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含答)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4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 7000 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
这反映出A.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B.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 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D.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2. 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这些措施A.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 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3. 陈寅恪认为,在北朝时代汉人与胡人的分别,“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这凸显出当时A.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 民族间的文化交融C. 世家大族逐渐瓦解D. 黄河流域走向统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4. 宋太宗派遣内侍八人携带诏书、金帛前往南海诸国,招谕各国来朝,博买香料、药材、犀角、象牙、龙脑。
南宋统治者更加留意此事,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卑通货贿”。
这反映出宋朝A.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 抛弃厚往薄来的传统观念C. 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D. 实行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5. 图1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
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A. 人们酗酒成风B. 牛的数量很多C. 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D. 青铜器均以牛为造型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5.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对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的考查。
试题重点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察举制、君主专制、监察制度、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其商业政策。
儒家思想的发展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考查能力的好试卷。
【题文】1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 A 解析: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反映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且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表述不符合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 D 解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准确正确。
【题文】14.《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
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
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D.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2.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这一差异表明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教育理念与伦理观相矛盾3.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
“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
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4.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
这一状况说明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5.如表为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峰山刻石》记述“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之罘fú)刻石》“六国回辟,贪庚元庆,虐杀不已。
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义诛信行,威焊旁达,莫不宾服。
”《东观刻石》“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
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僵戎兵。
安徽省2021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

安徽省2021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2019·乌鲁木齐模拟) 春秋时期,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认为“民无信不立”,“正而不诈”是基本的作战准则,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则认为“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这一观点的变化表明()A . 诸侯争霸抑制民本思想B . 社会思潮受制于时代发展C . 儒学变迁注重历史传承D . 社会转型助推军事体制变革2. (2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说明()A . 察举制有较大弊端B . 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C . 汉书记载有失公正D . 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3. (2分)(2019·龙岩模拟) 唐中期以后,曾经的“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的财产继承原则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反映了()A . 人们宗法意识日益淡薄B . 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 国家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D .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4. (2分) (2019高一下·深圳期中)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
父子相袭,习以为俗”。
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A . 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 . 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 .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 (2分) (2016高二上·昭通期中)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由此可见西周()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
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
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我国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
《九章算术》中有关于“田亩”“交易”“赋税”的计算方法,对分数、开立方、二次方程等也有论述,还有负数的记载。
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B.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C.体现了统治者重视数学研究D.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下图体了不同的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冶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优一的雅动C.土地类型的不同D.精耕细作的需要6.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安徽省某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试卷1.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A. 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 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 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 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2.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
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
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A. 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 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 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3.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
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
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
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A. 官府推崇神灵崇拜B. 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 土地财富作用削弱D. 城市经济功能凸显4.如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 印刷技术发展B. 城市经济繁荣C. 科举制度完善D. 市民文艺兴起5.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
这说明()A.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B. 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C. 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D.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动摇6.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
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
魏源的构想()A. 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 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 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 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7.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
安徽省2021年高三综合测试(一模)文综历史卷(I)卷

安徽省2021年高三综合测试(一模)文综历史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2019·河南模拟) 战国时期,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政绩指标等,每年都要考核评比。
正女口荀子在《王霸》一书中所云“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这反映出当时()A . 宗室贵族权力受限B . 官僚政治逐渐形成C . 吏治建设卓有成效D . 重视发展小农经济2. (2分) (2015高一上·贵阳期中)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A . 壮大皇族力量B . 保证列侯利益C . 加强中央集权D . 笼络王侯人心3. (2分)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A . 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B . 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C . 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 . 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4. (2分)“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 . 重文轻武B . 重本轻末C . 闭关锁国政策D . 避战自保5. (2分)(2019·赣州模拟) 1890年与1872年相比,中国棉纱进口量增长20多倍,而棉布进口量仅增长27%左右。
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 通商口岸数量增多B .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 . 政府颁行经济法律D . 民众实业救国热潮6. (2分)(2016·凉山模拟) 章太炎:“代议政体者,封建之变相。
其上置贵族院,非承封建者弗为也……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远。
去封建远者,民皆平等;去封建近者,民有贵族黎庶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由此可见西周()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
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
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我国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
《九章算术》中有关于“田亩”“交易”“赋税”的计算方法,对分数、开立方、二次方程等也有论述,还有负数的记载。
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B.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C.体现了统治者重视数学研究D.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下图体了不同的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冶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优一的雅动C.土地类型的不同D.精耕细作的需要6.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这()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7.下表所示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此可推知黄河决门是五代十国时期C.农耕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动力8.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
王夫之的主张()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9.学者陈加麓认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一鸦片战争才认识的,由此社会产生某些变化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向近代化迈出一小步。
这里的“某些变化”()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刺激了新思潮的萌发)A.中国的制造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11.“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端,写中共党史、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写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史、写新文学史等都要从这里开头,这是毫无疑义的”。
“它”是指()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中共一大12.1928年1月,时任中共江西农委书记的方志敏,组织“农民哥名团”,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用暴动的方式推动根据地和游击区波浪式的扩大,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
这种革命模式重在()A.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B.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C.动员革命队伍的战略转移D.指明创建人民军队的方向13.1946年11月,著名漫画家汪子美创作了漫画《如此互惠》。
该漫画反映出()A.美国日益依赖中国经济B.国民政府出卖国家经济主权C.解放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膨胀14.1949年11月,不法资本家哄抬米面价格,制造混乱,人民政府用调运粮棉、有序抛售物资的经济手段,平抑物价,稳定了市场。
由此可见()A.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能力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机已经成熟C.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D.平抑物价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15.美国国务院在评估某次会议时认为,周恩来在说服其他代表团相信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用非常温和的方式,为中国进人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会议新中国()A.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16.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市镇人口比重从20.6%提高到26.23%。
同时,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4.07%上升到19.34%。
这反映了我国()A.城乡人口结构合理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7.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等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现实意义,便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
苏格拉底的研究()A.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B.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C.摆脱了宗教神学对人类的束缚D.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18.“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这一变化”()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D.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19.长期以来,美国实际上存在两种民主:种是国家民主,另一种是地方民主。
美国人对第一种民主的怀疑感和冷漠感越来越深,但是对第二种民主的热情始终不渝,形成所谓的“乡镇精神”,表现为对乡镇极其迷恋、对本地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意识。
这一现象()A.实质是邦联体制的回归B.背离了民主共和的精神C.弱化了公民的国家意识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0.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 ,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 ,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
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
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21. 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威”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诞生()A.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B.激化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D.推动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22.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科学理论或技术进步成果的是()A.瓦特研制出了万能蒸汽机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C.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D.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23.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
这反映出苏联()A.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国民经济B.新经济政策得到了继续贯彻C.对斯大林模式进行适时调整D.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得到消除24.《梅杜萨之夜》是法国画家籍里柯1819年创作的油画,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画家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他们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该作品()A.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B.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事物的“瞬间印象”C.透露出愤怒绝望悲观的复杂心理D.反映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先识。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
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清末的法政学堂也大多聘请日本人担任教席。
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
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
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
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
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
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