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仲景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中心问题: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辨证要点、临床运用思路如何?病案一【病史资料】(引自《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刘某,男性,32 岁,2001年 8月16日就诊。
现病史: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2次,腹痛、腹泻水样便 5 次。
1d前在外就餐后夜间突然呕吐,腹痛腹泻,自服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片 2次,疗效不显。
感腹痛腹泻加重,大便可见粘液,里急后重,伴头昏身软,发热畏寒,口干渴。
既往史:无特殊。
体检:患者面色无华,神疲,腹部压痛以左下腹明显,肠鸣亢进,舌红,苔黄,脉数;T39.2℃。
特殊检查:血WBC13×109 /L、N 0.88,大便常规见粘液便,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 1-3 个。
【辨证论治思路】一、主证分析患者有明显的表证发热畏寒,如原文中所指出“表未解也”;下利数次,自服药无效,正为“利遂不止”;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正如中医所言“下痢赤白”,是由外感时邪疫毒,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与饮食不洁,邪从口入,滞于脾胃,积于肠腑。
饮食、湿热积滞其中,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
二、证型分析患者的腹痛,里急后重本身就是一种湿热互结的体现,火性急,暴注下迫,故里急下利。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下重难通,壅遏气机,气机不畅,则有腹痛。
患者的舌红苔黄脉数亦清晰的表明此证属热。
三、立法处方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治疗表证未解,里热挟表邪下利之证的名方,加减用于此处正合清热止利,表里双解之意,即葛根25g,防风15g,金银花 2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 10g,白芍15g,木香 15g,当归10g,藿香15g,大黄6g,白头翁20g。
每日 1 剂,分早中晚 3次服用,并嘱其饮食清淡,忌生冷。
【辨治结果与思考】如单从患者呕吐,腹泻来看此证,有可能误诊为泄泻。
基于《本经》《别录》解读经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山 西 中 医 2021年1月第37卷第1期 SHANXI J OF TCM Jan.2021 Vol .37 No .1·59·基于《本经》《别录》解读经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刘耀岽 张贵峰 杨 澄 罗梅梅摘要:基于 《本经》 《别录》 的药性理论对 《伤寒论》 第34条原文进行重新解读,归纳葛根黄芩黄连汤具有治热、治痢、止痛、解毒、止渴5个主治功效;认为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证常伴发热、脉数;此下利属于热毒型;可伴腹痛与口渴;喘、汗是或然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经方可广泛应用于发热、西医炎症类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依据 《本经》 《别录》 解读 《伤寒论》 ,可以进一步解析经方的组方思路与主治功效,扩大经方的解读视角,拓展经方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 《本经》 ; 《别录》 ; 《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1-0059-02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编号:20181290) ;广东省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 (编号:201904031110) 。
作者简介:刘耀岽,男,博士,副教授,广东省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肇庆 526020) ;张贵峰、杨澄、罗梅梅,单位同第一作者。
陈修园 《神农本草经读》 认为仲景“用药之义,悉遵 《本经》 ”。
目前中医院校在本科阶段多未开设 《本经》 课程,基本被 《中药学》 所替代。
失去 《本经》 的依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 《伤寒论》 方剂与条文的理解。
《伤寒论》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葛根 (半斤) 甘草 (炙,二两)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
笔者以 《本经》 [1] 《别录》 [2]为舟楫解读 《伤寒论》 ,以期进一步理解经方中其用药之义。
1 主治功效归纳1.1 治热:基于 《本经》 《别录》 ,可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主治功效进行归纳。
历代医家对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论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中国古代医学中,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1959年资料6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经验介绍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经验介绍
二、病因:①由于夏季感受湿气、暑气、潜伏体内,酝酿成湿,至秋季复感寒邪内及伏邪而发。③太阴内伤,湿气停聚,复感新凉,内外相引,而病湿热。从上述看来,本病发病原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二者在互相影响下所引起。总之还是以内因决定外因。如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三、证状:湿温病在整个病程中,其证状是复杂的,可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①卫分证状:发热恶寒,头晕身重,苔白不渴,胸闷不肌,午后发热,状若阴虚。②气分证状:朝轻夜重,苔白腻而厚或黄厚,这是一个正局。而湿与热往往有偏重的倾向。湿偏重:凛凛恶寒,愠愠发热,头目胀疼昏重、如裹如蒙、四肢倦怠酸疼,身重难以转侧,胸膈痞满,口淡微腻,渴不饮,甚至足冷、面色黄而滞、神志略见昏蒙,苔白腻,或白滑而厚,大便不爽,小便混浑不清,脉濡而缓等证状。热偏重:一般不恶寒,发热重,汗出不解,头晕而疼,似饥不欲食,口苦渴不欲饮,或烦渴喜凉饮,胸腹热甚,按之灼手,小便短赤,舌质边尖多绛,苔多黄厚欠润,面微红,或有油垢状,大便秘,或下利,脉濡数等证状。③血分(营分)证状:状热,神昏谵语,心烦不眠,或直视发痉,撮空理缐,或笑妄发厥,舌质光红,甚而深绛而干,或者鼻衂发斑、发疹、失血等证状。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
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
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
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
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
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
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
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腹泻之葛根芩连汤

药 。《本经 》载 :“ 葛根 主消 渴 ,身大
热 ,呕 吐 ,诸 痹 ,起 阴 气 ,解 诸 毒 。 ”具
有 升 阳解肌 ,透疹止泻 ,除烦 止温等作
用 ,可 治 疗 伤 寒 、温 热 头 痛 项 强 、烦 热
案例 1 患 者 ,女 ,2 7岁 , 主 因 “ 腹 痛 、腹 泻 1 天”就诊 ,患者 1 天前 因 食 用 变质 生 鱼 片后 出现 腹 痛 、腹 泻 ,主 要 表 现 为 发 热 恶 寒 、腹 痛 腹 泻 、 恶 心 呕 吐 , 大便 每 天 1 0 ~2 O 余 次 , 开 始 便 稀 黄 褐 而 臭 ,后 多 为 水 样 便 ,里 急 后 重 , 乏
芩 、黄 连 t ,清 热 燥 湿 、直 清 里 热 , 犹 且 厚 肠 ,坚 阴 止 利 。
便 呈 水 样 便 或 稀 便 。 舌 红 , 苔 黄腻 , 脉
滑数 。血 象略 升 高 ,但 便 常 规 未 见 异
常 。 方用 葛根 1 5 g ,黄芩 1 0 g ,黄 连 1 0 g ,
而愈 。
典方 剂 ,来 源于汉代 张仲景 《 伤寒论 》 , 方 由葛根 、黄芩 、黄连 、甘草4 味药物组
成 ,治疗湿热所致 的腹泻和痢疾 ,功效 良 验 。此方 现广泛 应用于急慢 性肠 炎 、菌 痢 、肠伤寒等各科疾患 ,疗效显 著。
原 方 组成 及 煎服 法
案例 2 患 者 , 男 ,3 0岁 , 主 因
枳壳6 g ,木香 6 g ,藿香 1 ( ) g ,白扁 豆
2 0 g ,服 用 3 剂后 ,疗 效较 佳 。
原方组成
葛根0 . 5斤 ,甘 草f 炙) 2
两 ,黄芩 3 两 ,黄连 3 两。 煎服法 上4 味 ,以水 7 升 ,先煮葛
方剂之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剂之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组成]葛根半斤(15g,先煎)甘草炙,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清热,燥湿止利。
[主治]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奥秽稠點,肛门灼热,嘴而汗出,胸院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所治协热下利是因太阳表证误下,表邪内陷阳明大肠所致。
大肠热晓。
肠失传导,故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有灼热感: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盛津伤则胸闷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
本方证病机特点是表邪未尽,大肠热盛,传导失司,迫肺蒸表。
立法组方应外解肌表未尽之邪,内清大肠已炽之热。
方中葛根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肌退热、因势达外,又能升发脾胃清阳而止利,其先煮者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故重用为君。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用之为臣。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清热、燥湿止利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辛凉升散与苦寒清降并施,寓“清热升阳止利”法。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无论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大肠湿热下利者,可合六一散加减;夹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如伴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细困性痢疾、麻疹下利、秋季腹泻、小儿中毒性肠炎、阿米巴痢疾、肠伤寒、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腹泻等属肠热下利者。
4.使用注意虚寒下利者忌用本方。
[方歌]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38例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38例标签: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的90%~95%。
笔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经中医辨证属于肺胃热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5~66岁,平均53岁;病程2~12 a,平均5.8 a。
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54岁;病程2~13 a,平均6.1 a。
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选择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多见口干多饮,多食善饥,倦怠乏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肥胖或无其它理由解释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其他疾病患者。
依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为肺胃热盛型消渴。
2治疗方法2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以及糖尿病教育)。
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拜糖苹)片50mg,3次/d,开始进餐时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半斤(15g,先煎)甘草炙,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清热,燥湿止利。
[主治]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灼热,喘而汗出,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所治协热下利是因太阳表证误下,表邪内陷阳明大肠所致。
大肠热盛,肠失传导,故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有灼热感;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盛津伤则胸闷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
本方证病机特点是表邪未尽,大肠热盛,传导失司,迫肺蒸表。
立法组方应外解肌表未尽之邪,内清大肠已炽之热。
方中葛根甘辛而凉,人脾胃经,既能解肌退热、因势达外,又能升发脾胃清阳而止利,其先煮者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故重用为君。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用之为臣。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清热、燥湿止利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辛凉升散与苦寒清降并施,寓“清热升阳止利”法。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无论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大肠湿热下利者,可合六一散加减; 夹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如伴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麻疹下利、秋季腹泻、小儿中毒性肠炎、阿米巴痢疾、肠伤寒、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腹泻等属肠热下利者。
4.使用注意虚寒下利者忌用本方。
[方歌]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