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全册内容情况:《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三)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精美教案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精美教案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精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进行分类。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6.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7.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难点:能利用实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纸、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等。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塑料尺和燕尾夹。

【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小东西,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这个尺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塑料。

【提问】回答的很好,那这个燕尾夹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预设】金属。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展示】展示建筑。

【提问】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预设】沙子、水泥、钢筋、玻璃、混凝土等。

【过渡】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材料。

那么。

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呢?【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展示】展示高楼大厦。

【提问】建筑房子的时候要用到水泥、沙子、瓷砖、钢筋等材料。

沙子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那么水泥呢?【预设】人工生产。

【展示】展示木材、棉花、羊毛、人造革、玻璃、纸等物品。

【提问】请同学们发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这些材料都来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提问】如果老师让你们将这些材料分一分类,你们会按照什么标准将它们分类呢?【学生活动】学生分类后汇报。

【总结】这些材料按照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棉花、沙子、羊毛、木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而不直接来自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制造出来的。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引导:因为时间比较短,可能有同学的幼苗还没有长出来,大家不要着急,慢慢等待,记住要坚持观察,仔细护理,做到每周测量一次幼苗的高度。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黄瓜和番茄的幼苗,引导学生看一,仔细描述幼苗每个部分的样子。
3、教师引导:同学们,幼苗虽然比较弱小,但是这也是生命的象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幼苗也会慢慢长大,开花结果。
3、了解了这些,下面我们就来种番茄或者黄瓜吧。
出示课本第2页的种植番茄的步骤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种植番茄的步骤。
第1步: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第2步:盖上一层薄土,浇上水。
4、教师引导:同学们,种植番茄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简单,不过操作起来,也需要大家认真仔细哦。
特别提醒:大家可以种植番茄,当然你也可以种植黄瓜。课后大家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将自己的番茄或者黄瓜种植下去。
4、实验步骤:
第1步:在4个瓶子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同样多的种子,将1号瓶的瓶盖拧紧。
第2步:分别在2号、3号瓶里洒一点水,将4号瓶里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拧紧2、3、4号瓶的瓶盖。
第3步:将1号、3号、4号瓶放在常温下,将2号瓶放在冰箱里,5到6天后观察4个瓶里的种子。
5、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2、教师分别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苹果、蚕豆、红松、冬瓜、枣子等5种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分别看一看,观察他们的特点。
3、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这5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4、教师引导:同学们,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吧。
5、教师相机出示黄豆、绿豆、油菜、稻子、麦子、高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种子。
1、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对于植物的叶子并不陌生,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叶子。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过哪些植物的叶子?并且来描述一下它们的形状和样子。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况分析
一、课标对本年级的要求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

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