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外小说3边城落实应用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文背景知识】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
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
优化方案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外小说3边城落实应用案新人教版必修5

3 边城(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讲课真开心。
B.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他不经考虑,信口开河....,结果演讲当场就被评委打断。
C.在一次素描、色彩考试中,考官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王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但做起事来还是不顾后果,真是初生之犊....,真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成熟。
解析:选B。
B项,“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A项,“莞尔而笑”是微笑的样子,与前面的“微笑”重复。
C项,“张冠李戴”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这里是有意换人,不是“弄错”或“认错”。
D项,“初生之犊”指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27日晚,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新闻主任冯嘉麒在看完大型实景演出《边城》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小说《边城》。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解析:选B。
A项,句式杂糅,“设在……”和“是在……举行的”杂糅,应改为“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或“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
C项,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应删去“和引导”。
D项,语序不当,“首次四川”应为“四川首次”。
语序不当之定语、状语位置不当1.定语误放在状语位置上如: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职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高中语文 1.3 边城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3 边城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重点了解小说《边城》的内容。
2.朗读课文,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掌握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的手法。
3.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形象以及文中所透露出来的纯朴的人性美。
作家作品简历: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
作品:《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课文背景:中篇小说《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资料卡片1.《边城》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便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高中语文 1.3(边城)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1.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教学方法1.美读课文,细细咀嚼品味作品蕴含着的诗一般的意韵。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翠翠的形象,小说的主题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二、解题出示多媒体投影: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
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边城》写湘西江城一个恋爱故事: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丽的外孙女翠翠。
两兄弟坦诚地互诉心事,相约按古老习俗以歌声相比,谁能打动翠翠,得到应和,谁就赢得爱情。
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倾慕傩送的实情,就毅然随船下辰州。
这个“水鸭子”竟被竹篙弹到水里“淹死”了。
傩送为天保的死难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团总的女儿的妆奁,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高中语文 1.3边城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3.边城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
2、分析翠翠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3、赏析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
学习重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学习难点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作家与作品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边城》(1)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2)内容精要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课件:第一单元3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 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发 表作品。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 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 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答案:不假思索: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多形容做事、说话迅 速。此处运用正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辨析易混
流泻vs流淌
课本 原句
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 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 ____流__泻_____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 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正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并解释。 1.《新月集》似一阵柔和的清风吹响我人生的风铃;诗集中勾 画的恬淡的田园、天真的儿童,使我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陶渊明 式的恬静。 辨一辨:
答案:朦朦胧胧:模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 物界限不清。此处运用不正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作品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 《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 评价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人物颂歌 湘西赤子沈从文
最美的地方是湘西,最简单的生活是悠悠渡船,最怡人的弧度 是轻扬的嘴角,最含蓄的杰作是边城小调。 你一超众类,让素然的文字穿越在超凡的湘西,让闲静的渡船 摇曳似水流年,让湘西百姓其乐融融;你独领风骚,演奏《边 城》交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我从《边城》走过——《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教材分析:《边城》小说节选部分处于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
本单元提示语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
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
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时,也一定要把教材中的单元阅读要求考虑进去。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我把阅读任务放到了高二上学期的暑假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用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促进学生沉潜到作品里面去。
教学立意: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提前准备好一个个小任务单,然后阅读完本书后,开学用三课时(阅读起始课、阅读鉴赏课、阅读交流课)来整合这些小任务,落实单元提示和专题探究对阅读本书的指导建议。
以下是《边城》阅读的课堂呈现。
教学目标:一、我的边城我的梦。
用转换视角的方式,以翠翠、傩送,天宝、爷爷、顺顺、大黄狗、杨马兵等角色的口吻,转化角度讲述《边城》故事。
二、我的边城我的诗。
用题签扉页的方式,来写一句话或一首三行诗,进一步了解主题。
三、我的边城我的爱。
用私享感悟的方式来展示对《边城》的个性解读。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边城我的梦沈从文曾在《一种态度》中说:“中国伟大,是建筑在儒、墨、道诸家思想熏陶启迪上。
中国人有儒家的严肃,墨家的朴实,道家的潇洒,表现人生态度上或‘有所为’,或‘满不在乎’,所以民族永远不会灭亡”。
在老船夫和顺顺身上所体现的热忱质朴、仗义疏财、大公无私的精神,大老、二老身上所体现的刚健有为、热情正直的品格,翠翠身上所体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生命形式,都是与中国原始的儒、道、墨哲学精神中所强调的本真意义上的人性观一脉相承;而在人事纠葛中边城人所奉行的万事“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冲淡以和”的哲理思想的产物之一。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边城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边城【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3.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教学重难点】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旅游发问导入,引导到对凤凰、沈从文的介绍。
二.知识链接(学生自主探究、填空)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长河》。
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2、写作背景1934年元月,沈从文母亲病危,他再一次回到了在他记忆中梦一般的湘西世界,而现实中的沅水流域已不如记忆中的纯朴和正直。
这一切激发了沈从文试图去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说:"我主意不在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边城(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讲课真开心。
B.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他不经考虑,信口开河....,结果演讲当场就被评委打断。
C.在一次素描、色彩考试中,考官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王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但做起事来还是不顾后果,真是初生之犊....,真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成熟。
解析:选B。
B项,“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A项,“莞尔而笑”是微笑的样子,与前面的“微笑”重复。
C项,“张冠李戴”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这里是有意换人,不是“弄错”或“认错”。
D项,“初生之犊”指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27日晚,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新闻主任冯嘉麒在看完大型实景演出《边城》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小说《边城》。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解析:选B。
A项,句式杂糅,“设在……”和“是在……举行的”杂糅,应改为“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或“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
C项,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应删去“和引导”。
D项,语序不当,“首次四川”应为“四川首次”。
语序不当之定语、状语位置不当1.定语误放在状语位置上如: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职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分析:“热烈”应修饰“讨论”,即“热烈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2.状语误放在定语位置上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向厂方提出了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明确意见。
分析:“明确”应作状语,修饰“提出”,而不是作定语,修饰“意见”。
因此,应把“明确”放在“提出”之前。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
________。
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
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
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解析:选A。
要选择容易突破的一处进行排除。
第三处横线后的“也许是有的”暗示前面只能填⑤,排除B、D。
第一处横线后的“这里”说明前面是“渡口”,而非“茶峒”,排除C。
故选A。
4.按照要求,把下面四句话从两个角度分别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6分)①《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
②沈从文是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
③小说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④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被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1)以《边城》为主语。
答:(2)以沈从文为主语。
答: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题目以重组句式的形式出现,确定好主语后,先找一个主干句子,然后将其他句子调整后作为附加成分加入到主干句中。
答案:(1)《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2)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在小说中他讲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5.下面列了三组词语,请你任选一组,写一段话。
要求:①四个词语都必须用到;②切合文意;③语言通顺,不超过100字。
(词语顺序可调换)(5分)(1)沈从文边城翠翠淳朴(2)林冲山神庙陆虞候反抗(3)别里科夫学校华连卡套子答: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先分析所给的四个词语,找出四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将相关的内容补充进去,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答案:(示例)沈从文的《边城》中有最纯洁的爱情,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来得那么不经意,却又那样让人怦然心动。
所以,就算多年过去,人们似乎还能感觉到这份爱在当地淳朴的民风间荡漾。
二、阅读提升(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只贝壳佘远香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
转眼间,诊所开张快半年了,这天下午,我正在埋头看病历单,只见门口人影一闪,走进来两个人,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
我看到女孩一直在抓挠手背,面露痛苦的神情,便猜她是患了某种皮肤病。
果然,女人拿起孩子的手臂,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医生,您看看我女儿得的是什么病?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怎么都好不了。
”我仔细地看了看,问女人:“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吗?”女人却茫然地摇摇头:“我不知道,医生,这孩子不是我亲生的,她父母三年前出海时遇难了,我就收养了她。
”女人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这病确实是遗传的,她妈妈在世的时候也有这种病。
”听了这番话,我很同情女孩,也对眼前的女人生出几分敬意。
我一边观察患处,一边问道:“以前看过医生吗?都用什么方法治疗过?”女人摇摇头道:“没看过医生,家里穷,看不起,听说您这儿收费便宜,医术又好,就赶来试试。
”我深感女人对我的信任,就安慰她道:“你别急,我开服中药,孩子服用一个疗程就会好了。
”女人眼里燃起了希望,她小心翼翼地问:“那这药……要多少钱?”我望着女人身上朴素的穿着,决定只收她成本,不要诊费,我算了一下,说:“不多,一百块就够了。
”没想到就是这个价格,女人仍显得很为难,她低声说道:“我……我只出得起五十块。
”我有些迟疑,我可以贴一半钱为女孩治病,可是价格已经说出了口,如果这次减免了一半费用,传出去后再收费就难了。
这时,我突然看到女孩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黄色的贝壳,上面的花纹很少见,我顿时有了主意,于是走过去拿起贝壳,故作欣喜地说:“好漂亮的贝壳!这可是稀有品种,城里要卖几十块钱一只呢。
”然后我转身对女人说:“这样吧,孩子这只贝壳给我,就算是一半的医药费吧。
”女人似乎有些不相信,问道:“这种贝壳真能卖几十块一只?”我点点头:“是啊,我有个朋友开了家饰品店,需要这种贝壳呢。
”女人沉吟了一下,却突然说道:“医生,那我们改天再来吧。
”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糊涂了……傍晚,诊所里没人,我来到不远处的沙滩上散步,忽然看到海边有个人在捡贝壳,仔细一看,竟是下午那女人。
我不禁暗暗冷笑,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
其实,这种贝壳只是很普通的品种。
我躺在沙滩上,小憩了一会儿,天渐渐暗了下来,我知道涨潮的时候又到了,就向岸上走去。
走了两步,回头一看,我突然发现,那女人竟然还在沙滩上,而且已经走出很远了。
糟糕!这女人一定是捡贝壳太投入,忘了涨潮的时间了!我赶紧冲着她大声呼喊:“喂,快上来,涨潮了!”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女人浑然不觉,仍低着头一步步向前走。
就在这时,女人紧走几步,捡起一只贝壳,她兴奋地抬起头来,可惜一切都迟了……我不知自己是怎么回到诊所的,也不知那个晚上是怎么过的。
第二天,我听到患者说,昨天村里有个女人在捡贝壳时被潮水冲走了……这天下午,一个男人走进了诊所,他的样子非常憔悴,眼里布满血丝。
男人把两只一模一样的黄色贝壳放到我面前,我顿时明白了男人的身份,怔怔地望着他。
男人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这两只贝壳。
”我一阵难过,说:“唉,我已经跟她说了,我收下一只贝壳就可以给孩子治病,她为什么还要去捡啊?”男人的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说:“其实不怪她,我们收养的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有这种病,可家里只有一百块钱。
”听了男人的话,我惊诧地抬起头来,只见门口站着两个一样身高一样长相的女孩。
我握着那两只贝壳,眼泪如潮水般涌了出来……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两个女孩的父母去世后,女人出于同情收养了她们。
但听说贝壳能够卖钱,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最终为此丧失了生命。
B.当女人听“我”说贝壳能够卖钱后,“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为读者设置了很大的悬念,又为后来寻找贝壳这一事件做了极好的铺垫。
C.当“我”看见女人在沙滩上捡贝壳时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
这充分暴露了“我”心里极为阴暗的一面。
D.两只贝壳本不值钱,为了不破坏“我”的行规,“我”用女孩脖子上挂的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折合了五十元钱,这也充分折射出“我”人性中美丽的一面。
E.面对妻子的去世,男人没有责怪,只是苦笑着,这也说明了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
解析:选B E。
A项,“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不正确,她去捡拾贝壳,目的是给两个孩子治病;C项,“暴露了‘我’心里极为阴暗的一面”不正确,当“我”看到女人正在捡拾贝壳时,以为女人是为了卖钱才那么做的,这是“我”对她的一种误解,文中“我”本性是善良的;D项,“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不正确,贝壳本身根本就不值钱,说它值钱,是“我”善意的谎言。
7.对应一课一考点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因为“医学院毕业”,才有了后文母女看病故事的发生;因为“临海”,才有了母亲因寻找贝壳而溺海的背景。
所以,文章的开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因为“医学院毕业”,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那一对看病的母女;因为“临海的村庄”,所以为那位母亲后来被海潮吞噬了生命提供了可能。
8.文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人物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一定要全面,且要联系原文事迹。
如当女孩们的父母出海遇难后,见她们可怜,便收留了这对双胞胎姐妹;为了给女孩们看病,她毫不保留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当得知贝壳可以换来女孩看病的钱时,便亲自去海边不辞劳苦地寻找贝壳;为了寻找能够给他人的孩子治病的贝壳,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