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5
【人教版】政治必修3思维导图及微试题:第5课-文化创新(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3思维导图及微试题: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教新课标)第五课文化创新【思维导图微试题 1.【2012·福建卷】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
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答案B2.【2014江苏23.】“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A.①③B.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3.【2013山东22.】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
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
由此可见(C)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4.【2014 山东42.】(14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5-2 文化创新的途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这一根本变化,
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3.教材P54问题1
提示:所举事例要能体现出文化创新。
4.教材P54问题2 提示:(1)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 基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
(1)哪种观点正确?
(2)实现文化创新需处理好哪些关系,克服哪些错误倾向?
(2)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因此二者的关系也就是文
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必须既要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理解·应用]
2.区分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动力、根基、途径、根
本途径、基本途径 (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 践,就目前而言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是文化创 新的根基。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新的文化形态的诞 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 中实现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
用。
[理解·应用] 正确理解创新与借鉴、融合 (1)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 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
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实质
[识记·探究]
1.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多样性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 文化创新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五课文化创新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复习重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要克服的错误倾向。
【知识梳理】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①文化创新可以适应和回答社会实践中出现动力的新情况、新问题文化创新与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资源和条件。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②文化创新可以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意义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②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否则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要求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基本途径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途径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3)人民群众与文化创新③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④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4)坚持正确方向【课堂探究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议一议:文化创新有的来源于社会实践,有的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提示:(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2)创作者的灵感是属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文化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来源只能是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3)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强化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中国当代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中国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docx

必修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 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 世纪初~ 21 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 2 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必修 3第 3 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成第 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 2 课“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第 3 课宋明理学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 1 课改革迫在眉睫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 7 课启蒙运动第 3 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术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 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 1 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 9 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 2 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 10 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未来──历史小论文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 11 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 1 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 12 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第 2 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 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 3 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第 1 课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埃及传播第 2 课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容成果第 3 课改革的后果第 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7 课毛泽东思想第七单元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 18 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 1 课19 世纪中叶的俄国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第 2 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术第 3 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第 19 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七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20 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 21 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八单元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 1 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 22 课文学的繁荣第 2 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 23 课美术的辉煌第 3 课明治维新第 24 课音乐与影视艺术第 4 课走向世界的日本选修 1第八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 1 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 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 2 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时约法》第 3 课百日维新第 4 课戊戌政变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九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的政治框架选修 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的建立争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势力的斗争盾的激化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胜利较量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的檄文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制度的最终确立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法》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国的冲击──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的酝酿和爆发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盾的激化护共和的斗争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较量争取民主的斗争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的檄文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民主的斗争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法》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民主运动──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时约法》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历史报纸的政治框架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民主的斗争势力的斗争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胜利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民主运动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制度的最终确立历史报纸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选修 3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第 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的冲击爆发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第 2 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主思想第 3 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 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酝酿和爆发后果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护共和的斗争下的世界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第 1 课巴黎和会争取民主的斗争第 2 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联盟第 3 课华盛顿会议第 1 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 4 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 2 课冷战的开始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3 课美苏争霸第 1 课1929~1933 年资本第 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主义经济危机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 2 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第 1 课朝鲜战争争第 2 课越南战争第 3 课走向世界大战第 3 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第 4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全面爆发第 4 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第 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程扩大第 5 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 6 课两伊战争转折第 7 课海湾战争第 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结束第 1 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第 8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用胜利的影响第 2 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平运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 3 课和平与发展:当今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世界的主题与和平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选修 4第 1 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行者孙中山第 1 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第 2 课圣雄甘地皇帝秦始皇第 3 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第 2 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凯末尔唐太宗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 3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第 1 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捍卫者康熙帝基人马克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 2 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 1 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恩格斯子第 3 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第 2 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家的缔造者列宁表柏拉图第 4 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第 3 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泽东成者亚里士多德第 5 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代的杰出人物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 1 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第 1 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克伦威尔李时珍第 2 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 2 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第 3 课一代雄狮拿破仑佑第 3 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基人李四光与克里特文明第 4 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 1 课克里特岛的美第 5 课20 世纪的科学伟人丽传说爱因斯坦第 2 课伊文思的惊人选修 5发现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第 3 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重现”第 1 课历史是什么第 4 课克里特文明的第 2 课历史学是什么未解之谜第 3 课历史学怎样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重现”历史索第 4 课历史学有什么第 1 课二里头遗址的社会功能发掘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 2 课二里头遗址的第 1 课人从哪里来文化遗存第 2 课人类进化的历第 3 课二里头文化与程认识夏史第 3 课寻找人类的祖第 4 课二里头文化中先的疑难问题第 4 课人类起源在何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方古蜀文明之谜第 1 课“一醒惊天下”第 3 课大津巴布韦遗的三星堆遗址址的建筑与文物第 2 课三星堆文化的第 4 课谁创造了大津丰富内涵巴布韦文明第 3 课三星堆文化和选修 6古蜀文明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第 4 课三星堆文化的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未解之谜第 1 课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的由来第 1 课玛雅文明的发第 2 课世界文化遗产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 2 课玛雅文明的历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史遗产第 3 课玛雅人的智慧第 1 课雄伟的金字塔第 4 课玛雅文明的假群说第 2 课阿布辛拜勒神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庙的新生与非洲文明探秘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第 1 课穆塔帕王国与的历史遗迹“黄金国”的传说第 1 课雅典卫城和奥第 2 课大津巴布韦遗林匹亚遗址址的发掘第 2 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孝陵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第 4 课宏伟壮观的明期的文化遗产十三陵第 1 课佛罗伦萨的文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化遗产古城和古村落第 2 课罗马文艺复兴第 1 课古色古香的平时期的文化遗产遥古城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第 2 课清新典雅的皖遗迹南古村落第 1 课世界建筑的奇探究活动课扬州小秦迹万里长城淮河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第 2 课秦始皇陵及深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遗产──中国昆曲第 3 课世界屋脊上的第 1 课古雅的昆曲布达拉宫第 2 课昆曲的拯救和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保护家园林和陵墓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第 1 课中国古代宫殿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第 1 课殖民罪恶的见第 2 课瑰丽的夏宫─证──戈雷岛─颐和园第 2 课德国法西斯的第 3 课突显皇权的明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人文思想的
来源
人文精神的 内涵
古中国思想 与古希腊思 想的对比
角度
考情分析
古代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
文化。[2017·全国Ⅰ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 (1)考查重点:人文
(1)梭伦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2018·全国Ⅰ卷,32]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 修斯》中渗透的人文精神。 [2016·全国Ⅲ卷,32]
[问题]据材料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
[解析]材料一体现古希腊人文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材料二体现古希 腊推崇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结论]根植于传统文化;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探究主题3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对比
材料 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审美的方式不停地 追求人之为人的完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主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 思索。一个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个从人的“群体 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由此可见两人的精神指向不同,一 个深入人之心,一个游于国之间;一个“立”于自我之意识,一个“行” 于群体之意识。
解析:C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 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其消极影响是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故A、B、D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C项为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2018·湖北黄石调研)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 是( )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人教版必修三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5杜甫诗三首(登高) (共1

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 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 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 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 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 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先生训示
称颂政治清明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细致 对英才的教化得法 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 不公,勉励诸生 “进学”。
这段极力颂扬当今圣君贤臣的话,说他们千方百计网罗 造就人才有大功大德。说他们又公又明是障眼法,真正 用意是放一个破绽,让学生抓住把柄,当靶子打。
进学解
韩愈
学习目标
•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 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
课文解读——第二段
言未既((结结束束)),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 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停停止止))吟于((引引出出对对象, 不象译,) 不译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 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 继晷,恒兀兀以穷(尽)(年尽:)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业精于勤】
2、【行成于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杜甫诗三首
〔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â渚清zhǔ猿猱náo飞湍tuān
B.潦倒liáo千载zài王嫱qiǎng咨嗟zī
C.鱼凫fú青冢zhǒng巉岩chán吮血yǔn
D.朔漠sù省识xǐng环珮pâi暮砧zhēn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
B.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C.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填空
①.,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江间波浪兼天涌,。
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
⑤.杜甫,字子美,唐代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人称其为“”。
〔问题探究〕
7、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答:。
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阅读鉴赏〕
阅读杜甫《登高》,完成9—12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并分析本诗在押韵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答:。
10、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意境?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