(wò)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燎.原(liáo) 幽悄.(qiǎ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古装戏中穿梭在宫廷中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作者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
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各种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作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深;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两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他忧心如焚,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
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之所以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是因为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第1、2两段和第12段的作用。
明确:第1、2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表现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第12段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一个“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本文第1、2两段与结尾联想的第12段紧密联系,中间段落都为回忆,可以看出作者文章构思独具匠心,结构巧妙。
总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
笼
错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