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击战
粟裕著作文章:游击战术讲授提纲

粟裕著作文章:游击战术讲授提纲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
游击队深入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可以有效地配合正面战线的作战,争取战争的胜利,以保卫国土和民族。
游击队在敌后作战,可以更好地避敌之长,攻敌之短,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长期消磨敌人。
游击队在敌后,可以担负武装宣传队的任务,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动员与团聚广大群众为国效劳,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
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光复国土,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积蓄力量。
二、游击队的任务在政治方面: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肃清奸细。
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参加抗日斗争。
扶助人民武装力量的成长,使之能对敌作战。
动摇与瓦解敌人阵线与营垒。
在军事方面;侦察敌人的兵力、配备及企图。
牵制敌人,配合自己主力作战,迟滞或阻挠敌人的行动,疲惫敌人的兵力。
破坏敌人交通及各种军事设施,如车站、码头、机场、油库等。
截夺敌人辎重,或破坏之。
帮助群众武装的训练。
担任特殊的侦察、警戒、通信或掩护任务。
三、游击队的组织(一)游击队在敌后能够生存和胜利,应具备怎样的条件;游击队是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而组成而产生的。
如我们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就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留下坚持苏区的少数部队,有的是各苏区地方党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就地组建、发展起来的。
在那样残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所以能够生存、坚持下来,因为具备如下条件;首先是敌人的压迫与剥削所引起的群众的反抗;敌人力量的薄弱,对于广大农村尤其是各省边界地区难以控制。
其次是我们群众力量的强大和党的领导的坚强。
再就是加强了党对游击队的领导,建立了党代表(政治委员)制,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人民的灵活反击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人民的灵活反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多种战术,其中游击战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手段。
游击战以其机动性和灵活性,有效地配合了正规军的作战,使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战争潜力。
一、游击战的起源游击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古人云:“易卦有游击”,即可见游击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游击战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新战争理论的重要性,而中国人民也逐渐觉醒,认识到游击战的必要性。
二、游击战的战术特点游击战的最大特点是机动性和灵活性。
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和林区,中国人民很好地利用了地形,展开了游击战。
游击战的主要任务是削弱日军的战斗力,打乱其后勤补给线,同时充当情报收集者,为正规军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游击战的主要策略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在对抗日军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敌人的弱点并展开进攻。
三、游击战的重要战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游击战取得了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
在晋察冀地区,中国人民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组织了游击队,并实施了一系列游击战术。
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以小股游击队的方式,频繁袭击日军的后方,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并为正规军的进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虽然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战术手段,但其战略意义却不容小觑。
中国人民的游击战战术不仅使日军感到头疼,也给了正规军更多的机会。
游击战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人力和资源,使其无法集中力量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的斗争,使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扩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游击战的启示与反思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在现代战争中,机动性和灵活性仍然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同时,游击战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团结精神,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游击战的战略意义

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略战术,它适用于正面战争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以非对称手段对敌人进行打击。
这种战术常常被用于对抗强大敌人,缩小实力差距,并最终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游击战的战略意义,并讨论它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1. 游击战的定义与特点游击战是一种非对称战争的手段,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灵活性:游击战的行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战斗单位通常由小规模的队伍组成,可以迅速地切换战场和作战目标,避免接触强敌,减少自身损失。
•奇袭性:游击战侧重于奇袭和突然袭击,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行动,迅速造成敌人的伤亡和混乱,然后迅速撤退以避免遭到敌人的全力追击。
•民兵特点:游击战常常依赖于民兵力量,利用民众的支持和资源,进行信息收集、物资补给和人员支持。
这可以有效地提高游击队的作战效能,并为取得胜利提供稳定的基础。
•分散指挥:游击战的指挥结构通常较为分散,这样可以减少中央指挥所受到的打击,保持战斗力的连续性和生存能力。
2. 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扩大战时目标游击战可以让弱者在战略上对抗强者。
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弱小的一方能够选择合适的战场、合适的时间点对敌人进行攻击,有效地打击其要害部位和补给线,从而在战略上扩大作战目标并最终取得胜利。
2.2 摧毁敌人士气与合作游击战的奇袭性能够给敌人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恐惧感,摧毁其士气与合作能力。
敌人对于游击战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持续性袭击会导致他们无法安心部署战斗力,导致士兵心理压力大增,难以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
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也是游击战战略的重要战术手段之一。
2.3 打乱敌人的部署与补给游击战常常通过突袭和伏击等方式,对敌人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进行破坏,从而导致敌人供给的紧缺和混乱。
这可以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和士气,迫使其分散战斗力,无法形成有效的部署和战斗计划,最终达到制敌于无形的效果。
论抗日游击战争

论抗日游击战争(一九三八年)总论第一节游击战争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一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抗日游击战争,这已经是传遍全国的一个新的名词。
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它、研究它。
书局里出版了许多书籍论述这个问题。
许多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已经在把它付之实践,例如东北的人民革命军(1)、义勇军(2)。
晋西北、晋冀察、山东、河北、绥远(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广泛地发动起来了。
以上这些事实指给我们,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予以深刻的研究,实为必要。
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
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样动作》一书上说:“游击队是不大之武装的游击支队,当某一个领土被敌人占领时,这一支队即在该敌人后方动作。
”又说:“在一切战争当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阶级都是有充分理由来热烈仇视占领其国土的敌人,所以战争是激起人民之游击运动的。
”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
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
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
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
每个抗日游击队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部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
由此可见,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
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
它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其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
论游击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游击战》一文,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提供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策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投资中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开篇第一章毛泽东写道:小国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要战术和战役的问题,强敌一来就被击倒了,因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以周旋;像苏联这样的大国强国也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有战术和战役的问题,敌军只可能占领少部分土地,从终被侵略的国家会以正面作战的方式把侵略者赶出去。
而中国大而弱的国家,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强而小的国家,必然存在着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问题,中国的游击战将给侵略者以无情地打击。
第二章毛泽东写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领袖,一出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战争中就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军事指挥的总原则。
没有这条原则,一切军事理论和指挥都是错误的。
道升看到这儿拍案叫绝,联想到风险投资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们制定的投资法则和投资理念中缺少了“保存自己,打击对手”的思想,那么不可能让自己发展壮大,不可能让自己从弱小慢慢成长为强大,不可能让自己长期生存于风险投资之中。
第三章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保存自己以外,还需要发展自己。
为了达到发展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毛泽东指出主要的方针有六条,并同时指出这六条是全部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2)和正规战相配合。
(3)建立根据地。
(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5)向运动战发展。
(6)正确的指挥关系。
以上1245条对于风险投资具有现实意义。
股民和期民都是弱者,不能与强敌主力想对抗,也不能与市场相对抗,所以在实战中主动性和灵活性不能缺少,看势不对拔腿就走。
《论游击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游击战》一文,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提供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策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投资中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开篇第一章毛泽东写道:小国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要战术和战役的问题,强敌一来就被击倒了,因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以周旋;像苏联这样的大国强国也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有战术和战役的问题,敌军只可能占领少部分土地,从终被侵略的国家会以正面作战的方式把侵略者赶出去。
而中国大而弱的国家,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强而小的国家,必然存在着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问题,中国的游击战将给侵略者以无情地打击。
第二章毛泽东写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领袖,一出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战争中就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军事指挥的总原则。
没有这条原则,一切军事理论和指挥都是错误的。
道升看到这儿拍案叫绝,联想到风险投资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们制定的投资法则和投资理念中缺少了“保存自己,打击对手”的思想,那么不可能让自己发展壮大,不可能让自己从弱小慢慢成长为强大,不可能让自己长期生存于风险投资之中。
第三章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保存自己以外,还需要发展自己。
为了达到发展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毛泽东指出主要的方针有六条,并同时指出这六条是全部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2)和正规战相配合。
(3)建立根据地。
(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5)向运动战发展。
(6)正确的指挥关系。
以上1245条对于风险投资具有现实意义。
股民和期民都是弱者,不能与强敌主力想对抗,也不能与市场相对抗,所以在实战中主动性和灵活性不能缺少,看势不对拔腿就走。
游击战

麻雀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7年11月26日,日军步兵500人 和1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附近的 范村进犯。八路军第129师第771团 以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 多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 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 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 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 军车1辆。后来,时任129师师长的 刘伯承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 个‘麻雀战’,有时一只‘麻雀’ 也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哩”。 1938年7月7日,刘伯承在《129师 抗战一周年战术报告》中,专门 提到范村战斗,称之为“发明了 打麻雀仗”,从此产生了“麻雀 战”这个名称。后来我各地游击 队和民兵经常出没于敌人行军纵 队的四周,把兵力零星散布得很 开,利用良好的隐蔽,不断向敌人 射击,打得敌人防不胜防、惶惶 不可终日。
伏击战
伏击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能隐蔽地 配置兵力和发扬火力,便于突然发起冲击、围歼和捕 捉敌人,便于迅速转移,而不利于敌回击和突围逃窜 的地点. 伏击战的行动要迅速隐蔽,严密封锁消息,搞 好伏击地域的伪装.伏击战指挥要灵活果断,发起战斗 要适时,火力要突然猛烈集中,趁敌人措手不及时, 勇猛出击,速决全歼.遇到强敌时,不能达到速决,应 给予火力杀伤后,隐蔽而迅速转移.
总结
不可否认,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的旧中国 加上连年的战火是满目疮痍的,虽然有名义上的国 民中央政府,但是其代表的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 大山之一的官僚主义,所以那时的中国人民处在水 深火热之中。但是,值得骄傲的时,我中国人民在 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民主和自由,不畏强暴, 运用智慧创新性的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游击战法,最 终赢得了局部的胜利,助推了全局!我们不得不为 之感慨而发出深深的敬意!同时,他们的顽强拼搏 与积极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论持久战》和《论抗日游击战

《论持久战》和《论抗日游击战毛泽东同志有许多部著作,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在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上,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主要标志,就是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的发表。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战略时,其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产生于1938年5月。
这篇文
章深入分析了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地位,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
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当看到电视里中国八路军用游击的战争手段进行斗争杀敌心里就格外激动澎湃。
八路军凭借这种手段弥补了装备差基础差的缺点,而且还用极少的损失战胜敌人。
依照敌情与地貌的实况,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机智灵活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破击战、攻心战、伏击战、捕捉战、联防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窑洞战等多种神奇而巧妙的游击战术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
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军851249人。
其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日军投诚710人;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伪军402112人,获伪军反正136855人。
有些人可能对八路军消灭的人数不以为然,但是别忘记这是在敌后,破坏交通线和地堡虽然战果不大,却对日军在和国民政府的正面作战中的后勤补给破坏极大。
不然日本人为什么会在抗战后期很少发动大规模的会战。
自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雄壮序幕。
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一一五、一二○、一二九等三师之众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1月8日,山西省会太原失守,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游击战作为一种集灵活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于一体的奇妙战术,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路军游击战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德同志当时又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方针。
这些起源于红军赤卫队的游击战法在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诸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之后,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继续沿用了红军时期的这些战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抗战开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八路军发出了深入华北敌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指令,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撰写并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光辉论著,成为指导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游击战的纲领性文献,丰富与完善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理论。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是对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麻雀战术的生动写照。
这种以速战速决、以弱胜强著称于世的战法,起源于太行抗日根据地(山西太谷)范村镇。
麻雀战常用袭击、伏击、狙击等手段偷袭离队、掉队的小股日军以及据点周围的门卫步哨。
八路军和民兵经常化整为零,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伙,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街头巷尾、地道路旁、青纱帐里,好象麻雀啄食一样,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瞅空子到处扰乱和打击敌人。
当日军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飞去”,隐藏得无影无踪;当日军疲惫不堪、仓惶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陷入胆战心惊、狼狈不堪的境地。
掀开八路军游击战术的宝典,伏击战真可谓是抗日战争中用来打击运动之敌的最常见的一种战法。
通常伏击日军的方法主要有待伏和诱伏两大途径。
伏击时,一般选择敌人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汽车和零星小股敌人,以及疲惫的敌人为主要对象;伏击地点应选择在敌人必经之路而不利于敌兵力展开的地区,如谷地、隘口、道路拐弯处、桥梁、渡口等地区;要有重点地将兵力配置在伏击地区两面或三面的有利地形上,构成口袋形伏击圈;然后当敌人队伍进到我军伏击圈时,
就在统一信号下,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发起冲锋,大量歼灭敌人。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由于驰骋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将士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最终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战绩,在华北的山地、平原、河湖港汊等3种地区,共计对日军作战10万余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37万人,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人口近一亿、总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之后经过解放战争的洗礼,这块广褒的华北革命根据地,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被誊为新中国的摇篮。
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
特别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将士在华北抗击和牵制相当数量的日本侵华陆军和海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太平洋盟军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路军游击战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华北抗日根据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游击战理论,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积累了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典型战例,从而点燃了世界革命的火种。
特别是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有许多亚非拉朋友,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华北地区探访和观摩八路军游击战术,就是生动的一例。
尽管八路军游击战术形成于抗日当年的华北根据地时期,但是当今世界为了打赢一场高科技、高标准的现代战争,这些机动灵活、分散而隐蔽的游击战术,仍不失为一种保存军事实力、克敌制胜的辅助战法。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贡献,以及八路军游击战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这样说,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神奇巧妙、威力无比的八路军游击战术,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作战经验,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