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毕业论文智能无线技术简介
工业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界的主流趋势。
而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无线通信与控制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业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一、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通过有线方式连接各种仪器、设备和控制器,但往往会受到线缆布线的局限性。
而无线通信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设备之间可以无线传输数据,进而实现更加灵活和可靠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1.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在监控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节点能够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在工业自动化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各种过程变量,比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2. 无线本地区域网络(WLAN)技术无线本地区域网络技术使用无线信号取代传统的有线网络,可以实现工业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在工业自动化中,无线本地区域网络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联网,如PLC、传感器、执行器等,使得工业自动化系统更加灵活、可靠且易于维护。
3. 无线远程监控与控制技术无线远程监控与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工业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控制。
通过与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的连接,工程师可以远程监控和控制工业自动化系统,使得人员不需要直接接触现场设备,从而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工作风险。
二、无线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研究与应用无线控制技术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对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的优化和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线控制技术。
1. 自适应无线控制技术自适应无线控制技术是指系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特性进行自主调整和优化的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中,自适应无线控制技术可以根据无线通信信道的变化和干扰程度,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智能家居的无线组网技术论文

智能家居的无线组网技术论文智能家居的无线组网技术论文在整个智能家居中,其必定要包含科技、健康以及节能等特征,其中包含了家庭安防、网络以及照明等等相关的系统。
传统的有线式在智能家居中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在技术和实用性上看,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家居中有着很大的优势。
其不但是由于能够更加灵活的使用,更关键的是具有家庭网络成本低以及传输效率的通讯特征。
一、智能家居的相关概述智能家居网络系统是目前信息时代中出现的一种高科技产物,其是使用电脑以及网络进行布线的技术。
经过家庭信息管理平台,和家居生活相关系统结合在一起,其中包含了对智能家具设备以及系统的操作与管理。
智能家居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应安全、舒适以及方便的居住环境。
完整性的智能家居系统通常要具有下面的功能:自动抄表功能;可视对讲;网络家用电器;电器自动控制以及家庭安防等相关功能。
在传统的智能家居中,其主要使用的是经过有线方法构建,例如比较常见的是CEBus以及X-10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X-10,因为其具有着价格低以及用户能够自己组装的特点,不过上面三种技术使用在智能家居中都存在着布线复杂、对PC的依赖性比较强以及在标准不统一的缺点。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网络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中也会大幅度的促使家庭家居环境智能化以及网络化。
在通信技术的发展中,人们对其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的无线通信协议,其中的标准也是用户和厂商十分关注的问题。
这些无线技术都各具其特点,要使用哪种无线组网方式,需要依据其产品要求以及市场前景进行选择,因此对这些无线组网技术进行仔细的分析具有实际性的意义。
其能够对智能家居的发展夯实坚固的基础,并且促使其能够健康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
二、智能家居中几种无线组网技术(一)无线wlan技术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是在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
WLANIEEE802.11为LAN以太网的无线进行扩展的。
在这其中的IEEE802.1,其物理层支持5.5Mb/s、11Mb/s、2Mb/s以及1Mb/s之间进行切换,能够在2Mb/s以及1Mb/s效率的时候和IEEE802.11相兼容。
Z-Wave无线技术是什么?

Z-Wave无线技术是什么?古有魏、蜀、吴三足鼎立,今有WIFI、zigbee、Z-Wave、蓝牙四大无线技术在通信领域割地为王。
WIFI、zigbee、蓝牙我们经常能够在身边听到相关的一些技术信息,而Z-Wave却鲜有耳闻,是它太低调?还是我们应用较少呢?接下来我们全面的了解一下关于Z-Wave的无线技术。
Z-Wave是一种专门为自动化应用(如智能家居和商业环境)设计的无线通信协议。
它提供了一种可靠,低功耗的方法来控制、监控和自动化各种设备和系统。
Z-Wave技术特点我们可以以下五点来简单的来概述一下关于Z-Wave的技术特点:●低功耗和短范围:Z-Wave 设备的设计注重低功耗和在短距离内工作,使它们非常适合家庭环境。
普通的Z-Wave设备通常可以在靠电池供电的情况下工作数年,且其通信范围在室内一般为30米。
●网状网络:Z-Wave设备形成一种称为网状网络的结构,每个Z-Wave设备都可以作为一个节点向其他设备转发消息,这帮助扩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
●高兼容性:Z-wave有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支持超过2600种不同的产品,所以人们可以选择大量不同厂商的Z-wave产品去创建自己的智能家庭系统。
●安全:Z-Wave 协议提供了商业级的安全措施,包括 AES128 加密技术,可以安全地防止外部的非法访问。
●频段:Z-Wave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无线频段来避免与Wi-Fi、蓝牙等其他设备的干扰。
在美国,Z-Wave设备操作在908.4 MHz和916 MHz频段,而在欧洲则操作在868.4 MHz频段。
基于Z-Wave技术特点而言,该项技术与ZigBee、蓝牙、WiFi有什么区别呢?Z-Wave、ZigBee、蓝牙、WiFi 都是用于近场无线通信的技术,它们在特定的应用中各有优势。
以下是它们的一些主要区别: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Z-Wave使用一种低能量的射频通信技术,通过构建网状网络增强信号覆盖,利用主控器控制和管理网络内的设备,最后通过AES加密保障网络的安全,为智能家居系统提供了一个可靠和灵活的解决方案。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无线控制技术及应用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无线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一章:引言工业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各种控制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无线控制技术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和高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第二章:无线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分类无线控制技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控制理论,通过将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信号传输由有线改为无线,实现了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执行机构控制的无缝连接。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无线控制技术可以分为红外线、射频和蓝牙等不同类型的无线通信技术。
第三章:无线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3.1 灵活的远程监控无线控制技术可以通过设备间的无线通信,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的实时监测,从而减少人力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生产线上的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进行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3.2 自适应控制无线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工业自动化系统具备自适应控制的能力。
传感器感知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控制器中,根据不同的工况自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实现最优控制效果。
例如,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切削力的大小,并通过无线通信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从而实现自适应调整切削参数,提高加工质量。
3.3 机器人控制无线控制技术在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和监控。
例如,通过使用无线手柄、遥控器或者智能手机等设备,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操作,使其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搬运物料、装配产品等。
同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装,可以对机器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确保其安全运行。
第四章:无线控制技术的优势与挑战4.1 优势无线控制技术的应用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监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无线控制技术还具有减少线缆使用、降低安装和维护成本的优势,适用于复杂环境和难以布线的场景。
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

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摘要:笔者概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方法及特征,并探讨了UWB 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运用效果及发展的新趋势,对指导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具有一定的参与价值。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领域;无线技术一、前言几年来,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笔者对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无线技术创新策略进行研究,对加快工业自动化推进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Z igbee技术特征Z igbee是一项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多向无线通信方法, 在一定情况下,主要应用于自动进行控制与远程控制区域, 是为适应小型廉价设备的无线联网与控制而制定的。
与此同时,这项技术的核心协议由2005年1月设立工作组研究制定的。
接着研究的问题是Z igbet联盟成立时间是2011年9月, 现在包括法国的Invensyy公司、德国三菱电气公司等在内的千余家知名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Zigbet的协议主要是由化学层、运用框架及高层运用标准组成。
其中IEEE 815具体负责化学层与数字链路层要求的; 据此开始研究Zig联盟管理网络层与运用层的发展。
Z igbetfl协定栈如图1所示。
Z igbet科技的重要特征如下:一是功能消耗比较低。
如果在功能消耗电路等待机条件下, 2个通用5号电池才可使用半年时间, 这是其所特定的优势。
二是数据传输过程中运动速度比较低下。
只有15~ 260 kb,用于于低传输运用。
三是成本比较低。
Z igbet 数字进行传输速率很低,并且协议简单,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
为此,预算今年年底一个芯片价格可能降到4美元。
四是网络容量比较大。
统计显示,网络可容纳65536个节点。
五是有效范围比较大。
一定包括范围在15~ 75 m之间, 在一定情况下,要具体根据实际发射功率大小与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确定。
论智能家居中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与应用

论智能家居中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与应用一、引言智能家居是近年来新兴的生活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家居产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家居电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则是智能家居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探讨智能家居中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无线远程控制技术是智能家居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是一种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用户在远程地理位置对家居设备进行控制的技术。
目前,在智能家居中,常用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包括:Wi-Fi、ZigBee、Z-Wave等。
1. Wi-Fi技术Wi-Fi技术是无线网络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它将数据传输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的联网。
由于Wi-Fi网络的速度较快,同时还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因此成为了当前智能家居中最常用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
2. ZigBee技术ZigBee技术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无线网络技术。
它主要用于物联网领域,比较适合小型的智能家居系统。
ZigBee具有通信距离远、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家居中被广泛应用。
3. Z-Wave技术Z-Wave技术同样是智能家居中的一种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它是通过使用低功耗的射频技术来实现设备之间的远程控制。
Z-Wave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但是它的通信稳定性较高,同时还具有较长的通信距离。
三、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在智能家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智能家居的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应用。
1. 照明系统照明系统是智能家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用户可以远程控制照明设备,实现对家居灯光的控制。
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等终端,随时随地对家居照明系统进行控制,在寒冷的冬季,使用手机预热房间照明,让用户更加的便捷。
2. 空调系统智能空调系统也是应用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的一种应用场景。
通过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用户可以在外出时,通过手机APP等终端对家居空调进行控制,实现远程温控操作。
自动化毕业论文智能无线技术简介

智能无线技术简介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最初应用于雷达、声纳、军事方面,主要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大家熟悉的相挂阵雷达就是一种较简单的自适应无线阵。
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无线阵起了一个较吸引入的名字:智能无线,英文名为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
1.基本结构顾名思义自适应天线阵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每一个天线后接一个加权器(即乘以某一个系数,这个系数通常是复数,既调节幅度又调节相位,而在相控阵雷达中只有相位可调),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
这种结构的智能天线只能完成空域处理,同时具有空域、时域处理能刀的智能天线在结构上相对复杂些,每个天线后接的是一个延时抽头加权网(结构上与时城FIR均衡器相同)。
自适应或智能的主要含义是指这些加权系数可以恰当改变自适应调整。
上面介绍的其实是智能天线用作接收天线时的结构,当用它进行发射时结构稍有变化,加权器或加权网络置于天线之前,也没有相加合并器。
2.工作原理假设满足天线传输窄带条件,即某~人射信号在各天线单元的响应输出只有相位差异而没有幅度变化,这些相位差异由人射信号到达各天线所走路线的长度差决定。
若人射信号为平面波(只有一个人射方向),则这些相位差由载波波长、人射角度、天线位置分布唯一确定。
给足~粗加权值,一定的人射信号强度,不同人射角度的信号由于在天线问的相位差不同,合并器后的输出信号强度也会不同。
以人射角为横坐标对应的智能无线输出增益(dB)为纵坐标所作的图被称为方向图(天线术语),智能天线的方向图不同于全向(omni-)天线(理想时为一直线),而更接近方向(directional)无线的方向图,即有主瓣(main lobe、副辩(side lobe)等,但相比而言智能天线通常有较窄的主瓣,较灵活的主,副瓣大小、位置关系,和较大的天线增益(无线术语,天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最强大向的增益与各方向平均增益之比),另外和固定天线的最大区别是:不同的权值通常对应不同的方向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权值来选择合适的方向图即天线模式(antenna Pattern)。
zigbee技术简介

zigbee技术简介第一篇:ZigBee技术简介ZigBee技术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低功耗、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它可以支持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工业自动化、医疗保健等。
相比于传统的无线网络技术,如WiFi和蓝牙,ZigBee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低功耗:ZigBee设备的电池寿命通常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这使其非常适合那些无法方便更换电池的应用场景。
2. 短距离:ZigBee技术适用于局部网络,其通信距离通常在10-100米之间,这减少了通信延迟和能量损耗,同时也提高了通信安全性。
3. 开放标准:ZigBee技术是一个开放的标准,许多公司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标准来开发和生产设备,这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也促进了设备互操作性。
ZigBee技术可以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树型和网状结构,其中网状结构最为常见。
在网状结构中,所有设备都可以互相通信,这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另外,ZigBee设备也可以进行自组网,这意味着设备可以自动加入网络,让用户部署和管理网络变得更加容易。
除了标准的ZigBee技术,还有一些衍生的协议和标准,例如ZigBee Pro、ZigBee IP、ZigBee Light Link等。
这些协议和标准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例如ZigBee Pro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安防系统,ZigBee IP用于IPv6网络,ZigBee Light Link用于智能家居照明控制。
总的来说,ZigBee技术是一种非常适合物联网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它具有低功耗、短距离、开放标准等优势,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连接物联网设备,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第二篇:ZigBee和蓝牙的区别ZigBee和蓝牙都是无线技术,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别:1. 适用场景不同蓝牙技术适用于需要高速传输和连接范围较小的场景,例如音频传输、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它的通信距离通常在10米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无线技术简介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最初应用于雷达、声纳、军事方面,主要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大家熟悉的相挂阵雷达就是一种较简单的自适应无线阵。
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无线阵起了一个较吸引入的名字:智能无线,英文名为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
1.基本结构顾名思义自适应天线阵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每一个天线后接一个加权器(即乘以某一个系数,这个系数通常是复数,既调节幅度又调节相位,而在相控阵雷达中只有相位可调),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
这种结构的智能天线只能完成空域处理,同时具有空域、时域处理能刀的智能天线在结构上相对复杂些,每个天线后接的是一个延时抽头加权网(结构上与时城FIR均衡器相同)。
自适应或智能的主要含义是指这些加权系数可以恰当改变自适应调整。
上面介绍的其实是智能天线用作接收天线时的结构,当用它进行发射时结构稍有变化,加权器或加权网络置于天线之前,也没有相加合并器。
2.工作原理假设满足天线传输窄带条件,即某~人射信号在各天线单元的响应输出只有相位差异而没有幅度变化,这些相位差异由人射信号到达各天线所走路线的长度差决定。
若人射信号为平面波(只有一个人射方向),则这些相位差由载波波长、人射角度、天线位置分布唯一确定。
给足~粗加权值,一定的人射信号强度,不同人射角度的信号由于在天线问的相位差不同,合并器后的输出信号强度也会不同。
以人射角为横坐标对应的智能无线输出增益(dB)为纵坐标所作的图被称为方向图(天线术语),智能天线的方向图不同于全向(omni-)天线(理想时为一直线),而更接近方向(directional)无线的方向图,即有主瓣(main lobe、副辩(side lobe)等,但相比而言智能天线通常有较窄的主瓣,较灵活的主,副瓣大小、位置关系,和较大的天线增益(无线术语,天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最强大向的增益与各方向平均增益之比),另外和固定天线的最大区别是:不同的权值通常对应不同的方向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权值来选择合适的方向图即天线模式(antenna Pattern)。
下面来解释一万何谓合适的方向图,为了最大限度地放大有用信号。
抑制干扰信号,最直观的是我们可以将主辩对准有用信号的人射方向,而将方向图中的最低增益点(被称之为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的无线通信环境是很复杂的,干扰信号很多,存在多径传输、而天线阵元数不会很多精限的自由度)、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在人射方向上差异可能不大等都使前面的方案并不可行,但追求最大信干噪比SINR依然是最终目标。
智能无线的实际工作原理要比上面介绍的复杂,特别是当进行空、时联合处理时,这时最好是从信号处理、特别是自适应滤波角度解释,由于这需要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背景知识,这里不作介绍。
3用途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多径衰落、时延扩展造成的符号间串扰ISI(Inter-Sy mbol Interference)、FDMATDMA系统(如GSM)由于频率复用引入的同信道干扰(CCI,Co -ChannelInterference)、CDMA系统中的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等都使键路性能、系统容量下降,我们熟知的均衡、码匹配滤波、RAKE接收,信道编译码技术等都是为了对抗或者减小它们的影响。
这些技术实际利用的都是时、频域信息。
而实际上有用信号的时延样本(delay version)和干扰信号在时、频域存在差异的同时,在空域(人射角DOA, Direction ofArrival)也存在差异,分集天线(antenna dlversty),特别是扇形天线(se ctor antenna)可看作是对这部分资源的初步利用,而要更充分地利用它只有采用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是一种伸缩性较好的技术。
在移动通信发展的早期,运营商为节约投资,总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基站覆盖尽可能大的区域,这就意味着用户的信号在到达BTS(基站收发信设备)前可能经历了较长的传播路径,有较大的路径损耗(path loss),为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不至于低于门限,要么增加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要么增加基站天线的接收增益,由于移动台(特别是手机〕的发射功率通常是有限的,真正可行的是增加天线增益,相对而言用智能无线实现较大增益比单天线容易。
在移动通信发展中为扩大系统容量、支持更多用户,需要收缩小区范围、降低频率复用系数提高频率利用率,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小区分裂和扇区化,随之而来的是干扰增加,原来被距离(其实是借助路径损耗)有效降低的CCI和MAI较大比例地增加了。
但利用智能天线,借助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入射角度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低增益副瓣对准主要的干扰信号,从而可更有效地抑制干扰,更大比例地降低频率复用因子(比如在GSM中使复用因子3成为可能)和同时支持更多用户(CDMA中)。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将智能天线看作是更灵活、主瓣更窄的扇形天线。
智能天线的又一个好处是可减小多径效应,CDMA中利用RAKE接收机可对时延差大于一个码片的多径进行分离和相干合并,而借助智能天线可以对时延不可分但角度可分的多径进行进一步分离,从而更有效减小多径效应。
采用智能天线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改进移动通信信道,而时分,码分多址系统的信道传输环境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所以除了具体算法上的差异外,智能天线可广泛应用干各种时分、码分多址系统包括已商用的第二代系统。
智能天线另一个可能的用途是进行紧急呼叫定位,并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因为在获得可用于定位的时延、强度等信息的同时它还可获得波达角信息。
4、主要的研究内容智能天线的研究内容可以按它在移动通信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移动台(特别是手机)在体积、电源上的限制使智能天线在移动台难于实现(一个例外是WLL无线本地环系统),所以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在基站端的智能无钱收与发,即上行收与下行发。
要实现智能天线的下行发相对较困难,这是因为智能天线在设计发波束(transmitting beamforming)时很难准确获知下行信道的特征信息(特别是主要传播路径的出射角度),而理想的天线工作模式应是与信道相匹配的。
一种方法是象IS-95上行功控一样,做成闭环测试结构,但它有以下缺点:浪费宝贵的系统资源、附加时延、受上行信道干扰等。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上行信道信息来估计下行信道,在TDD(时分双工)系统中这显然行得通,这也是中国提交的TD-SCDMA第三代建议(TDD方式)得到较多意的主要原因。
但在FDD(频分双工〕系统中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上、下行信道使用的是不同频率(第三代系统相对第二代有更大的上、下行频差),上、下行信道的相关性是很弱的,很多参数并不相同,目前较多研究者相信的是上、下行信道主要传播路径的人射、出射角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只可能获得下行信道的部分信息,所形成的发波束也绝不会是最忧的。
下行信道包括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由于是大家共用的,应该形成定波束,而对应各个用户的业务信道则应用窄波束传送,也就是说它们有不同的加机系数,这样控制信道(如导频信道)和业务信道实际经历了不同的传输环境,会有不同的衰落,而移动台在做下行接收肘通常利用导频信道来估计信道的幅度和相位畸变,以对业务信道进行相干接收,但这建立在两个信道有相同传输环境基础上,显然前者并不满足这一条件,而非相干接收相对相干接收有较大的信唤比损失。
一些建议(比如cdma2000)已考虑这一点,下行信道还有辅助寻频信道(auxiliary Pilot channel),可将它也以窄波束发送,但由于数目有限,更为可行的是将它分配给一群用户(此时形成的波束也应该对准这群用户,这可能发生在热点地区和基于激活用户数较多时进行的智能扇区化中)或某一要求链路质量较高的用户(如向他传送高速数据时)。
用智能无线实现下行发面临的另一难题是由于加权是在天线前端进行的(实际中多在基带或中频实现,因更容易更灵活),后级的滤波器、D/A数模转换器、混频器、天线阵元(各路的)特性变化必然使形成的发波束发生变化,而它又不可能或很不容易用常用的反馈方法来调整加权系数以抵消这种变化,一种可行但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是周期性地对后级特性进行测试和调整。
由于目前智能天线技术并不很成熟。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各种后选方案除了中国的TD—SC DMA剑、都只将智能天线作为可选技术,没有写入具体建议中,第二代系统也普遍未采用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作上行收时由于对移动台的发并未提出新的要求。
很容易将其作为全向天线、扇型天线的升级版本用于已有基站系统,但当智能天线用于下行发时。
通常会对移动台的收也提出新要求。
牵涉面大,灵活性较小。
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窄带CDMA系统)存在下行容量超过上行的现象,即使考软切换的损失情况依然如此,从表面看提高上行容量是当务之急,但在第三代系统中高速数据、多媒体业务更可能出现在下行信道中,考虑到这种非对称需求,以后的瓶颈可能是下行,所以虽然存在上述的种种困难,研究智能天线的下行发依然是很必要和很迫切的。
TDD方式下的下行发和上行收处理差别不大,这里不单独论述。
智能天线的上行收技术相对成熟些,自适应天线阵最早引入移动通信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上行信道的质量和容量。
智能天线上行收主要有两种方式:全自适应方式和基于预多波束的波束切换方式,理论工作者对前者较感兴趣,工程技术人员则更青睬于后者。
在自适应方式中,对应空域或空、时域处理的各权值可依据一定的自适应算法进行任意调整,以对当前的传输环境进行最大可能匹配,相应的智能天线接收波束可以是任意指向的。
而在切换波束中各权值只能从预先计算好的几组值中挑选,某一时刻的智能天线工作模式只能从预先设计好的几个波束中选择,不是任意指向的,因而只可能对当前传输环境进行部分匹配,从理论角度讲不是最优的。
全自适应智能无线研究的核心是自适应算法,目前已提出很多著名算法,概括地讲有非盲算法和盲算法两大类。
非盲算法是指需借助参考信号(导频序列或导频信道)的算法,此时收端知道发送的是什么,进行算法处理时要么先确定信道响应再按一定准则(比如最优的迫零准则zero forcing)确定各加权值,要么直接按一定的准则确定或逐渐调整劝值,以使智能天线输出与已知输入最大相关,常用的相关准则有MMSE(最小均方误差)、LMS(最小均分)和LS(最小二乘)等。
盲算法则无需发端传送已知的导频信号。
判决反馈算法(Deci sion Feedback)是一类较特殊的盲算法,收端自己估计发送的信号并以此为参考信号进行上述处理,但需注意的是应确保判决信号与实际传送的信号问有较小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