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王志鹏魏萍摘要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画是由历代画师根据佛经绘制而成。
这些故事画构图精巧,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笔者主要结合佛典,对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认为释迦牟尼的传奇人生,从开始出生、出家、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离世,始终浸透着佛教的慈悲情怀和平等观念。
慈悲情怀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平等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二者贯穿于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对于我们解读敦煌壁画的思想内容,也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传故事慈悲宗教情怀平等观念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也是历史延续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素有“沙漠中的博物馆”之美誉。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佛传故事,就绘制在这些色彩缤纷、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之中。
千百年来,前来瞻礼的无数信众及观光游客,无不为其高超卓越的绘画艺术,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佛祖坚毅悲壮的精神人格和宽厚博大的济世情怀所深深震撼。
为此,笔者拟通过对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佛祖救度众生所表现出来的慈悲情怀与平等观念。
一、敦煌佛传故事画的经典来源及主要内容佛传故事,又称“本行”故事,主要记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成长,直到出家、修行、悟道、降魔、成佛、说法,最后涅槃等一系列具有传记性质的传奇经历,形象再现了释迦牟尼作为佛教导师探求真理、修行成佛、教化众生等曲折过程,这也是佛祖释迦牟尼伟大一生的生动表现。
慧远《维摩义记》云:“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
”①据此,“本行”是指太子成佛之前尚处于菩萨位时的种种事迹,这也是佛陀能够成佛之根本原因。
①《大正藏》38册,第426页。
4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佛祖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一说公元前566年)①,活动年代大致与我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相近。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南京大报恩寺导游词

南京大报恩寺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明代大报恩寺规模宏大,2007开始,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区进行了4年的考古发掘,发掘出的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
与其他寺院最大的不同在于,大报恩寺坐东朝西,一方面是因地形所限,一方面也寓意礼佛西天。
今天来此,您可以看到香水河、香水河桥、御碑、御道、水工设施、三大殿遗址、画廊遗址、油库遗址等,当年大报恩寺的“宫阙规制”一览无余。
【香水河桥】这是有600年历史的香水河桥,站在香水河桥上可以将天王殿,琉璃宝塔顶连成一线,可见当时设计者的精妙设计。
桥下的香水河,纵贯南北。
香水河,在佛教有八功德水的含义,但对于大报恩寺来说,还是功能完善的排水系统。
前方左右对称分布的,是永乐碑和宣德碑遗址。
两座御碑是大报恩寺中轴线两侧的重要建筑之一,也体现了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
【主门厅】两侧墙壁的琉璃壁画,呈现的是南京佛教史上重要事件、人物。
在这里抬头可见大报恩塔,低头看到的是天王殿的遗址。
天王殿五间三进,供奉六尊神像。
分别为弥勒佛,背后的韦陀菩萨以及两侧的四大天王。
在正式参观之前,请跟随我一起经历香薰浴、光浴、雾浴、洗尘净心。
【北画廊】明清时期的寺院格局就是廊院式的,中轴线上有些主要的建筑,两侧用走廊将其围绕起来,走廊里可以供人参观。
当时的走廊的两侧有许多壁画,便被叫做画廊。
据记载,画廊有118间,可谓“壮丽甲天下”。
现在看到的北画廊已经是历史遗存了,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到高,但依可想象当年的宏大规模。
画廊两侧各有一口井,据考古推测,它是为了消防而建。
画廊有很多处散水,散水接着暗渠,直接把水排到香水河。
【长干佛脉】展现了古长干里和大报恩寺的盛景。
下方正方格叫做“探方”,“探方”中,发现了千年地宫。
2010年,从金棺银椁中请出了佛顶真骨舍利。
正中浮岛上呈现了大报恩寺古建筑群模型。
视频播放的是长干佛脉,两侧分别是金陵四十八景“长干故里”和“报恩寺塔”。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6年,印度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对他的尊称,即“释迦族的圣人”。
他是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
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遍访名师,经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道。
以后45年间,走遍印度各地,信众无数,都尊他为“佛陀”。
80岁时,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入灭。
他的教理被弟子们整修成“佛经”其后的佛教成为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之一。
佛:即“佛陀、浮图、浮屠、没驮”等的译音,是“觉者”的意思。
佛经说:“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名为佛”。
佛经: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被弟子们整理成的典籍。
其基本理论是:“三藏、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三藏:“经、律、论。
经,佛学的核心;律,戒律、规定;论,观点,目的等的阐释。
总的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以祛除邪念,断除烦恼,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戒:戒律、谨慎、斋戒、禁止之类。
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至二百五十戒等等。
比如三戒:色、斗、贪;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卧华丽之床,不饰香 (满)和听观歌舞,不食非时之食(前七种为戒,后一种为斋)。
定:规定、戒定。
佛经固定下来的条理,不能更改,必须专心苦修。
慧:聪明、智慧,即对佛学经典领悟、理解程度。
四谛:谛,真理的意思,即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苦: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众生必须认识到;集:缘因、缘起、招感一切苦恼的诸多业因(根缘);灭:要想解除苦果,只有消除烦恼的业因,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地,无人无我的极乐世界;道: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修道的道理。
八正道:正见:具有四谛的见解正思维:思维四谛之要义;正语:。
不做非理的语言(不打狂语);正业:著于清静之身业(正当求生的本事);正命: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记四谛之理念;正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四分律——精选推荐

四分律——源流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四方游行,弘扬佛法,弟于日渐增多,形成庞大的僧团。
为了和合僧团,约束僧众,便有了制定戒律的必要。
不过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戒律仅仅是因种种机缘,随境点化,约束弟子的各种规约,也是在随犯随止中产生的。
可是到佛灭度以後,僧徒中渐有不守戒律的事发生,於是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会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了第一次经律结集,由优婆离尊者结集律法,升座诵读,在一夏九旬的日子裏,分作八十次诵出,所以称「八十诵律」,成为三藏中的律藏。
此後一百年间,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崛多,五师相承,并无支派。
一百年後,异执纷起,以致於分作二部、五部等。
所谓二部,即上座部、大众部;所谓五部,乃优婆崛多的五位弟子,依各自对於律藏内容的取舍不同,采集起来,各自成立一部,即昙无德部(四分律)、萨婆多部(十诵律)、大众部(僧只律)、弥沙塞部(五分律)、迦叶遗部(解脱律)。
以後,相传又分为二十部、五百部等。
一、律学初傅据僧史记载,律学传人中国,始於曹魏嘉平年间(公元二四九——二五三年)。
当时中天竺昙摩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是剪落须发,身穿缦衣,末禀归戒,更谈不上戒律的约束。
於是在嘉平二年(公元二五O 年)译出《僧只戒心》,即摩诃僧只部的戒本,作为僧众持戒的依据。
又敦请梵僧十位大德,建立羯磨法(即受戒仪式),创立以十大僧传戒法的先例,这是中国有戒律和受戒的开始。
正元年间(公元二五四——二五五年),中亚安息国沙门昙无谛来到洛阳,於白马寺译出昙无德部的受戒作法,这是当时中国比丘羯磨受戒所禀之法。
所以在中国所传的戒法,是采取《四分律》的,这可看作是中国佛教四分律宗的嚆矢。
在五部律中,中国最先译出的是《十诵律》。
《十诵律》是萨婆多部的广律。
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O四年),专精《十诵律》的厨宾沙门弗若多罗来长安,与鸠摩罗什共译《十诵律》。
律文尚未译完,弗若多罗便逝世。
後又昙摩流支携此律梵本来长安,复与罗什共译,成五十八卷。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铜像特征(1)欢喜佛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常见拥抱着女性的仇怒形造像,这就是欢喜佛,也称双身佛。
佛教密宗认为:女性感化那些强暴的神魔,并引领他们到佛的境界中来。
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
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习双修法的僧人极少。
(2)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像一般被安置在佛堂正中的莲花座上,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成道相)释迦佛跏跌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坐上,左手垂放在左角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经过无数次磨难才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成佛,而这些只有大地才能作证。
(说法相)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院首次说法。
(旃檀像)这是一种立形的释迦相,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着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
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着花缎的袍服;或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上袒露,佩带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件。
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可以轻松地盘放,成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3)三世佛喇嘛庙的显宗佛殿里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
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4)三方佛除三世佛,还有一种以所处的空间位置横向排列的三佛,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
(5)长寿佛阿弥陀佛的梵文原意是“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性质,本来是阿弥陀佛一身所兼具的。
但喇嘛教内却将两种含义分别作为两尊佛供奉。
喇嘛教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佛是他的化身。
在喇嘛庙里无量佛的壁画、雕塑、唐卡画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灵塔殿里,长寿佛是不能缺的。
2009年闽南佛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佛学试题

密考区: 准考证号: 法名: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2009年闽南佛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佛 学 科 试 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后各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1、佛教史上除了小乘三藏的四次结集外,还有大乘结集,结集的人物是: A 、迦叶、阿难 B 、龙树、马鸣、阿难 C 、弥勒、无著、阿难 D 、文殊、弥勒、阿难2、八宗之中,创立于隋朝的两个宗派是:A 、天台宗、三论宗B 、天台宗、华严宗C 、三论宗、华严宗D 、唯识宗、三论宗3、三藏十二部中,属于经文格式的有三种:A 、无问自说、方等、授记B 、长行、重颂、孤起颂C 、因缘、本事、本生D 、未曾有、譬喻、论议 4、我国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是:A 、《崇宁万寿藏》B 、《龙藏》C 、《开宝藏》D 、《碛砂藏》 5、印度瑜伽行派的兴起时间是:A 、2~3世纪B 、4~5世纪C 、6~7世纪D 、7~8世纪 6、前秦王苻坚派兵攻克襄阳,言:“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
”此中,“一人”,是指:A 、鸠摩罗什B 、僧肇大师C 、道安大师D 、慧远大师、、 7、唯识谓“去后来先作主翁”的识是指:A 、前五识B 、意识C 、末那识D 、阿赖耶识 8、《华严经》在中国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等三种译本,译者分别是: A 、佛驮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 B 、佛驮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多罗 C 、昙摩迦罗、菩提流支、般若多罗 D 、昙摩迦罗、菩提流支、般若 9、最早创立丛林的祖师是:A 、百丈怀海B 、南岳怀让C 、马祖道一D 、青原行思 10、佛教在印度起源并曾衰亡,印度佛进入空白时期的时间是:A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期B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期C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期D 、自十四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期 11、下列关于马鸣菩萨,说法错误的是:A 、公元100至160年间,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
青龙山慈云寺讲解词

青龙山慈云寺景区讲解词整理人:赵秀琴参考资料:《慈云寺志》《青龙山与慈云寺》《五十三峰》《玄奘西行记》《二十四史》各位来宾:(欢迎词)欢迎您来到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山慈云寺参观考察,我是来自于景区的讲解人员,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提供本次讲解服务。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青龙关,青龙关是景区的门户,也是游客进入景区的唯一通道,此关楼高18米,由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李传泽先生设计,建筑风格由唐风演化而来。
接下来我将陪同各位来宾一起进入景区,去探访天圆地方的千年古寺,感受反朴归真的山水景观。
(沿途)从青龙关到慈云寺有四公里的距离,驱车行驶大约需要八分钟的时间。
沿途,我将景区概况向各位来宾作一简单介绍,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巩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
秦时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拨”而得名,1991年6月撤县建市。
巩义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1992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2年位居河南首位,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上。
而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就位于这颗明珠的东南部,东距省会郑州65公里,西距古都洛阳85公里,北与连霍高速、310国道相通,有着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
景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区内主要有绵亘20余里的东西青龙山环护着一条千姿百态的虎溪河形成了峰峻谷幽的景区特色。
其中有原始次生林2317公顷,植被覆盖率高达72%,树木种类达109科377属639种,药用植物200余种,各种鸟兽百余种,常年平均气温14.6度,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青龙山原名霍山、天陵山,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是大宋皇帝御封的“天下之第一风水宝地”,五代末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定都开封,定都后派出司天监于方圆数百里内仔细勘察,为其选择修建皇陵的最佳之处,行至青龙山,观其山势,赞叹不已,遂依此山建造了北宋皇陵,为取“头枕青龙山、脚踏黄河水”之意,便将位居皇陵之东的天陵山改名为青龙山,又因为青龙山是两脉并腾、异山合体,所以又称为东青龙和西青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七:【说法】 •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 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 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 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 其数无量。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八:【涅槃】 • 世尊于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 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于涅槃。世尊心知化 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 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 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 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 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 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 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 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后寂然入灭。
•
5.善逝 音译为修伽陀,意译为好去.就是如实 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 因为他能够实行善净圣道,因为他能够到不死涅 槃的善妙处所,因为他能正确完成波罗蜜到菩提 座下成正觉,因为他能在适当的场合只说适当的 话,所以称他为善逝。
•
6.世间解 是彻底理解世间世事的人。世间 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间就是相对于出世间 而言。出世间就是开悟的世界,相对于这个出世 间的世间,就是指三界六道的迷惑世界而言。佛 完全了解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情、性格与 根机等,因而能相应的做适当的说法,并且使一 切众后趋向理想,而化导救度之。也就是说佛完 全了解世间苦、集、灭、道的循环真理,他就据 此来从事他的教化活动。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四:【出家】 •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时,见老、病、死苦,而体悟人生苦空无常 之真理;后遇净居天人化成比丘,为其讲述出家意义,太子于是 决志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命人守卫,不令私出; 太子遂于深夜,令车匿备马,净居诸天,使守卫者皆睡,太子骑 马,踰城出家。太子出家之初,遍学各种外道,悉觉其不究竟。 乃入雪山,六年之中,日食一麻一麦,修持勤苦之行,而致身形 消瘦,有如枯木,然犹未得道,遂知苦行亦非究竟。故至尼连河 侧,受牧牛女乳糜之供,食毕,色力安复。澡浴已,于菩提树下 敷草为座,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座。”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 释迦牟尼佛一生之化仪,可以「八相成道」简略说明。 八相为:一、降兜率。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 五、降魔。六、成道。七、说法。八、涅槃。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一:【降兜率】 • 诸佛皆从兜率天降生。释尊亦然,因悲愍一切众 生,故于兜率天宫观度化众生之因缘成熟,即从 兜率天降生人间。
•
2.应供 音译主阿罗汉,简称罗汉。指“应该 被供养的人”或“有资格接受的”的意思。这个 意思是说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具有超越人格 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也具有感化、善导世人的优 越德性。 阿罗汉又称为福田,这是指阿罗汉就是一个可以 使人们得到幸福收获的良田;所以阿罗汉又称为 无上福田。像这样的阿罗汉,是可以救渡世人, 使他们幸福的,佛当然也是这样的阿罗汉。
•
9.天人师 是诸神与众人的老师,也就是三 界大导师的意思.事实上不只是诸神与众生而已, 佛陀是教化救渡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导师的意思。
•
10.佛 就是觉者的意思,就是指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的人。 11.世尊 音译为婆伽婆、婆伽梵,古代意译 为“尊祐”,是“具有瑞德的人”的意思。由于 有此瑞德,所以能得到世间的尊敬,而成为世间 最尊贵的人。
• 【结语】 • 每一尊佛皆示现「八相成道」之修证历程。而大乘之说 法,有住胎,无降魔;小乘之说法,则有降魔,无住胎。 此乃大、小乘「八相成道」之别。 • 释迦牟尼佛曾于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 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 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 祇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 生,故于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 释迦牟尼佛为觉悟真理之圣者,其证悟乃自身之精进修 行所成就,非外物所赐予。从释尊示现于人道修行而至 成佛,故当确信:「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为 佛弟子,若能具足正见、正行,于日常生活中「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定能成就如释尊之果德, 福慧圆满,普化群生
如来十种名号
•
所谓如来十种名号分别是1.如来、2.应供、3. 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 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11.世尊等 十一个,在这十一个中除去第一号“如来”,就 是如来十种名号,这是其中一说。另一种说法是 将最末两号;佛与世尊合并为一号,这样也是如 来十号。第一说法是原始经典等书所说的十号。 以下依次解释上述的十一名号。
•
7.无上士 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佛是一切有 情中境界最高的人。在戒、定、慧、解脱、解脱 智见里,没有人能够与佛比肩,所以佛又称为无 上士。
•
8.调御丈夫 就是能够“御丈夫的御者”意 思。佛可以训练那些具足佛性的所有人。佛视对 方情况的需要,时柔、时刚、或刚柔并用,不论 任何人,佛都可以调御他,导引他信仰与修行证 果,所以称为调御丈夫。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二:【入胎】 • 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 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夫人顿觉体安欣 乐,如服甘露,即怀娠。由于一切众生欲 受生时,皆于父母所,生颠倒心、不净心 而入胎,而菩萨则正念不失,正慧识父母, 故名正慧入母胎。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三:【出胎】 • 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临生时,与诸婇女游岚毗尼园,安详 徐步,见园中有一无忧树,柔软低垂,即举右手攀取树枝,此 时太子从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太子生时,即向 四方,各行七步,举足出大莲花,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时之 中国,见五色光,贯太微宫,周昭王询问群太子还宫后,命名 悉达多。净饭王令相师阿私陀仙人相太子身,阿私陀见太子身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便悲泣云:太子相好分明,若其在家, 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化世;若其出家,必成自然之 佛,度脱万姓。伤吾年老,不睹佛兴,故甚悲泪。 • 悉达太子诞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遂由姨母摩诃 波阇波提抚育成人,通达书数技艺武事。父王为聘耶输陀罗为 正妃;太子于静夜,但修禅观,未与妃有世俗之意。
• 1.如来 音译为多陀阿伽佗、怛佗蘖多、怛萨阿 竭,义译是如来,也可译为如去。所谓如来,是 指“如实而来的人”或“由真如而来的人”的意 思。从真如法界而来,悟到真如,所过的是那种 如实的教化的生活,是如实去修行的人;也就是 完全依循真理而来,依循真理而去,与真理完全 冥合无间的人,“如来”一词和佛陀是同义语。
• 优波离出家: 影片中介绍世尊打破了古印度的阶级制度,当时 的印度分为四个阶级: • 01 佛罗门:是侍奉神的祭司者。 • 02 罗:是服侍上面三个阶级的奴隶。
• 诞生到涅盘:本集介绍世尊的一生 01 诞生:於四月八日出生於蓝毘尼花园,成为 迦毘罗卫国的太子。 02 出家:因出巡西门看到老、病、死等种种状 况,而加深其离家求道之决心。 03 修行:原先修习苦行致身心俱疲而体悟到惨 行要以中道为主。 04 成道:於十二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打破老、病、 死等苦恼的根源“无明”悟出了完全的真理。 05 转法沦:为烦恼痛苦的人说法,分享悟道的 喜悦。 06 涅盘:於拘尸那罗郊外之两棵大树下往生。 万物之变化永远不止,世尊股盼人们谨记教诲, 勿放逸、勤修行
•
3.正遍知 音译为三藐三佛陀,也写作正遍知, 意译又作正等觉者。“完全正确的觉者”的意思。 有时也在这词汇上加上“无上”(阿耨多罗)来 形容。佛的觉悟与声闻缘觉的觉悟不同,是最圆 满、最正确的。为了和声闻缘觉有所区别,所以 称为正遍知。
•
4.明行足 是指具足明(智慧)与行(体验) 的人。佛陀在理论的智慧面及体验的实践面都非 常卓越而且圆满,所以又称为明行足。佛教理论 在合理性、伦理性、宗教方面是完备的,而且这 些理论就是信仰实践的基础理论。圆满的理论与 实践二者表里一体,这些理论与实践二者兼而有 之,都能具足的就是佛,所以佛陀又称为明行足。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五:【降魔】 • 悉达多太子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魔王波旬献供 三女,欲坏太子净行,太子以神力,变魔女成老 母;魔王大怒,遍敕亿万魔军,上震天雷,雨热 铁丸,挽弓放箭,刀轮器杖,交横空中,然所有 恶器,一近太子,尽化为莲花,不能加害;群魔 忧戚,悉皆迸散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六:【成道】 • 太子于菩提树下摄心端坐,勇猛精进,终于第四十九日 之上半夜悟四谛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缘,下半夜目睹明 星,证无上正等正觉,复而叹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 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奇哉! 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 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 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