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深度解析
历史趣谈为何说柏林战役的惨烈程度创下了血腥记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柏林战役的惨烈程度创下了血腥记录?
导语:柏林战役是世界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柏林战役的胜利成功粉碎了德国法西斯集团2次的反攻,柏林战役也是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
柏林战役是世界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柏林战役的胜利成功粉碎了德国法西斯集团2次的反攻,柏林战役也是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除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之外柏林战役血腥记录也一直被后世人民不断提起,这场战争中一共损耗了上百万的兵力和不可计数的装备。
柏林战役交战双方一共集结了286万的兵力,柏林战役中苏联方面一共有206万的步兵,德国方面包括意大利一共集结80万的军士,根据柏林战役战后的统计数据记载德国在这场战争中死伤逾48万人,苏联死伤逾100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148万名无辜的士兵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创下了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
后代历史学家对于柏林战役的战况一直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在柏林战役中发生了很多巷战,都是士兵们直接用刺刀进行肉搏,仅仅在维也纳战役中,德国就损失了20万兵力,红军每前进一公里就会损伤2万人。
除了人数之外,装备也是柏林战役血腥记录中的一部分,德国在开战之前,号称有80万军团,9个摩托车师和6个装甲师还有48个步兵师,但是可惜6个装甲师在东路战线全军覆没,也就是说德国处心积虑造出的高精尖装备在这一场战争中损伤殆尽,失去了700门火炮和火箭炮。
柏林战役惨烈程度
柏林战役惨烈程度由4月26日算起,这天苏军向柏林发起总攻。
苏军的坦克车一辆接一辆地碾过柏林的大街小巷,炮筒向每一个射出子弹的窗口猛烈轰击。
柏林城中的250万幢建筑所剩无几地化为了满
生活常识分享。
柏林会战:纳粹法西斯的最后挣扎

柏林会战:纳粹法西斯的最后挣扎柏林会战是1945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柏林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结束时,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德国无条件投降。
这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灭亡,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双方兵力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合计250万人,其中作战部队206万人(含波兰军队15.6万人),6250辆坦克和突击炮,41600门火炮,7500架飞机。
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共约55万人,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还有柏林卫戍部队共约12万人,合计约80万人。
战役背景1945年春,苏、美、英等盟国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攻入德国本土。
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美英先头部队也到达易北河附近,距柏林不到120公里。
军事上陷于腹背受敌的德国,物力枯竭,士气低落,可谓败局已定。
但希特勒困兽犹斗,竭力拖延战事,指望反法西斯同盟发生分裂而使战争出现转机。
德军统帅部把阻止苏军向柏林进攻作为主要目标,防守该方向的是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并建立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
由于拥有兵力兵器的绝对优势,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实施多路突破,合围德军集团,尔后将其分割并逐一消灭。
战役经过多路合围兵临城下1945年4月16日凌晨5时整,朱可夫下达攻击命令。
20分钟后,苏军的炮火和轰炸机的炸弹都被倾泻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
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第一道防御地带。
与此同时,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于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发起进攻,迅速渡过尼斯河。
但当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推进到第二道防御地带的枢纽泽洛夫高地时,却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
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所有炮火猛烈炮击,然后近千辆坦克排成纵队向前推进。
柏林战役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正式爆发。
这场战役历时52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成功攻克了柏林,宣告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人,我深感柏林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对柏林战役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二、柏林战役的历史背景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形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
在东线,苏联红军已经逼近德国本土,而在西线,盟军也在加紧对德国的攻势。
此时,德国面临着东西两线夹击的困境。
2. 柏林的战略地位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谁控制了柏林,谁就掌握了德国的命运。
因此,柏林成为了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争夺的焦点。
三、柏林战役的进程1. 苏联红军的攻势柏林战役爆发后,苏联红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对柏林发起了猛攻。
红军兵分三路,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对柏林实施包围。
2. 德国国防军的抵抗面对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德国国防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然而,由于兵力和装备的劣势,德国国防军的抵抗逐渐陷入困境。
3. 柏林城内的巷战随着苏联红军的逼近,柏林城内的巷战愈发激烈。
双方在街道、建筑物、地下通道等地展开了殊死搏斗。
4. 柏林战役的结局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投降,纳粹德国正式宣布灭亡。
四、柏林战役的感悟心得体会1. 英勇无畏的苏联红军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英勇无畏,敢于拼搏,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种英勇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悲剧的德国国防军柏林战役中,德国国防军由于兵力和装备的劣势,陷入了困境。
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悲剧。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 历史的警示柏林战役的胜利,宣告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我们应该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让历史不再重演。
4. 民族精神的力量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柏林会战一战让苏联士兵永生难忘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柏林会战一战让苏联士兵永生难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导读:首先,柏林战役其实就是一个法西斯帝国覆灭的过程。
可以说,自从苏联、英、美三大强国开始计划攻克柏林开始,也就意味着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主义即将走向灭亡。
而苏联也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成为了二战结束以后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
当然,无论如何,任何胜利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包括柏林会战。
想当初,正当希特勒在铺满碎石的总理府的花园里,轻拍着他第三帝国少年卫士的脸颊,庆祝他56岁生日时,苏联已经逐渐攻破了德国东线,进逼到了柏林城下。
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西面,盟军同样对德国开始发动了猛攻。
从3月初开始,盟军的八个集团军就沿着莱茵河的西岸排成一线,并且,还在大规模的空袭和炮火掩护下,利用大量的两栖舰艇,将盟国空降集团军的两个师都空投在了德国在河东岸的防御工事的后方。
加上,西线德军的真正兵力只有26个师,所以,导致德国是危在旦夕。
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还是决定要血战到底,死守柏林。
于是,柏林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当然,尽管在1945年,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希特勒也是最后的挣扎,但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强大的军队——德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并且,由于盟军此时距离柏林还尚有距离,德军主要敌人就是苏联,所以,它就将自己在柏林的所有主力部队都集中了起来,专门对付苏联军队,共有214个师,其中,有陆军8个师,外加,200多个突击营,总兵力超过了20万。
然而,由于已经到了苏德战役的最后阶段,所以,苏联的统帅朱可夫竟然采取了一种超常规的打法,也就是当夜袭刚刚开始,苏联军队首先就将探照灯全部打开,刹那间,刺眼的亮光就将德军的阵地给照的如同白天一样通明,同时,也深深刺痛了德军的眼睛。
所以,导致德军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被动状态。
加上,苏联军队的轰炸机又在德军阵地的上方不断投掷炸弹,所以,一时间德军是伤亡惨重。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德国军队就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等到1945年4月21日的清晨,当朱可夫的苏军坦克部队开进北郊柏林的时候,德军就与苏军再次展开了一场生死巷战,于是,此时,到处都是德军和苏军的尸体。
德国的崩溃柏林战役

德国的崩溃柏林战役德国的崩溃:柏林战役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纳粹德国采取了最后的抵抗,与盟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该战斗被称为柏林战役。
这场战役在德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崩溃和二战的结束。
本文将重点探讨柏林战役的过程与结果,揭示其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第一节:柏林战役的背景在进入1945年的春季,纳粹德国以及其反法西斯同盟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盟军已经在欧洲各地占领了大片领土,使纳粹德国处于困境之中。
柏林成为了纳粹德国最后的防线,希特勒和高级纳粹党干部驻扎在这里。
第二节:柏林战役的过程柏林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开始,苏联红军等盟军决心攻占柏林,迫使纳粹德国无路可逃。
苏联红军以及其他盟军在柏林城外形成了包围圈,轰炸和炮击柏林的防线。
纳粹德国坚守者不愿认输,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盟军主力优势以及战略失误,纳粹德国的崩溃已经不可避免。
第三节:柏林战役的结果与影响1945年5月2日,柏林宣告投降,纳粹德国在柏林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伤亡,并最终战败。
这场战役的结果影响深远,标志着纳粹德国的灭亡和盟军的胜利。
柏林战役也正式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第四节:柏林战役的历史意义柏林战役的结束意味着纳粹德国的统治的彻底终结,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得以终结。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揭开了二战的最后一页。
柏林战役也标志着欧洲重新进入了和平与重建的时期。
结论:柏林战役是纳粹德国的最后阻击,也是二战胜利的关键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不仅结束了纳粹德国的统治,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和平。
我们应该铭记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并且珍视和平与合作,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柏林战役红军攻占德国首都

柏林战役红军攻占德国首都二战期间的柏林战役是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也是红军迈向胜利的关键一役。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发动了柏林战役,最终成功攻占了当时的德国首都柏林。
本文将围绕柏林战役的背景、红军的战略部署以及战役的进程进行阐述。
一. 背景当时,德国失去了东线的优势,盟军已经从西线对德国展开攻势,苏联红军则希望能够首先攻占柏林,以达到快速结束战争的目的。
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占据着重要位置。
攻占柏林不仅有利于削弱德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还能够对德国有更大的心理冲击。
二. 红军的战略部署为了攻占柏林,苏联红军制定了周密的战略部署。
红军采取了渐进式攻势的策略,以逐步地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
他们先是在柏林东北部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目的是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和兵力。
随后,红军主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向柏林市区推进。
红军将部队分为三个方向进攻,以迷惑德军的判断,并迅速消耗他们的战斗力。
三. 战役的进程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开始了对柏林的最后攻势。
士兵们奋勇争先,坦克部队在市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红军不断向前推进,一举攻占了柏林北部的重要地点。
随着苏联红军的推进,德军开始感到绝望,纷纷投降或逃离柏林。
4月30日,红军的步兵部队进入了希特勒的地堡,但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
5月2日,苏联红军最终攻占了柏林,红军的军旗在柏林市区升起,标志着红军取得了柏林战役的胜利。
四. 影响柏林战役的胜利对于二战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红军的胜利加速了德国的溃败,使德军的防线瓦解,也对纳粹德国的政权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此外,柏林战役的胜利也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进程,为纳粹德国的战败打下了决定性的一击。
柏林战役红军攻占了德国首都,不仅是对德国征服的象征,更是对纳粹主义的重大打击。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苏联红军距离最终战胜德国只剩下最后的一步。
而与此同时,这场战役也让全世界见证了苏联人民的英勇和顽强精神,以及他们在战争中取得的巨大牺牲和付出。
揭秘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有哪些
导语: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就是一个帝国覆灭的全过程。
从苏联英美三大强国开始计划攻克柏林开始记录,一直到柏林完全被攻克之后,城市人民悲惨的下
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就是一个帝国覆灭的全过程。
从苏联英美三大强国开始计划攻克柏林开始记录,一直到柏林完全被攻克之后,城市人民悲惨的下场结尾。
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记录在整个攻克过程中标志事件。
纵观整个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通过八个部分可以完整的看到整个德国柏林的覆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主义的粉碎。
苏联和英美在1944年就开始决定击碎纳粹主义,而斯大林在这场战役中付出极大,就连最后的对决也发生在苏联与柏林中。
这也给战胜国在划分欧洲版图的过程中,苏联不自觉地就占得优势。
在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中,也可以看到德国,作为曾今的强国的逐渐覆灭。
德军在当时的世界上相当强大,这也是希特勒闪击波兰挑起二战的底气,但是在苏联和英美进行围剿的时候,长久的消耗也让德国承担不起。
另一方面,日本被美军直接打到家门口,不敢轻举妄动。
孤立无援的德国覆灭是必然的。
作为德军的领导人希特勒他的生日也是在炮火中度过,当时的希特勒依然是雄心勃勃。
但是在苏联逐渐攻破德国东线,进驻到柏林的时候,希特勒在自己的府中饮弹自杀。
当时的柏林人民甚至主动向攻进来的苏联军队提供白面包,主动求和。
而德国的军官们在淫乱中麻痹自己。
被攻克的柏林,人民的生活惨不忍睹。
柏林战役苏军的暴行是什么
柏林战争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志着。
希特勒的最后日子柏林之战

希特勒的最后日子柏林之战柏林之战是二战末期的关键战役,也是希特勒的最后日子。
本文将从希特勒及其决策、柏林之战的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段历史。
希特勒及其决策在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已经处于劣势,而希特勒对于战局的判断却严重失误。
他坚信德国一定会获胜,并将希望寄托在了终极武器——V2火箭以及新型喷气式飞机上。
然而,由于生产能力和战略资源匮乏,这些新武器的影响力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同时,希特勒还犯下了一个决策失误,那就是将兵力分散至各个战线,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重点。
这就使得纳粹德军陷入了被敌人孤立、分割并最终击败的境地。
柏林之战的经过在柏林之战前,苏联红军已经在东线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逐渐逼近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的柏林进攻正式开始。
红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对德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进攻。
而柏林的防御工事并不完善,这使得德国军队在城市战中更加困难。
尽管希特勒下令进行顽强抵抗,但德国军队人员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4月30日,希特勒和他的妻子埃娃·布劳恩在柏林的地下掩体中自杀。
这标志着希特勒的最后日子,也是纳粹德国的终结。
柏林之战的结果柏林之战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红军在五一节当天攻占了柏林市中心,并最终在战后将柏林完全占领。
纳粹德国正式投降的日期是1945年5月7日,而柏林之战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柏林的陷落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的基本结束,纳粹德国最终在这场战斗中彻底崩溃。
总结柏林之战见证了希特勒的最后日子,也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完全失败。
希特勒的盲目自信和错误判断,导致了德国战局的崩溃。
而苏联红军的顽强进攻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并在柏林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影响深远,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战役深度解析本文对柏林战役——确切的说是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突破阶段进行详细解析,并附有大量图片配合解析。
战役准备由于苏联要赶在盟国前面攻克柏林,所以留给苏军用来准备该战役的时间并不长——尽管他们数月之前就到达了柏林的远接近地。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于3月29日与斯大林进行了谈话,4月1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柏林战役计划,此时距离战役发起,还有16天。
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还是准备好了一切物质保障。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计划使用四个集团军,第47,突击第3和突击第5,近卫第8集团军,以及第9坦克军,由屈斯特林登陆场发起进攻。
《巨人的碰撞》这四个集团军摆在第一梯队的共计23个师,他们正对塞洛高地。
也就是说,当时拥有72个步兵师的朱可夫方面军在最初只投入不到三分之一的力量用来争夺至关重要的“柏林之钥”。
除了这23个步兵师,另有12个步兵师作为集团军预备队或者第二梯队,按照计划他们由集团军司令员掌握,不投入最初的战斗。
例如,近卫第八集团军的战斗队形为共计6个师在第一梯队,2个师在第二梯队,1个师为集团军预备队。
(《崔可夫回忆录》)突击第3集团军,第79步兵军的3个师,近卫第12步兵军的3个师,计6个师展开在第一梯队,第7步兵军的3个师作为集团军预备队。
其余的步兵师分布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其他各集团军,即第61,第69,第33,第3集团军。
例如,第69集团军,拥有总数为10个步兵师。
而第33集团军更是拥有11个步兵师。
但由于这些部队所在位置并不适合参加首轮突击,所以他们只担任次要任务。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还拥有7个坦克、机械化军。
除了第9坦克军是独立的并且根据战役计划将用于首轮突击之外,另外的4个坦克军和2个机械化军均在两个坦克集团军内行动,即近卫第1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
由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兵锋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所以这两个坦克集团军的角色并非像以往的战役中那样作为“方面军快速集群”来使用,而是根据情况来看是否要投入突破阶段。
但在一开始的计划中,是不投入这两个坦克集团军的。
并且,在战斗打响之时,两个坦克集团军各有2个军位于奥得河东岸,而临时决定把他们投入战斗,需要时间来组织行动。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突破正面为30公里,即上面所说的23个步兵师将在30公里正面上对德军发起冲击。
如果有人认为这就是“人海”战术,那么只能证明其本身的智商问题。
须知,即便是步兵师,仍然可以采用双梯队或多梯队的战斗队形,以近卫第8集团军为例,其一梯队的每个师均采用了双梯队的战斗队形,即2个团在前,1个团跟进,师进攻正面为1400米,团进攻正面只有700米。
而1400米,正是苏军条例中规定的“一个8000人左右的步兵师进攻正面宽度”,其目的恰恰就是“为了防止战斗员过于密集而被杀伤”。
《战术,师战例》当然,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战场条件,1400米并非就是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但仗打到柏林的时候,如果有人认为苏军“呆板”那就大错特错了。
挡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之前的德军部队是“维斯瓦集团军群”,辖第3装甲和第9集团军,总计25个师,该集团军群总兵力55万(柏林战役德军一线兵力约为77万,1519台AFV,2224架灰机,9303火炮《柏林战役1945》)。
其最强大的集团军部署在塞洛高地及附近,仅仅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预计突破的30公里地段上就部署并展开了10个师:步兵第9,第303,第309,第169,第712师,库尔曼师,摩托化第20,第25师,以及明赫贝格和元首装甲师。
当然德军也并不是把部队都放在第一梯队,例如在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当面,德军第一梯队有3个师,第二梯队也有3个师。
(《崔可夫回忆录》)该图为美国人扫的苏联作战地图,位置为塞洛高地以南至铁路附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德军的防御部署。
由北向南标注了库尔马克师,第309师,第9伞兵师,第20摩托化师。
以及位于第二梯队的明赫贝格装甲师。
该地段为近卫第8集团军进攻地段的北半部。
我们一会儿还要用这个图。
德军沿柏林轴线的防御只有部分纵深有部队驻守。
这些防御阵地包括纵深达20到40公里的奥德河-尼斯河防线,这道防线包括三个守军充实的防御地带,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三个环形防线(外层、内层和市区)从工程的角度上来说,正对着屈斯特林登陆场和从登陆场经泽劳高地到柏林郊外的防御阵地是最坚固的。
(《巨人的碰撞》)由于德军能够从塞洛高地俯瞰奥得河河谷,导致苏军的一切行动都处于其视野之下,苏军很难达到突然性。
而连绵不断的筑垒地域,则更是使得苏军对塞洛高地的进攻带有强攻性质。
强攻,基本上就是“我知道你要从这里打”,双方明火执仗真刀真枪当面锣对面鼓的干!而天气是不利于苏军的。
4月份为汛期,导致奥得河极其大小支流涨水,漫滩之后不但造成泥泞,还使道路不堪重负,对于更加需要机动兵力兵器的进攻方来说,这就是很大的麻烦。
(《崔可夫回忆录》)关于探照灯众所周知,朱可夫方面军在进攻时使用了探照灯。
今年来流行的说法是,“探照灯不但没有帮助进攻,犯二造成了自己人的迷茫”。
例如,在《巨人的碰撞》中:朱可夫使用143架探照灯照射德军防线的出其不意的招数,不但没有穿透攻击部队前面的烟雾反而增加了混乱。
奥德河附近的几条道路很快就拥挤不堪,而这些道路的路肩又太软无法让车辆前进。
步兵的视线被探照灯光所迷茫,他们跌跌撞撞的前进了1.5到2公里才到达沿泽劳高地脚下的赫伯特运河。
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也有类似的评价。
我们也许可以看一份文件:此为1995年出版的苏联(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的解密文件的一部分,柏林战役为第15卷(部?),第二章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专题。
截得这部分是第69集团军(并非方面军主攻集团)在战役第一天之后就战斗的得与失向方面军做的报告,其中第三点专门谈到的探照灯的使用问题。
第42号文件:在这份报告中,出现了极具争议的两种评价。
但这至少说明了,探照灯在造成不良影响的时候,也有相当积极的一面。
此役之后,突击第5集团军在5月25日对柏林战役进行的总结中再次提到探照灯的问题:该文件编号第287号。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探照灯的使用存在问题,但苏军并未完全否定这一手段,并且进行了总结。
事实上柏林战役并非第一次尝试使用灯光迷惑敌人。
早在苏军斯大林格勒反攻时,其坦克兵就开着大灯迷茫了德军之后夺占了卡拉奇大桥,保障了合围的完成。
而苏军在解放基辅之时,雷巴尔科将军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的坦克不但开着灯,还使用了蜂鸣器,效果也得到了肯定。
塞洛高地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地,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柏林的天然屏障。
seelov镇,位于我们引用的上面地图中,第20摩步师师部所在,也就是图的下部偏右。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更为陡峭的高地南半部的作战地图。
不过靠着强大的脑补能力,可以尝试从北部作战地图来揣测南部,因为该高地是一体的。
这是两张截取的图片。
请注意看图上的不规则细线条,那是等高线,数字标示了每条等高线所代表的高度,或者某些制高点的高度。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说明高度变化越大,也就是坡度越陡峭。
塞洛高地比奥得河河岸平均高出了40至50米,有30°至40°的斜坡《突破》。
而高地向东则为奥得河河岸,视野开阔。
加上春汛使苏军行动变得迟缓,这里是优良的炮兵靶场。
沿塞洛高地构筑的是德军第二防御地带。
在第二防御地带东边是中间防线,也就是两条防御地带之间的阵地,这条阵地并非是主要的,而是让部队从第一防御地带向第二防御地带转移时能够有所依托。
更向东就是第一防御地带了,也叫主要防御地带。
从奥得河向柏林有三条防御地带,苏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主要防御地带,它构筑的最为坚固,由三道构筑有连续堑壕,永备火力点和土木火力点的阵地组成,该防御地带纵深为五至十公里。
这是近卫第8集团军的近卫第4步兵军所采用的战斗队形,以及其当面的德军防线示意图。
图中标注的德军为:第20装甲掷弹兵师的第76和90装甲掷弹兵团,即,该师两个团均位于一线。
第303多不尼茨步兵师的第300步兵团《the wehrmacht at war 1939-1945》明赫贝格师在seelov镇集结,作为第二梯队。
4月14日苏军主攻集团一线各师使用营或团级兵力进行了战斗侦查,成功楔入第一防御地带2至4公里,个别地段达到5公里。
《突破》很多人对苏军此举很不屑,麻烦回去找个专业人士问问,看看此举是不是破坏了第一防御地带的完整性。
同时此举还进一步查明了德军火力配系,而这些先遣部队是加强有大量无线电台的,身后的数千门苏军火炮自然是对此笑而不语。
同时,按照一般的阵地构筑方法,第一防御地带面前的开阔地绝对是发起冲击的步兵的梦魇,所有影响守军发扬火力的障碍物都会被事先扫荡干净,而那稀软的泥土中则布置了柏林战役中密度最大的雷区。
一张德国人在1940年绘制的法兰克福-屈斯特林-兰德堡地区的地形图。
我不知道这个图是不是用于军事目的,但是很详细,比例尺为1:100000。
原图30M+,我就不上传了,这个是截图。
放大之后看屈斯特林-塞洛高地的地形图好吧,我给标注一下蓝线为奥德河,绿线为塞洛高地地形开始升高的地方,这蓝线和绿线之间,是开阔地。
这是塞洛镇附近,注意那地形,平地瞬间升高,这是塞洛高地的典型特征,所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称塞洛高地“像一堵城墙”这张图也许是最直观的,但来自外国网友,据称是45°倾斜。
而且,我无法验证这个图就完全正确。
不过他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地形本身当然不是进攻方的障碍,它真正的障碍还是依托地形的德军守军。
作为防御方,德军很好的利用了塞洛高地这一地形。
而他部署的防御可以总结为:以及以上为苏军列兹尼琴科中将的《战术》一书中关于防御战斗如何组织的论述,德军在塞洛高地的布置基本上就符合这段内容。
德军在地形上最为出色的利用方法,是对反斜面的利用。
面向敌军的是正斜面,越过最高点之后就是反斜面。
如图,正斜面是易于遭受敌方火力杀伤和压制的,但由于弹道问题,地方炮兵想要压制反斜面的对手则比较困难。
上图只是一个示意图,即榴弹炮在一定距离内,炮弹划过棱线(高地最高点)但无法打击反斜面的目标。
当然,如果火炮向左移出一定的距离,采用较高的弹道,是可以打到反斜面目标的。
但,由于棱线阻挡了视线,目标的位置就需要采取别的侦察手段才能获得,比如航空兵。
或者提前标定好。
如果反斜面的敌人能够利用棱线,反斜面的洼地,森林,道路网,那么就能够极大地避免对手的炮火毁伤。
一个极为著名的战例,即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之战,志愿军既是利用了反斜面地形与强大的美军周旋。
打击遮蔽物之后的目标,除了给炮弹“加大药量”之外,最好是用拍击炮,采用“高抛弹道”进行射击,但迫击炮的射程较之各种榴弹炮普遍偏近,并且同样存在侦知目标位置的问题。
所以苏军步兵如果想把塞洛高地反斜面的德军纳入迫击炮射程,就需要在德军各种火力的围观下冲到距离高地极近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德军将能够凭借部署在反斜面上的炮兵,通过高地上的炮兵观察哨指示目标,给进攻方造成极大地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