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佛一体
禅茶茶即是禅,禅亦为茶,喝茶的三大境界

禅茶茶即是禅,禅亦为茶,喝茶的三大境界一壶茗茶道禅味· 半曲禅乐养性灵茶道禅悟书香音乐碧云深(马常胜)来自茶香禅乐00:0004:34▲点击绿色音频聆听美好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 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
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
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
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
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禅的寓意和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禅的寓意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 茶道。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茶禅一味”的境界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⒈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种饮品,既能帮助人们保持清醒,又能提供修行时所需的内在宁静。
本文将探讨茶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茶与佛教的渊源茶与佛教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唐朝。
传说中,禅宗祖师达摩(Bodhidharma)在修行九年后,为了战胜疲劳和困倦,割下眼皮,那些眼皮掉落在地时,茶树就顺势而生。
达摩将这些茶树的叶子煮水饮用,以帮助他保持清醒和专注。
从此,茶与佛教的关系开始发展。
二、茶的作用1. 清醒和专注: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氨基酸能够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的警觉性。
在修行时,茶能够帮助修行者保持清醒和专注的状态,提升内在的觉知能力。
2. 内在的宁静:茶叶所具备的气味和品味能够帮助修行者进入冥想的状态。
茶与佛教修行相辅相成,茶的饮用过程有助于修行者放松身心,提升内在宁静。
3. 社交的桥梁:茶与佛教修行中的社交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修行者在一起品茶时,可以交流心得、分享修行心得,茶成为修行者之间的纽带,促进团结和共同修行的目标。
三、茶文化与佛教修行1. 茶道与禅修:日本的茶道与禅修密切相关。
在茶道中,泡茶和品尝茶的同时,修行者能够体验到“此时此地”的存在,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茶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和敬清寂”,强调了修行者与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精神。
2. 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茶喝得慢、慢慢品味茶,与此同时,用心体验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修行的态度正是茶与佛教修行的契合点。
四、茶与佛教修行的实践1. 醒悟的喝茶:在修行时,修行者可以以茶喝的方式,专注于茶的气味、色彩和口感。
通过此种方式,修行者能够提升对自身感受的觉知,增强内在的醒悟。
2. 冥想与茶:修行者可以在冥想前或者冥想间饮用一小杯茶。
在品味茶叶的过程中,修行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茶的气味和口感上,借此提升冥想的品质和内在的平静。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
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
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
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
资讯 茶文化 茶禅一体 的文化境界

资讯茶文化茶禅一体的文化境界[资讯]茶文化"茶禅一体"的文化境界2011年08月10日"茶禅一体"、"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佛教传进中国几乎是同步的,均始于东汉时期。
佛教僧人生活来源最早依靠乞讨和檀越布施,一部分来自政府部分直接供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进寺院。
无寺可居的流民,一变而为游僧。
乃至禅宗四祖道信时,实行"作""坐"并重,这是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一大创举。
这里的"作"为"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
道信号召手下的门人都往从事生产劳动,以便"得一口食塞饥疮。
"他在黄梅双峰山聚结500多名禅众定居,垦荒耕种,自给自足,正式把通过劳动解决吃饭题目作为禅门一件大事来做,且列进禅行之中,为当时的流民逃僧创建了一个世外桃源。
"坐"即"坐禅",坐而修禅的意思。
坐禅要求僧人静坐敛心,集中思维,专注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以期大彻大悟。
到禅宗五祖弘忍时,"作""坐"已定型化,并在禅思想上有所创新。
弘忍把禅贯串于日常劳动生产之中,且进而把劳动生产进步到禅,而不是一般地将禅贯串于世俗生活。
由达摩提出的关于众生"心性"即是"佛性"的基本思想经历道信、弘忍的变革,正式形成中国禅宗,并完成了以自信自主、自求解脱为中心教义的立宗工作。
这就为长期活动的禅僧们终极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组建起一个生活上比较有保障的社会群体。
禅茶,茶中参禅,禅中有茶_人生感悟

禅茶,茶中参禅,禅中有茶_ 人生感悟在西方,论起咖啡文化,总是一套,又一套。
而中国,论起茶文化,更加渊源颇深。
茶,又和佛教的关系密切。
似乎,参禅、悟道,都和茶休戚相关。
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讲究。
紫砂、陶瓷、青竹,不过试着列举一二,权作参考。
紫砂,最为推崇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
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品的是茶,体的是境。
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茶叶中,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淡香。
凭添一分素洁、志向。
当然,也不是我要说的,只作为一个简略的介绍。
即是禅茶,首先,要境。
不只是外境,还有心境、人境。
外境,不外乎周围的环境。
身处在闹市,或是茶馆,人身煕杂,品的是茶,外境却是嘈杂,不能说不好,却是下品,体的是浊世浮生。
而竹林、方外,不是说不好,只是不到境界,不过是浪费时间,和一壶茶。
心境,一个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来的就是什么茶,一个莽夫品出来,只是一杯大碗茶,消暑解渴。
一个大师,是禅意。
茶叶的品相到茶水冲泡、茶叶的浮沉,都是禅,却不可说。
不同人的参禅,意也不同。
人境,是和你一起品茶的那个人是谁。
和不同的人,境也不同。
和寻常人相伴,品的是茶,参的是生活、琐碎。
和道合的人相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心领神会。
参的也不是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透。
和大师,或是有修性、修心的人,参的才是禅。
茶道,也是禅道,三者兼具,才是禅茶。
禅茶,讲究的是在品茶中参禅,借茶喻禅。
怎么以茶论禅,在与人境。
伯牙遇子期,或是对牛弹琴,不外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茶,一杯茶,参和悟在心境,也在外境、人境。
心境明彻,外境市井喧嚣,人境愚拙,不过是一次品茗,品的是茶,听的是家常,赏的是世态百像。
既不是禅,也不算禅茶。
禅,与意境相通。
茶,与水和茶叶相宜,所谓得水活。
禅,既不是单独的禅定、参禅,茶也不是单独的品茗、思境。
须是茶中有禅,禅中带茶。
一杯茶,从器皿、火候、茶叶、水,都有不同。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回答:禅茶一味是指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
在茶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下,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现念相互融合,“茶禅一味”之说应运而生。
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与茶

禅宗与茶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衍生出了许多种流派,其中禅宗以其直面现实的精神和通俗易晓的表达方式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普及开来,并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儒学、道学融为一体。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禅宗与茶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茶禅文化。
禅宗之所以能够与茶结缘,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寺庙往往依托名山而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
而且寺庙都拥有一定规模的田产,具有不纳租赋的特权。
僧人每日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可专心从事茶叶的栽培、种植工作,这对提高茶叶的品质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茶与禅宗修行方式和精神内涵的契合也是促使寺院茶文化大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
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
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
而茶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就成为了僧人最理想的饮品。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闭目参禅时,一盏香茗,不但能够解除坐禅时瞌睡,更能够使内心清静,达到反观内心的顿悟之境。
所谓禅茶一味,喝茶与修禅已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寺院种茶、饮茶风气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寺前、寺后、庭中、墙外都种了茶;无论是诵经、坐禅还是纳凉、休息、吟诗、下棋都离不开茶。
被时人称为“赵州古佛”的从稔禅师更是留下“吃茶去”的三字偈语,足见茶在当时僧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之下,自幼就在寺庙中长大的陆羽创作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所谓“自古名寺出名茶”,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岩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华顶茶、景宁惠明寺惠明茶、临安禅源寺天目青顶茶、普陀寺佛茶等都是产于寺庙的名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禅、佛一体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
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
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
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
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
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性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
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
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贡茶紫笋产于吉祥寺。
黄山毛峰长在松合庵等等不一而足。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
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
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
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
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
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
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
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
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
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
”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
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
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又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真是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