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病
不同水稻烂秧症状的发生原因及防治要点

不同水稻烂秧症状的发生原因及防治要点摘要分析了水稻烂秧中的10种症状区别及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农业预防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烂秧症状原因防治文献标识码 A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芽或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现象的总称。
由于受低温影响、秧田管理不当和病菌寄生引起水稻烂秧,造成烂种、烂芽和死苗现象,不仅损失种子,且拖延栽秧期,不能实现满栽满插,影响水稻产量。
因此,防止烂秧是水稻育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常见水稻烂秧症状及原因1.1烂种①症状:种谷尚未发芽或刚发芽就腐烂。
谷壳颜色常转深,直至暗褐色(图1)。
②原因:晒种不透,种子贮藏不当,损伤了发芽力;浸种不透或换水不勤,或种子消毒措施不当,使种谷在催芽前生活力已削弱;催芽时发生过烧芽、发粘等现象,损伤了种谷生活力,以及未催出芽的“盲籽”落田;谷壳破损,米粒裸落,病菌侵染;秧田泥浆过烂,塌谷过深,谷种深陷窒息;秧板表层施肥过浓。
1.2烂芽不扎根①症状:早稻芽谷生长停顿,长期不能扎根入土,逐渐死亡;晚稻谷芽不能扎根,或在扎根中途死亡,种芽也不伸长。
②原因:早稻播种后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在遭受冷害情况下,再加上秧板过硬过烂,长期淹水或高低不平积水;晚稻播种后遇高温强日照天气,秧板不平,积水,局部水温过高,烫伤,或秧板缺水晒干。
1.3翻根倒芽①症状:芽鞘伸长但根不入土,有时横向或倒长,头重脚轻,种芽向下弯曲或斜倒向秧板面(图2)。
②原因:在扎根未稳时淹灌,种谷下陷或土壤通气不良而缺氧;鳃蚯蚓、稻摇蚊幼虫及菌藻类为害;灌排水冲击。
1.4黑根烂芽①症状:种根从根尖开始逐渐腐烂,不长新根,种芽枯黄或变黑,有臭味。
②原因:土壤内有机质过多或施未腐熟有机肥过多,在淹水缺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秧苗中毒。
1.5绵腐病烂芽①症状:芽基部谷壳裂开处长出棉絮状菌丝白霉。
有时菌丝上粘附土粒、氧化铁或藻类,则也呈泥土色、锈褐或污绿色(图3)。
②原因:在低于15℃温度下,秧苗不能生长,抵抗力受冷害削弱,而绵腐菌适宜生长,乘虚侵染。
水稻烂秧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水稻烂秧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水稻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每年水稻种植都有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地出现烂秧问题,会农业生产带来不小捐失。
今天我们谈谈水稻烂秧的原因与防治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一、引发烂秧的两类病害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害有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类。
生理性病害主要由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引起,而侵染性病害则由病菌寄生所引起。
两者有区别,但发生有联系,如果低温加以管理不当,秧苗抵抗力减弱,则很容易诱致病菌侵入,加速秧苗死亡。
二、生理性烂秧1、烂种:一是种子管理不善、条件不良等造成种子变质,在催芽前就丧失了发芽能力。
二是在催芽不当,影响发芽。
这些失去生命力的种子播在土壤中就产生了烂种。
2、烂芽:稻种发芽,由于管理不当,引起腐烂。
3、死苗:一是早春育秧期间,遇低温阴雨就使秧苗新陈代谢受阻,根系活力下降,造成青枯死苗,植株转黄腐烂。
二是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土壤过酸过碱,产生有毒物质,使秧根中毒发黑而产生死苗。
三、侵染性病害引起烂秧的病害常见的有绵腐病、腐败病菌和立枯病菌等几种。
这些病菌都是极弱的寄生菌(真菌),原生在土壤或水中营腐生生活,在秧苗受冻变弱以后,它们乘隙侵入,有时一种,有时同寸几种侵染危害,造成烂秧。
四、预防水稻烂秧的措施为了预防烂秧病害,栽培措施上应注意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播种前进行晒种,并进行种子消毒,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表层土壤中拌入70%的敌克松粉每亩2.5斤。
如果湿润秧田或旱秧田出现立枯病可立即灌水挽救。
病害如发生在秋苗一叶一心期,可用70%的敌克松原粉1:1,000倍液喷撒,如在水育秧的情况下,发生绵腐病和腐败病,可立即落干水或只留2mdash;3分浅水,喷洒1:1,000倍硫酸铜液,每亩120斤,也有较好的效果,并可兼治青苔。
水稻烂秧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烂秧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近年来,有不少农产对培育壮秧的技术掌握不当,影响了秧苗的正常生长。
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致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烂秧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对水稻烂秧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烂秧的发生原因分析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出苗见青前烂掉的属烂种、烂芽,出苗见青后烂掉的属死苗。
烂秧可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两大类。
生理性烂秧主要是种谷和秧田管理措施失误或不良气候所致。
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造成。
1.生理性烂秧(1)烂种:一是种子成熟期间气候不好,收获后又没有及时晒干,以及贮藏过程管理不善、条件不良等造成种子变质,或在夏季高温期间在水泥场上晒种,烫伤种胚,种子在催芽前就丧失了发芽能力。
二是在催芽过程中,温度过高,种堆发烫,水分又太多,种堆发酸发粘,影响发芽。
这些失去生命力的种子播在土壤中就产生了烂种。
(2)烂芽:一是有发芽能力的种子,播种时秧畦不平,秧板过硬,没有做到泥浆落谷,幼根不能人泥,播种后长期淹水缺氧,使芽鞘徒长,扎根不良,造成翻根倒芽产生腐烂。
二是人畜粪尿或其他有机质肥料作基肥施用不当,分解发酵,畦面产生有毒物质,毒害芽谷,使种根发黑和幼芽枯焦腐烂。
三是秧板泥浆太稀或压种太重,使种芽深陷于泥浆中,通气不良,窒息而死,烂于泥中。
四是高温季节播种后,畦面积水,水温过高,烫死根芽,引起腐烂。
(3)死苗:一是早春育秧期间,秧苗长到三、四叶时,抗逆力减弱,遇低温阴雨就使秧苗新陈代谢受阻,根系活力下降。
当寒流过后,天气转晴,太阳出来后,气温急剧上升,空气湿度降低,叶面蒸腾作用显著加强,而此时的秧苗根系吸水能力还很弱,体内水分供不应求,失去平衡,叶片失去卷缩,造成“青枯死苗”,植株转黄腐烂。
二是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土壤过酸过碱,产生有毒物质,使秧根中毒发黑而产生死苗。
另外化肥、农药施用不当,浓度过高,施用不均匀等,造成秧苗呈黄色枯斑,严重时则整株死亡。
水稻烂秧是什么原因

水稻烂秧是什么原因
水稻烂秧是秧田中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水稻烂秧病烂秧水稻烂秧是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烂种、烂芽和死苗。
那么你知道水稻烂秧是什么原因吗?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希望帮到你。
水稻烂秧的原因
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烂种:在种子的储藏时储藏不善,导致种子的种子发芽率不高,还有是在浸种时不换水,或者浸泡的水不干净导致种子发酸发臭,催芽时的温度过高,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种子烂种。
烂芽:烂芽时种植在低洼积水的地区,种子种下去后发芽时种根受到抑制不能下扎,导致烂芽,还有就是遭受病害的侵扰,导致烂芽。
死苗:死苗是因为受温度的变化而致,往往在低温环境下,不利于秧苗的生长,使得根系吸收较弱,当温度突然升高,使得蒸腾作用加快,吸收的水分跟不上,导致水分失去平衡,最终枯死。
水稻烂秧的防治方法
浸种前将种子晒得干燥、选取较好的种子浸水,浸水时要浸透,还要注意消毒处理,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力较高地块种植。
使用药剂防治造成烂秧的病,如果在低温时,可利用地膜技术保温,待气温回升时将地膜及时扯开,在种植时间要时刻观察,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水稻烂秧是什么原因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水稻烂秧死苗原因水稻烂秧病症状如何防治

2023-11-09contents •水稻烂秧死苗原因•水稻烂秧病症状•水稻烂秧死苗防治方法•案例分析目录01水稻烂秧死苗原因低温导致水稻生理机能受损,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抗逆性减弱,易感染病害。
低温使得土壤中氧气含量降低,影响根系生长,导致秧苗素质下降。
低温影响播种过密肥水管理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如过量施肥、浇水等,造成秧苗徒长或营养不足。
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导致病情加重。
03秧田管理不当02 01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秧苗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
病原菌侵染如立枯病、绵腐病等病原菌侵染,造成秧苗腐烂死苗。
虫害侵袭如螟虫、蚜虫等害虫咬食秧苗,导致营养不良和病情加重。
病虫害影响02水稻烂秧病症状种子在发芽前就已经腐烂,导致无法正常生长。
原因主要由种子质量差、土壤湿度过高、低温冷害等引起。
症状幼芽在土壤中就已经腐烂,无法正常出土。
原因主要由土壤湿度过高、低温冷害、土壤板结等引起。
症状幼苗出土后逐渐死亡,根系变黄褐色,茎基部变黑褐色,叶鞘腐烂,心叶枯黄。
原因主要由土壤湿度过高、低温冷害、病虫害等引起。
03水稻烂秧死苗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对低温、旱涝、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
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精选良种选择晴天晒种2-3天,以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
晒种用清水选种,去除病粒、虫粒和杂质。
选种使用适量的药剂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浸种消毒。
消毒种子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的秧田。
选址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
施肥合理浇水,保持秧田湿润,避免过度浸灌和干旱。
浇水注意保温保湿,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秧苗的生长。
温度管理加强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
观察病情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注意事项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捕杀虫害。
水稻烂秧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叶片局部枯死 , 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 21 绵腐病烂秧 : 由土壤 中的绵腐菌侵染后 .. 3 是
引起 的真菌性 病 害。此病 害多 由与 育秧前 期遇 到春 寒 、 温 阴雨 、 床不 平 , 低 秧 低洼 积 水 , 水 灌溉 , 机 深 有 肥未熟 等原 因导致 秧苗 呼吸受 阻 , 氧窒 息 , 缺 营养失
秧是指由绵腐菌 、 腐败菌 、 和镰刀菌引起 的; 生理性
烂秧 是指 不 良环 境 条件 造成 的烂 种 、 芽 、 烂 黑根 、 青
枯、 枯、 黄 死苗等 症状 。
2症 状与病 原
水稻 烂秧病 一般 容易 在 3叶期前 后发 生 。其 发 病原 因主要有 以下几 点 :一是低 温造 成水 稻根 内营 养 物质 外渗 加 剧 , 生长 发 育受 阻 , 病 能力 下 降 ; 抗 二
管 从 叶片气 孔侵 人寄 主 。受 侵染 秧苗 在饱 和 , .1 7 每亩喷洒硫酸
铜 10 倍 液 6k 左 右 或 者 绿 亨 八 号 稀 释 00 0g 10 —0 0倍液 茎 叶喷雾 防治或 灌根 。也可 用 01 50 2 0 .% 硫 酸铜 溶液 喷雾 防治 , 能兼治 青苔 , 并 或每 亩用草 木 灰 2k 撤 施也 有 防治效果 。 5g 3 . 苗 立 枯 病 。 每 亩 用 7 %敌 可 松 稀 释 .2秧 7 0
3 合理施肥 : . 6 基肥 以腐熟 的畜粪尿和磷肥混合
为宜 。追 肥 要分 次 施 , 苗后 要 施 “ 口扎根 肥 ”5 齐 破 , 叶期早 施 “ 断奶肥 ”促 进发 根长 叶 。 ,
37药剂防 治 .
害。 饱和湿度条件下病斑上才能产生孢囊梗 , 孢子囊 产生需水滴或水膜存在 。游动孢子休止后 由产生牙
水稻烂秧及预防方法

水稻烂秧及预防方法水稻烂秧及预防方法水稻在种植的时候如果有出现烂秧的情况的话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的,水稻烂秧有什么好的方法去防治它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烂秧及预防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稻烂秧及预防对策1.适期播种。
水稻播种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C以上,低于12°C或低温持续4天以上易发生烂秧。
在上述气温指标范围内各地应注意当地天气预报,掌握冷尾暖头,要抢住晴天播种,播后搞好覆盖,或采用其它保温防寒措施,这样播后只要有3―5个晴日,幼根扎下后,再来寒潮就不易受害了。
’2.温室和簿膜育秧。
温室两段育秧是水稻生产上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
避免烂秧,一般比露地育秧成秧率提高10%。
3.选整好秧田。
秧田宜安排在肥力中等、避风向阳、地势稍高、日照充足、便于排灌的田块。
翻耕后精细整地,特别注意整平厢面、以免低处积水烂秧。
4.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宜多次,先淡后浓。
人粪尿作底肥要先发酵腐熟,增施磷钾肥料比例。
对弱小苗不要大水大肥,可先施适量的淡粪水,待秧苗生长正常,开始分蘖时再追较多的肥料。
每667平方米秧田可施15―20千克草木灰,既增加了钾肥,又提高了土壤温度,并使秧苗生长健壮,增强了抗病力。
5.科学用水。
芽期主要是扎根立苗,保持厢面湿润不淹水,并且不宜过早上水,以保证氧气需要,防止芽鞘徒长。
遇上寒潮来临灌深水。
二、三叶期晴天,相应加深水层不淹顶。
三叶以后建立浅水层,久雨初晴后排水。
6.药剂防治。
若发现传染性烂秧,以施用杀菌药剂为主。
可用1%石灰水浸种消毒;做秧畦时,在河泥中拌和70%敌克松粉,每667平方米1.25千克,防治立枯病;水稻播前以50%代森铵乳油700―800倍液喷洒,预防前期死苗,保苗率可达90%―99%;苗期施药,若发生绵瘸病,可换人清水或浅灌溉,或排水落干,每667平方米喷施硫酸铜1000倍液60千克;也可在入水口按每667平方米放硫酸铜0.1―0.2千克,使其随水徐徐溶化而流人秧田。
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南方早春育秧期间,常常发生因低温阴雨发生烂秧。
烂秧不仅损失稻种,还引起缺秧,贻误农时,严重影响早造生产。
烂秧与育秧期间长期低温阴雨有关,低温阴雨时间长,烂秧就严重;反之则轻。
烂秧分烂种、烂芽和死苗三种类型,现将其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一、烂种烂种是种子未发芽,插入秧田后就发生腐烂的一种烂秧形式。
造成烂秧的原因除种子已丧失生活力外,往往是由于秧田太烂或太硬的原因,造成淤种烂种或晒种烂种。
防止烂种的方法是提高种子质量,采用无病饱满种子,秧田不烂则不晒田。
二、烂芽烂芽是谷芽播种后未现青就死亡的现象。
造成烂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1)缺氧引起烂芽。
谷芽播种后,若在淹水情况下生长,由于水中的含氧量仅为0.3%~0.5%,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容易造成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根的生长受阻而引起倒芽,继之病菌侵入而烂芽。
因此,保持秧田湿润不淹水,是防止烂芽的重要措施。
(2)持续低温引起烂芽。
气温低于10℃持续时间长,会引起根系生长停滞,根系活力降低,新陈代谢紊乱,这是导致烂芽的重要因素。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烂秧病水稻烂秧病烂秧水稻烂秧是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大类。
为害症状烂秧是秧田中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一)烂种指播种后不能萌发的种子或播后腐烂不发芽。
(二)烂芽指萌动发芽至转青期间芽、根死亡的现象。
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分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
1、生理性烂芽常见有:淤籽播种过深,芽鞘不能伸长而腐烂;露籽种子露于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干枯;跷脚种根不入土而上跷干枯;倒芽只长芽不长根而浮于水面;钓鱼钩根、芽生长不良,黄褐卷曲呈现鱼钩状;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鸡爪状”种根和次生根发黑腐烂。
2、传染性烂芽又分:绵腐型烂芽: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在根、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外产生白色胶状物,渐长出绵毛状菌丝体,后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俗称“水杨梅”。
立枯型烂芽开始零星发生,后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褐斑,随后长出绵鼍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状物,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3、死苗指第一叶展开后的幼苗死亡,多发生于2~3叶期。
分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
(1)青枯型叶尖不吐水,心叶萎蔫呈筒状,下叶随后萎蔫筒卷,幼苗污绿色,枯死,俗称“卷心死”,病根色暗,根毛稀少。
(2)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开始,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再由下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部软化变褐,幼苗黄褐色枯死,俗称“剥皮死”。
水稻烂秧病形态特征生理性烂秧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份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温,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黄枯。
一类是FusariumgraminearumSchw称禾谷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称尖孢镰刀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
Drechsleraoryzae (BredadeHaan)Subram.EtJain称稻德氏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致水稻立枯病。
另一类是Achlyaprolifera(Nees)deBary称层出绵霉,PythiumoryzaeItoetTokun称稻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引致水稻绵腐病。
Fusariumsp.菌丝初白色,老熟时浅红色,锐角分枝。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两端尖,具隔膜3~5个;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生1隔膜。
Rhizoctoniasolani菌丝初无色,老熟时褐色,分枝处有缢缩,附近生一隔膜。
Achlyaprolifera菌丝无隔膜,游动孢子囊管状具两游现象。
Pythiumoryzae菌丝无隔膜,游动孢子囊丝状或裂瓣状,游动孢子肾脏形,有鞭毛2根,有性态产生单卵球的卵孢子,雄器侧位。
[2]水稻烂秧病传播途径引致水稻烂秧造成立枯和绵腐的病原真菌,均属土壤真菌。
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
镰刀菌多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瘸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闻蔓延传播。
至于腐霉菌普遍存在,以菌丝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
水稻绵腐菌、腐霉菌寄主性弱,只在稻种有伤口,如种子破损、催芽热伤及冻害情况下,病菌才能侵入种子或幼苗,后孢子随水流扩散传播,遇有寒潮可造成毁灭性损失。
其病因先是冻害或伤害,以后才演变成侵染性病害,第二病原才是绵腐、腐霉等真菌。
在这里冻害和伤害是第一病因,在植物病态出现以前就持续存在,多数非侵染病害终会演变为侵染性病害,病三角中外界因素往往是第一病因,病原物是第二病原。
但是真菌的为害也是明显的,低温烂秧与绵腐瘸的症状区别是明显的。
生产上防治此类病害,应考虑两种病因,即将外界环境条件和病原菌同时考虑,才能收到明显的防效。
水稻烂秧病发病条件生产上低温缺氧易引致发病,寒流、低温阴雨、秧田水深、有机肥未腐熟等条件有利发病。
烂种多由贮藏期受潮、浸种不透、换水不勤、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过低所致。
烂芽多因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引发。
青、黄苗枯一般是由于在三叶左右缺水而造成的,如遇低温袭击,或冷后暴晴则加快秧苗死亡。
水稻烂秧病防治方法编辑防治水稻烂秧的关键是抓育苗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抗病力,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
(1)改进育秧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或温室蒸气育秧,露地育秧应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加以改进。
秧田应选在背风向阳、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秧畦要干耕、干做、水耥,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结构。
(2)精选种子,选成熟度好、纯度高且干净的种子,浸种前晒种。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
一般推荐种植楚粳26、楚粳27、楚粳28、楚粳29、合系22—2、合系39等主要栽培品种,低热河谷地区推荐种植杂交稻汕优、冈优等品种。
(3)抓好浸种催芽关。
浸种要浸透,以胚部膨大突起,谷壳呈半透明状,达过谷壳隐约可见月夏白和胚为准,但不能浸种过长。
催芽要做到高温(36~38℃)露白、适温(28~32℃)催根、淋水长芽、低温炼苗。
也可施用ABT4号生根粉,使用浓度为13mg/kg,南方稻区浸种2小时,北方稻区浸种8~10小时,涝出后用清水冲芽即可,也可在移栽前3~5天,对秧苗进行喷雾,浓度同上。
对水稻立枯病防效优异。
(4)提高播种质量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期、播种量和苗龄。
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方可播于露地育秧,均匀播种,根据天气预报使播后有3~5个晴天,有利于谷芽转青来调整浸种催芽时间。
播种以谷陷半粒为宜,播后撒灰,保温保湿有利于扎根竖芽。
(5)加强水肥管理。
芽期以扎根立苗为主,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遇霜冻短时灌水护芽。
一叶展开后可适当灌浅水,2~3叶期灌水以减小温差,保温防冻。
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
采用薄膜育苗的于上午8~9时要揭膜放风,放风前先上薄皮水,防止温湿度剧变。
发现死苗的秧田每天灌一次“跑马水”,并排出。
小水勤灌,冲淡毒物。
施肥要掌握基肥稳、追肥少而多次,先量少后量大,提高磷钾比例。
齐苗后施“破口”扎根肥,可用清粪水或硫酸铵掺水洒施,二叶展开后,早施“断奶肥”。
秧苗生长慢,叶色黄,遇连阴雨天,更要注意施肥。
盐碱化秧田要灌大水冲洗芽尖和畦内盐霜,排除下渗盐碱。
(6)药剂防治。
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①首选新型植物生长剂~移栽灵混剂,该药是一类含硫烷基的叉丙烯化合物,具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的双重功能,有促根、发苗、防衰和杀菌作用,能有效地防治立枯病。
方法是按旱育秧常规方法整土做苗床,也可用秧盘,床土不需调酸或消毒。
把移栽灵混剂溶在要浇的适量水中,每m^2水稻苗床用1~2ml,一般每m^2加水3kg左右;采用秧盘育秧,每盘(60×30cm)用0.2~0.5ml,一般每盘加水0.5kg,使用时也可把底肥一起溶在水中,搅拌均匀。
然后把上述溶有肥料和移栽灵混剂的水均匀浇在床土上,然后播上种子并盖土。
以后的管理同常规方法。
如果用抛秧盘,因为土量小,用量可减半。
②用30%甲霜恶霉灵液剂,每盘用0.99对水1L喷洒,水稻秧苗一叶一心期可喷500倍液,具防病、促进生长双重作用。
③用国内高科杀菌农药38%恶霜菌酯600倍液喷洒,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每m^2床土用药8~109,苗床发病初期,每m^2用药12~15g 或喷洒30%高科甲霜恶霉灵1000倍液。
④用广灭灵水剂100~200mg/kg,浸种24~48小时或于一叶一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
对由绵腐病及水生藻类为主引起的烂秧,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对立枯菌、绵腐菌混合侵染引起的烂秧,首选40%灭枯散可溶性粉剂(40%甲敌粉)。
使用方法:一袋100g装灭枯散,可防治40m^2或240个秧盘,预防时,可在播种前拌入床土,也可在稻苗的一叶一心期浇。
治疗时,可在发病初期浇施,先用少量清水把药剂和成糊状,再全部溶入110kg水中,用喷壶浇即可。
此外也可喷洒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喷药时应保持薄水层。
也可在进水口用纱布袋装入90%以上硫酸铜100~200g,随水流灌入秧田。
绵腐病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2~3次后再施药。
(7)提倡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新技术水稻地膜覆盖能有效地解决低温制约水稻发生烂秧及低产这个水稻生产上的难题,可使土壤的温、光、水、气重新优化组合,创造水稻良好的生育环境,解决水稻烂秧,创造高产。
(8)提倡喷洒壮丰安水稻专用型植物生长调解剂或药肥合剂苗仆人,能有效地防治立枯病,使水稻恢复生机水稻立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一、病害症状⑴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⑵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⑶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侵染循环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
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Fusarium oxysporium Schelcht(尖孢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谷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 Sacc.(木贼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r.(茄腐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Pythium spp. (腐霉菌) 等真菌。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三、发病条件⑴菌源数量病原菌数量和侵染能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抵抗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