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教案
大学二年级学课教案思想史

大学二年级学课教案思想史在大学二年级的学习中,思想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学习思想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思想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各种思想流派的形成与演变,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思考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学二年级学课教案思想史的重要性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课程概述思想史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哲学思想和文化演进的课程。
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思想流派、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思想观点进行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思想的演进过程,了解不同思想流派对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思想史的重要性,了解思想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2. 掌握不同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3. 培养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和理论思辨能力;4. 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思想史1.1 印度哲学思想1.1.1 婆罗门教和佛教1.1.2 吠陀哲学和奥义学派1.2 中国哲学思想1.2.1 儒家思想1.2.2 道家思想1.2.3 墨家思想1.2.4 法家思想2. 中世纪思想史2.1 基督教思想2.1.1 神学思想2.1.2 统治神权论2.2 伊斯兰哲学思想2.2.1 伊斯兰神学2.2.2 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伊斯兰中的传播3. 现代思想史3.1 文艺复兴思想3.1.1 人文主义思想3.1.2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3.2 德国古典哲学3.2.1 康德哲学3.2.2 黑格尔哲学3.3 社会主义思想3.3.1 马克思主义思想3.3.2 空想社会主义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例分析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思想的理解;2. 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思想家的详细研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的演变和影响。
五、教学评估1. 每章节末尾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课堂参与和讨论的表现评估,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西方经济思想史学习教案

西方经济思想史学习教案第一部分:引言西方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思想和事件,帮助他们建立对经济学的整体认识,理解不同经济思潮的演变及其对当代经济理论的贡献。
第二部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1. 古希腊经济思想概述- 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 经济观念:私有财产、分工与贸易、公共利益2. 罗马帝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重要人物:塞涅卡、斯多儿、圣奥古斯丁- 经济观念:斯多儿正义、道德经济学、市场调节与公共利益第三部分:中世纪与启蒙时代的经济思想1. 中世纪经济思想概述- 重要人物:圣托马斯·阿奎那、聖貞德、托马斯·莫尔- 经济观念:神秘主义和封建主义、正义与公平、劳动力理论2. 启蒙时代的经济思想- 重要人物: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让-巴蒂斯特·塞伊- 经济观念:市场经济原理、经济自由主义、财富创造与利益最大化第四部分: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1. 古典经济学派- 重要人物: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经济观念:劳动价值论、供求关系、国民收入分配2. 新古典经济学派- 重要人物:弗朗西斯·培根、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弗朗西斯·边沁- 经济观念:边际效用理论、效用最大化、供给与需求平衡第五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 重要人物: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 经济观念: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经济2.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重要人物:罗伯特·卢卡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托马斯·皮凯蒂- 经济观念:卢卡斯批判、信息不对称、发展经济学第六部分:现代经济思想及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1. 新制度经济学- 重要人物: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科斯- 经济观念: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交易成本、权力与利益平衡2. 行为经济学- 重要人物: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泰勒、阿米尔·泽尔- 经济观念:心理偏差与决策行为、行为与制度互动效应、反思与学习3. 基于实验的经济学- 重要人物: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印度·赖斯特利斯、戴维·科尔芒 - 经济观念:实验方法与经济理论验证、市场行为预测、经验信息获取第七部分:总结与延伸通过对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不同经济思潮的基本观点以及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案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1.1 概述古希腊政治制度的背景1.2 研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重点关注《理想国》1.3 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重点关注《政治学》1.4 分析斯巴达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第二章:罗马政治思想2.1 了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2.2 研究西塞罗的政治哲学,重点关注《国家》2.3 探讨罗马法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2.4 分析罗马政治制度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第三章:中世纪政治思想3.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政治背景3.2 研究基督教政治思想,重点关注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3.3 探讨封建制度和庄园制度的政治特点3.4 分析中世纪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4.1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背景4.2 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重点关注《君主论》4.3 探讨托马斯·莫尔的政治理论,重点关注《乌托邦》4.4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第五章:近代西方政治思想5.1 了解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5.2 研究约翰·洛克的民主政治思想,重点关注《政府论》5.3 探讨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重点关注《社会契约论》5.4 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六章: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上)6.1 概述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背景6.2 研究洛克和霍布斯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6.3 探讨边沁的功利主义政治理论6.4 分析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七章: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下)7.1 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7.2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7.3 探讨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政治思想7.4 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八章:行为主义政治学8.1 概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和发展8.2 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框架8.3 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在选举、立法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8.4 分析行为主义政治学对现代政治研究的影响九章:理性选择理论9.1 概述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9.2 研究囚徒困境、博弈论等核心概念在政治学中的应用9.3 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决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应用9.4 分析理性选择理论对现代政治研究的贡献十章:西方政治思想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0.1 概述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多元化特征10.2 研究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当代政治思潮10.3 探讨全球化、身份政治等新兴政治议题10.4 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十一章:女性主义政治思想11.1 概述女性主义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1.2 研究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等主要流派11.3 探讨女性主义对性别平等、生育权、女权运动等方面的影响11.4 分析女性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贡献十二章: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12.1 了解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的背景和起源12.2 研究后殖民主义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全球化等问题的批判12.3 探讨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对文化、身份、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影响12.4 分析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启示十三章:环境政治思想13.1 概述环境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3.2 研究生态主义、绿色和平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政治理论13.3 探讨环境政治思想对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13.4 分析环境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挑战和机遇十四章:西方政治思想的跨文化比较14.1 概述跨文化政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4.2 研究西方政治思想与东方政治思想的差异和互补性14.3 探讨西方政治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影响力14.4 分析跨文化比较对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启示十五章:西方政治思想的未来挑战15.1 概述西方政治思想面临的全球性挑战15.2 研究身份政治、populism、等新兴议题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15.3 探讨西方政治思想在应对新兴挑战方面的不足和局限15.4 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变革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古希腊政治思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案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1.1 概述古希腊政治制度的背景1.2 研究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包括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1.3 研究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1.4 讨论古希腊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第二章:罗马政治思想2.1 概述罗马政治制度的背景2.2 研究罗马法和政治理论,包括西塞罗和塔西佗的政治思想2.3 探讨罗马政治制度对现代政治的影响2.4 分析罗马政治制度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第三章:中世纪政治思想3.1 研究基督教对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影响3.2 探讨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和神权政治3.3 研究中世纪的政治理论家,如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3.4 分析中世纪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4.1 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4.2 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如马基雅维利和布丹的政治思想4.3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4.4 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民主思想和人权观念第五章:启蒙时期的政治思想5.1 概述启蒙时期的背景和思想特点5.2 研究启蒙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5.3 分析启蒙时期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5.4 探讨启蒙时期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思想第六章:工业革命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6.1 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6.2 研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如密尔和康德的政治思想6.3 分析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6.4 讨论自由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第七章: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7.1 概述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7.2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政治思想7.3 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7.4 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第八章:现代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政治思想8.1 研究现代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如伯克和维护传统的重要性8.2 探讨民族主义政治思想的起源和演变8.3 分析现代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8.4 讨论现代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第九章: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9.1 概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政治背景和发展9.2 研究女性主义政治思想家,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和格里尔的政治思想9.3 探讨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家,如法农和阿瓜迪亚的政治思想9.4 分析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9.5 讨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第十章: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多元化趋势10.1 概述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多元化趋势10.2 研究当代政治思想家,如哈贝马斯和福山的政治思想10.3 探讨当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议题,如全球化、身份政治和环境政治10.4 分析当代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和挑战10.5 讨论如何应对当代政治思想的挑战,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希腊政治思想和罗马政治思想的对比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思想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生哲学教案:西方思想史导论

研究生哲学教案:西方思想史导论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研究生哲学专业的学生介绍西方思想史导论。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将深入了解西方思想的根源、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家的贡献。
本课程将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的演变、互相影响和对当代世界的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西方思想史发展的背景与重要阶段;2.分析不同流派以及其代表性人物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产生的影响;3.探讨不同流派之间的脉络、关联和转折点;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古希腊哲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6世纪)•西方哲学起源•早期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主义和原子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2. 中世纪哲学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秘主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上帝之证明:安塞尔姆和托马斯·阿奎那•教会哲学与朱利安诺·布鲁诺的異端思想3.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16世纪-18世纪)•笑面人物: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洛克•现代科学与启蒙运动:牛顿与休谟•社会契约论和权力分立思想:霍布斯、洛克与卢梭4. 德国唯心主义时期(18世纪末 - 19世纪)•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尼采与存在主义的崛起5. 当代西方哲学(20世纪至今)•分析哲学: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詹姆斯和康德纳•后现代主义与批判理论:福柯、德里达和哈贝马斯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西方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概念。
2.学术研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于特定哲学流派或思想家的深入理解和观点。
3.作业及论文:布置阅读任务和写作作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或哲学研究机构,加深对西方思想史的实际了解。
五、评估方式1.随堂测验:结合课程进展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
中国思想史教案

导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边缘学科,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美学思想、军事思想等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P4~5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两汉时期(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隋唐时期(佛学)宋元明清时期(理学)近代时期(西学)❖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几个基本概念);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习要求及方法❖主要参考书目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3、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4、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6、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9、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0、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资料选集》中华书局,1982年1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1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1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思考题:1、什么是思想史?2、如何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特点?第一讲先秦思想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开端,并对中国先秦各阶段思想有个大概了解。
社会主义思想史教案1—2章

社会主义思想史教案学科名称:社会主义思想史授课题目:授课教师:吕廷青教学对象:思想政治教育04级1班学时:学时教材:《社会主义思想史纲》萧贵毓张海燕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2月版。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第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了解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从理想转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转变为多国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转变为现代社会主义的;第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方面有助于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念,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参考书:《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肖枫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出版《社会主义思想史》高放黄达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版《社会主义思想通史简编》扬嘉靖扬光彦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9年《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斯大林选集》,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毛泽东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邓小平文选》,出版社1989年《太阳城》,出版社1986年版《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欧文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圣西门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62年版讲课方式: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讨论七、授课内容、学时、程序:绪论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究对象和结构体系,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学习要求方法以及学习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意义计划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一)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结构体系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起点问题: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史的起点问题是史学家们过去和将来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难题.可能是从远古时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和人剥削人现象时开始的,或从产生资产阶级关系时,即从早期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开始的?扎斯田克尔和沃尔金一样,认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经有了“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因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萌芽形态”等等。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案

教案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讲人:闫飞飞参考文献:阿兰·布鲁姆:《文本的研习》,载于《什么是思想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一、学习的态度:1、在激情与科学之间取中庸,在正义与科学真理之间取中庸2:、抵抗公众的激情和自己的良知3、研习文本4、克服自我去聆听他们,而非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质询二、文本的重要性:1、研究人类政治思想需要思想史,科学不需要科学史,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答源自传统,思考的前提是伟大的文本2、每一个新的起点都隐含了对过去某种程度的拒绝,但是,它的意义同样也只有从它拒绝的东西出发才能得到理解。
我们要从传统中获得摆脱传统的哲学自由。
3、帮助我们摆脱洞穴的束缚,发现更多的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从城邦到国际都市: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章希腊化时期一、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
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展,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又称“泛希腊时期”。
二、希腊化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世界公民的困扰和冷清1.城邦成为帝国的一部分,维系狭小政治共同体的全部制度迅速衰落,城邦之内亲密的同胞情谊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帝国”里,政治不再是一个近在眼前的经验世界。
公民参与的感觉消失,公民不再可能参与遥远帝国的事物,人们成了政府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制定决策的地方是在遥远的帝国首都。
2.新兴思潮偏离城邦及其制度,更多地从个体的视角思考人生幸福或道德完善问题,并有着强烈的伦理化倾向。
3.他们相信精神的自足,对物质欲望或是采取肯定而节制的态度,或者鄙视与拒绝。
三、犬儒学派:愤青主义犬儒学派就是对世界的不信任和对任何事物抱消极态度的学派,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学派。
对这个世界一切标榜的真善美德行智慧等,都是毫无价值的。
主张独善其身、冷眼观世、揭穿伪善。
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史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赣南师范学院教案2013—2014学年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年级班级2011历史本科学生人数60主讲教师谢敏华教师职称副教授2013年8月30日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类必修课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3、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4、课程修读条件: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教学内容]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1、特点:(P4-5)(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2)重辨证思维(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2、阶段划分: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两汉时期(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隋唐时期(佛学)宋明时期(理学)清代(实学和朴学)近代时期(西学东渐)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学习要求及方法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3、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4、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发展,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5、加强对于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了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着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着,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张岂之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主要参考书目: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3、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4、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6、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9、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0、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资料选集》中华书局,1982年1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1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1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彭林:《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8、刘国忠:《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9、张勇等:《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下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0、马小红:《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思考题和习题]1、什么是思想史?2、如何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特点?[课后反思]学习中国思想史有何意义?第一编:先秦编(14学时)[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懂得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开端,并对先秦社会及其各阶段思想有个大概了解。
尤其是对商周的宗教思想、春秋的“孔墨显学”和战国“百家学术”等思想制度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予以批判。
此外,应掌握“百家争鸣”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概述(1学时)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2学时)第二章先秦儒家思想(3学时)第三章先秦墨家思想(2学时)第四章先秦道家思想(2学时)第五章先秦名家思想(1学时)第六章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1学时)第七章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1学时)第八章阴阳五行学说(1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思想内涵及评价。
难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诸子思想研究现状;诸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主要参考书目]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上篇:中国古代思想绪论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一、二章3、查昌国:《西周孝义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3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二)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6、柯斯文:《原始文化》7、林耀华:《中国原始社会史》8、《论语》9、《孔子学术研究论文集》10、王磊:《论语——一个仁者的道德理想》11、孙诒让:《墨子间诂》12、王兴尚:《墨子——遥远时代的科学与博爱之音》13、《老子》14、杨明琪:《老子——清静无为的精神家园》15、杨伯峻《孟子正义》16、何志虎:《孟子——儒家道德救世说的全面发挥》17、郭象:《庄子注》18、王磊:《庄子——对人类文明的批判》19、赵吉惠:《先秦思想史》20、庞朴:《公孙龙子的辩学》21、金景芳:《易经今解》22、李亚东译注:《韩非子》,中国书店,199423、崔清田:《显学重光--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4、马小红:《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5、中国国学网:26、原道论坛:27、中国儒教网:28、儒学研究:/(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29、当代儒学网:30、新道家:31、老子文化论坛:(中华老子文化研究会)32、新法家:33、简帛研究:34、21世纪孔子:[思考题和习题]评价西周思想。
[课后反思]诸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概述:概述先秦思想的发展大势及研究动态,介绍本编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教学内容:一、了解中国原始宗教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1、原始宗教产生的条件:宗教不是与人类社会并存的永恒现象,更不是先于人类社会的现象。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所制约。
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人类原始社会组织依靠群体和简陋的石器可以对自然力中的部分予以征服,由此导致了对自然更多征服的企求;群体的弱小和石器的简陋导致了对自然力中的绝大部分在无力征服状态下的畏惧,畏惧自然的心态导致了对超人力量的幻想。
企求与幻想的矛盾交织导致了宗教观念的产生。
2、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1)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即“人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2)氏族初期人们的意识,未能把自己同周围的自然界完全分开,很自然地会把人本身与人以外的自然等同相看,会把他们接触到的人以外的自然界及其现象人格化,即把人有灵魂的观念扩广于所有的自然物,逐渐地发展成万物有灵观念。
(3)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具体事物的神秘性消失,但类事物的规律仍为人所不知,于是万物有灵观念淡陌了,代之而起的是自然崇拜,即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光、雷、电等等。
(4)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宗教进入其典型时期,即图腾崇拜。
它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5)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自然现象的神秘性包括生育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的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对物的崇拜为对人的崇拜,即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这就是英雄崇拜。
人们把这些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6)中国英雄崇拜向阶级宗教的转变,经历了夏、商、周、秦、至汉代方才勉强完成。
(7)原始宗教的发展规律原始宗教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其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二、了解商人尊神、周人尊德的文化特征,理解从尊神向尊德演化的根源,明白周政权与尊德文化的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