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水生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可以在水中生长,不同于陆地上的植物,水生植物具有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的功能。
在实践中,许多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引进水生植物来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水生植物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可以稳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有效遏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
最后,水生植物还能减少底泥中的废气排放,防止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体中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对水体进行治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河流和湖泊中引进睡莲,既可以增加水体的氧含量,有助于水中生物的繁殖,又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有效遏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在河床上铺设适当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另外,水生植物的引入还能有效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对底泥中金属离子、氮、磷等进行吸收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底泥污染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水生植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水生植物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也是一种能够实现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
二、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够有效修复水环境污染,这也是将水生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引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使水体的水位得到改善,形成多个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修复还有助于河流的生态系统建设。
比如,绿色藻类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河流的生态系统耐受性,促进水体中的营养循环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生长还可降低水中硝化细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叶资源节约与环保曳 2019 年第 2 期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赵旭 (锦州市凌河区环境监测站 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现今袁水生植物常常被应用于处理水污染治 理中袁不仅能够达到处理水污染的目的袁还能够保护生态 环境遥 究其运用缘由袁原来水生植物具有特殊的净化机理遥 对此袁本文探究了水生长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具备的净化 机理袁并探究了水生植物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实践应用遥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对已经污染的水域达到净化作用,还广 泛的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净化中。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会事水 流中拥有大量的富集重金属,而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吸收它们, 将它们作为自身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稳固在自己身体里 面。如果在养鱼工程中适当种植水生植物的话,一方面能够达到 水污染经净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为某些鱼类提供食物。
结语
详细分析水生植物的水污染净化机理,针对不同的水污染 问题,有针对性的运用水生植物的水污染机理,能够有效的治理 各种水污染问题。本文只是简单的阐述了水生植物净化水污染 的几种应用,更多的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掘。 参考文献 [1] 张汉军.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J].现代 园艺. 2016(23). [2] 徐大军,李正伟.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 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4).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水生植物是指在水中、湿地或泥沼等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它们具有很好的吸收和分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对水体进行净化。
这种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一些实用的应用。
一、水生植物净化污染物的机制在清除水体污染物的过程中,水生植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吸收、分解、沉淀和切割污染物,进而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清除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1、生长和代谢。
水生植物通过根、茎和叶等器官生长代谢过程中摄取了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减少水中的营养盐浓度,防止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作用。
2、吸收和积累有机物。
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和积累有机物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减少或消除水体异味和色度等问题。
3、粘附和吸附。
通过吸附和粘附等机制,水生植物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泥沙,从而净化水体。
4、根系高级化合物的释放。
水生植物通过根系释放一些有机酸、多糖物质等高级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加速其氧化分解,促进生物循环。
二、水生植物应用的实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植物净化污染物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1、水质净化。
通过投放水生植物,可以清除水体中的营养盐、化学物质和有机物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更优质的饮用水。
例如,中国大亚湾核电站采用水生植物技术净化机组冷却水。
2、湿地建设。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植被修复可以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和土壤质量,促进土地持续利用。
3、城市景观。
水生植物可以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布置水生植物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4、养殖业。
水生植物可以作为养殖污染物的生物滤器,对水体中的废气和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三、水生植物产业的现状和前景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水生植物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体中生长并繁殖的植物。
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水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修复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1. 吸附作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和菌丝,这些微生物和菌丝可以吸附并寄生在水生植物的表面。
通过这些微生物和菌丝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水质。
2. 生物吸收水生植物的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
对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将其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3. 生物转化水生植物在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氧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4. 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通过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生态功能,能够促进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的繁衍,构建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1. 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在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莲藕、菰、香蒲等,能够有效稳定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生态环境,促进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2. 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还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单位工程,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对进入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或转化,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水产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机理、水生植物在河湖水体净化中的应用、水生植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水生植物对农田污水处理的应用以及水生植物在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将讨论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潜力、发展前景以及展望。
通过研究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及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污染治理、净化机理、河湖水体、废水处理、农田污水、城市水体、潜力、发展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和生物吸附能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寻找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水污染治理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为解决当前水污染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水生植物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广泛应用。
1.2 研究意义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水质净化效率: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害物质、降解污染物和改善水体氧气含量等途径,可以有效净化水体,提高水质质量。
2. 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 节约治理成本:相比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植物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利用等优势,研究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4. 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水体质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治理手段,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降解和转化等过程,有效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吸收污染物质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的污染物质,包括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将污染物质直接从水中移除,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2. 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水生植物具有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能力。
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能够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在降解和转化过程中还能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水生植物: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 水面水生植物水面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同时也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空气水生植物可以利用其根系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和吸收,净化污染水体。
水底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对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同时还能释放出氧气,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污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也需注意水生植物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
总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治理效果不仅削减了水污染物质,还维持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水生植物,提高水环境治理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方式,净化水质,提高水体的生态环境。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来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如氮、磷等,减少水中营养物的含量,避免水体过度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的叶片表面也能吸附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如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
水生植物还能通过生理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
水生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接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有利于水中生物的呼吸过程。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光照能量,减少水中的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
水生植物的根系对水土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泥沙的流失,防止水质的变浑。
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根网结构,提供给水中微生物生长的庇护所,促进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水生植物可以被用作人工湿地的植物。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水体净化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水污染治理的目的。
人工湿地可以用于农田农药残留的降解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
水生植物可以用于水培养殖和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不需要土壤作为生长介质,可以直接通过水中的养分供养自身的生长。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水培的方式大面积种植,加速生长速度,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水体生态修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来净化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植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陈红霞1,付丽洋2,刘训华2(1.淮安市环境安全应急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2.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水污染相比,水生植物修复污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易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河流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在分析了水生植物及其机理基础上,通过水生植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现实应用,为推广水生植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污染;治理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11-0051-01DOI:10.16647/15-1369/X.2018.11.027Study on application of aquatic plant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Chen Hongxia1,Fu Liyang2,Liu Xunhua2(1.Huai’an Environmental Safety Emergency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2.Nanjing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aquatic plants have low cost, high efficiency and easy operation.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quatic plants and their mechanism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quatic plant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quatic plant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Key words:Aquatic plants;Water pollution;Governance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11个部门联合编制的《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目前我国水污染情况不断加剧,促使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力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为了可以寻找出高效、低耗水污染处理技术,直至上世纪70年代,水生植物开始逐渐受到相关人员关注,这类植物耐污与治污能力被长时间研究后,得知这类植物具备较高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功能。
大型水生植物属于分布较广且存活在各类水体中的高等植物群,目前已经将各类大型水生植物生长水塘、湿地等。
因大型水生植物投资较低、能耗较低,促使其已经成为水污染治理领域中重点研究热点之一。
一、大型水生植物及生态功能概述
在大自然中存有一种现象极为神奇,就是如果同一物种在生活方式与习性等方面相同,通常就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之中,一旦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中,两者就会在此区域中展开激烈争夺,最后大自然会通过空间将双方彻底隔离,这种现象被成为生态位。
最初是于1970年间被人提出,此后对于大型水生植物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而后开始出现多种生态位界说,曾有位俄罗斯人通过相关实践证明生态位,其将两种水生植物放置在浓度完全相同的环境下培养,最初这两种水生植物数量都开始有所上涨,而后其将两种水生植物放置在同一环境下,对于环境内食物也做出适当控制,经过十六天之后此环境中仅存有一种水生植物,另一种水生植物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踪迹,但另一水生植物并未出现任何残留。
虽然通过观察了解两种水生植物并没有出现攻击状况,但存活下来的水生植物在竞争方面优势较大,另一种水生植物被彻底驱赶出同一环境,或被沉降、吸附在一中水生植物中,这也表明在自然界之中,任何物种都存有共生体系现象,但这种现象只体现在群体之中,因为在群体之中所有物种都需要相互争夺。
同时,如今社会大众与大自然之间接触逐渐增多,导致水资源遭到一定破坏与污染,但随之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水资源重要性,于是相关人员越发注重对生态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大型水生植物为水环境起到防治与保住作用。
此外,大型水生植物属于生态学范畴类群,同时也属于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时间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其具体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分别为:水生维管束植物与高等藻类。
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aquaticvascularplant)具备较高且发达的机械组织,植物体型较为庞大。
一般情况下水生维管束植物具备4种生活类型(Typeoflife),分别为:挺水植物(emergentaquaticplant)、漂浮植物(floatingplant)、浮叶植物(floatingleavedplant,floatingleafplant)、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
二、大型水生植物在生态系统污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与现状
2.1 大型水生植物运行方式
现代运用大型水生植物不同生活类型针对污水展开处理时,其方式主要包括:挺水植物系统(emergentaquaticplantsystem)、漂浮植物系统(floatingplantsystem)、沉水植物系统(submergedplantsystem)等。
在这类系统中,植物处于核心位置,同时其光合作用可以知己运用太阳能来实现。
大型水生植物随着生长可以为其他生物带来栖息环境,促使不同生命形式在大型水生植物运行构造出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同时也是因这一生存实现降解污染物。
因此,以大型水生植物构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又被人们称作为自然处理系统(NaturalTreatmentSystem)、人工生态处理系统(Artificialecologicaltreatmentsystem)等。
相较于传统微生物处理水污染系统而言,这一系统主要优势在于:资金投入角度、能耗较低、处理过程更加容易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合。
其缺点主要在于:处理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在处理过程中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
2.2 对污染物处理作用
2.2.1 植物吸收作用
从物理角度而言,大型水生植物可以有效降低水流受风力影响,同时可以实现控制水流速度,通过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实现去除污染物,并降低污染物悬浮在水资源中的可能性。
通过研究可以得知,被大型水生物直接吸收污染物主要包括:(1)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
(2)部分重金属与有机物。
当大型水生植物在吸收第一种污染物时,可以将其转变为植物自身结构。
而当大型水生植物吸收第二种污染物时,可以将其储存在体内或直接对其进行降解。
因氮与磷属于大型水生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因此,其对于这类物质固定能力较高(如表1所示)。
此外,而且一些水生植物具有产量较高的特点,在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的时期,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收割的方式解决水中存在的营养物质过多的问题。
一些水生植物还有能集中吸收生存环境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的特性,那些能在严峻环境中生长的水生植物耐污能力也很强,能有效吸收集中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
在实际的污染水源中,藻类植物也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而藻类的存在会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
而将水生植物种植于污染水源中,能在改善水污染问题的同时有效抑制藻类生长,阻止水体环境富营养化。
2.2.2 大型水生植物处理根本作用
在基于大型水生植物针对水污染展开治理时,一定要提前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可能对水污染所造成的污染展开预判,并及时设计出科学、合理治理措施,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对水污染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而水污染治理在大型水生植物施工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在实际基于大型水生植物展开水污染治理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觉生态位变化,会对水污染所造成污染状况,并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降低生态位变化对于水污染所造成的实际污染,并以此为生态水污染起到一定程度保护作用。
(2)水污染治理在整个环境治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当城市出现严重水污染问题时,基于大型水生植物可以及时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并为最终提出决策中的公平性起到一定程度保障,从而有利于提高水污染保护效果。
(3)由于在水污染治理这项工作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方式,并基于大型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实现提高针对水污染保护工作规范性,从而对水污染污染状况起到治理作用,并对生态水污染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在发挥大型水生植物在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效益同时,确保水污染方面实际效益不会遭受任何影响。
2.2.3 大型水生植物物理化学作用
在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要污水处理系统基础时,系统中存在部分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被去除现象,具体去除现象包括:挥发、吸附、沉降等。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在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要污水处理系统基础时,系统得以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与植物息息相关,但因过往对于植物相关研究较少、关注较少,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实现提高效率,就应针对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发挥作用、自身功能、其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三、大型水生植物种类选择及搭配
大型水生植物在处理系统中发挥出作用与种类选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如
果在治理水污染中BOD与N(反硝化)时,植物就应选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界面且具备庞大根系、较高传氧能力等种类。
当在治理水污染中N、P、重金属、部分有机物时,植物就应选择具备较高富集吸收能力且生长速度较快等种类。
当在治理水污染中去除污染物目标较多时,植物就应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出多种生态功能、不同生态功能等种类,同时将其相互搭配,从而达到治理效果。
此外,在选择植物时,也应针对治理地区气候环境适应性、植物抗逆性、病虫害抵抗性、职务管理难易度、植物后期处理等方面展开相应考虑与筛选,从而选择出更加适合水污染地区治理植物种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通过活性污泥为基础的污水处理系统,无论在二级处理或深度处理时,所消耗费用与能源均会出现较高情况,这时就会导致水污染治理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开展。
而通过大型水生植物为基础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太阳能十项驱动,并在针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可以充分实现回收资源与固定能源,并在处理后不会产生化学品与有害副产物。
因此,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应用研究进展不断深入,促使以大型水生植物为基础技术、系统均在不断完善,并在今后得到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