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创新)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北接陇中黄土高原西临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类中草药众多。

百余年来由于人们健康的需要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计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耕生活方式——采崖药。

下图为陇南山地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1~2题。

1.陇南山地各类中草药众多的主要条件是()A.地理位置与交通B.气候与地形C.植被与土壤D.水源与矿产【答案】B【解析】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北接陇中黄土高原西临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地形垂直高差大因此各类中草药众多。

2.陇南山地采崖药的最佳季节是()A.开春B.仲夏C.深秋D.寒冬【答案】A【解析】开春时气温回升但山区许多树木还未长出新叶便于发现药苗正是采集崖药的最佳季节。

(创新)重庆涪陵榨菜远销海内外制作榨菜的主要原料是青菜头每到青菜头收获季节11/1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当地居民把青菜头穿在铁丝上挂在藤条编织而成的晾晒区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下露天“风脱水”以保证榨菜的独特口感。

据此回答3~4题。

3.当地居民穿青菜头必须从中间部位一针穿出主要原因是()A.保证排水B.均匀采光C.避免强风D.防止水分散发【答案】B【解析】制作榨菜的主要原料是青菜头每到青菜头收获季节当地居民把青菜头穿在铁丝上但必须从中间部位一针穿出这样保证四周都能均匀晒阳光所有B正确。

4.青菜头“风脱水”的优点是()A.易贮存和运输B.营业价值高C.形态美观D.预防疾病【答案】A【解析】青菜头“风脱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入水便会复原、贮存、运输食用方便等优点所以A正确。

(改编)茶叶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大于800mm、空气湿度80%-90%土壤PH约为5.6气温在18℃-25℃之间的地区为了茶树的生长茶农们在茶园里尝试着种植了冬樱花。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题 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题 中图版必修3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后篇巩固探究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豆产区,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大豆宜耕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三江平原成为水稻种植优势区的原因主要是( )A.地势平坦开阔,多冻土和沼泽B.夏季高温多雨,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长C.北部有山地阻挡,不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D.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关于东北农业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的农业种植带要根据土壤、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规划,实现专业化生产经营B.同一地区种植同种作物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C.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优越,适宜喜温作物生长D.东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温度适宜,适宜大规模种植水稻1题,东北的冻土和沼泽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东北为中温带和寒温带,积温低,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短;该地距冬季风源地较近,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第2题,同一地区发展同种作物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积温低,不适宜喜温作物生长;东北地区热量不足,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水稻。

2.A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A.草地、林地、耕地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D.草地、耕地、林地4.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冬季风B.地势C.天气D.纬度5.导致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季降雨多⑥地下有冻土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3题,读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草原东端、大兴安岭西侧,为典型的温带草原;B 地位于松嫩平原核心地带,为耕地;C地位于长白山山地,为林地。

第4题,甲地等温线向南凸出,表示本地平均气温比周围地点偏低。

结合东北地形地势分布,可以得知甲地为小兴安岭,地势高,使得气温偏低。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练习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练习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下面甲图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图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乙图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下表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描述M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请你就M地农业发展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1.(1)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

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①(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鱼业;②(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等种植业;③(陡坡)发展果园和林业;④发展农业观光旅游;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⑥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产;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⑨培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

解析:(1)地形特征要根据等高线来分析,气候特征要结合地图做出正确的定位。

(2)该地为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表现为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质产品等。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4题。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4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C. 进口木材,成本低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2.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风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解析:选C。

2021_2022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课时练习中图版必修3

2021_2022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课时练习中图版必修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2020·长沙高二检测) 南方的大米,分早稻和晚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为150~170天。

近年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较快。

东北大米主要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长周期一般5个月左右,相较南方大米,东北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绵软,以五常大米最为著名,下图为五常市位置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大米一般比南方大米品质更佳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③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④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先进技术⑤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五常大米供不应求,为增大市场供应,下列措施最佳的是( )A.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量B.购置南方大米,进行精加工C.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D.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解析】1选A,2选C。

第1题,东北地区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使得大米品质较好,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施用的农药少也能提高大米的品质。

东北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大米的品质。

所以①②③正确。

东北水稻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并不能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④⑤不正确。

第2题,大量施用化肥,虽然能提高单产量,但对环境会有污染,并且会降低大米品质。

南方大米品质不如五常大米,市场需要的是高品质大米;东北的荒地主要类型是沼泽等湿地,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导致湿地破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是五常大米增大市场供应的最佳措施。

德国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分布区纬度较高(多在47°N~52°N),是全球最北的葡萄酒原料产区,该地区也是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

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山坡极陡,有些坡度甚至达到70°,最好的葡萄都种植在朝南且极其陡峭的河边坡地上,且土壤中富含热容量高的深色板岩和玄武岩风化物。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标巩固 中图版必修3(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标巩固 中图版必修3(1)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解析:地形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东北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生产资料。

因此选择D项。

答案:D2.目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环境污染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目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生产粗放,耕地破坏;资源利用失调,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湿地;农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及由此带来的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水旱灾害问题及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C3.对东北农业发展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是相同的B.平原地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C.山区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D.草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解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要根据不同区域地理条件的差异有侧重地发展: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草原地区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平原地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B项正确。

答案:B据《中国经济导报》报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近几年来,存在着农产品难卖、积压严重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良性发展,被称为“新东北现象”。

据此,完成4~5题。

4.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A.春小麦、大豆 B.冬小麦、玉米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解析: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高中地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中图版 必修3

高中地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中图版 必修3

高中地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A、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B、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全部C、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D、吉林、辽宁二省及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东北地区的地表特点是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B、河网密布,地形平坦C、地表崎岖,地形破碎D、草原广布,一望无际3、我国最大的林区位于A、东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4、东北地区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A、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B、大兴安岭、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C、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D、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大兴安岭5、下列说法正确是A、东北地区总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B、东北地区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C、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是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6、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有①辽阔的土地资源,人少地多,土壤肥沃②适宜的气候条件,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③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是我国森林树种最丰富的地区④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⑤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7、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8、中国各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位于A、松嫩平原中西部B、三江平原中西部C、辽河平原中西部D、华北平原中西部9、关于东北地区气候的正确叙述是A、大部分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B、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多雨而短促C、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D、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无霜期较长10、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大多为A、一年二熟B 、一年一熟C、二年三熟D、三年二熟11、东北地区的林地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A、1/3B、1/2C、1/4D、2/3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的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B、东北地区与农业相关的工业相对较为落后C、东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农业不发达D、东北地区人口稀少,于发展工业不利13、黑龙江居全国第一位的农产品是A、棉花B、大豆C、水稻D、甘蔗14、近几年,东北平原的农业布局有所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B、农田由东向西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C、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面积缩小D、水稻面积不断增加,已成为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5、近几年,东北平原的农业布局有所变化,正确原因正确的是①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②水利工程兴建③气候变暖④水井种稻技术发展⑤农业开发和稻谷市场影响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填空并回答问题:“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三江平原、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里开垦土地的总面积近3000万亩(其中开垦草地约1800万亩、开垦荒地约1200万亩),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1500万亩……。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必修3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发展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

1.自然资源优势。

(1)辽阔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2)适宜的气候条件。

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多雨而短促。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林区,是中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点建设地区。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变化。

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三、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创新)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北接陇中黄土高原,西临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类中草药众多。

百余年来,由于人们健康的需要,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计,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耕生活方式——采崖药。

下图为陇南山地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1~2题。

1.陇南山地各类中草药众多的主要条件是()A.地理位置与交通B.气候与地形C.植被与土壤D.水源与矿产【答案】B【解析】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北接陇中黄土高原,西临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地形垂直高差大,因此各类中草药众多。

2.陇南山地采崖药的最佳季节是()A.开春B.仲夏C.深秋D.寒冬【答案】A【解析】开春时,气温回升,但山区许多树木还未长出新叶,便于发现药苗,正是采集崖药的最佳季节。

(创新)重庆涪陵榨菜远销海内外,制作榨菜的主要原料是青菜头,每到青菜头收获季节,11 / 1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测试试题当地居民把青菜头穿在铁丝上,挂在藤条编织而成的晾晒区,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下露天“风脱水”,以保证榨菜的独特口感。

据此回答3~4题。

3.当地居民穿青菜头必须从中间部位一针穿出,主要原因是()A.保证排水B.均匀采光C.避免强风D.防止水分散发【答案】B【解析】制作榨菜的主要原料是青菜头,每到青菜头收获季节,当地居民把青菜头穿在铁丝上,但必须从中间部位一针穿出,这样保证四周都能均匀晒阳光,所有B正确。

4.青菜头“风脱水”的优点是()A.易贮存和运输B.营业价值高C.形态美观D.预防疾病【答案】A【解析】青菜头“风脱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入水便会复原、贮存、运输食用方便等优点,所以A正确。

(改编)茶叶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大于800mm、空气湿度80%-90%,土壤PH约为5.6,气温在18℃-25℃之间的地区,为了茶树的生长,茶农们在茶园里尝试着种植了冬樱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班别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座号 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B.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C.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南北差异不大D.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分布差异也不大 2•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错误的是()A.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这些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生产力高B. 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C. 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D. 黑土和黑钙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沼泽是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 粮基地。

但近年出现诸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不再垦荒,据相关知识回答 3―― 5题3•三江平原分布的沼泽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赤道分异规律 B •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河流,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 A. 嫩江 B.松花江 C .鸭绿江 D .图们江 5•有关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B. 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C. 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两年三熟D. 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6.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B .宜农荒地多C. 土壤肥沃D .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4210.89X 10 km 。

1月份均温为一164C,7月均温为21.9 C 。

下表示意该地形区 1954年和2005 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7〜9题。

7.该地形区是( )A .太湖平原B .山东丘陵C .三江平原D .黄土高原 & 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化水平较低B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 )③冻土广布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C .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 )”,完成10〜12题。

12•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捆柴禾也开花……”足 见其土壤肥沃。

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 ) A •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B .光热资源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C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 D .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 0C 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 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

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期叫无霜期。

下面是 乙两地区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

读图回答13〜14题。

13•乙地区比甲地区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A .纬度比甲地低B .地势起伏比甲地大C •海拔比甲地低D •气候的海洋性比甲地强14.关于两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冬小麦,一年两熟B .乙地区:春小麦,一年两熟C .甲地区:春小麦,一年一熟D .乙地区:冬小麦,一年一熟云南西双版纳农垦区和新疆石河子农垦区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农垦区,前者以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后者 以小麦、棉花、瓜果生产为主。

回答15〜16题。

15.关于两垦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双版纳垦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B .市场是决定西双版纳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因素C .水资源不足是石河子垦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D .石河子垦区为保护生态环境今后应实行全面退耕 16.在西双版纳和石河子两垦区农业发展中,最易引发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 .土壤污染、泥石流B .森林减少、旱灾C .洪涝灾害、沙尘暴10. 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A •地形B •距海远近C .季风风向11•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⑤煤炭 ( )D .纬度位置(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②③④D .②④ 甲、120° 13(P (F10°甲 乙D .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粮食输岀(万吨) 2007年中国十大粮代输出宥I S7417. 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输出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B .耕地后备资源充足C .人少地多,商品率高D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18•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B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C •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D •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19•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 .南粮北运B .北粮南运C •东粮西运D •各地自给 读下列材料,回答20〜22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 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

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 涝风沙灾害严重。

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20. 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B. 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C. 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D. 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21. 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22.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读“2007年我国十大粮食输入和输出省区图,回答17〜19题。

糕您榆人(万吨)1 671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蚩徽山东湖南江曲江苏新瓏A.治理坡面B.秸秆还田C.植树造林D.沟壑治理高二地理试卷共4页第-3项、综合题23.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省区A 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 ;河流 E 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 ,G.城市H 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 。

(2)由图中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可看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解放前,我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三“北大荒”某农场土地利用结构图[U 耕地□林地目牧业用地□水面、园地囲其它(1) 从地形类型看,南方荒地属于 _________ ,北方荒地属于 ________ 。

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__ 。

(2) 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 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4) 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

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东北农业区答案:1-10 BBDBD DCAAD 11-20DADCC DCCBC 21-22 CB23.(1)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乌苏里江;哈尔滨;沈阳;(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4.(1)丘陵平原热量条件不足水源条件不足(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

措施: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②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

东北农业区答案:1-10 BBDBD DCAAD 11-20DADCC DCCBC 21-22 CB23.(1)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乌苏里江;哈尔滨;沈阳; ( 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4.(1)丘陵平原热量条件不足水源条件不足(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

措施: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②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