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无为而治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项为老子思想;B项为孟子主张;C项为王守仁主张;D项为“二程”主张。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由此可排除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B两项;D项属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朱熹的理学理论属于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内涵则是体现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三纲五常”,故C项符合题意。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
慧能认为“心动”才看到风吹幡动的现象,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程颢认为“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主张“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终归宿,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排除A、B、C三项。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礼、法”并重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选C。
宋明理学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①正确;倡导“礼、法”并重属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②不正确;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③正确;宋明理学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故选C。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中央政权结构()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解析:选C。
图片为三省六部示意图,秦、汉、唐、明四个朝代中,只有唐朝实行这一制度。
2.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A.左丞相B.右丞相C.三司使D.枢密院解析:选C。
考查基础知识。
宋代为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掌财政权。
3.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秀才看榜图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D。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形成的一种选官制度,根据关键信息“秀才”、“看榜”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
4.明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是()①御史大夫②监察御史③六科给事中④按察使司A.①②③B.②③④C.②D.②③解析:选D。
①是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员,④是明代地方监察机构,均不合题意。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
由此可见,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都是明朝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②③正确。
5.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
据此回答:(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两段引言的含义,前者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是抨击其消极作用。
在早期阶段,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解答该题要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科举制。
答案:(1)并不矛盾。
这两段话是分别对科举制度前期和后期所起不同作用的评价。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客观形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厦门高二测试)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解析:选B。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解析:选C。
赐爵制是指军功爵制,结合其背景知识可知C项正确。
3.(2012·济宁高二测试)(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人”应代表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选A。
攻击诋毁商鞅及其变法活动是题干中对话的核心立场,备选项中因变法利益受损的主要是旧贵族,故选A。
4.(2012·潍坊高二测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事件是()A.管仲改革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解析:选C。
“秦王扫六合”主要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C项与此相关,故C项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文王车裂商君……请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商鞅变法成功了,也有人说其失败了,请说一说你的观点。
答案: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支持。
观点:成功了。
变法成败,主要看目的是否实现。
经过变法,秦国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使秦国成为富强的诸侯。
(如果认为变法失败,可以从变法的一些措施遭到破坏;变法的参与者受到迫害,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等角度分析,可以支持此观点的论据较少,注意分析语言的运用,不宜过于偏激。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随堂检测]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选D。
“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
据研究,商代后期,作为交换媒介物的货币已广泛流通,有海贝、骨贝、玉石贝和铜贝等。
2.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由于“转贩之力”,使得寒冷的大同“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
这说明当时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故选A。
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3.“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商朝B.汉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C。
由“夜市彻天明”“市井坊陌,铺席骈盛”可知商业相当发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商朝、汉朝虽然有商业,但还没有发达到那个地步,故A、B 项错误;题干强调最早可能,故D项错误。
4.《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A.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更便捷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选D。
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故排除B、C两项。
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当时海路交通的发达,并没有和陆路交通比较,故A项结论无从得出。
当时发达的海上交通,极大地促进了货物流通和商业繁荣。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二杭城(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九单元第3课 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1)

预习导航中日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深受刺激,决心励精图治。
在变法之前,他曾向慈禧坦言:“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老谋深算的慈禧以退为进,答应“由他去办,俟办不出什么模样再说”。
光绪帝雄心勃勃,急切召见康有为。
康有为鼓励光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民族危机加深(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变法呼声再起(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光绪帝进一步坚定了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自主思考康有为在变法中充当了怎样的历史角色?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他没有实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维新运动的领导者。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自主思考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提示: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教育上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等。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一单元 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题库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2012·福州高二测试)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B.中庸原则C.维护贵族利益D.维护平民利益解析:选B。
“兼顾贵贱、贫富等不同群体的社会利益与要求”是材料强调的核心观点,这体现的是中庸原则,折中色彩,故选B。
2.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为雅典城邦振兴开辟了道路B.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C.为雅典僭主政治创造了条件D.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解析:选C。
僭主政治是指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梭伦认为僭主政治将使人民“沦为卑贱的奴役地位”,不会有好下场。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2012·温州高二检测)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
……”这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的确立解析:选A。
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做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
4.(2012·临沂高二测试)结合下列雅典城邦居民结构的数据分析(自由民168000、奴隶200000、外邦人32000),雅典古代民主较现代西方民主相比,其不.同点主要是( )A.只有贵族享有民主B.奴隶不能享有民主C.选举计票手段落后D.少数社会成员享有民主解析:选D。
现代民主的精髓是全民普遍的平等,而题干材料显示雅典自由民仅占少数,故D项正确。
5.(2012·厦门一中高二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那些因为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越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天津青光中学质检)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时,由美国华尔街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上述情况表明()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③美国在参战前就已经倾向于协约国集团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在此之前可以说美国奉行“中立”政策,通过材料相差较大的数字可以看出美国在同交战双方贸易中已明显倾向协约国。
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已是世界金融中心,事实上美国在战后才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2.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A.法国B.奥匈帝国C.德国D.意大利解析:选D。
意大利在一战前加入同盟国集团,但一战爆发后,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一方。
3.(2012·杭州诊断性考试)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A.打击美国商船B.袭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C.对美宣战D.为日德兰海战作准备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袭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
4.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协定(如下图)。
该协定的签订()A.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B.使苏俄最终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C.消除了德法两国间的民族矛盾D.使全人类从此远离了战争的威胁解析:选A。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选择题1.1918年9月底10月初,协约国向德国发起全线攻击,这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后果是() A.促使同盟国集团瓦解B.促使德国皇帝退位C.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带D.突破了德军的“兴登堡防线”解析:选D。
人民版历史选修3:专题三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日本法西斯专政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共同点是()A.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B.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C.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D.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解析:选D。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A、C两项为日本法西斯的特色,B项为德国法西斯的特色,故都不是共同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D项。
2.观察右图漫画,该漫画()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解析:选B。
本题考查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画面中的人物为希特勒,那只鸡象征着正要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东欧小国。
从画面及上方的文字可判断出这是在讽刺英法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即绥靖政策。
3.(2010·高考上海单科卷)“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C.《四国条约》的签订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绥靖政策。
题干材料体现了二战前英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英法德意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4.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
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
这段话意在说明()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C.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D.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历史材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墨索里尼这段话从侧面说明了国联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了放纵的政策,这才助长了墨索里尼的胆量。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是导致意大利侵略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C项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1.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A.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C.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统治阶级的支持D.利用民族复仇情绪解析: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2·宁波高二期末检测)1889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废除科举制度
解析:选D。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方法”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项说法有误。
2.(2012·泰安高二联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解析:选B。
立足于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备选项皆是变法内容,但只有B项与题干材料
一致。
3.(2012·杭州高二期末检测)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
解析:选A。
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
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
A.制定宪法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C.设立农工商总局D.设议院
解析:选B。
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可采用排除法,A、D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项是经济措施,不合题意。
5.(2012·海口高二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2: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请回答:
(1)概括材料1、2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1、2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作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1、2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
一、选择题
1.(2012·汕头一中月考)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的关系的理解、认识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
2.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康有为变法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团体,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解析:选A。
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他不属于维新派。
准确识记史实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意分析相关选项。
本题既可根据基本史实直接选出,也可通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3.(2012·青岛高二模块测评)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
所谓的“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③获得列强的理解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C。
康有为通过获取皇帝支持的方式进行变法,有利于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此时的列强,在帝党、后党方面,态度并不明确。
与此同时,变法会触及顽固派的既得利益,无论是谁领导变法,都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因此,③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4.(2012·烟台高二模块测评)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选B。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D。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
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B。
变法的当务之急是救亡图存,日本与中国国情基本相同,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强。
7.(2012·合肥高二期末)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因为变法规定()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解析:选B。
材料描述的是大批官僚失职的现象,与之对应的变法措施是裁汰冗员,故选B。
8.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京师设立大学堂
解析:选A。
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就是参政,实行民主政治,变法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其参政,B项未被采纳,C项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项有利于西学传播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9.(2011·南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据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2: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
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
”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
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
——据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1)根据材料1,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2,指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态度。
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案:(1)减少改革的阻力。
(2)持反对态度。
原因:变法采取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等措施,触及顽固势力的利益。
因此,他们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