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简介时代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展示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解题,了解“书”这种文体。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
“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五、结合树下注释了解作者陶弘景,教师作补充。
陶弘景,字通明,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人。
南朝梁时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句曲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六、朗读课文。
1、听读,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七、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自己结合注释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难句。
3、全班交流。
4、齐读译文。
八、合作探究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3、作者所写之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7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
3、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以前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不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_0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了解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短文。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了解背景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画面布局的巧妙,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山水风云皆入画,林木花鸟总关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各种美景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吧。
首先来考考大家,标题如何读,如何理解?明确:(1)答:回复。
(2)中书:官职。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故称“谢中书”。
(3)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1.听录音,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颓与二二停顿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识链接:骈句,指的是以四、六句式为主,两两相对,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长短不一富有变化的句子。
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2.指名男女生对读骈句,全班齐读散句三、质疑解难疏文意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提问。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2.翻译全文。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个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演示)(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1、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22

答谢中书书一、指导思想本课是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
”“诵读古代诗文,要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使用。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被认为即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如此如诗如画的山水佳作,我的教学着眼点就在一个“美”字,据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
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采用设置情景导入、多媒体音频视频演示、趣味实践活动及游戏竞赛活动等法来实施教学。
对学生实行朗读、翻译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四、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歇、颓、鳞、竞、与”等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发挥想象力,品赏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五、学习重点和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孔子以前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景物特点及不同的写景手法3、领略山川之美,感受作者情感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背诵并默写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背诵并默写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三、理解题目,介绍背景、作者1、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出示大屏幕明确: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梁武帝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1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水平。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升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沉着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走近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附:“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品味文章画面、布局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一组美景图,老师引导,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自主学习
1.作者及相关资料展示。
2.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讨论解决。
3.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以“从 ,我看到了 美”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2.背诵比赛:最快最好的一组为优胜
(1)四人小组接力背诵。
(2)四人小组齐背比赛。
四、拓展迁移
1.积累古诗中描写山川之美的名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运用或仿用本文的写景句来写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巧。
小结:“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
五、总结
六、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语文公开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