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知识点复习:戊戌变法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之戊戌变法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之戊戌变法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
1.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屠杀“戊戌六君子”。
2.原因: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
即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清朝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想使国家富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当时的中国国情。
意义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3、在社会上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 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 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 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 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 人,1898年任四品 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 害,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临刑前有绝 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 所,快哉,快哉!”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 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 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 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 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 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一、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18 98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
此项改革起源于对西方列强侵华压力的应对,以及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朝政府在此时开始尝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以图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官,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农商业,以及改革财政制度。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三、改革影响戊戌变法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此项改革在短短的103天内就被废止,但其影响却持续到清朝灭亡。
通过改革,人们开始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觉醒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改革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措施过于急进,缺乏政治基础和民意支持。
缺乏外部支持,受到列强的干涉和打压。
维新派领袖人物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组织能力不足。
五、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的渴望和对民族自尊心的追求。
六、相关人物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袖,他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变法。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在变法期间担任了多个要职,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谭嗣同则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他主张激进变革,对旧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相关事件解析戊戌变法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如“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事件”等。
“公车上书”是指当时大量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联名上书皇帝,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事件,它是戊戌变法的开端。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 第7课《戊戌变法》

(2)基本情况
公车上书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 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 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 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 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 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 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 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 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 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 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 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 请代 奏。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洋务运动
?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 哪些?对中国社会带来 怎样的影响?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 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公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失败后„„
(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2)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定期集会演讲。
(3)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 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 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 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 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 的铺垫。
(3)影响
“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 它印发全国,引发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 运动的发展。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 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第五幕 功败垂成
究原因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 假如你位想考取功名的学子,你会支持吗?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
戊戌变法中的几条内容: “裁撤冗官; 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裁汰旧军; 废除八股取士。”
第三幕
戊戌变法
掀高潮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光绪帝与康有为、 梁启超在一起
《明定国是诏》
1898.6.11-1898.9.21
政治上: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复习回顾 1.甲午战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洋务运动失败后,哪一新兴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时间 1863-1894 1895-1898 企业数 119 74 资金额(万元) 680 1432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对比表
惧怕亡国灭种,却不敢把矛头指向列强; 采取改良方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得到列强支持; 痛恨皇权专制,却感戴圣主的浩荡皇恩;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无权无勇,却又仇视群众的革命热情。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采取改良方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掌握大权; 袁世凯的出卖。
八年级上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戊戌变法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中的戊戌变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本文将综述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内容及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19世纪末,中国已经逐渐落后,国家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危机。
与此同时,外国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的独立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为维护自己的权力,不理会国家的状况,而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则希望强国富民、改革开放。
戊戌变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二、原因戊戌变法的发起者袁世凯等人深知当时中国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否则只能继续落后和沦亡。
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他们意识到要改变滞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高国家实力,才能扭转中国的颓势。
因此,袁世凯等人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争取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三、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在政治上,变法者试图通过四项改革:实行君主立宪、设置参议院、设立各级官员考试制度、废除内务府,并大力推行法制改革;在经济方面,实行有限度的土地私有化、取消海关税农民田租由主征、实行银本位等;在文化方面,推行维新思想,提倡科学教育,兴办新式学校、出版报刊等。
这些变革,旨在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增强国力。
四、影响戊戌变法虽未能实现最终目标,但其确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培养了许多爱国志士,也带来许多先进的新思想和文化,推翻了观念上的封建迷信。
另一方面,变法的实行将慈禧太后的权力进行了削弱,使得南方铁路民权团体得以组织挺立,为中国新时代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人们思考,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第7课戊戌变法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 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了 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在社会上起到思 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 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试猜想一下: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封建 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与破坏。
光绪帝(1871—1908), 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 太后“垂帘听政”。1887 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 后“训政”。1889年,太 后“撤帘归政”。1898年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宣布 变法。 光绪帝像
“明定国是”诏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 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二、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团体)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遗址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1898· 6-9)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主要内容 3、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过程:兴起: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想一想: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加深;清朝 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思考
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
第7课 戊戌变法

开堂讲学,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成立团体。
办报立会,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保国会
强学会
康有为
维新思想的发展
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 严复以创办报刊, 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 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天演论》 《天演论》所宣传的 “ 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 ” 的社会进化 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世纪 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 子。康有为称严复是 “ 精通 西学第一人” 西学第一人”。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局限
没有涉及君主 开放民主,精简机构, 立宪等核心政 治主张 财政收入 制
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 抵抗外来侵略
废八股、兴西学、 改革选官制度,有利于 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派留学生
荣禄
慈禧幽禁中光绪帝 之处中南海瀛台。 之处中南海瀛台。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原因: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瓜分 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 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 登上政治舞台(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 韬、郑观应)
公 车 上 书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 2 众性的爱国请愿行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 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 政治实践。
“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得到一次 思想上的解放,中国的封建制度相沿几千年,流毒无限, 清朝统治者,选择一整套封建毒品来麻痹知识分子,务使 失去头脑的作用,驯服在腐朽统治之下,这些毒品是程朱 理学八股文章,古文经学(训诂考据)等等,所有保护封 建制度的东西,一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不许有人摇一摇 头,其为害之深之广,与象征帝国主义的鸦片(当然不止 是鸦片)可称中外二竖,里应外合,要中国的命。 以康有为为首的思想家们,公然对清朝用惯了的毒品大摇 其头,拿陆王来对抗程朱,拿今文来对抗古文,拿学校和 策论来对抗科举和八股,所有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措施,也 一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述而不作改变成托古改制,拿 孔子来对抗孔子,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当时一 整套毒品,受到了巨大的冲荡,知识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 界添加了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 说,前进了一步。” ——范文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知识点复习:戊戌变法精选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知识点复习: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初二上册历史第7课知识点复习:戊戌变法,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