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当代电影艺术导论_16240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e7e9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b.png)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当代艺术读后感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读后感读过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抽象也很是枯燥乏味。
似乎是自己的肤浅,没有多的学问去对此反驳,也许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的了解这些关于时代关于风格关于许多不需要那么多人争执的文字词语和对艺术的描述的问题上。
艺术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家在边上指指点点更不需要他们规定下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艺术的发展。
读过此文章我也被无意识的带到比人的理论框架下,为自己去说别人的话。
当代艺术中国只是唯唯诺诺地跟着西方,很多情况限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
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对比自己。
少去搬弄的西方的新名词,仿佛高深的学问是用繁复的名词来修饰,让研究的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理解,更何况我们跟着人家后边,气喘吁吁倒是必然,摔个跟头更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我们研究就不要跟着自己受累,让读者也跟着受累。
了解西方不要胆怯,要虚心的学习,同时要努力的发现自己(同样适合我们现在,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研究,不要去畏惧老师,不要怕自己不足,只要自己虚心的去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
现在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艺术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
我们在了解这样的分期时,同时也应该知道,分期是为了书写历史的方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不就意味着到l 860年时,古典艺术就消失了,或者到l960年时,现代艺术就彻底终结了。
直到现在,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也一样可以存在,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是作为一个品类存在了。
时期只是便于我们在看文字资料所不被迷混,其实这样的时间间隔对与研究艺术论起到一定的作用罢了,他对艺术的发展并没有丝毫的阻隔,只是对人们的看法和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或向导。
其实指引的的方向还不知是对是错,只是其中强加了研究者的条框。
通过文章的介绍了解西方对古典、现代、当代艺术有这样的描述“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写实,美学定义是美。
艺术导论感想

化学与艺术——艺术导论感想12级化学一班, 周越, 学号1210370123 艺术,好多好多都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例如:诗歌、歌曲、舞蹈、.....尤其就是语言、书画、人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歌曲,山谷中对吼的嗓音,我们事实上接触艺术的机会很多,这些就就是所谓艺术的事物载体,就就是表现体。
呵呵,上完任老师的之后我不免感慨了许多,也还就是一堂很平常的课但老师讲就就是不一样。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创造于生活,更美于生活。
其实,当今社会上,也到处可见所谓的艺术,可就是如今的艺术,已经变质,再没有什么艺术家就是靠画画来维持生计,再没有艺术家在死后名气大增流传千古。
所以老师讲到书上的知识的时候更多很多的就是讲“生活”。
讲生活的经历讲一些常识,讲一些书本上面没学到的知识还有根据社会的发展的前景来讲。
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现在在校就与去学习这个很“商业社会”“经济的社会”对我们以后的更深入的了解市场的行势的走动。
所以艺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所以想想自己的专业——化学,我想一定也就是与艺术密不可分的伙伴吧!从古至今,绘画艺术家用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颜料,绘制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在人类文明宝库中,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
我国就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颜料的使用也有悠久的历史。
从河南省涌池县仰韶村发掘的著名彩陶中,就绘有红黑相间的彩色图案,的? 不,原来这些画面上的灰黑色物质就是硫化铅(PbS)。
可当初涂上去的并不就是硫化铅,而就是一种证明我们的祖先在5000多年以前就已经用彩色颜料绘画了。
经考证,当时使用的那种黑色颜料就是炭粉,红色颜料就是赤铁矿(主要成分就是Fe203),古人把它称为“红褚石”。
后来,人们在自然界里又发现了一种红色颜料—朱砂,它比红褚石的颜色更鲜艳。
朱砂的化学成分就是硫化汞。
由于它色彩绚丽,经久不变,所以一直倍受画家珍爱。
在书画上盖的印章,所用的印泥也就是用朱砂做的。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第一篇: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上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这门课,我认识了解了许多现当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所要代表的当代的一些深层涵义!~~受益匪浅,现在我来谈谈我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感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类走向全球化的更加开放的世纪。
当然,首先是经济全球化。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济是基础,文化艺术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将不可阻挡地到来。
世界要走向中国,中国也要走向世界。
经济如此,文化艺术也必定如此。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挡是挡不住的,躲也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迎上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都有坚实的基本功。
这些画家都在名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长期的写实主义训练,他们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上乘的,正因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连写实的人像都画不象,又如何去创造人性更深刻的内涵呢?人们以为画一些歪扭的样子就是现代艺术,实在是莫大的误解。
果真如此,那恐怕只是精神病人的涂鸦而已。
正如不是游泳高手就去弄潮,几个浪头就会令之没顶的。
弄潮儿永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你独立潮头,好;他在潮头上翻腾,也好;两个人乃至更多人共舞潮头,都是好嘛!各个流派百花齐放,新的流派不断涌现,才是艺术的春天。
我可以不同意您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但是我尊重您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应有的胸怀和品格。
各个流派互相借鉴,砥砺切磋,是艺术繁荣的康庄大道。
我想这也是这次巡回展的重要意义。
弄潮儿既敢于逆潮也善于顺潮,才有起伏跌宕的壮观。
艺术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
艺术家们具有最敏锐最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力,总是最早感受社会的弊病,而人类认识正是首先从感性开始的。
没有社会批判,人类认识如何提高,人类社会如何不断前进!这是艺术家可贵的前卫与可爱的真诚,应该受到赞扬和支持。
艺术导论之体会与感受[推荐阅读]
![艺术导论之体会与感受[推荐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aea22e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d.png)
艺术导论之体会与感受[推荐阅读]第一篇:艺术导论之体会与感受艺术导论之体会与感受首先,通过艺术概论课,我了解了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音乐的,绘画的,书法的,虽然我并不是以为艺术生,但是通过了几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这些艺术常识。
第一堂课,是一位音乐老师。
她说没有音乐的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似乎每天在与音乐打交道,音乐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我一直梦想弹钢琴,大学选修了古琴课,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音乐却是一种可以沟通的东西。
学过音乐的人,自然地就会有一种气质,说不清道不明。
音乐有着不同的情绪,也许你会开心,也许你会难过,也许你只是因为无聊,音乐其实是一种介质,让你和另一个世界接触的东西,也许在耳机的对面会有一个与你能够灵魂相接的人。
第二堂课,是一位书法老师。
他说这是他的最后一堂课。
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是觉得心情异常的沉重。
我小的时候学过书法,后来因为学业的不断加重,我再也没有拿起过毛笔。
其实学习书法的经历,是一种神奇的过程,白纸黑字的特殊视觉感受。
流畅的书法其实也是一种心境的沉淀,只有内心足够平静的人,只有真正的书法家,才能与这种境界合二为一。
学过书法之后,就像接受了洗礼,这就是古人的风俗雅韵的气质魅力吧!第三堂课是一位美术老师,他说放下手机,你会发现一个美丽的世界。
他给我们放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艺术。
也展示了不同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他们依然追逐艺术的脚步,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是爱好是很重要的,没有了爱好生活就失去了乐趣。
他们把艺术当作了爱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魅力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一堆电子设备阻碍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应该去发现生活的美。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百科书式的人,这很难,所以才要更努力。
多了解些知识总是好的,虽然这并不会在物质上带给我多大利益,但会让我在精神上收获颇丰。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读书笔记 (3)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读书笔记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当代电影艺术美学,下篇是世界电影艺术历程。
我先看了书的上篇,便被书中介绍的电影手法深深吸引住了。
正如书的第一章所说,电影是作为艺术出现的,它在媒介、生产、形态、符号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让我感到电影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
书的第二章是电影影像,看完这一章,我终于明白了电影的画面、镜头、造型、光色等一系列技术是怎样运用的,也了解到拍摄一部电影首先要考虑的视觉效果问题。
书的第三章讲的是电影的声音,看完这一章,我才知道原来声音在电影中有这么多的种类和功能,让我实在惊叹不已!书的第四章是电影蒙太奇手法的介绍,它是一种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运用在电影中能增加画面感和各种不同的特定含义。
第五章是电影场面调度,它通过场面调度的含义、场面的空间调度、场面的时间调度、场面调度与布景、场面调度与视点、长镜头几款,详细阐述了电影场面拍摄的技巧和意义。
第六章是我们比较有接触的电影表演与明星,一部好的电影,还是需要靠好的演员去演绎出来。
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表演的风格技巧、演员类型等电影不可或缺的要素,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电影的演绎过程。
第七章是电影叙事--被讲诉的故事,编写一部电影中的故事,应该抓住故事的母题、故事的人物以及人物的行为等进行叙事。
第八章是电影叙事--对故事的叙述,它系统的给我们描述了电影的叙事方法。
关于叙述规则、结构、视点、技巧等方面,这一章都有详尽描述。
第九章是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从这一章中,我终于弄懂了电影的大致分类以及各种类型电影的特点,让我了解到电影的世界到底有多广阔!书的下编是世界电影艺术历程,从第十章的世界电影青葱时代,即早期电影门派诞生的时期的电影类型以及特点,到第十一章世界电影黄金时代,经典好莱坞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四个类别电影的蓬勃发展,再到第十二章世界电影新生时代的发展,面向未来,《当代电影艺术导论》给我们展现了世界电影从诞生到成长一路走来的过程,展现了一幅世界电影的大画卷。
学习当代影视鉴赏的感想

学习当代影视鉴赏的感想从小就爱看电影的我,自上大一时,边想上当代影视鉴赏这门艺术感超强的课,想从中了解有关于电影更多的知识,可直到大二下学期才有幸选修到这门课,真是激动万分。
对于影视鉴赏的热爱源自于对影视的热爱,这也是影视鉴赏课的魅力吧。
我想让我在通过这门课程培训后,在以后面对一部影片时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当代影视鉴赏是一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影视素养和鉴赏水平的选修课。
我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喜爱这门课程。
在课上,老师除了讲述重要的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包括影视的历史,影视的特征,影视的视、听觉元素和影视的鉴赏等必要知识,力图给我们提供影视鉴赏的必备专业知识。
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多部当代中外在艺术上有特色、有创新,在题材内容上有独特性,思想进步的故事片予以鉴赏,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星球大战》系列等多部精彩影片。
这既是对我们学习的提示,也是对我们进行实践的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与丰衣足食的生活,更乐于追求时尚的生活,许多人的家庭用具服装等东西也越来越讲究,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娱乐生活."电影"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从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开始,电影这一产业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打开了。
早期的电影大抵是讲抗日战争为主的,呼唤人们要爱国抗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不再是中国电影的主题,紧接着是以教育片为主的一系列文艺片,当代则当然是商业电影的天下了。
总觉得电影,是我们当代人受于命运的赐予。
我们的上一代老一辈仅仅对于可以看一场浓妆艳抹的戏剧就是满足了;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会从那一场风起云涌的剧场中得到满足了;而我们,在这充满尝试的时代,恣意地在未知的世界里寻觅,开拓创新。
电影从视觉、听觉多方面触动了我们的神经,并让我们从中展现了丰富的想像力。
电影对于我们,任何都是未知的,是新的艺术!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
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
影视作品观后感 影视读书笔记 观后感 领略电影创作的方法与技巧——读《当代电影艺术导论》

领略电影创作的方法与技巧——读《当代电影艺术导论》本书的作者,尹鸿,他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他在电影创作与艺术方面的研究颇深,著有《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文化月刊》、《影视艺术》、《新闻与传播》等刊物编委。
另外,他还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又和媒介评论400多篇。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的内容分为当代电影艺术美学和世界电影艺术历程上下两编。
上编为“当代电影艺术美学”,作者着重介绍了他对电影的艺术本体的理解,包括电影艺术特征、媒体特征、生产特征、电影影像、声音、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电影叙事手段、电影场面调度、电影表演、电影明星的表现手法、类型电影等电影艺术的基本要素。
这引导读者从电影主体反面来深入认识电影,掌握电影创作的几种手法,从电影的画面、声音及演员方面来阐述当代电影创作的奥妙。
而下编为“世界电影艺术历程”,主要是对世界电影历程的一种巡视,通过对中外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思潮、趋势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详细地展现了每一时期电影的特色及创作手法,给当代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资料,同时,这也帮助了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百年发展积累的丰厚遗产,感受电影艺术的美妙。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不但学习到了电影艺术的传统、经验、视听语言和电影的画面、声音及创作手法,而且我还通过鉴赏作者推荐的电影,领略到了各种时期的电影艺术,丰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另外,我还通过利用作者提供的欣赏电影的方法和角度来欣赏电影,并尝试着寻找电影创作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观赏电影来阅读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从而与电影中表现的不同文化的人达成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加对人性、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认识,提高了我对人文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另外,通过不同国家的电影的创作及特色的对比,我发现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同时,电影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大众,创作是给人民欣赏的,因而,创作就要从大众中寻找灵感。
现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读《当代电影艺术导论》

现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读《当代电影艺术导论》有感尹鸿著的《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分为上下编,分别讲述和介绍了当代电影艺术美学和世界电影艺术历程。
在上编中,作者详尽地讲述了电影在影像、声音、蒙太奇技巧、明星人物和叙事规则等方面的众多特色,渲染了电影与其他诗歌、音乐等艺术表现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气息,让人切实感受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视听效果上达到的融合氛围。
在下编,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带领我们认识了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一些重大的标志性成就,以及为我们展示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影的发展过程,并且从中归纳总结出电影发展的历史性、一般性规律,指引读者透过电影文化现象看电影艺术本质。
在下编的后半部分,作者着重讲述了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长经历,当然也包括了台港地区的电影发展特色。
其中,作者特别说明了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激发了我思索和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在现代,中国电影有怎样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捉住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成长为世界电影领域乃至世界文化大花园里绚丽夺目的一朵奇葩?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电影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
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突出优势体现在电影的制作、宣传和销售等方面。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电影制作进入新境界。
许多电影制作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后期加工,例如某些特效的增加使电影的画面更符合故事情景的需要,也更符合观众的期待心理,避免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或景象无法呈现给观众的情况。
还有近年来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也极大地得益于此。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沟通的平台,电影宣传也得益于此。
在网站上发布电影的广告或者引发观众对电影的评论等都是宣传电影的手段,运用得当的话可以使电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关注度。
况且,良好的宣传有利于促进电影的销售,也就是电影票房的增加。
上述种种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读书笔记
1 景别
extreme long shot 远景人消融于环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善于使用大全景镜头的电影艺术家大都倾向于一种史诗式的风格和宏大的气势。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Bronenosets Potyomkin 1925, 黑泽明《七武士》
long shot 全景个体与环境“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更愿意采用一般的全景镜头,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
卓别林电影常常使用全景镜头,以适应默片时期的表演动作的完整呈现。
medium shot 中景环境中的个别“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不同的人物关系
medium close-up 近景个别“人比黄花瘦”
大量的对话和需要表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变化的情景往往较多使用近景镜头close-up 特写“回头一笑百媚生”
创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卓别林:“拍喜剧片用全景,拍悲剧片用特写。
”
摄影机距离被拍摄物体越远,观众就越超脱、情感投入就越少,反之,就越介入、越情感投入。
以“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为主,电影的节奏感更紧张,画面对观众注意力的强制性会更强,如好莱坞的多数情节剧电影。
而多使用“远景-全景-中景”景别的电影节奏更为舒缓,观众视觉感知的自由度更大,如纪实性电影。
全景、大全景、远景镜头是历史重现的一种手段。
2 镜头运动
track in 推引导观众的观赏注意力,强化视觉的冲击效果,造成一种观看者与对象的紧密关系,有时友好有时紧张。
track out 拉表现拍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观众将被拍摄主体放置在一定的参照环境中进行观察,观看者与对象的关系逐渐松弛、疏远,有时带来轻松感,有时造成留恋的感觉。
pan/tilt 摇视野逐渐扩展的感觉,形成一种节奏感。
track/crane 移强调速度和力量。
follow 跟主观效果。
镜头从下向上的运动往往有一种升华感、希望感,而从上往下运动则更容易表达一种沮丧感、压抑感;镜头从左到右运动往往更符合人们通常的观看经验,而从右向左的运动则更容易带来不适感。
3 拍摄角度
straight-on angle 平视镜头
high-angle 俯视镜头
使被拍摄物体呈现一种被压抑感,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展示比较开阔的场面和空间环境,从特定角度展现运动线条,使影像压缩变形来制造特殊效果,使运动显得更迟缓、平稳。
鸟瞰镜头突出命运在生活中的作用,模仿一种上帝的观点来象征命运的不可知。
(希区柯克)
low-angle 仰视镜头
使拍摄物体更加高大、威严,观众会产生一种压抑感或者崇敬感,也可以用来创造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效果,有时用来模仿儿童的视角。
表现人物的英雄高大形象,强化人物的权威性和力量,将阶级关系、从属关系、富贵贫贱关系迅速区分开来。
canted 倾斜镜头
不稳定、动荡、晃动的感觉,王家卫的电影常用这种倾斜镜头来渲染都市的迷乱状态。
4 焦距
middle/normal lens 标准镜头现实主义风格的常用镜头
wide angle lens 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鱼眼镜头
被拍摄物体横向扩张,近景有明显的变形感,景深加大,造成深远的纵深感,在表现横向的场面时可以强化场面的宏伟性,在拍摄纵向的运动时可以增加运动的速率感。
史诗风格影片(《勇敢的心》1995,《大决战》1990)在表现战争场面时就经常使用短焦距镜头,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风格。
景深镜头清晰的纵深感,强化画面的纵深对比、烘托等这种修辞关系,创造景深关系(《公民凯恩》)。
long/telephoto lens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
纵深被压缩,使深度空间被压缩为平面空间,视野小、景深感小,景深清晰度小,前景人物清晰,后景模糊不影响前景的鲜明但又构成一种人物的背景。
zoom lens 变焦镜头
变焦起到引导过渡的作用。
5 速率
slow-motion 升格(慢动作)镜头
以每秒高于24格的速率拍摄,具有抒情性、仪式性、庄严性的效果,加重信息的重要性,常用于感情戏和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在娱乐性电影中,用慢动作来强化动作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fast-motion 降格(快动作)镜头
以每秒低于24格的速率拍摄,用夸张的速度制造喜剧效果。
抽格镜头
故意用挡板遮挡其中几个画格,画面的速率出现抽动、跳跃的感觉,制造一种凝滞感、拖延感,产生特殊的节奏,王家卫影片经常用这种手法创造特殊的城市眩晕体验。
定格画面
引起观众的更强度的注意和感受乃至思考,定格是一种强调,一种对意义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