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历史下学案:第4课导学案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1116c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导学案

初一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请认真默读课本P20-24,要求:(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6题答案, 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1、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2、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3、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4、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6、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思考第7题,总结一下,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准备口答。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
(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检测过渡语:第1-6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 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7题。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等,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7题答案要点:理解关键词“腐败”,“暴虐”腐败:行为堕落,制度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总课时)设计人:田明强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2、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3、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一段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
(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3、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2)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三)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四)系统总结备政治协时间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商会议过程国内意义(五)巩固训练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今年(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A.30周年B.40周年C.50周年D.59周年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B.渡江战役C.西藏和平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第2课《最可爱的人》(总课时)设计人:田明强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2、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时间、目的和结果;3、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4、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七年历史下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导学案 习题及答案

七年历史下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时间:2012-3.4【学习目标】1、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目的,考试科目、内容及科举制的作用。
2. 了解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2、了解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一) 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教材2、重点: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问题(1)科举制度的目的?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2)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3)为什么唐朝时期的社会会出现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唐朝社会精神风貌特点是什么?(二)个人默学课本20至24页(8分钟)(三)小组交流(2分钟)二、展示与质疑:展示问题⑴至(3)提示:①展示学会的②方式可多样③以小组为单位教学反思:四、检测与反馈:(一)选择题1、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A、才能 B 家世背景C 人品D 修养2、唐朝科举考试最受重视的是哪一科()A、明经B、武举C、进士D、孝廉3、唐朝出行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A、马B、牛车C、船D、驴车4、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①郡县制②均田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茶是故乡浓,有关唐朝茶文化内容不正确的是()A.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B.品茶是美的享受,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蔚然成风。
C.茶作为普通饮品已经超过酒的作用。
D.茶税成为国家财政的来源之一,茶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1)材料一说明,在唐以后无论家世如何,要想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通过什么途径?(2)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后记:七年历史下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答案:(1)科举制度的目的?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科举制的目的: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治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难点:体会通讯与消息的不同,了解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渤.海( ) 呼啸.( ) 桅.杆( ) 浩瀚.( ) 娴.熟( )默契.(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丝不苟:(2)惊心动魄:(3)白手起家:(4)殚精竭虑: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 )(2)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 )(4)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 )二、学习研讨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着惊海天》,这是一篇通讯,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讯的特点,注意通讯与新闻特写、消息等的区别。
(板书课题《一着惊海天》)2.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5-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20-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历史7年级下册1-4课导学案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导学案主备人: 参与者:【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预习检测】一、隋的统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 年, 建立隋朝,年号 ,定都 。
2、 年,隋灭掉南方的 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思考: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二、贯穿南北的动脉(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开凿目的: 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标出大运河的中心 ;南北端点 和 ;从北向南的四段 、 、 ;连接的五大水系 、 、 、 、 ;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 的纽带,也成为沟通 和 的枢纽。
还促进了沿岸地区 和 发展。
【共同探究】1、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主备人: 参与者:【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的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一、唐王朝的建立: 年, 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 川教版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教学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3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同学们认真欣赏;上课后教师引入:一首民族大团结的歌谣,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期,随着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就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局面。
今天让我们来感受这民族团结的友好氛围。
讲授新课活动(1)多媒体展示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唐朝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的发展(1)吐蕃是今天(民族)的祖先,生活在_________(2)7世纪初统一吐蕃各部,建都________,吐蕃首领称为______.2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1)唐太宗时将嫁给了松赞干布。
(2)唐中宗时又将嫁给了,唐蕃“合同为一家”了。
(3)___________年,唐蕃正式结盟。
会盟碑屹立在拉萨________门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1、南诏的发展(1)南诏是今天和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带。
(2)8世纪初统一各诏,建立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2、与唐朝的关系(1)唐玄宗时册封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中学 一
“337 高效课堂” “双向五环四维学案” 主备人: 邹平 审核人: 二次备课人: 学与教随笔
我自主
我合作
我展示 学生:
我探究
我快乐 小组: 班级: 七年 班
年级 历史 科 新知理解案
使用时间: 2014.3.12
学习内容:第 4 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导学案
☆归纳复学【总结反思,新知串联成树图】
(一) 科举制度 焕发的活力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2、科举制的主要内容3、科举制的影响、服饰 3、居行
作为选官标准。
(二) 丰富多彩的 衣食住行时尚
( 三)博大宏放的
相对容易些。②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 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5、科举制为
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代,
2.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 “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西周 A.辛勤耕作 B.春秋战国 B.作战立功 C.秦汉 C.经商致富 )
3.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4.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隋朝,废除于唐朝 可言 A.西晋
1、产生原因:制度创新政局安定国运鼎盛 2、表现及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精神风貌
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和 。
6、士子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 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 二、衣食住行时尚: 7、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地区的 文化,体现出帝国 8、 又富于情趣。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9、原因:盛唐时期 机勃发的活力。 10、表现及特点: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 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 的时代精神。 ☆展示探学【合作交流,对学组学出火花】 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原因、表现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和 的特点, ,政局安定, 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 和 自然地融入中原 出行变得普遍而 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巩固检测【勇敢展示,头脑风暴比智慧】 1.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 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 D.隋唐 ) D.参加科举考试 C.毫无公平公正性 ) D.行省制 称它为中国古代的 成名天下知。”诗句
)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员的制度 ) D.宋朝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B.东晋 C.唐朝
5.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拓展延学【大胆创新,高手过招勇者胜】 科举制与唐朝的社会风貌有什么关系?
6.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胡汗交融、中西贯通
学习目标: 1.熟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 推动作用。 ☆自主预学【细心研读,静心思考有收获】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1、创立和完善(时间) : 2、含义:科举制是通过 3、原则:以 4、主要科目: 和 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选拔管理的制度。 ,①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 的能力,比进士科 。 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