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宋朝·王应麟

合集下载

【古籍】《三字经训诂》宋王应麟著清王相训诂1831年和刻本

【古籍】《三字经训诂》宋王应麟著清王相训诂1831年和刻本

【古籍】《三字经训诂》宋王应麟著清王相训诂1831年和刻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之一,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著。

此《三字经训诂》由清代王相增修训诂(注解),其内容多沿袭自明代赵南星注本,其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此大字本为日本天保二年(1831)刊本。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

《三字经》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背诵《三字经》
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王应麟,南宋官员、经史学者。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王相,字晋升,约生活于清朝康熙年间。

编辑和注释过多部启蒙书籍,如《千家诗》、《三字经》之类,刻印流播。

关注词典网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
《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文件名:三字经训诂.宋.王应麟著.清.王相.训诂.1831年和刻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82M。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创作的三字韵文]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创作的三字韵文]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创作的三字韵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3]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3]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3]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3]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3]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3]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3]一而十,十而百。

宋【王应麟】三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王应麟】三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王应麟】三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宋王应麟三字经

宋王应麟三字经

宋王应麟三字经宋王应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著名散文家,他以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于世。

《三字经》是他创作的一部散文,以三字作为每句的形式,阐述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知识要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根据宋王应麟所写的《三字经》,对其内容进行相关参考。

《三字经》一共有120句,从人物、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的基本知识和道德教育。

以下是《三字经》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和相关参考:1. 人物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第1句):介绍了文字和起初的服饰制度的起源,可以延伸讨论文字的发展和重要性,以及服饰对于人们的意义和文化传承。

"自古逢秋悲寂寥"(第98句):引用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句子,表达了人们在秋天的悲凉情怀。

可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季节变化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2. 地理篇:"洋洋洒洒浩渺渺"(第14句):描绘了大海的宽广和浩渺,可以讨论海洋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中国与海洋的关系。

"九州四海为家乡"(第15句):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念,可以延伸讨论中国的九州和四海的含义以及中国的地理边界。

3. 历史篇:"汤武昌段,至今人讶"(第5句):介绍了汤、武、昌三代的历史,并强调了这一历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帝王历史和历史传承的意义。

"嗟余听鼓应官去"(第19句):引用了中国古代文学家杨万里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员清廉、有责任心的期望。

可以延伸讨论中国的官员文化和反腐败的重要性。

4. 文化篇:"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第31句):引用了《论语·季氏》的句子,讲述了王羲之的故事,强调了美德的宝贵和价值。

可以探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第76句):介绍了古代工匠技艺的高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讨论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和匠人精神的意义。

「三字经50个数字定桩法」

「三字经50个数字定桩法」

(宋)(王应麟)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7-拐杖:玉-子蒋介石手拿一根拐杖,大发脾气,把一块玉打碎了,还要打儿子蒋经国。

) 8.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8-葫芦:香-融(浓)葫芦里倒出了香浓的鸡汤,热气腾腾。

)9.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9-网球拍:孝(笑)-一俄罗斯名将库娃手握球拍在打球,笑着在数球:一,十,百…)10.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10-棒球:才-纲(干)阿甘(<阿甘正传>里的那个FORREST GUMP 打棒球有才干,跑的最快!)11.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11-筷子:春-南(兰)春兰空调里插着俩根长长的白色的筷子)12.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12-婴儿:水-仁(人)新生婴儿是男是女呢?答曰:水人,女人是水做的,自然是女孩了.)13.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13-医生:稻-谷,马医生建议病人,多吃稻麦等粗粮,骑马去郊外走走,身体会很好.)14.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14-钥匙:喜-情(琴)-音钥匙把钢琴的盖子打开了,大家都喜欢听钢琴发出的美妙声音.)15.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15-鹦鹉:曾-孙<京华烟云>里曾荪亚养鹦鹉,终日无所事情.)16.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三字经解释_三字经

三字经解释_三字经

三字经解释解释章炳麟增订本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易解:古时候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王应麟写三字经的故事

王应麟写三字经的故事

王应麟写三字经的故事
【一、简介王应麟及其著作《三字经》】
王应麟,字伯厚,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

他所创作的《三字经》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启蒙读物,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全文共一千余字,以三字为一句,共四百句,分为十个部分,涵盖了儒家经典、历史、天文、地理、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王应麟写《三字经》的背景及动机】
王应麟生活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他认为教育的普及对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兴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创作了《三字经》这部启蒙读物,希望让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人才。

【三、王应麟创作《三字经》的过程】
据记载,王应麟在创作《三字经》时,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

他广泛查阅古籍,汲取精华,将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推敲,力求每一句都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四、《三字经》的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三字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人之初,性本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尊敬师长;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劝学向善,修身齐家等内容。

这部作品旨在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五、王应麟写《三字经》的影响】
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成为我国蒙学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许多
文人墨客都对这部作品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佳作。

直到今天,许多学校和家庭仍然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传承着王应麟的智慧和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王应麟创作的《三字经》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丰富教育内容和巨大影响力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 王应麟

三字经   王应麟

三字经王应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宋朝·王应麟❖原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

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

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

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 拼音版人r én 之zh ī初ch ū,性x ìn ɡ本b ěn 善sh àn 。

性x ìn ɡ相xi ān ɡ近j ìn ,习x í相xi ān ɡ远yu ǎn 。

苟ɡǒu 不b ù教ji ào ,性x ìn ɡ乃n ǎi 迁qi ān 。

教ji ào 之zh ī道d ào ,贵ɡu ì以y ǐ专zhu ān 。

昔x ī孟m èn ɡ母m ǔ,择z é邻l ín 处ch ù。

子z ǐ不b ù学xu é,断du àn 机j ī杼zh ù。

窦d òu 燕y àn 山sh ān ,有y ǒu 义y ì方f ān ɡ。

教ji ào 五w ǔ子z ǐ,名m ín ɡ俱j ù扬y án ɡ。

养y ǎn ɡ不b ù教ji ào ,父f ù之zh ī过ɡu ò。

教ji ào 不b ù严y án ,师sh ī之zh ī惰du ò。

子z ǐ不b ù学xu é,非f ēi 所su ǒ宜y í。

幼y òu 不b ù学xu é,老l ǎo 何h é为w éi 。

玉y ù不b ù琢zhu ó,不b ù成ch én ɡ器q ì。

人r én 不b ù学xu é,不b ù知zh ī义y ì。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方f ān ɡ少sh ǎo 时sh í。

亲q īn 师sh ī友y ǒu ,习x í礼l ǐ仪y í。

香xi ān ɡ九ji ǔ龄l ín ɡ,能n én ɡ温w ēn 席x í。

孝xi ào 于y ú亲q īn ,所su ǒ当d ān ɡ执zh í。

融r ón ɡ四s ì岁su ì,能n én ɡ让r àn ɡ梨l í。

弟d ì于y ú长zh ǎn ɡ,宜y í先xi ān 知zh ī。

首sh ǒu 孝xi ào 悌t ì,次c ì见ji àn 闻w én 。

知zh ī某m ǒu 数sh ù,识sh í某m ǒu 文w én 。

一y ì而ér 十sh í,十sh í而ér 百b ǎi 。

百b ǎi 而ér 千qi ān ,千qi ān 而ér 万w àn 。

三s ān 才c ái 者zh ě,天ti ān 地d ì人r én 。

三s ān 光ɡu ān ɡ者zh ě,日r ì月yu è星x īn ɡ。

三s ān 纲ɡān ɡ者zh ě,君j ūn 臣ch én 义y ì。

父f ù子z ǐ亲q īn ,夫f ū妇f ù顺sh ùn 。

曰yu ē春ch ūn 夏xi à,曰yu ē秋qi ū冬d ōn ɡ。

此c ǐ四s ì时sh í,运y ùn 不b ù穷qi ón ɡ。

曰yu ē南n án 北b ěi ,曰yu ē西x ī东d ōn ɡ。

此c ǐ四s ì方f ān ɡ,应y īn ɡ乎h ū中zh ōn ɡ。

曰yu ē水shu ǐ火hu ǒ,木m ù金j īn 土t ǔ。

此c ǐ五w ǔ行x ín ɡ,本b ěn 乎h ū数sh ù。

十sh í干ɡàn 者zh ě,甲ji ǎ至zh ì癸ɡu ǐ。

十sh í二èr 支zh ī,子z ǐ至zh ì亥h ài。

曰yu ē黄hu án ɡ道d ào ,日r ì所su ǒ躔ch án 。

曰yu ē赤ch ì道d ào ,当d ān ɡ中zh ōn ɡ权qu án 。

赤ch ì道d ào 下xi à,温w ēn 暖nu ǎn 极j í。

我w ǒ中zh ōn ɡ华hu á,在z ài 东d ōn ɡ北b ěi。

曰yu ē江ji ān ɡ河h é,曰yu ē淮hu ái 济j ì。

此c ǐ四s ì渎d ú,水shu ǐ之zh ī纪j ì。

曰yu ē岱d ài 华hu á,嵩s ōn ɡ恒h én ɡ衡h én ɡ。

此c ǐ五w ǔ岳yu è,山sh ān 之zh ī名m ín ɡ。

曰yu ē士sh ì农n ón ɡ,曰yu ē工ɡōn ɡ商sh ān ɡ。

此c ǐ四s ì民m ín ,国ɡu ó之zh ī良li án ɡ。

曰yu ē仁r én 义y ì,礼l ǐ智zh ì信x ìn 。

此c ǐ五w ǔ常ch án ɡ,不b ù容r ón ɡ紊w ěn 。

地d ì所su ǒ生sh ēn ɡ,有y ǒu 草c ǎo 木m 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