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中国古代诗歌史前位置

合集下载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古诗词发展简史

古诗词发展简史

古诗词发展简史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创作和口头传承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特点:1. 古代民歌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代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劳动、感情和祭祀等内容。

2. 先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包括风、雅、颂三类诗。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遗产,体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社会风俗、政治道德、爱情婚姻等。

3.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乐府的设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代表作品有《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同时,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也开始出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 5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

代表作家有曹操、曹植、陆机、陶渊明等,他们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并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描写。

5.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诗词的鼎盛时期,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唐代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作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代则以词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情感丰富,表现手法独特。

6. 元明清时期(1279年- 1912年):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古诗词逐渐走向了衰落,但仍然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词人活跃在这个时期。

元代的元好问、萨都剌等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杨慎、李时中等人则以研究古典文学为己任,对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悠久,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类精神的独特贡献。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表格)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表格)
庾信
突破齐梁体
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及屈身从仕异国的愧耻不安
冶艳而刚健

初唐
“初唐四杰”
改造宫体诗
主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
明快清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关注社会生活和政治问题。
雄浑刚健
盛唐
李白
“诗仙”
向往功名,又不愿自卑其格
感情主观、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表离情别思,宦游失意,叹人生短促
五言抒情
编入萧统《文选》
建安
建安文学
三曹建安七子
一扫汉末颓唐
反映社会丧乱、人民苦难,有强烈的现实性
受乐府民歌影响,风格“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汉魏风骨”曹植被誉为“诗中之圣
魏晋易代
阮籍、嵇康
五言咏怀诗影响后世
针对黑暗政治进行抗争
嵇康愤世嫉俗;阮籍佯狂放诞
西晋
《咏史》
真切描绘山水叙事、写景、说理兼源自。清新自然南北朝民民歌
南方民歌
内容关于男女爱情
缠绵,柔婉,语言活泼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最高成就《木兰辞》
题材广泛
感情直率,语言朴实
文文人诗
七言歌行
鲍照
创制七言歌行
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豪放、凌厉
五言
谢朓
影响唐人五言绝句
处于天然,情深味长
“永明体”代表作家谢朓
取当前事情
细美婉约
五代
南唐
冯延巳
士大夫
忧生隐忧
李煜
故国之思
人生感慨
北宋
婉约
柳永
表现市井生活与羁旅情怀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诗歌起源课件28张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诗歌起源课件28张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体
1、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2、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的初步定

例:陶渊明《钗头凤》
3、悲秋 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屈原)
4、士不遇 例:辛弃疾、苏轼(乌台诗案)
5、忠怨—忠君爱国(却忠而被谤) 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赋比兴
•赋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铺陈排比: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305 首。
பைடு நூலகம்

汉以前被称为《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诗经六义
手法:赋 比 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复沓)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头。
《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风 民歌 十五国风 160篇
雅 贵族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二雅(《大雅》《小雅》) 105篇
颂 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大雅和小雅
1.描写对象不同:《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 王等之功绩;《小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 的文化形态,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

历史顺序的诗歌书

历史顺序的诗歌书

历史顺序的诗歌书
以下是一些按照历史顺序排列的诗歌书籍: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

2.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成书于战国时期。

3. 《汉乐府》:是汉代的乐府诗,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诗人所作的十九首诗歌,被认为是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5. 《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选集,收录了三百余首唐代的经典诗歌。

6. 《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品的选集,收录了三百余首宋代的经典词作。

7. 《元曲三百首》:是元代戏曲作品的选集,收录了三百余首元代的经典戏曲作品。

这些诗歌书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社会生活,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一、上古——口头歌谣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三、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四、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⑴三曹(曹操、曹植、曹丕)⑵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⑴西晋:左思⑵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⑴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⑵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五、隋唐五代——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2、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3、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4、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六、宋代——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2、苏轼(北宋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3、“诚斋体”:杨万里4、陆游(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宋诗特点(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七、元代——杨维桢(铁崖体)八、明代——高启、李梦阳与前七子、李攀龙与后七子九、清代——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2、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3、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等)词的发展史1、晚唐:温庭筠、韦庄2、南唐五代:冯延巳、李璟、李煜3、宋——⑴发展(以人物为线索):晏殊、欧阳修——柳永(长调慢词)——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善于用典,数量居两宋词人之首)⑵派别:婉约: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4、金元:元好问、萨都剌5、清: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6、元曲(小令、“叶儿”)前期(质朴自然)——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典雅工丽,远离现实)——张可久、乔吉、雎景臣等总结诗词发展规律1、发展规律: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义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首。

《诗经》分三部分。

《诗经》“六义”则指“、、、、、”。

“、、”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之一。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二)两汉时期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和汉末文人诗中。

1. 汉乐府乐府原指,“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皆为传世名篇。

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言格式,采用杂言和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皆为传世经典。

(三)魏晋南北朝汉末建安时期,“”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的独特风格。

魏晋之交,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为主流,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与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

(四)唐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

1. 初唐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2. 盛唐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和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和成就最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

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

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

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诗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属于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A 发愤著书的传统B 忧国忧民的传统C 放言无惮的传统D 曲终奏雅答案:C2、___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A 小说B 戏剧C 诗歌与散文D 神话答案:C3、《诗经》所收之诗,大致产生于___。

A 西周初年至战国B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C 春秋至战国D 整个周代答案:B4、《诗经·七月》是___。

A 爱情诗B 战争诗C 农事诗D 怨刺诗答案:C5、下面哪个不属于原始歌谣?A 候人歌B 弹歌C 蜡辞D 孔雀东南飞答案:D6、《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___来划分的?A 不同的地域B 不同的时期C 音乐的性质D 篇幅的长短答案:C7、关于《离骚》的题义___,下列哪个说法正确。

A 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B 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C 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D 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答案:B得分:0二、填空题1、“《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这段话反映了先2要特征。

3歌的最高成就。

45、后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评价。

7、诗句补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诗句补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屈原的作品中,《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10、诗句补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11、诗句补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离骚》)12、《山鬼》描写的是山神等待爱人,而爱人久久未来,山神独自黯然离去的场景。

13、屈原之后的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是悲秋成为历代文学创作的常见的主题之一。

得分:0三、名词解释1、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中根据乐调的不同将诗歌分成的三种类型。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故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3、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4、楚辞楚辞,既是一种诗歌体裁,也是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第二章汉代诗歌自测练习一、填空题12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3、《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南朝著名文论家刘4史》。

5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形式。

6、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得分:0二、名词解释1、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1、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镜头:热闹的场所(酒店、京都),突发性的事件,都是作者喜好描述的对象。

情节比较完整: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述了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

如《妇病行》《孤儿行》、《孔雀东南飞》等等。

有时情节还曲折多变。

《孔雀东南飞》扣住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与封建专制的矛盾,展开了丰富而曲折的情节。

兰芝不堪刁难,自请遣归,掀起波澜;仲卿求情,似乎能平息矛盾,但焦母态度蛮横,矛盾反而更加尖锐。

焦刘分手前的盟誓,使矛盾稍缓。

而兰芝被逼再嫁,又使矛盾激化。

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2、结合作品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一、填空题1、曹操的《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2、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4、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5、西晋太康涌现了大批的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左思。

6、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

7、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萧统加以收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

8、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9、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的是:西洲曲,木兰诗。

10、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11、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12、鲍照的代表作为《拟行路难》十八首。

13、南朝与谢朓并称为“大小谢”的诗人是谢灵运,其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2、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3、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由于时代的原因。

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4、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5、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