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35页)

合集下载

第08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第08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A × B=C
计税依据 税率 税额
6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征税对象
税目
税目是在征税对象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类别,是对征税
对象的具体化。
工资、薪金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稿酬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经营所得
偶然所得
7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节省 政府在征税时花费的人力和经 费最少,征税费用不能过高。
31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便利 确实
最少征收费用 平等
3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 一国国民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 能力,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 享得收入的比例来承担政府的 经费开支。
3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又称为课税技术原则。
确实
便利
节省
4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公平 原则
税收负担的分配应当 公平,应使每个人支 付合理的份额。
4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效率 原则
要求对征税方式进行选择, 尽量不影响市场主体的经 济决策,将税收的额外负 担降低到最低程度。
税收不可驱使财富外流。
政府征税不应该导致财富逃出国 外,因此对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财 富征税应慎重考虑。
38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是指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在于组 织财政收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又称为财政 收入原则。

税收原理PPT课件

税收原理PPT课件
掌握税收的种类与征收方式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掌握不同种类的税收及其 征收方式,了解税收征收的具体操作和管理,为将来从事 财政、税务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02 税收基本概念
税收定义与特点
税收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 律规定的标准,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 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 政收入。
税收结构
税收结构是指各种税种在税收体系中的比重和相互关系。合理的税收结构能够 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 展。
税收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有过大的差异或歧视。
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尽可能地减 少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资和经济持续发展。
06 税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国际税收制度比较
各国税收制度特点
比较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特点,包括税制结构、 税种设置、税收征管等。
税收制度的差异
分析各国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对 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税收制度的趋同性
研究各国税收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同的现象,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社会政策原则
指税收的征收必须依法进行,税收的开征 、停征以及各种税收的减免等都必须依照 法律的规定执行。
指税收的征收必须符合国家的社会政策目 标,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
03 税收制度与政策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定义
税收制度是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规定征收的各种税的制度,以 及相应的税收管理体制。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缴纳税款而承担的义务和负担,包括经济负 担和心理负担。
税收负担的合理配置

第六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第六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 2.税收归宿
• 税收归宿亦称“税负归宿”、“赋税归宿 ”、“课税归宿”。它是税收负担的最后 归着点,即是税收负担运动的最后归着环 节,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 的。
•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 1.前转
• 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 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 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 担。
的征收,不能发生不正常的情形。
• (5)税收应对征收费用较少的物品课征。 • (6)税收的征收,必须使纳税容易且便利。
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 (1)平等原则 • (2)确实原则 • (3)便利原则 • (4)节约原则 • (二)近代西方税收原则(19世纪至20世纪
30年代) • 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 (1)税收不可侵及资本。 • (2)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
• 4.效率原则
• (1)税收的行政效率
•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 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
• (2)税收的经济效率
•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税收效率原则更高层次 的内容。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 经济。
第四节 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
• 一、税收负担的定义、分类及衡量 •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政府征税
税人的应纳税款扣除并缴纳入库的单位和 个人。 • 负税人,是指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
• (二)征税对象
• 征税对象又称课税的客体,是主要解决对 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课税的对象或目的 物。
•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有所得 、财产、商品三大类型。
• 1.税目 •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分类。
销售者 税负转嫁起点
原价+税金

财政学课件第九章税收原理课件

财政学课件第九章税收原理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负担必须在纳税人之 间公平分配,具有相同纳 税能力的人应缴纳相同的 税款。
税收效率原则
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 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 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02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的概念
税收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税收 职能,在税收分配过程中遵循的法律 原则、法律准则、法律程序和税收组 织形式构成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负担归宿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主 体,即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
税收负担的分布
1 2
税收负担分布的公平性原则
税收负担的分布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即相同经济 条件的人应承担相同的税负,经济条件不同的人 承担不同的税负。
税收负担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税收负担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纳税人的支付 能力、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财政收入等。
税收公平的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税制设计应遵 循比例原则,即税收负担应与纳 税人的经济能力成比例,避免对 弱势群体的歧视和过度负担。
税收效率的概念与原则
税收效率的概念
税收效率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促进资源的有效 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增长。
税收效率的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税制设计应遵循中性原则,即税收应对经济活动不产生过度干 预,保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税收制度的改革
01
税收制度的改革是指对现有税收 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
02
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 入手,如优化税制结构、降低企 业税负、加强税收征管等。
03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的概念与衡量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35页)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35页)

2020/3/16
15
金融学院
3.累进税率 它是按照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
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 额越小,税率越低。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全额累 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1)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 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档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2020/3/16
14
金融学院
一般来说,税率可以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 进税率。
1.比率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 按照一个比率征税。其特点是:在比例税率下,同一 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一般用于商品课 税。
2.定额税率
也称固定税率,它是按照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 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税比例。其特 点是采用从量计征的办法,所以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它的缺点是负担不尽合理,因而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
2020/3/16
22
金融学院
第三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 从历史上看,首先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
济学家,是英国重商主义前期的托马斯·霍布 斯、重商主义后期的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 亚特以及德国官房学派代表尤斯蒂等。 第一个将税收原则系统化的人是古典政治经济 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
(三)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 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四)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 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五)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 不易转嫁
2020/3/16
31
金融学院
三、我国的税负转嫁 (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 (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 1.税负转嫁的意义 2. 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应强化税收征管 工作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对这些行业加 强价格管理 5.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6.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财政学原理课件-税收原理

财政学原理课件-税收原理

稅收存在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府活動主要表現為為社會提供公共商 品,以滿足公共需要,由於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 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其效率價格為零,這就決 定了這類商品無法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取得足以補 償成本的資金,而這種成本補償是必不可少的, 否則政府活動無法維持,因此,稅收就成為政府 以非市場方式取得收入,為公共商品的供給提供 資金保障的基本手段。從政府向社會公眾提供公 共商品並課征稅款,社會公眾取得政府服務的 “利益”並支付稅款的角度看,稅收可以稱為公 共商品的“價格”,即它體現以政府為一方,社 會公眾為另一方的整體“交換”關係。
(二)稅收存在的依據
稅收存在的依據說明國家或政府為什麼要徵稅, 社會公眾為什麼要繳稅的問題。科學地說明稅收存 在的依據,對於深入把握稅收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17世紀以來,西方經濟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 了深入探討,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較有代表 性的為“公需說”、“交換說”和“經濟調節 說”。
“公需說”起源於17世紀德國官房學派的奧布 利支、克洛克和法國的波丹。這種學說認為,國家職 能在於滿足公共需要,增進公共福利,為此需要費用 支出,稅收就是實現這種職能的物質條件;換言之, 國家及公共團體為充實公共需要,才要求人民納稅。
2、無償性
稅收的無償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國家徵稅並不 直接以向納稅人提供相應數量的公共商品或納稅人分享 相應的公共商品利益為依據,即不具有“等價交換”的 性質,就國家與納稅人的具體關係而言,國家向納稅人 徵稅是無償的,而納稅人消費公共商品也是無償的。二 是指國家徵稅與納稅人受益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直接 償還關係。即儘管稅收最終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但 國家徵稅時並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稅款徵收入庫 之後也不直接以某種方式返還給納稅人個人。這是與公 共商品的性質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對稅收的客觀要求相一 致的。國家所徵稅款為國家所有,不需要直接歸還給納 稅人。

税收原理知识ppt34页

税收原理知识ppt34页

第六章 税收原理
③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关系 相同点:即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
征税。 不同点:即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
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 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照顾,但两 者照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之上的资源配置 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章 税收原理
一般来说,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供给、劳动 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 ,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 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 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六章 税收原理
(2)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
=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总额/同期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
×100%
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个人所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总额 ×100%
第六章 税收原理
3、税收负担分析——拉弗曲线简介 (1) “拉弗曲线”的内涵
由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用 来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税的行为,就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同样,政府也只 能按规定标准征税,不得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征税。
当然,对税收固定性的理解也不能绝对化,随着社 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征税对象和征税标准也会进行调 整和变化。
第六章 税收原理
第二节 税收的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纳税主体)
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负税人
四、纳税环节
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应当缴纳税款的期限。

财政学全套税收原理.pptx

财政学全套税收原理.pptx
• (3)社会正义原则。
• 普遍原则 • 平等原则
• (4)税务行政原则。
• 确实原则 • 便利原则 • 节省原则
第12页/共59页
(二)现代课税原则
• 1.税收效率原则 • (1)税收效率原则的含义 •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活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尽可能地使征税的成
第6页/共59页
• (4)义务税。
• 又称为“分担说”、“牺牲说”等。19世纪德国 的劳吾提出“租税是根据一般市民的义务,按一 定标准,向市民征收的公课” 。20世纪初美国的 裴伦认为“所谓赋税,乃是用强迫方法征收人民 的财富,以供全国居民谋普通利益之用” 。
• 义务说认为纳税为人民应尽的义务,谁也不得例 外,认为国家是万能的主宰,人民为国家而存生, 国家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是集体与个人 的关系。国家可以强制公民纳税,纳税是人民应 尽的一份义务,与个人享受多少或能否享受到某 种利益并无关系。
第21页/共59页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 最适商品课税 • 最适所得课税 •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配合 • 最适税收征管
第22页/共59页
第三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
• 一、税收与生产活动 • 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相对价格体系和厂商可支配资源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厂商的生产行为,这种影响可
归为税收对生产活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18页/共59页
• 在税收思想史上,亚当·斯密的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四原则是最早 衡量税制优劣的主要标准,在最适税收理论中被简化成如下三种要求:(1)税 收公平的要求;(2)减少征收费用的要求;(3)减少抑制性效应的要求。第 一个要求反映的是税制公平的思想,第二、第三个要求反映的是税收效率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 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 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当然,这种无偿性也不是绝对的。从财政活 动的整体来考察,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 的无偿性是并存的,即通常所说的“取之于 民,用之于民”。
(三)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 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标准,并只能按 照预定的标准征税。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一)公平类税收原则 1.收益原则 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照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 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 品的成本应按每个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 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 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二)效率类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第八章 税收原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第三节 税收原则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对税收做如下界 定: 其一,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 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即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当然,税收的固定性也不是绝对化的,随着社 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课税标准的变动也是必然的。 因此,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 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总之,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 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 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 物,即征税的根据。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三类: 即所得、商品和财产。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概念:
(1)税源。所谓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 出处。课税对象和税源有时一致,有时不完全一 致。
(2)税目。税目是指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 对象的具体划分,它规定了税种的征税范围,反
(二)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在征税过程中,给纳税 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征税而 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 社会经济效益;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 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减少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对需求弹性为零的 商品征税;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对所 得征税。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三、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性的含义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 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 源配置状况。反之,这称谓税收非中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 的。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 忽视或取消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四)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 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五)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
三、我国的税负转嫁 (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 (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 1.税负转嫁的意义 2. 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 切关系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应强化税 收征管工作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对这些 行业加强价格管理
课堂讨论:
1.马克思是如何对税收进行界定的? 2.税收的“三性”的涵义。 3.纳税人和负税人完全等价吗? 4.课税对象与税目的区别。 5.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 6.如何理解税收中性的涵义。 7.税负转嫁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
案例分析:
见附件。
延伸思考题:
1.如何兼顾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2.联系实际,如何理解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3.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何实践意义和理论 意义。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概述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 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 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 落脚点。
逃税,是指个人或企业以不合法的方式逃避纳 税义务,包括偷税、漏税和抗税等。逃税是一种 违法行为。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提出了新的税收 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物品的供给筹 措经费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矫正外 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优化 产业结构等。更加侧重于从弥补市场失灵和调 节宏观经济的角度,来阐明税收存在的客观性 和必要性。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 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否则,任何形式的违抗行为都构成违法行为。 但税收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它可以转化为企 业个人的自愿性;同时,强制性是以国家法律为 依据的,政府依法征税,公民依法纳税,公民具 有监督政府执行税法和税收使用情况的权利。
一般来说,税率可以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 率和累进税率。
1.比率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 统一按照一个比率征税。其特点是:在比例税率 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一 般用于商品课税。
2.定额税率 也称固定税率,它是按照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 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税 比例。其特点是采用从量计征的办法,所以不受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以税负最终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直接 税和间接税。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 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 接税。
但这种分类方法也有不科学的一面。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根据课税标准的度量方法进行分类,可将税收 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 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 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 外税。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按照税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类,税收可分为中 央税和地方税。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后,明确了中央税、地 方税和共享税的种类。
他把税收解释为人们享受政府提供公共事业服 务而付出的代价,是商品交换法则引入公共公共 经济活动的结果,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公民之间 的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 的权力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其后,洛克、休谟、边沁以及亚当·斯密等人又 分别提出了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 原则等,进一步发展了“利益交换说”。
3.累进税率 它是按照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 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 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根据 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 累进税率两种。 (1)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 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
二者的特点是:(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 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 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 轻。
(三)课税标准 课税标准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 依据。国家必须以统一的标准对课税对象进行计量, 否则无法进行。确定课税标准是国家实际征税的重 要步骤。 (四)税率 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课税对象与 税率的乘积就是应税额,反过来来说,应征税额与 课税对象之比就是税率。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 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 是法人。 与纳税人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 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它与纳税人有 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有时 是分离的,如在税负可以转嫁的条件下。
(二)课税对象
第三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 从历史上看,首先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 济学家,是英国重商主义前期的托马斯·霍布斯、 重商主义后期的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以 及德国官房学派代表尤斯蒂等。 第一个将税收原则系统化的人是古典政治经济 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
(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3.税收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 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情况,而 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
(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税收能力,是指应当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它 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二是政 府的征税能力。 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 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六)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 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 免于征税 的数额。 两者都具有对纳税人照顾的性质,但前者照顾 的低收入者,后者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二)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方式。 2.后转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 嫁
(二)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 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 课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转嫁
(三)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 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七)课税基础
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是指建立某一种税或 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它既不同于课税对象,也不同于税源。
但在一定情况下,税基、课税对象和税源可 能是一致的。
二、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进行分类,最能反映现代税 制结构的分类方法。 (1)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 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 得、企业所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