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塘海参越冬管理技术的六个建议
冬季海参养殖技术

冬季海参养殖技术
一、鱼类:在鱼类冬季养殖中,大菱鲆等鱼类数量最多,它们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6~22℃。
二、海参:海参喜低温,但当水温低于5℃时,海参也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状态,因摄食量不足,对病害的抵抗力便大大降低,很容易发病。
因此,一是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参池水体交换量,抓住冬季的高潮位时期,尽可能多地为参池注入新水;
一是当水温低于5℃以下时,要加强参池的监测,发现池内有外出的成品海参一定要及时捞出。
二是加深水位保持水温,水深至少保持在2米以上,越深越好;
三是条件稍差的参池,必须上人工提水设备,增进池水的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质量。
晨辉饲料。
水产养殖冬季问题及处理

水产养殖冬季问题及处理1:防冻害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害,可采取如下4种方法来避冷增温:(一)设障避风。
在鱼塘北边用木棍打桩围上编织袋或稻草,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北风。
(二)烟熏制暖。
白天北风呼啸是夜晚有霜冻的前兆,可将湿稻草、柴禾堆放在鱼塘岸边生火熏烟来制造暖气,减弱霜冻程度。
(三)投放水草。
冬季往鱼塘投放一定数量的水草,让鱼在草丛中取暖驱寒。
(四)注水增温。
在气温较高的晴天午后将经日晒升温的浅塘水注入鱼塘。
2:不要傍晚冲水若白天发现鱼浮头,不可傍晚冲注新水。
因傍晚时水体中的溶氧已很少,尤其是底部水层,已呈缺氧状态,傍晚冲水会导致上下水层混合,使全池缺氧,对鱼造成危害。
3:鱼种消毒和免疫鱼种下塘时应进行药物浸泡消毒,时间为5~10分钟。
给草鱼等鱼种注射疫苗效果较好。
4:不要施有机肥为培肥水质,需往鱼塘内施肥,但忌施有机肥。
因有机肥会消耗溶氧,使塘内缺氧。
有机肥还会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对鱼有毒害、使池水恶化的产物。
5:防止泛塘正常情况下,进入冬季后,泛塘的现象明显减少。
但是,肥水池塘、深水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鱼,常因管理疏忽而发生冬季缺氧浮头,甚至死亡。
养殖户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忌开增氧机冬季鱼塘用增氧机增氧不科学。
因为开动增氧机鱼会受到惊吓,在水中乱游,体内仅有的能量和水中本来就不多的氧气,会被加速消耗掉,致使鱼体质愈来愈弱,渐趋死亡。
7:提早防病鱼越过冬期间,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造成生长停滞、疾病增多,其中最易患水霉病。
冬季里,对鱼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不可晚治,以防死鱼。
海参:冬季:封冰前应对参池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可采用“高能碘”、“杀菌醛”、“二氧化氯泡腾片”,并可结合“参底宝”、“底改素”使用,最大程度减少池中的病菌。
在池水结冰时要及时打冰眼,清除冰面积雪,改善池水光照条件,以利于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下繁殖生物饵料。
长期低温导致冰层较厚,短期内能难以融化,该如何预防海参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养殖户应该采取人工办法增氧,度过冰封危险期。
越冬管理好池塘的方法

越冬管理好池塘的方法水产养殖生产的整个周期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许多养殖户选择在冬季养鱼,但是在水产养殖越冬过程中,大多数养殖鱼类摄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养殖鱼类在越冬期间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泛塘”死亡。
优质健壮的鱼种是成鱼养殖的基石,但是对于北方区域的成鱼养殖来说,不得不面对冬季寒冷的现实问题。
鱼苗养得再好,如果越冬管理出现问题,鱼种就会出现冻伤、长寄生虫、缺氧、窒息、泛塘等病害,严重影响鱼种的健康程度和后期的生长。
提高鱼种越冬后的健康程度和成活率,直接关系到越冬后成鱼养殖时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及饲料成本等实际生产问题。
因此,鱼种越冬管理的好坏就成为成鱼养殖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增加水位北方天气寒冷,气温长期维持在零下,鱼塘周边甚至出现结冰现象,这个时候,水位的高低至关重要,水位浅,水温变化大,鱼容易冻伤,不利于鱼的越冬,所以我们要加深水位,正常水位不低于1.5米,这样鱼可以集中在深水位越冬,而对于已经拉过网,但还没有卖完的鱼塘,因拉网时对鱼体的损伤,所以切记要做好消毒的工作。
塘底底质的调节对于准备越冬的池塘,在冬季来临一个月前,要进行全面改底,保证底质淤泥中饲料残饵、鱼的粪便等有毒物质的有效分解,减少有毒物质的残留,降低越冬期间,这些有毒物质对鱼体的伤害。
水体的调节针对目前的池塘养殖产量高的情况,在越冬时,水体仍然要保持“肥、活、嫩、爽”,冬季因日照时间短,水温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繁殖能力下降等因素,水体过肥会造成藻类老化、和鱼争夺氧气,从而造成鱼缺氧的局面,过痩又会不利于光合作用,同样会造成池塘缺氧。
投喂饲料在北方,从11月开始,大部分养殖户不再投喂饲料,到来年的3月底,才会开始再次投料,中间约5个月时间,鱼要靠自身能量来度过漫长的冬季,在这个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鱼,而且鱼掉膘严重,养殖户损失是比较大的,其实,冬季在晴天中午,适当投喂一餐饲料,可以保证鱼不掉膘,甚至还会生长,但要注意选择优质饲料,减少鱼体消化器官的负担。
池塘养殖刺参安全越冬技术

池塘养殖刺参安全越冬技术入冬后我国北方地区寒流活动频繁,水温下降,刺参活动与摄食减弱甚至停食,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只进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病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养殖科研与生产的实践,总结出池养刺参安全越冬的技术措施。
一、越冬前的准备1.池塘清整与消毒入冬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为保证刺参安全越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连续养殖两年以上未清整的池塘当年秋末要彻底清整一遍。
排干池水,拣净刺参,清除池底和参礁上的淤泥及杂物,必要的话再回填新沙,曝晒半月以上。
然后加水覆盖整个池底与参礁,每亩施生石灰50kg~100kg,一周后排干,重新注满水,泡池一周后再放掉纳水。
(2)养殖时间不长或当年春季刚清整的池塘无须排干水彻底清整,但也要进行底质改良与池水消毒。
方法是每亩施生石灰15kg~20kg。
一定要将生石灰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以免伤害刺参。
2.水质培育适度肥水是保证冬季池水溶氧的有效手段。
池塘经清整消毒后都过于清瘦,应适度肥水。
一般每亩施发酵后的鸡粪等有机肥30kg~50kg。
为减少有机污染,可不直接把肥料泼洒于池内,而是将其分装入若干网袋内,挂在进水口处,随着加水使肥料缓缓流遍全池。
施肥后还再泼洒光合细菌、EM等微生物制剂,促进单胞藻和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入冬前池水透明度保持70cm~80cm,并加到1.5m~2m的水位。
3.加强秋季育肥趁秋后刺参摄食力较强时,增投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饵料,饵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等,以增强刺参体质,提高的免疫力,为安全度过冬季恶劣环境打下基础。
4.提前做好疾病预防秋末水温下降阶段正是池中弧菌繁殖高峰期,除按上述方法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加强秋季育肥外,还要按“冬病秋治”的理念,将饵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既可防止秋末细菌性疾病发生,还能使刺参体内有一定的抗菌药积累,提高越冬期间的抗病能力。
二、封冰前的管理从入冬到池水结冰前的一段时间刺参的摄食与活动能力逐渐减弱,无需人工投饵,靠摄取池内天然饵料即可,该阶段主要是加强水质管理。
秋季海参池塘管理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秋季海参池塘管理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从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是辽宁庄河市海参涨势较快的季节,为了让海参能够安全稳定生长,同时安全渡过冬季冰封期,在此期间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改良池塘水质
养殖户应充分利用10-12月中旬前、尤其是12月上旬的大活汛加大换水量,特别是对于进排水闸门高于池底的池塘,加大换水量可以排出平时换水不易换掉的“死水”并延缓结冰期。
换水时可适当提高池塘水位,并保持上层水体清澈。
换水后应及时改良水质和改底,可投入碘、溴等卤素消毒剂,起到消毒和絮凝的作用。
2、清除大型藻类
秋季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防止在冬季前大量死亡,导致池水腐败、缺氧等现象,养殖户可在此期间进行大型藻类的灭除工作。
泼洒药物后,及时清除已死亡的藻类和其他生物。
3、进行底改工作
夏季期间由于高温阴雨导致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沉积在池底,加上海参粪便的堆积,增加了越冬时期的耗氧因素。
因此,在10月份水温回落以前,要多使用含有益微生物的池底改良剂,加速对池底有机物的分解;11月份水温回落以后,要多使用吸附分解型的底质改良剂;12月份结冰前,要使用增氧缓解型底质改良剂,延缓池底老化程度。
这样,不但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冰下长生环境,还可以有效控制大型藻类旺发,为海参营造良好地生存环境。
海参养殖池塘的越冬管理

海参养殖池塘的越冬管理目现将刺参池塘越冬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 秋季投苗苗种的选择池塘投苗一般分春、秋季两次,秋季投苗宜早不宜晚,投苗尽量在十月份完成,水温低于8℃应停止投苗。
苗种规格宜大不宜小,研究表明不同规格的海参对低温耐受能力差别明显,在0℃以下的低温中,规格为2000头/斤以下的海参成活率只有不到30%,而300头/斤的参苗成活率可达80%-90%,规格越小的海参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越差,其排脏、皮肤溃烂和死亡的现象越严重。
因此为了保证海参顺利越冬,秋季投苗的规格应在500头/斤内为好。
买苗应选择本地区的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无粘液、肉刺完整尖挺,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
放苗时要均匀地投放在人工礁上。
同时秋季应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参出池销售,减低密度减少越冬池塘的负担。
2. 封冰前的池塘管理许多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
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进排水闸门高于池底,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
加上秋季的各种藻类生长茂盛,海参排泄物堆积,如果处理不好封冰后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封冰前的管理很重要。
北方池塘一般在12月初到中旬开始结冰,在结冰前应尽可能的加大换水量,换出池塘内的“旧水”。
秋季之后,池塘的水温逐渐下降,而且比浅海的水温下降的快,常常出现池塘的水温低于浅海,因此可以通过家大换水量提高池塘的水温,延迟冰期的到来。
入冬前及时清理池塘内的大型植物,以防低温后死亡,冬季在冰下破坏水质。
同时11月前后加强池塘的消毒防病,可以每隔10-15天按每亩20公斤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或2-4克/米3的次氯酸钠溶液以杀灭病原、改善水质,保障越冬水质良好。
在封冰前加高池塘水深,最好达到2.0米以上,尽量减轻封冰对海参的影响,同时仔细寻池,检查池塘有无严重漏水的情况,特别是闸门附近,以防封冰后水位下降。
3. 封冰期的管理北方池塘一般12月封冰,3月初开冰,冰期90天左右。
海参圈化冰前后养殖户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海参圈化冰前后养殖户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随着气温升高及地温上升,池塘的底层温度也逐渐升高,表层冰层变薄,池塘产气量增加,气体溶解度变低,同时一些有害菌也开始快速繁殖,加之化冰前后水质情况变化大,都极易诱发海参疾病。
因此此时期建议大家提前做好池塘的处理工作,降低海参漂参、化皮、鼓泡等的发生率。
建议:
1、化冰前及时打冰眼爆气(避开礁石打眼),预防气体饱和度过高造成海参气泡病。
2、化冰后增加水体搅动,打破水体分层,搅匀盐度,避免海参吸入过多低盐度水及体内气泡多造成漂参。
3、化冰后不要急于降低水位和大换水,减少应激因素,可少量多次逐步换水。
4、化冰后及时对水体和底质进行消毒,并及时补充水体营养和有益菌,通过生态占位防控疾病。
随着温度的上升,即将迎来海参养殖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请养殖户朋友们一定提前打好基础,保障养殖顺利进行,并能尽力提高产量!。
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要点

IDlftilD^ /2021.01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要点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越冬是一个至 关重要的环节。
冬天大多数养殖鱼类摄 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 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鱼类在越冬期间 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出现塘”死亡现象。
水产养殖动物能否安 全越冬,直接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
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意义重大。
一、强化投喂,培肥促壮二、适时并塘,合理放养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鱼种 并塘的适宜期。
当水温降至10丈以下时,鱼种基本停止摄食,有利于鱼种并I塘。
如并塘过早,会釤响秋季育肥,且由于水温相对较高,鱼种活动力强,操作过程 中易使鱼体受伤,从而继在养殖鱼类越冬过程中适当投料,开春后鱼类成活率比不投料提高20%左发细菌感染致病;而并塘过晚,在出池 并塘时若损伤鱼体,就易使鱼体冻伤,并易造成水霉菌感染。
右。
在越冬前期,应适度加强投喂人工 配合饲料,以增强鱼体肥满度,使其体 内多储备脂肪,增强鱼的体质;在越冬 中期,应适度减少饲料投喂,可每星期 投喂1次,选择晴天水温较高的时段进 行投喂;在越冬末期,鱼类体能消耗较 多,应该及时投喂,以恢复其体质,视 天气情况,可每天投喂1~ 2次。
在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时,词料要营养合理、全 面,避免单一,既要使鱼吃饱,又不能 浪费和造成水质污染。
同时,可适当添 加酵母菌、乳酸菌、粪链球菌、复合水产多维等,以提升鱼体抗病御寒及抗逆能力,避免越冬期养,殖鱼类因体内营养不足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继而遭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保证水产养殖对象的越冬成活率。
并塘后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也是 影响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如放养过 稀,则影响池塘利用率,造成水体浪 费;而放养过密,又易造成水体缺氧 “泛塘”,影响鱼种的生长发育。
投放 鱼类密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池塘的水源、水质、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厚度,以及从 业者管理水平高低等条件。
三、管好水质,环境优良1.注意缺氧冬季养殖水体温度相对较低,并且 光线不足,容易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生 长繁殖速度减缓,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下 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池塘海参越冬管理技术的六个建议
池塘养殖海参,越冬是一个重要环节,搞不好,在春季池塘化冰前后,时常有病害发生,甚至出现大面积绝收现象。
出现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忽视了越冬前管理或未掌握越冬管理技术。
为了提高越冬成活率,好润水产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广大海参养殖户参考。
1.提高换水质量,保持较高的水位
根据自身养殖池塘的换水条件,注重利用好阴历9、10、11月的大潮期换水,换水前一定要测定海水与池水的盐度,根据盐度情况,适量换水,保持高水位;一般情况下,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是封冰时间,在大汛潮期,封冰前一周大换水一次,将池水加满,不但可保持适当水位,还可以提高池水结冰质量。
2.改善池水及底质
为减少或杜绝海参越冬后的病害,要把预防工作放到结冰前。
一方面,要使“速力灭”、“绿安”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预防性消毒,预防海参越冬期产生细菌性的肿嘴和化皮。
另一方面,要加强底质改良,注重使用不同的底质改良剂处理池底。
在9月份下旬,水温回落到18℃以前,要多使用含有益微生物的池底改良剂,加速对池底有机物的分解;11月份水温降低后,使用化学底质改良剂“超能粒”、“福地”等增氧缓释型底质改良剂,延缓池底老化。
这样,不但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冰下长生环境,还可以有效控制低温水草、绿管菜、黄管菜旺发。
3.增强体质、抗应激。
11月份多北风天气,昼夜温差较大。
海参易因水温的频繁变化刺激,产生肿嘴化皮病害。
所以应适时投放“好运CC”、“水产健胃酵母”等增强海参体质促使海参安全越冬。
4.及时扫雪解毒
封冰后,如下雪应时清扫,提高光照强度,以利于冰下植物光合作用。
冰下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所以最好是明冰。
为了保持冰下水生物的平衡,勿轻易杀虫,以往为让池水变清方便拣参,大量使用灭扫利、敌百虫等杀虫剂,杀灭水中浮游动物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一、是容易“板结”池底,破坏生态环境,导致青苔旺发,浮游藻类难以培养;二、是池底有机物丰富的池塘,封冰后水质较肥,会加速形成池水溶氧分层,导致塘底缺氧,出现病害。
三、是药物残留时间过长,导致海参不爱摄食涨势慢,所以应在杀敌害后注意换水投放“好水解毒宝”进行药物残留的解毒。
5.适时适度补水
封冰后,要根据池塘的进水条件及水位下降情况,在闸门、堤坝等设施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下适度补充新水,以利于打破池水分层现象,但切忌不要漫过冰面,避免二次结冰现象。
6.打冰眼
立春前后,在冰面上均有打若干个冰眼,一方面可释放池水中积累的有害气体和预防气
泡病,另外,方便检测水质,观察池中生物活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