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则历史哲理小故事_哲理故事

合集下载

精彩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5篇

精彩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5篇

精彩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5篇哲理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简短的故事配以画龙点睛式的哲理语句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长。

哲理故事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一条条人生的哲理,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大道理打开智慧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1合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神庙,庙中的山神是个不好侍候的鬼神,当地人每年按时供奉山神,丝毫不敢怠慢,山神稍有不如意,便一定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

特别是,每次祭祀山神用的祭品,都必须是牛、羊、猪三牲俱全。

尽管这里耕牛十分珍贵、紧缺,但人们被庙里的山神吓怕了,也只好忍痛杀牛贡献,年年如此,苦不堪言,不知何日才有个尽头。

话说蜀地有个和尚,法名善晓。

这善晓和尚早年本是个做官的,只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合流,感到做官不遂心,于是出家做了和尚,弃官换了个自由。

这一日,善晓和尚云游到了合州,听说了山神为害四方、给合州老百姓带来苦难的事,他心中甚是不平。

善晓和尚拿了板斧,怒气冲冲直奔山神庙。

他一脚踏进山神庙,便怒不可遏地用板斧指着山神塑像骂道:“祭天祭地,都不用三牲这么厚的供品,你这样的鬼神算个什么东西!怎么竟敢狂妄地超过天地的尊严呢?况且牛是耕地少不了的,是百姓过日子的依靠,你滥施淫威,逼人们把牛羊杀了,献给你享用,也太过份了!今天,我要替他们来出出这口恶气!”说罢,善晓和尚举起斧头,使劲向塑像砸去。

他一阵左砍右砸,直到把塑像砸得粉碎,这才停住。

他看着昔日作威作福的山神,此刻不过是散瘫在地上的一堆废物,不由得痛快地“哈哈”大笑起来。

善晓和尚怒打山神的事,一下子传开了,合州上下一片惊恐不安。

人们全都为善晓捏着一把汗,也十分担心山神会来报复。

有人窃窃私语:“这下完了,山神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见有任何灾难降临,善晓和尚也一直安然无恙。

老百姓这才如释重负,再也不用杀牛宰羊去供奉山神了,他们都对善晓和尚充满了感激之情。

哲理性历史小故事5篇

哲理性历史小故事5篇

哲理性历史小故事5篇在你身边有许多励志人生哲理故事都是随处可见的,只是你没有在意,励志就会敲敲打进你的心里,让你从中得到人生哲理,故事的发展往往是那么一瞬间,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得励志人生哲理故事是随处可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哲理性历史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哲理性历史小故事1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

《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哲理性历史小故事2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

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

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

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

优秀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6篇

优秀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6篇

优秀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6篇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恰好能从一些小小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1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

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人生哲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人生哲理历史小故事大全2一天,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

他问个建筑工人正在干什麽活,那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的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

他问第二个建筑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记者又问第三个建筑工人,这次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

”记者觉得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很有趣,就讲其写进了自己的报道。

若干年后,记者在整理过去的采访纪录时,突然看到了这三个回答。

三个不同的回答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想去看看这三个建筑工人现在的生活怎麽样。

等他找到这三个建筑工人的时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象以前一样砌着它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建筑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记者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古人哲理性小故事5篇

古人哲理性小故事5篇

古人哲理性小故事5篇哲理故事能缓解你的压力,同时给你一些思考及感悟。

人生哲理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许多大道理,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

励志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古人哲理性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人哲理性小故事1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古人哲理性小故事2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

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

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

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

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当然是一统天下好。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在漫长的历史之中,有许多经典的哲理小故事,它们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故事一:报恩的木兰花相传公元396年,南朝宋亡于北魏后,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后裔刘义恭成为河南尹。

当时,河南人民为了报恩刘义恭的恩德,每年在木兰花开的时候,都要送去木兰花庙献花。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南北朝已经过去,但是这一传统却一直保留下来,人们心中依然怀念着历史上刘义恭的恩德。

故事二:卧冰求鲤公元208年,蜀国丞相诸葛亮想要借用刘备的书籍以扩充知识库,于是决定前往刘备的营地。

为了得到刘备的书籍,诸葛亮冒着严寒的冰天雪地,步行多日才到达刘备的营地。

最终,他得到了书籍,为以后的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怕艰辛、不怕困难,才能够成功。

故事三:纸上谈兵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曹操站在模型图前演示战术,他领兵问道:“这样布阵如何?”十数名将官纷纷表示不能战胜,曹操十分气愤。

曹操说:“我看你们连把建构阵形的板模都不会搭什么军事本事,纸谈兵时决不可能克敌胜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经验总结,才能学以致用。

故事四:卧轨救人故事发生在1904年的美国。

有一次,一名聋哑人在火车轨道上赫然发现了一名小女孩被困在火车的轨道下,火车来势汹汹,小女孩身陷危险,无法脱身。

这位聋哑人毫不犹豫地跳下轨道,竭尽全力将小女孩推出。

火车经过的一瞬间,他被火车碾成了碎片。

故事广为流传,称之为“卧轨救人”的英勇行为。

故事五:庄子的梦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常常用梦境来表达哲理。

有一天,庄子梦见他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

当他醒来后,他疑惑地问自己:“难道我是庄子,还是蝴蝶在梦中做梦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梦境和现实。

故事六: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期,刘备想要借箭以对抗敌人,但是箭矢枯竭。

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范文5篇

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范文5篇

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范文5篇哲理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简短的故事配以画龙点睛式的哲理语句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长。

通过故事的阅读我们经常都会明白一些道理,有的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就是不懂,那我们失去的可能比我们现象的还要多。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1《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

”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

”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

”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

”第二天,余且入朝。

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

”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

”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

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

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

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

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

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

《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

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

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

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

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小故事大道理,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那么小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供大家阅览!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1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

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

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

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

”“烧掉?主公,您不该照著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

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

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

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

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

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2公元前207年,章邯等率兵攻打巨鹿,楚上将军项羽率领军队援救巨鹿。

这年冬天,宦官赵高杀死了李斯,当上了丞相。

后来,章邯等作战多次失利,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非常恐慌,就让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

赵高既没有召见他,也没有给他传过任何话。

司马欣心里极度恐惧,就逃走了,赵高派人前去捉拿他,但没有捉到。

司马欣去见章邯,对章邯说:“赵高现在权倾朝野,将军您不立功会被杀,立了功也会被杀。

”这时项羽正加紧进攻秦军,将秦将王离俘虏了,章邯等人也率兵投降了。

没有多久,赵高图谋作乱,但又担心大臣们不听他的命令,便先作了一次试验。

他派人把一只鹿牵到秦二世身边,告诉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

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哲理故事,它们一次次地启迪和引导人们思考、探索生活的真谛。

这些小故事或是恢宏的历史背景下的智慧传承,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悟道片段,都成为了人们心中不朽的经典。

以下我们就来探寻其中的几则历史经典哲理小故事。

1. 故事一:苏武牧羊公元前59年,西汉时期,汉使苏武前往匈奴使命归来时遭到匈奴的迫害,被囚禁于蒙古国附近的戈壁沙漠。

在沙漠中,苏武放养羊群,艰苦度日。

几年后,苏武终于获得自由并被释放。

他经受了巨大的煎熬,但他没有放弃,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

苏武以其忠诚与坚韧的品质,成为历史上备受崇拜和赞颂的英雄。

这个故事教会了人们忠诚、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告诫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永不放弃。

2. 故事二:孔子见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流传至今。

传说中,孔子曾经当面见过一个崇拜自己的鬼魂。

人们问孔子为何要和鬼魂对话,他回答说:“鬼则尚矣,况于人乎?”这句话意味着在和一个崇拜自己的鬼魂对话时,孔子提醒鬼魂要先学会了解和尊重其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待他人以尊重和关怀,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获得他人的真正认同与尊重。

3. 故事三:亚历山大一战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著名军事统帅,他带领军队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据说在一次战斗中,一个人趁机袭击亚历山大,将他击倒在地。

当这个人举剑准备杀死亚历山大时,他突然发现这正是亚历山大!眼看亚历山大脆弱的一切被他掌握,这个人深受震撼,放下了剑。

他向亚历山大低头行礼,并请求成为他的朋友。

亚历山大与他握手,并说:“只要你能成为我的朋友,我愿意与你共同征服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亚历山大大帝的胸怀和气度,他不记前嫌,也没有报复之心,相反还希望与敌人成为朋友,共同面对世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宽容和和解的重要性。

4. 故事四:一群蚂蚁的智慧在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人们经常遭到大面积的蚂蚁侵袭,许多人束手无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则历史哲理小故事
五则历史哲理小故事
一、主人和秀才
[故事]一日,有个秀才到朋友家做客,天色将晚的时候,忽然下起雨来,他不得不住下来。

但他的朋友却很不愿意让他留宿,于是就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秀才看了,明知朋友不愿意他留宿。

却装着不知其意,抓过笔来,在这句话里加了几个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那位朋友无话可答,只好安排秀才住下来。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体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故事中的主人写给客人的话的实际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由此可见主人的吝啬。

还是这句话,由于秀才对标点的机智处理,使语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玉波亭
[故事]从前,有一个暴发户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湖边修建了
一座酒楼。

为了给这座酒楼起一个雅名,他请来了四方文人,要求所起的名字必须包含四层意思,其一他姓王,其二他有钱,其三他是皮匠出身,其四他的酒楼在湖边。

各文人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

正在他们作难的时候,一个穷秀才从这里路过,听说了这件事,就上楼题写了三个大字:玉波亭。

接着他又一一作了解释。

众文人听了不禁叫绝,主人自然也很高兴。

秀才的解释是这样的:“玉波亭”的“玉”字是由“王”加上“、”组成的,这就暗示了主人姓王,加上“、”成了“玉”,玉是财宝,暗示主人有钱;“波”是由“水旁”和“皮”字组成的,“皮”暗示主人是皮匠出身,“皮”加上“水旁”是“波”,“渡”则暗示有水。

“亭”前有“渡”,正好是“酒楼在湖边”的意思。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介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皮匠出身的王老板,在众文人或一般人看来,是无法和儒雅风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名字。

但是秀才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特点,抓住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及矛盾的特殊性,一系列妙语联珠的解释,不能不令人啧啧称赞。

三、卜妻做裤子
[故事]从前,郑县有个姓卜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穿破了,于是要求妻子重做一条。

妻子问他:“裤子做成什么样的?”姓卜的回答:“跟我原来的裤子一样!”于是,他的妻子把裤子做好后,又对照旧裤子的样子,把新裤子剪破弄脏,才交给丈夫。

[哲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指导实践活动积极有效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原则,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摒弃错误的思想意识。

姓卜的人要求妻子所做的新裤子应和旧裤子的尺寸、样式一样,而不是外表形状和旧裤子一模一样。

卜妻则错误地认为,既然新裤子要和旧裤子一样,那么旧裤子是又破又脏的,新裤子也必须是又破又脏的,在这种错误意识的指导下,卜妻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另外,这则故事还可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进行分析。

四、世界上最短的信
[故事]法国大作家雨果1861年完成了他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

把稿子寄给一家出版商后,很长时间没有音讯。

于是他去
了一封信探询,信纸上只有一个“?”。

不久,他就接到了出版商的来信,信纸上也只有一个“!”。

过了不长时间,《悲惨世界》就出版了。

[哲理]雨果和出版商的信在内容处理上都体现了抓主流的哲学道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力量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在《悲惨世界》这部书稿出版还是不出版的问题上,雨果用最短的语言(仅仅一个问号)来表达这样的疑虑:“编辑先生:近来可好?我的书稿收到了没有?是否可以出版?”。

而出版商也用最简洁的回信(仅仅一个感叹号)回答了雨果的疑问:“雨果先生:你好!大作收到!很快就可以出版!”在这里,雨果和出版商堪称知音,一次通信,双方各自只用了一个标点符号,却把意思表达得如此清楚。

这正是他们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

五、苏东坡猜谜
[故事]苏东坡的妹夫秦少游,是个猜谜的行家。

有一天,秦少游和苏氏兄妹一起闲谈,忽听远处传来一阵木匠锯木的声音,不由得触动了谜兴,就对苏氏兄妹说:“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恶不敢挡。

”苏小妹接口说:“我有一只船,一手摇橹一手牵,去时拉纤往,回时摇橹还。

”苏东坡听了,笑着说:“你们俩一个有房,一个有船。

恿兄寒酸,只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对着树木弹,专引锯木声。

”说罢,三人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三人的谜语是同一个谜底,就是木工拉线取直用的墨斗。

[哲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但是,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即使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个故事中,由于苏东坡、苏小妹、秦少游三人的知识构成有所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差异,因而他们面对同一个事物(谜底)——墨斗时,会有不同的看法(谜面),这正是三人知识丰富、见仁见智的生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