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纹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常见的青铜器纹饰1、饕餮纹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长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
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2、夔龙纹夔是龙的一种,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中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形象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新版]青铜器植物纹
![[新版]青铜器植物纹](https://img.taocdn.com/s3/m/be38667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4.png)
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虎纹:虎纹一般为侧视爬行或奔跑的影像,虎口大张,虎背微凹,尾下垂后向上卷。
也常见虎吃怪人(鬼),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铖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
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
有对称的两只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
著名的虎食人卣,器形为猛虎踞蹲,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作鬼怪之状。
虎纹中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村岭号国墓地所出虎纹镜,两虎作圆形,首尾相接。
虎纹初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流行到汉代。
四虎纹镜牛纹:多用牛的全身侧面影像,牛头较大,有一角或两角,身躯肥圆,前腿跪卧。
牛纹用于商周青铜器的颈部、腰部,但为数很少。
牛首纹是带牛角的兽面纹,多见于青铜尊的肩部和鼎足上部,是牛纹的常规用法。
以牛纹做成整器的,商代晚期仅出现过一尊。
器形为牛,颈部又饰牛纹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
象纹:通常用象的全身侧面影像,有一个向下或向上卷的长鼻、大耳、大嘴、体躯巨大等明显特征。
象纹多用于青铜乐器钲、铙上,作为边缘纹饰。
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的排列。
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大象纹。
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
以象纹做成整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
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鹿纹:十鹿九回首,是鹿纹的特征之一。
商代时,未见有全身完整鹿纹,仅流行鹿角兽面纹。
河南安阳殷墟出工的鹿方鼎,是在腹部饰有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
西周早期始见鹿纹,在传世的貉子卣盖与颈上饰有一周鹿纹,鹿头目顾作卧状,铭文中还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好照应。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工艺技术,还能够深入了解商代社会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种类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几何纹、动植物纹、人物纹和神话传说纹等。
几何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基本类型,如蛇纹、雷纹、角纹、虎纹等。
这些几何纹样既代表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形态的模仿,又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崇拜。
动植物纹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样,如龙纹、鸟纹、兽纹等,这些纹样生动形象,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动植物的观察和崇拜。
人物纹则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的一种常见纹样,这些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贵族或神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宗教信仰。
神话传说纹是商代青铜器上较为特殊的一种纹样,这些纹样描绘了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的热爱和崇拜,包括伏羲、女娲、盘古等传说中的神话形象。
二、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意义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对古代工艺技术的了解。
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和技术水平的结晶,其装饰纹样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反映了古代冶铸技术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推动相关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商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生活。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古代社会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宗法等制度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商代社会的文化与宗教风貌,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商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商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其文化与传统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装饰纹样是古代艺术的珍贵遗迹。
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艺术风格。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几类:人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和符号纹。
人物纹一般以神、神官、贵族等有权势的人物形象为主,体现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动物纹则包括神兽、象征力量和威严的动物形象,如龙、凤、鸟等,展现了商代社会的力量与威严。
几何纹则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波浪纹、蛇纹、蝶纹等,它们体现了商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抽象表达能力。
符号纹主要是一些神秘的符号、徽章或印记,代表着商代人们的祈福和神秘信仰。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艺术角度欣赏青铜器的美丽,还可以深入了解商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点。
通过人物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阶层结构。
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中,出现了具有神权象征的神官形象,表明商代社会存在宗教信仰,神官作为崇拜对象被藏身于贵族墓中。
通过动物纹的研究,可以窥见商代社会对动物的崇拜和信仰。
商代人民相信神兽的存在,认为它们具有保护和祝福的能力,因此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常常出现龙、凤、鸟等动物形象。
几何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社会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想象。
商代人民观察自然界,将其抽象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波浪纹、蛇纹、蝶纹等,使青铜器的装饰更加生动有趣。
符号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人们的神秘信仰和仪式习俗。
商代人们相信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徽章具有祈福的作用,因此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纹样。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社会经济到文化习俗,从艺术风格到宗教信仰,都可以通过对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而得以了解。
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也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以借鉴商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作风格,使我们的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周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在形制上有所创新,更在装饰上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器物形制以及工艺技法等方面,探讨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一、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
其中,几何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它以直线、弧线和点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础,构成各种规则的纹样。
动物纹则以神兽、鸟兽和虫鱼等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常常寓意着祥瑞和吉祥之意。
人物纹则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二、器物形制周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器物形制有鼎、爵、觚、簋、盉等。
其中,鼎是周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形制,它具有三足两耳,中部有两个圆形鼓状的柱子,整体呈现出稳重而庄重的气质。
爵则是一种高脚杯,形状独特,常常用于盛酒。
觚则是一种长颈杯,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十分优美。
簋是一种圆形的盛器,盖子上有一只立体的动物形象,寓意着丰收和祥瑞。
盉则是一种盛水器,形状类似于浅碗,常常用于盛放清水。
三、工艺技法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采用了多种工艺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铸造和浮雕。
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铜模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器物的过程。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精湛,铜器的形状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精细。
浮雕则是在铜器表面上雕刻纹饰,使其凸出于器物表面,形成明暗对比。
周代青铜器的浮雕工艺十分精美,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丰富的观赏效果。
总结起来,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纹样、器物形制和工艺技法上。
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是装饰纹样的主要类型,丰富多样的纹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鼎、爵、觚、簋、盉等器物形制则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丰富形态和功能。
铸造和浮雕是周代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工艺技法,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纹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对周代青铜器装饰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一种装饰纹样,它以兽面为主体,以圆点、直线为轮廓线,呈几何形排列。
兽面纹是一个人首兽身的形象,也就是人首兽身。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面部有目,二是口大能言。
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
商代早期兽面纹以饕餮纹最为著名。
饕餮纹又称饕餮纹,传说为四兽首人身,有目有口有牙,能食人。
饕餮的形象是一种狰狞的、神秘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大多都是这种纹饰。
兽面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纹饰,其装饰形式较为简单,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有所发展,到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是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组成,并以简单线条作为轮廓线来装饰纹样,不加任何纹饰。
兽面纹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应用较多,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的流行时代很长,大约持续了3000年左右。
从西周早期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器装饰纹样。
—— 1 —1 —。
青铜纹饰

演变过程
•
商代和周代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 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有何关系?
•
《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在回答楚子的问题时说:“昔 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 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 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 以承天休。” 在王孙满看来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 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
青铜纹饰
目录
01
产生背景
02
演变原因、演变过程
03
类别、用途
04
宗教意义
05
种类详解
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 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 身,以言报也。” 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 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 分。 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 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 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 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 •
•
青铜彝器、礼器及其纹饰,随着其所负荷的政治、 宗教意义的丧失而消亡。 • 当虔诚的心理与特定的崇拜观念不复存在时,以饕 餮纹为代表的神秘、狞厉的动物纹饰便失去了赖以存在 的基础。 •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及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都对商 周青铜器纹饰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此外,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演变还与装饰艺术自身的 发展规律有关,与工匠的创造心理及使用者的欣赏趣味 等多种因素相联系。 • 饕餮纹消失了,但其所承载的装饰观念与审美意识 却长久地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对后代艺术的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独特且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商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进行研究与分析。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叠合纹、蚁纹、几何纹和图案纹。
叠合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它由多个纹样叠加而成,形状多样,具有丰富的装饰效果。
蚁纹则是由细碎的纹饰组成,线条细腻,呈现出一种蚂蚁爬行的形态,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几何纹则是以直线、弧线等几何形状为基础的纹样,线条简洁明快,给人以稳重和凝重之感。
图案纹是以人、兽、鸟、虫等形象为基础的纹样,常常表现出商代人物形态和商代人的精神面貌。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来源多样,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天象图案、人体结构等。
商代人秉持一种信仰,认为各种现象都有自己的神灵,所以常常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为灵感来源。
商代青铜器上经常出现的鸟兽纹样,体现了商代人对鸟兽的崇拜和追求自由和高贵的向往。
在商代青铜器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太阳纹、日月纹、雷纹等天象图案,这些图案凸显了商代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商代人善于利用镂空和浮雕等手法来突出纹样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青铜器变得更加精美和华丽。
商代青铜器上还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纹样——神面纹。
神面纹由多个面具状的纹样组成,形象各异,用来表现商代人对神祇的崇拜和追求。
这些神面纹体现了商代人对一种神秘力量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对于理解商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丰富和独特性,反映了商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
通过研究这些纹样,可以了解商代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以及商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大量的神面纹透露出商代社会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而一些特定的纹样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族群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甑,可放食物。
下部为鬲,盛水。
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
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
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
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
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
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
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
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主要器型图例
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及人事活动等几类。
商周青铜器主要纹饰图例
(一) 动物纹样
饕餮纹
多位于器腹的突出部位。
纹样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有双耳、双眼、双角。
器头又常由两个侧面的龙形纹样构成,结构颇为巧妙。
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夔纹
是一种想象中的近似龙的动物,多作侧面。
龙纹
其纹样有的表现几条龙盘绕,也有的作一头二身的巧妙结构。
鸟纹
以图案构成的长尾的鸟形。
鸟头上带花冠的则成为凤纹,多流行于西周时期。
象纹
以图案纹样表现大象,着重刻画其形体粗壮、长鼻下垂的特征。
鹿纹
多表现鹿的侧面形态。
(二) 几何纹样
云雷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
作圆形的回旋纹样,单称为云纹;作方形回旋形纹样,单称为雷纹。
绳纹
由弯曲的波浪状线结成绳索状的花纹,盛行于西周后期。
环带纹
由起伏曲折的波浪纹组成,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三)人物活动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多反映宴乐、舞蹈、狩猎、水陆攻占等礼制生活场景。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
水陆攻战纹铜鉴
(四)青铜器的装饰意匠
青铜器的装饰意匠,首先表现在纹样的造型、结构与铸造工艺密切结合方面;其次是适应器物的形体构造特点
,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装饰面或装饰区,并根据不同的装饰面施以不同装饰母题和不同组织形式的纹饰,从而使纹饰与器物密切结合,形成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
二、各时期青铜器艺术的装饰特征
1. 商至西周初期的青铜装饰艺术
①流行的主要纹样
②装饰手法
③商代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特征
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器型有鼎、盉、觚、簋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钉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虎纹、象
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虎耳四足大铜甗等,皆具有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饕餮乳钉纹方鼎商代前期
龙虎纹尊商代后期
四羊方尊商代后期妇好扁足方鼎商代
司母戊鼎商代
2. 西周中后期青铜器装饰艺术
①流行的主要纹样
②装饰手法
③西周中后期青铜艺术的审美特色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明文记载了武王伐商重大历史事件;今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西周早期神面卣,形象于狰狞中呈现几分和蔼,外形线条流畅,装饰题材丰富,也是青铜时代盛期的艺术精品。
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出现簋、盨、匜、钟等新品种,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夔纹、鸟文、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已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及史墙盘,眉县出土的盝方彝等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大盂鼎西周初期
伯矩鬲西周前期大克鼎西周晚期
颂壶西周晚期
毛公鼎西周晚期
虢季子白盘西周
3.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
①流行的主要纹样
②装饰手法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特色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垄断,各诸侯国铸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螭纹与蟠虺纹。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虺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型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战国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
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广泛使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
莲鹤方壶春秋中期
错金银骑士刺虎纹铜镜战国
蟠虺纹铜尊盘湖北随县曾候乙墓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