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叫神州大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中国古代四大别称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
俗称“神州大地”。
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
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
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
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
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
记曰: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开而光明至。
孰知何纪?水波浩淼,盈漫田畴。
紫微璀璨,布陈太空。
经长年,五洲七洋遂成。
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
借奇硕金晴,居苍穹俯瞰:亚细亚东端,太平洋西畔,状若“雄鸡”,内蕴“龙体”。
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属也。
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
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
古人把华夏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如今九州都叫什么名字?

古人把华夏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如今九州都叫什么名字?华夏大地,千年传承,土地广袤,子民众多。
日常说起我们的国家,许多人会简称东方古国、华夏、神州、九州大陆、种花家等等,这些简称背后都有着有趣、神秘的故事。
在古时候,古人习惯将华夏称为九州,那时的九州是指哪几个州呢?过去的九州为何叫九州?过去的九州与如今的九州有何不同?如今的九州都叫什么名字?那些别样的简称背后的故事究竟有何神秘呢?01 九州的由来说起九州,许多人都知道这是华夏大地的简称,但九州具体在哪里,指的又是哪些地方却未必有人知道。
古时,九州指的是青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徐州、扬州等地。
州,顾名思义,是在水中的陆地或是水草丰美的平原之地。
华夏的历史与西方冒险刺激的海洋文明不同,我们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死后埋葬于土地。
农耕文明的我们对于土地有着天生的敬畏、爱戴和依赖,作为华夏儿女,在土地里挥洒汗水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这是中华文明千年的血脉传承。
尽管现代社会,我们已经逐渐依赖科技,但许多老人还是会在自家的阳台开辟一块不大不小的土地,闲时种种花,养养葱,将种植融进了血脉,无法舍弃。
传说中,世界本是一片汪洋,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陆地,才渐渐出现了人类,古人将汪洋中逐渐扩大的陆地称为州,而炎黄子孙所在的陆地共有九块,就称为九州。
也有传说称,大禹治水之前,华夏大地上洪水泛滥,河流改道,人人不堪其忧,没有足够的食物用于种植,饿死了许多人。
大禹在危难之际带领着一批对水利有研究的人才,开始了漫长的治水之路。
他们用了许多年的时间将人类的居所固定,同时疏通河道,建立防洪工事,将洪水阻隔在居住地之外。
在一切完成后华夏已经被弯弯曲曲的河流山川分割成了九块,于是后世便把华夏称为九州。
02 九州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城市和王朝,九州也有了固定的名字和稳定的行政区划。
青州,指的是山东东部地区,这里河流众多,靠近海湾,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树木青翠欲滴,常年四季如春,史称青州,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县级市,只保留了青州的名号。
文化常识-中国的别称及由来

版本1: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
《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4、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shén zhōu),俗称“神州大地”,又名“赤县神州”、“九州”(中国),是属于黄种人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5、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神州指什么

神州指什么神州,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代表着繁荣、兴旺、伟大和神奇。
神州一词也经常用来形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崛起的国家,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期盼。
神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形容的是中原地区的景物和土地。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神州,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中心。
这里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伟大的历史事件,为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州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中国,神州常常被用来形容整个国家。
中国现如今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它的文化遗产、宏伟建筑和壮丽风景令世人叹为观止。
神州象征着中国的伟大和崛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土面积。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雄伟壮丽的长城、神秘莫测的敦煌石窟、壮丽绝伦的黄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而中国的历史名城,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努力奋斗,不断推动着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
无论是高铁、5G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都在不断取得突破。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神州”。
然而,神州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梦想。
中国人民追求神州,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地位。
中国人民将神州作为一个愿景和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是神州的一分子感到自豪。
我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感到骄傲。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兴旺和伟大。
我期待着神州的明天,期待着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辉煌的未来。
神州,不仅仅代表着中国这个国家,它更是中国人追求伟大梦想的象征。
历代中国的别称

历代中国的别称历代中国的别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从古自今中国的别称也有所不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历代中国的别称,欢迎大家阅读!中国的别称: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神州大地的意思解释

神州大地的意思解释
神州大地是指中国的土地和国家。
它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帝尧在位时,黄帝问尧:“请问种植五谷之神在哪里?”尧回答:“他在神州。
”此后,“神州”便成为中国称自己土地和国家的代称。
神州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自然景观壮丽多彩,拥有丰富多彩的
风俗民情和人文景观。
以下是神州大地的部分特色和代表性景观:
自然景观:
1.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丽的峡谷之一,素有“天下雄奇之观,必在三峡”之说。
2. 黄山:是世界著名山岳景区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日出等景观而
闻名。
3.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出尘,天下出峨眉”之称。
人文景观:
1.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所和政
治中心。
2.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旅
游胜地。
3.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民俗风情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神州大地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
尔族等。
这些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习俗和语言。
神州大地也是世界上最美食之一的国家,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拥有汉族传统美食如京酱肉丝、烤鸭、火锅等,还有各个地方特色美食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潮汕牛肉火锅等。
总的来说,神州大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旅游和文化体验的绝佳选择。
神州大地的意思

神州大地的意思
神州大地的意思: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等,也俗称神州大地。
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
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
神州大地也就是泛指我们中国大地。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
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
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
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1。
代指祖国的词语

代指祖国的词语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震旦、函夏、中夏、禹迹、禹甸、东土、海内、中州。
一、九州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二、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到现代,将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三、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
《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四、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叫神州大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
”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
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
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
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
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臵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
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
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臵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诗经.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帝命式于九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经过比较,会发现九有是不乏用例的,并非误写.九州及各种同义词,是古代入人心的观念.九州即中国,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说明古人对广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认识,何必生造什么"小九州"呢?神话中的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传说女娲补天,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汉族传说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
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
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汉族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女娲是孕育汉族的“神人”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
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
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
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
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
”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
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汉族,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女娲是用黄土孕育汉族的女始祖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
《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
”“上骈、桑林,皆神名。
”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
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