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客中行六首·其五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题目: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通过对兰陵美酒的描绘,表现了其在异乡的孤独感受。

B. 诗人以“琥珀光”来形容美酒的色泽,生动形象。

C. 诗人通过“但使主人能醉客”表达了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D. 诗人以“不知何处是他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并简要概括其主题。

答案:1. 答案:A解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通过品尝美酒来忘却乡愁的情感。

A项中“表现了其在异乡的孤独感受”与诗歌内容不符,其他选项均正确。

2. 答案:意象: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兰陵美酒,诗人以“郁金香”“琥珀光”来形容美酒的香气和色泽,生动形象。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美酒的香气和光泽,营造了一种愉悦、华丽的意境。

同时,诗人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无奈,增添了一丝忧郁。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如以“郁金香”象征美酒的香气,以“琥珀光”象征美酒的色泽。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美酒的华丽与乡愁的沉重相对照,突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的矛盾情感。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客居他乡时,通过品尝美酒来忘却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无奈。

诗歌以美酒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生活时普遍的情感体验。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得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得景象(限60字)2.诗中得“妇姑”就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得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就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得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得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4、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得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

试举两例分析。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得原因就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您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您同意她得意见吗?请简述您得见解。

、11、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得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瞧,诗人得“夏意”就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得作用。

2、第三句中得“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得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瞧全诗,诗人陶醉得“碧山”就是怎样得世界?从中瞧出诗人崇尚得就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汇总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汇总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2025届广东衡水金卷高三年级摸底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宿斜溪闻杜鹃韩元吉船窗初日弄晖晖,起坐胡床自揽衣。

无数青山随岸改,几声幽鸟唤人归。

鸥盟好在重游戏,蝶梦惊回果是非。

便拟走书闻稚子,归来同买钓鱼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虽为“夜宿斜溪闻杜鹃”,但诗歌是从次日清晨写起,与题意若断若续。

B.诗人看见朝阳洒下清辉,于是起身坐于胡床。

“弄”字化静为动,活泼有趣。

C.青山随行舟改变面貌,鸟儿送来婉转的啼鸣。

这里的“幽鸟”不一定是杜鹃。

D.眼前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感触,他准备写信约幼子归来垂钓,共享美好景色。

16.本诗颈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历史课上,吕老师引用《过秦论》中的“,”两句,来形容秦末广大百姓踊跃加入起义军的浩大场景。

(2)谈到中国古代桥梁时,陈老师引来用《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表达古代桥梁建筑之美,感叹古人比喻之精妙。

(3)古代文人,常常以乐景衬哀情,来加重哀伤的程度,如“,”。

02(2025届江西部分高中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

【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2)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二、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村行王禹称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3)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试分析一下“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2) 分析诗人把握了怎样的意境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⑶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⑷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六、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下题。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7(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7(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7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李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①啼寒素②。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③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④,恨血⑤千年土中碧。

【注】①络纬:名叫纺织娘的小虫。

②寒素:简陋的院落,也指清贫的人。

③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

④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

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⑤恨血:《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

B.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C.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

D.诗人的思想在这样枯寂黯然的夜里被牵扯着,他的肚肠都快要因此而愁直了,悲情溢于言表。

2.请简要概括本诗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相同之处和手法技巧方面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月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汇编
[训练要语]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宋代的陆游、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人。

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类型1唐代诗人——高考考查高频诗人(最近10年)
[必备知识]
[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

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

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

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

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宋·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9.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12.次北固山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唐·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注:麻姑即仙姑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

“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16.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17.水槛遣心唐·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18.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请分项说出这幅画的特色。

19.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0.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名句,试描绘出它所写的景色。

21.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江畔日暮时分的绚丽画卷和初夜宁静安详的柔美景色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那是什么?它反映出什么?22.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反映了。

3. 从全诗内容看,每一联可以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2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是司空曙的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

请结合全诗就此作简要赏析。

26. 和练秀才杨柳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1.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2.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3.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27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

“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28 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

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