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演讲稿
呼兰河传讲书人演讲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香氛。
与好书作伴,与智慧同行。
大家好!我是讲书人XXX。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分享的书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写的。
《呼兰河传》是一本风格明朗,却笑里含着沉痛的书,是一本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中国一个大时代的书。
我今天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一、作者简介二、作品概述三、作品精读四、作品启示五作品新生要想了解作品,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的一生和他的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萧红这个人。
萧红的一生及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成就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
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萧红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而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二、作品概述《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呼兰河传》讲书稿

《呼兰河传》讲书稿与好书作伴,与智慧同行。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本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 萧红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为原型,书写呼兰河畔故乡小城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令人悲悯的深刻人性。
是一本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了中国一个大时代的书。
这是我选择讲这本书的原因。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丧母,在祖父的陪伴下度过了孤独又美好的童年。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重要了力量。
1940年,旅居香港,创作《呼兰河传》。
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当时日寇侵华,东北全面沦陷,旅居香港的萧红对家乡魂牵梦萦,于是,她以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为故乡的人、故乡的城作传,创作了这部自传体小说,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缩影。
《呼兰河传》刻画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相交织的乡土世界。
小说中萧红与祖父相处的幸福时光,令我倍感温馨:祖父带着她在后园拨草、铲地,她却把韭菜错当野草给割掉了;她把祖父草帽上插了二三十朵花,祖父说这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闻得到;祖父还教她《千家诗》,虽然她不解诗意,但觉得念起来的声音好听,祖父就给她细心讲解……,萧红与祖父之间的深挚情感,让读者深深体会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团圆”的小童养媳。
她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但她打破了呼兰人所遵循的陈规陋习,于是被认定为有病。
她的婆婆请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小童养媳就这样枉送了性命。
小童养媳的悲剧,是作者对那个愚昧时代的血泪控诉,读来令人倍感沉痛。
《呼兰河传》在文学史上极受推崇,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呼兰河传演讲稿

呼兰河传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它以大时代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叫红苏的女孩在老山早期农村时代的坎坷命运和内心世界。
该电影深刻描绘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该片由李冰冰饰演主角红苏,她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里,家境贫寒,但她心中却有热爱生活的梦想。
她勤劳,聪明,但受到了时代的限制,只能接受旧有的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现状,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红苏人生中出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
她曾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被迫辍学,但她没有放弃,依然通过自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她也曾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但她并没有认命,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即使在《呼兰河传》的最后,她也没有停止奋斗,而是继续前行,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心中的梦想。
《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在红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勇于追求梦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面对重重困难,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故事鼓舞人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
从《呼兰河传》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山早期农村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当时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生活贫困,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但红苏的选择和奋斗却凸显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她代表了一种思想觉醒,是社会转型时期新一代农村青年的代表,她们拥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自主选择。
这些变化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发展和进步。
《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现实。
它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普通人。
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关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信仰,勇敢行动,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呼兰河传作文

呼兰河传作文《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小城,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
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但在我心中,它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呼兰河的冬天,那可真是冷得要命。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走在路上,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冻僵了。
大棉袄、二棉裤,全副武装起来,还是觉得冷风一个劲儿地往身子里钻。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在冰面上滑冰车。
冰车都是自己家做的,简单得很。
找几块木板,钉在一起,下面再镶上两根粗铁丝,这就成了。
拿着两根铁钎子,往冰上一戳,用力一撑,冰车就“嗖”地一下滑出去老远。
大家你追我赶,呼喊着,欢笑着,那场面热闹极了。
有时候不小心撞在一起,摔个四仰八叉的,也不觉得疼,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玩儿。
还有抽冰尜,这也是个有趣的玩意儿。
冰尜有大有小,各种各样的。
把冰尜放在冰面上,用鞭子使劲一抽,它就飞快地转起来。
我们比着看谁的冰尜转得时间长,谁抽得花样多。
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冰尜,能玩儿上一整天。
等到了过年的时候,那更是热闹非凡。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杀猪宰羊,蒸馒头,包饺子,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儿。
小孩子则眼巴巴地盼着能穿上新衣服,兜里揣着几块糖,满大街地跑。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其乐融融。
到了十二点,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我们捂着耳朵,兴奋地看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初一早上,早早地起来给长辈拜年,磕个头,就能收到红包。
虽然里面的钱不多,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然后就跟着大人去亲戚家串门,吃吃喝喝,玩儿个痛快。
呼兰河的夏天,虽然没有冬天那么有特色,但也有它的乐趣。
白天,大人们都去田里干活了,孩子们就跑到河边去捉鱼。
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一群群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我们挽起裤腿,下到河里,用手去抓。
可那些小鱼太机灵了,总是从指缝间溜走。
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用筐子来捞。
找一个大口的筐子,绑上一根绳子,放到水里,等鱼游进去,再迅速地提起来。
《呼兰河传》发言稿

《呼兰河传》发言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分享一部文学作品《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作品,以转抄张大炮的传说为蓝本,描述了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北方农村生活。
小说通过对呼兰河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困境、家庭的痛苦和个人的追求。
小说以主人公小山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
小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苦难的煎熬。
他的父亲是个常年奔波于城市的农民工,母亲则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妇女。
由于家庭贫困,小山只能通过辍学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渴望,他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并且靠着努力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这样的故事在农村并不罕见,但是《呼兰河传》通过真实叙述和精心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山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坚持追求的毅力。
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小山的父亲,他的命运代表了大部分北方农民。
他们以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对待生活,他们追求希望,但又被生活的困境束缚。
小山的父亲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土地,在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
然而,他不得不经历无数的辛酸和困苦。
他长时间地与家人分离,艰辛工作以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个故事并不罕见,但是作者通过真实的叙述,让我们对身处困境的农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除了小山和他的父亲,小说中还描绘了其他一些人物的生活。
他们有的是农村的老师,教育并灌输农村孩子的知识;有的是小山的同学,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帮助;还有一些外来务工者,他们在城市里寻找机会,但却往往被剥削和欺压。
通过这些人物,作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困境。
《呼兰河传》通过对小山一家人以及周围人物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苦难和希望。
作家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深入人心。
小说激发了人们对农民的关注和关怀,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也让我们对社会公平和农民权益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温情的家族传奇,更是一部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呼兰河传演讲稿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 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 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 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 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 传〉》)
萧红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诚实 面对自我的作家─不受意识形态 的牢笼,也不受文体技巧的束缚, 更不受政治环境的干扰。她为 “乡土小说”做了最好的见证, 也为“女性问题”提供了探解之 道,值得今人仔细借镜。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人教版)第 7课选读课文(祖父的园子) 《火烧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四年级上册(人教 版) 《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1课课文)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 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 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 神”。1935年,在鲁迅 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 作《生死场》。1940年 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 《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 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 次年病逝。年仅31岁。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 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 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 港。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 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 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 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 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 作家不在《呼兰河 传》不像是一部严格 意义的小说,而在于 它“不像”之外,还 有些别的东西—一些 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 人的东西:它是一篇 叙事诗,一幅多彩的 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歌谣。” (《呼兰河 传·序言》)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呼兰河,宁静而悠远的小河流,它的每一滴水都沁人心脾,每一声涓涓的流淌都带着一种凄美的动人。
而这凄美的动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清澈和纯净,更是因为它沉淀了无数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首歌谣,唱出生活的哀愁,唱出人们的悲欢离合。
在这一条小河边,有许多许多人的故事,在这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歌谣,每一条血管都是一根琴弦。
而其中最为动人的故事,便是传颂了千百年的《呼兰河传》。
这是一支凄婉动人的歌谣,讲述了一段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也讲述了呼兰河畔人们的悲欢离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靖的年轻人,他生长在呼兰河畔的小村庄里,家境贫困,但他依然心怀大志,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邂逅了河畔的一个姑娘,名叫王小花。
王小花是村里的一位姑娘,生活质朴,性格直率,她和李靖一样也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两个年轻人因缘际会,相互倾心,他们在呼兰河畔度过了青涩而美好的岁月。
他们一起看日出,一起赏花开,一起欣赏呼兰河畔的美景。
他们的爱情如同呼兰河水漫过的红荷,亭亭玉立,娇艳动人。
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不尽人意的玩笑。
在李靖与王小花相知相恋的日子里,呼兰河畔的一场洪水席卷了整个村庄。
李靖和王小花努力奔走相救,但是却无法逃过这场灾难。
洪水带走了王小花的父母,李靖也受了伤。
当一切平静下来,村庄变得一片狼藉,王小花不幸失踪了。
从此,李靖的生活就像呼兰河水一样,变得黯淡无光。
他重重的心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在呼兰河边守候日夜,希望能够等到王小花的归来。
岁月如流水,愿望如鸿雁一般难以实现。
或许,王小花已经永远的离去,成为了呼兰河水的一部分。
而李靖只能默默地吟唱那首凄婉的歌谣,作为对王小花永恒的思念。
这样的故事,是呼兰河又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它唤起了多少人心底深处埋藏的思念。
呼兰河如一位岁月沉淀的老者,在它的怀抱里,混杂着无数悲喜交加的故事。
每一滴河水都浸泡着人们的心事,每一声流淌都述说着生命的沧桑。
呼兰河传演讲稿

呼兰河传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作品——《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呼兰河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与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呼兰河传》以东北农村为背景,以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画面。
小说以女主人公杨丽华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她的命运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坚强意志。
杨丽华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但她却始终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坚韧不拔。
她的一生就像呼兰河水一样,虽然曲折而坎坷,却始终向前流淌,永不停歇。
在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杨丽华的坚韧与勇敢,还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活的真谛,她的坚持和勇敢让我们深受感动。
通过她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不易,看到了她们在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磨难,也看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家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景和人物,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种朴实、真挚的生活气息。
通过《呼兰河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最后,我想说,《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活的写照。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坎坷与困难,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坚持向前,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让我们向作家萧红致敬,向所有在生活中坚守、奋斗的人们致敬!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写的。
萧红,原名张乃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读罢全书,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
呼兰河在北方的大地上,蜿蜒流长,沿城而过。
萧红正是在这河水边的土地上生长,在这块质朴淳厚而同时又充满苦难的黑土地上。
这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她倾心眷恋,城与人都与她血肉相连。
对于呼兰,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诉说不尽的复杂情愫。
在这里,她感受到了爱,也饱尝了冷漠。
在渐行渐远的流年里,呼兰城之于萧红都有着欲说还休的感情。
有时我想,东北那一方雄性色彩浓郁的白水黑山,就是萧红力量和灵感的源泉。
同时也是她悲剧的渊薮。
她笔下的故乡,她笔下的世界,在她心里是那样自由。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读她的小说,仿佛在聆听着一曲一曲凄婉动人的歌谣。
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又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
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虑。
同时,也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童年感到惋惜。
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
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
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去读一读这本《呼兰河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