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升格示例系列之【定位材料显化层次】

合集下载

以小见大取熟脱俗——“选材”升格训练示例

以小见大取熟脱俗——“选材”升格训练示例

综合点评
从文章的选材来看,小作 者还是有生活体验的。“暴风 雨”这一背景环境,更能突显 爸爸作为一个仓库管理员对 工作的尽职尽责。但是这篇 文章中爸爸的“伟大”有点儿 “俗”。掩卷细想,读者恐怕难 有 真 切 而 深 刻 的“ 点 ”的 记 忆。所以,必须“取熟脱俗”, 方能写出新意。
33
佳作出炉
现在,无论是当劳动委员,还是做小组长,他总会一丝 不苟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他不会忘记爸爸在暴风雨之夜 冲出家门的那个背影。相信,那个匆匆的背影已经在他的 心里驻留,直到永远……
虚实结合,爸爸的背影与 总理的背影相叠映,爸爸的形 象变得高大起来。
综合点评
文章升格后,内容上有了虚实结合的运用而明显地丰厚了起来;有了总理形象的 烘托,爸爸的形象也变得高大了起来;有了对爸爸在暴风雨之夜奋不顾身、尽职尽责完 成工作的描写,实现了“以小见大,取熟脱俗”的写作追求。
突然,爸爸惊呼一声:“我得再去货仓看看。”他拿起 身旁那件破旧的雨衣披上就出发了,只留下一个匆匆的 背影。
他被爸爸震撼了,那义无反顾的背影,在他的心底留 下了深深的印痕。他觉得今天的爸爸真伟大。
现在,无论是做小组长,还是当劳动委员,他总会一 丝不苟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为,他不会忘记爸爸在 暴风雨之夜冲出家门的那个背影。
爸爸刚从外面回来,边吃着晚饭,边看着身旁温言细语 的妻子和认真刻苦的儿子,很是欣慰。在昏暗的灯光下,爸 爸微微弓着的背,显得有些沧桑。
“当,当……”急促的大雨点黄豆似的砸在破旧的瓦房 顶上,发出阵阵脆响。不一会儿,“哗——”,大雨就瓢泼盆 倾似的从空中泻了下来,老天爷那暴怒的脾气一发起来,人 们赶紧都躲到屋里去了,万物都在瑟瑟发抖:小草缩起了脖 子,在地上匍匐着;美丽的花儿也没有了平时的骄傲,娇嫩 的花瓣早已被打落,大地上一片死气沉沉之状。

语文高考作文备考:一个作文题的四种作文升格导写(附问题分析及升格展示)

语文高考作文备考:一个作文题的四种作文升格导写(附问题分析及升格展示)

语文高考作文备考:一个作文题的四种作文升格导写(附问题分析及升格展示)1、【作文升格】用“零碎点缀”打通行文的脉络。

【原题展示】【2020届景德镇市“三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延期开学改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学生和生活方式。

一项针对家长的“疫情防控期间孩子居家学习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担心孩子自我学习管理问题、情绪积压问题、使用手机和网络问题,以及网课效果问题、亲子沟通交流问题等成为家长们的主要困惑。

居家学习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场特殊经历,你一定有独特的感受,请选择上述问题的某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有机关联,写出自己居家学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展示】居家学习有利你我一考生疫情来袭,使得广大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生活。

但是居家学习产生的诸多问题,让许多的家长十分担忧。

例如,不少家长担心网课效果是否远低于在校上课,使用电脑、手机上课时孩子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管好学业等等。

诚然,这些担忧各有道理,居家学习经历给我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但整体上讲,我认为它有利你我。

网课效果不一定低于在校上课。

网课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缺点就是老师难以与学生互动。

在校时,老师往往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决定每个知识点解释的详略;在回答老师问题时,打字输入也较麻烦于口述。

从此来看,网课确有缺点,但是,事实上,不少老师也反映了部分学科的部分章节的教导效果要明显优于在校上课。

由于上网课时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课件,资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使得如语文、英语、政史等科目的教学能够变得更加详细充实,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知识点。

家长不必过分担忧孩子使用电脑、手机问题。

要上网课,就必然要将电子设备交予孩子,但是孩子能否健康使用这些设备、能否有效控制自己贪玩的心,让家长头痛不已。

确实,有少数学生存在打着上网课的名义实则在偷偷玩电脑的情况存在,更有学生充分利用分屏功能实现“学习和玩乐两不误”。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较好”的文章如何完成华丽转身变“优秀”不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望是——登堂入室,学会写文章,而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盼是——凤凰涅槃,完成由“较好”向“优秀”的蜕变,让自己的文章羽化飞升,二次华丽转身。

要解决“较好”文章的“升级换代”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两大难题:1.哪些因素制约着“较好”的文章向“优秀”的文章华丽转身?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笔下的“较好”化蛹成蝶?一.明确制约写作水平提升的要素和具体问题【例析】秋风落叶1.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2.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口语)在了那里,但这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要歌咏的,是被遗忘了的父亲。

3.那一次,是(多余)父亲第一次出差,(应该用句号)可能是(多余)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因为)(缺失)父亲(用词重复)平时的(多余)不善表达,父亲(用词重复)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

(少了冒号,引号内部少了感叹号,外面多了句号)顿时我察觉到(多余)父亲呆住(口语)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

(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多余)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多余)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

(两种头发两种状态,怎么可能?)4.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

5.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

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应该是趴)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应该是吓)呆了,(个别)(多余)几个同学来扶(少了“我”)却怎么也扶不起来。

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应该是“趴”)在地上,用别样(用词不准确)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用词不准)而去。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写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层次不清、表达不够精准的情况,导致文章失去重点和魅力。

因此,如何凸显层次感成为了写作中必须掌握的技巧。

一、分析文章结构,确定重点在写作前,先分析文章内容和结构,确定主题和重要观点,以便把握文章的层次和结构。

如对于一篇议论文,应该先明确立论观点,然后以事实和论据,加以支撑,最后做出总结或得出结论。

而对于叙述文,则应该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有起承转合的脉络。

确定重点是文章凸显层次感的第一步。

二、注意段落结构,排除无关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每个段落的结构也是很重要的。

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用有力的陈述或论证方式,把思想表达出来。

同时,应该避免在段落中出现无关的信息或话题,以免影响文章的重点和层次感。

三、使用连词,建立联系文章的层次感和逻辑性,离不开一些对应和联系。

使用连词,能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密和有条理。

如表示添加的连词:而且、同时、更何况等。

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然而、可是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此、所以、因为等。

使用恰当的连词,能够帮助文章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让文章更具层次感。

四、用引言和结论,突出主题引言和结论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在引言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典故以及现实案例等方式,使文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结论中,应该总结文章的论点、核心思想和意义,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和层次感。

五、加强修辞手法,提升语言魅力修辞手法是文章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魅力,凸显文章的层次感。

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适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够提高文章的格调和品味,让文章更具吸引力。

总之,凸显层次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需要紧密结合文章内容和结构,加强段落结构和联系,使用恰当的连词,突出文章主题和观点,加强修辞手法,提升文章语言魅力。

考场作文增彩指导

考场作文增彩指导

考场作文增加文采的绝招第一节:底蕴成句第一种情况,引用古诗文。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直白让人感觉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

表达式为:名言+意境。

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该层次重点在于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

意境的理解多数遵循传统的认知,但个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往往更能出新意。

有时表达为:名言+品德。

如: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该层次重点在于把握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和名言所表现的优秀品德。

有时表达为:名言+其它。

如:①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

②我憧憬归隐于“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

引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名言后面表述的内容有时是无法确定的,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变化无穷。

因此本层次的准确表达式为:名言+解说(或阐述)。

第三个层次是将诗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

如:①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②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③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

④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前二句是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二句是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

这一层次已经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

第四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

如: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

第二种情况,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

表达为:名人+名事。

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

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

”“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地展示。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

凸显层次感,指导写作新材料升格作文层次感是指文本结构有层次分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主次关系来组织,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思路。

写作中如何凸显层次感,下面将给出几点指导。

一、清晰的主题句主题句是段落中的核心句子,通过它来确定该段落的主题和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凸显层次感,主题句必须非常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眼就看懂该段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层次分明的目的。

二、合理的分段合理的分段能够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层次感,而错乱的分段会使文章难以理解。

分段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来确定,对于讲述的一个具体内容,应该尽可能地放在同一段中,使得该段的主题更加鲜明。

三、明确的结构文本的结构对于凸显层次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将全文的主题和思路连接在一起,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如段落标题、数字、符号等,来凸显文章的结构。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写一篇关于旅游景点的文章,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一、文章引言二、景点介绍1. 景点地理位置2. 景点历史背景3. 景点旅游景观三、旅游建议1. 最佳旅游时间2. 旅游路线推荐3. 旅游注意事项四、结束语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框架和思路,凸显文章的层次感,让读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四、恰当的转换在文章的不同部分之间,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以便使文章更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感。

这些转换可以采用过渡语句、引言、合理的段落之间的联系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凸显层次感的文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句,合理的分段,明确的结构和恰当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连贯、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层次分明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层次分明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层次分明高考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让作文层次分明是关键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清晰的结构是实现层次分明的基础。

在动笔之前,应该先构思好整篇文章的框架。

比如,可以采用常见的总分总结构。

开头点明主题,中间通过多个段落分别阐述观点或论据,结尾总结升华。

以议论文为例,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出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部分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分论点,且分论点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从重要性到必要性,或者从现象到本质。

结尾部分要对前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主题,并适当展望未来或者提出呼吁。

其次,合理的段落划分有助于层次的展现。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段落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段落会让读者感到疲惫和混乱,过短的段落则可能显得零碎和缺乏连贯性。

一般来说,每个段落控制在 200 300 字左右比较合适。

而且,段落之间要有过渡句或者过渡段,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

比如,在论述完一个分论点后,可以用“不仅如此”“再者”“另外”等词语来引出下一个段落,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章的层次和逻辑。

再者,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标志性语言能够增强层次的清晰度。

比如,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可以用“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递进关系时,可以用“不仅……而且……”;表示转折关系时,可以用“然而”“但是”;表示因果关系时,可以用“因为……所以……”等等。

这些连接词能够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各个观点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

在内容安排上,也要注重层次的区分。

比如,如果是写记叙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展开,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清晰的起止和重点;如果是写议论文,要对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阐述,避免重复和混乱。

另外,运用小标题也是使作文层次分明的一个有效方法。

高考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

高考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领跑高考—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上)【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温家宝等政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武警和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

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

志愿者从四面八方会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送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

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5天只睡了7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电视台24小时播报。

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

捐款、鲜血、义演、关注……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8全国卷Ⅰ“”为“”。

所供材料不仅摄取社会重大新闻事件,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展示,而且时间极度逼近临考状态,6月7日考试,材料涉及时间竟然到了5月19日!可以说是开高考作文直接关注时事之先河,很明显倡导高考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从材料的内容范围来看,立意角度很多。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既是责任的宣言,又是观念的转变;政民,国际国内,齐心救灾,这既可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温暖,又可发现“人文关怀”的泛人类化趋势;中学教师、县民政局长舍身救人,忘我工作,这既体现着奉献的伟大与人性的崇高,又凝结着平凡人生高贵内质;“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这既说明一个民族的爱心永存,又体现着面对灾难的众志成城;“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可以写个人的爱心体验,也可以思考民族的团结力量……总之,这个材料作文的立意范围比较宽泛,只要是由材料所列举的方方面面勾起的,考生面对地震灾难的真切体验、感悟与思考,就都应在范围之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场作文升格示例系列之【定位材料显化层次】
——议论文《脱掉长衫更精神》升格演示
【失误作文】
脱掉长衫更精神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磕头是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据说,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
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

记得慈禧太后要见一个西方传教士,可是传教士只会握手,不肯磕头,这可难坏了老佛爷,到我堂堂中华,见我巍巍太后,不行跪拜之礼,岂有此理?最后多亏太监李莲英给解了围。

李莲英告诉老佛爷,外国人没有膝盖骨,不能下跪。

于是老佛爷免除了教士的磕头之礼,顺利完成接见任务,又维护了国家尊严,真是皆大欢喜。

记得阿Q在判处他死刑的时候,让他站着,而不是跪着,他怎么也不习惯。

可见,磕头之于中国人是何等重要的礼仪。

可是今天还有几个喜欢磕头呢?
从小背古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现在桃符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春联,难道还要把春联重新换成桃符吗?用春联而不用桃符,并不影响我们做中国人。

相反,非要把春联再改回桃符,这要浪费多少木材?再说禁燃鞭炮。

现在家家有电视,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看各种文娱节目,不比放鞭炮有意义?它据统计,在未禁放鞭炮的时候,每年春节要死伤许多人。

鲁迅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搞迷信。

满清人入关,强迫汉族男人要像满族男人一样,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

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习惯,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

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到处剪辫子,这一下许多人又不习惯了。

阿Q就因为钱秀才留洋剪了辫子而骂他是“里通外国的人”,称他为“假洋鬼子”,可见他对辫子是多么的深情。

他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他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

其实,那辫子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
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我们不必为被潮流抛弃的枯枝败叶而惋惜。

【得失评点】
文章略具议论文的规模,开往迅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紧围绕扣中心论点举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问题是对引用的材料缺少议论和分析。

材料是丰富的,读来有应接不暇之感,但是,增加材料而未增加论证的层次,变换论据而没有变换论证的角度,只是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叠床加屋,无法使议论深入和丰富。

论证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中心论点一提,几个例子一举,便以为就是一篇议论文,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误区。

【升格建议】
议论文要克服简单列举的毛病,就要学会给材料定位。

所谓给材料定位,就是要明确每一则材料从哪一个侧面、哪一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让材料一以当十,各施其职,保证论证链条连续而不赘余。

具体方法,常见的有如下两种:一是浅层定位法,即对材料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明行文思路,比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区域差异,属性差
别,等等;二是深层定位法,即围绕中心论点,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让每则材料直接为每分论点服务,以避免重复用例,增加论证层次。

【升格文一】
脱掉长衫更精神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提出中心论点: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翻开历史看看,一路走过来,我们丢掉了实在不少啊!
先从礼仪。

磕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拜寿要磕头,请安要磕头,谢罪要磕头,磕头成了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必不可少的一个“礼物”,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磕头呢?中国封建社会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磕头就是这样一种意识的体现,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是理所当然的。

【磕头——从礼仪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再说用物。

鲁迅说中国人发明火药用来制爆竹,搞迷信。

其实爆竹不完全是迷信用品,它在先人更多制造喜庆气氛的用物,可是,现在许多城市发布文告,禁止放爆竹。

古代人们居住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

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

所以,像燃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爆竹——从实物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说发型。

满族人喜欢留辫子,清人入关后强迫汉族男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族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乖乖地留起了辫子,由不习惯而习惯,逐渐变成传统。

钱秀才因为留洋剪了辫子而被阿Q视为“里通外国”,称他为“假洋鬼子”。

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阿Q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而是用盘辫术来对付革命党人。

可是,现在莫说汉族男人,就是满族男人,还有谁愿意拖一条长长的“尾巴”招摇过市呢?
【留辫子——从发发型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它在不断地生成新内容,又在不断地抛弃旧内容,没有抛弃就没有新生,没有新生就没有历史的前进。

长衫马褂曾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回顾】
文章还是原来的基本结构,也是原来的材料,但是材料的作用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磕头”讲礼仪,“爆竹”讲用物,“辫子”讲发型,三个材料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一以当十,互不重复。

文章在具体论述时,分别用“先说礼仪”、“再说实物”、“最后说发型”来领起各段,既指明材料使用的角度,又显示了行文的思路,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升格文二】
脱掉长衫更精神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首先,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丢弃。

传统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精华,有糟粕,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就说磕头吧,这种繁文缛节源起封建社会,它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

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它早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

在传统文化中,像磕头跪拜之类的封建糟粕,何必要死抱着不放呢?
【“磕头”——从“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的角度使用材料】
其次,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

传统文化是祖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实际逐渐建立起来的,许多内容对当时的生活是适合,但是到了今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未必也适合今天的生活。

比如放鞭炮,中国早就有之。

那时候,人们居住比较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也不太容易造成事故。

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几千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

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

所以,像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放鞭炮”——从“于今无用必须搁置”的角度使用材料】
再次,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

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人入关强迫汉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接受了。

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当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的时候,许多人对于没辫子倒显得极不习惯起来。

到了今天,不仅汉人,连满人也都不留辫子了。

传统是一个生成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

【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传统不是一层不变”的角度使用材料】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唐诗宋词,韵味无穷;传统是长衫马褂,酸腐拖沓。

吟咏唐诗宋词,我们更高雅;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回顾】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结合材料提出了“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和“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这样三个分论点,让一个分论点统帅“磕头”,让第二个分论点统帅“放爆竹”,让第三个分论点统帅“剪辫子与留辫子”,每一个材料直接为一个分论点服务,各尽其能而不互相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