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手法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一、关于送别诗1.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 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用诗言尽离愁,唐人赋予送别以深情送别诗作为唐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融汇了无数文人士子对离别的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用诗言尽离愁,感受唐人赋予送别的深情。
一、《登鹳雀楼》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极具名气的送别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杰作,以其豪情壮志、笔走龙蛇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离别的是谁,都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不断向前,超越自我。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李白的送别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曾经广为流传,成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自己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广陵的美景,更加凸显了离别之苦与乐,令人心生感慨。
三、《送元二使安西》再来看一首王之涣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好友出使西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深厚珍重之情。
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西域的辽阔,诗人展示了离别之中的无奈与希望,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而未知的世界。
四、《别董大》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杜牧的《别董大》,这是一首极富感情的送别诗。
杜牧以别离之情为主线,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奈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离别之际,他以风流倜傥的笔触,向朋友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情而留声于世。
它们既是文人们对亲友离别情感的抒发,也是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送别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离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送别诗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美好。
希望我们能透过这些送别诗,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离别带来的思考与成长。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虚实结合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唯有相思似春色,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 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 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 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 宽慰,对友人的劝勉, 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 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 惆怅、落寞。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最后,赏析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送魏二 王昌龄 (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送别诗

月: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 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 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 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 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鉴赏训练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 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 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 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送别习俗: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
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 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 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 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 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 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 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人送别习俗:
鉴赏训练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 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 表达这一情感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离愁。 “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 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 “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 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 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 里充盈着亲情、之情、感时之情。 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 借酒浇愁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唐·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 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 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 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 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 绵远、悠长、无尽。
送别诗知识积累

送别诗知识积累一、送别诗分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
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
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1、羁旅行役诗“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
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
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
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
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李白《送别》全诗赏析《送别》《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杨叶指杨柳叶,烟是形容其轻柔,如烟一样飘舞。
与“烟花三月”中的烟一样。
赏:首联“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开一笔,铺陈叙述。
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
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
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道长亭,芳草萋萋, 夕阳映山,离情满怀。 晚风拂柳,残笛在耳, 执酒留别,酒尽梦寒, 浓浓情意就在这无言的 梦境中永远地飘荡……
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 会见到的景色。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 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 常有瘴雾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 郁闷难爱。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 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 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 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 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了在去留离 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 的离情别恨。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 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 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 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别韦郎中 张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滪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 ①星轺 :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应用了哪些手法?表 达了怎样的情绪?(4分) 【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 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 黄蝶、险波等景象,转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 时的凄切与神伤。(2分)
•新奇绮丽
新鲜华丽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 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新丽”处表现在:(1)比喻巧妙,用语绮丽。 把朋友归去路上清澈明亮的江水喻为美人流动的 眼波,把团簇纠结的山峦喻为美人蹙损的眉峰, 极言浙东山水的秀美可爱。 (2)语带双关,意蕴丰富。“眉眼盈盈处”有 两层意思:一指清丽明秀的江南山水有如女子的 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千 万和春住”既表达了和鲜花如锦的春天住在一起 的惜春之情,又喻含祝愿朋友与家人团聚之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深入学习之高考引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如何抒情?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课外迁移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 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 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 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 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 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 友人的不舍。
元和十一年( 816 )暮春,柳宗元的从 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怀着沉厚 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头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暮春时节,落 花飘零,诗人送别从弟宗一来到柳江边。两 情依依,相望垂泪不语。诗人凝望着一去不 返的江水,不由悲从中来:长期的贬谪生活, 心灵已千疮百孔,患难弟兄好不容易相聚, 现在又要远别,使他更加黯然神伤。这两句 是总写,“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 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3:借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己的贬谪身世: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作者 自永贞革新失败,不断遭受打击、迫害,先 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 史,柳州离京城长安约六千里,前后被贬僻 荒正好十二个年头。这两句排比、铺陈,对 仗工整:“一身”,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 “万死”,沉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 “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 程;“ 投荒十二年”,表明了被贬僻荒的 漫长岁月。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 平之情。
温故知新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提到流水和青山两个意象,写浙东山水的美 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送春归”点明 作者为春天刚刚逝去而满怀伤春之愁,“送君归” 则再添别恨,“和春住”暗含惜春祝愿之意。
——送别诗手法分析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离别诗的艺术 手法。 2.学会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 歌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情 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托物寓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细节刻画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
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翘 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 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3分)。
送蜀客 雍陶 (10年天津卷)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试赏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反衬。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剑南 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 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 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 陈心志的告白;通过想象别后情境,表达对友人的担 忧与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6: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答:前一个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 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 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个比 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 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 涯阻隔之情。
2.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 表现手法。
答: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 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 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 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欲知 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相思 梦”,彼此梦中思念。“荆门郢树”,指 柳宗一今后所居之地。这两句是说,别后 两地相处,料想彼此相思成梦。我今后相 念你,我的梦魂会经常到江陵一带与你相 见,那荆门的山,郢都的树,正是我的梦 魂凝望处。 这首诗尽情地发挥了赠别题材的特点, 把自己被逐后的生活感受,融合在对亲人 的惜别或挚友的怀念之情中,诗中渗透着 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全诗用语精切, 富于感情色彩。三、四句写得尤为沉痛。